◆韓 鑫
(中央戲劇學院)
當代影視劇中古代禮儀研究
◆韓 鑫
(中央戲劇學院)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古代禮儀文化成為中國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縮影。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讓人在大熒屏上可以用現(xiàn)代化的方式親身體驗幾百幾千年前的風俗人貌。結合影視劇中古代禮儀的呈現(xiàn),用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古代禮儀之風貌。
禮儀文化 戲劇影視劇 古代禮儀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在歷史的文化長河中素來以“禮儀之邦”享譽世界。中國禮文化有著極為久遠的歷史,原始時期已初露端倪,“國家”產(chǎn)生之后則成為階級社會等級制度的有效統(tǒng)治手段??v觀華夏幾千年各個朝代的變遷,禮儀習俗滲透了社會生活的不同方面,這也成為中國特有的禮儀文化財富。
儒家思想代表人孔子提出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將“禮”排在了第一位,可謂是“禮儀”文化的先導。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觀點將禮儀禮教作為人日常行為之規(guī)范。在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中記載了孔子對周禮贊揚有加“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他認為周禮是理想之制度,人之言談舉止須遵循禮儀的規(guī)矩。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荀子進一步提出了禮儀在國家統(tǒng)治和個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將其不斷的發(fā)揚、豐富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身分的人確實在日常社會交往中有著系統(tǒng)嚴密的禮儀規(guī)范,顯示著長幼尊卑的觀念。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了解越來越依賴于網(wǎng)絡、多媒體等,足不出戶打開電視、電腦、手機就可以縱觀古今天下事。那么,如今很多歷史劇也把現(xiàn)代人一下子從屏幕上帶回了幾百幾千年的古代時期。在這里把日常生活中舉止禮儀作為著重闡述的內(nèi)容,將古代人坐臥行走、儀表儀態(tài)及不同的社會人際交往場合中對身體行為的規(guī)范、要求加以探究。希望對今天人們了解古代禮儀及中國的禮文化有所幫助。
1.立
在很多當代影視作品中發(fā)現(xiàn),古代人的站立姿勢與現(xiàn)代人大相徑庭。按照人物尊貴區(qū)分,皇室中以皇上、太后為大,往往站立身姿挺拔、氣勢傲人。而群臣則身體略微彎曲、低頭收頜,嬪妃等也多低眉垂眼。太監(jiān)、宮女往往站立時身形更加彎曲。
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在《新書》中將站姿分為四類,分別“為經(jīng)立、共(恭)立、肅立和卑立?!薄敖?jīng)立”時眼睛平視前方,腰背部直立,肩部放平,兩臂環(huán)抱,兩手交叉,放在袖子里,雙手可放在胸口到下腹之間的位置。雙腳站立時間隔兩寸,衣帽要規(guī)整,身體、頭部不要搖晃。磬指的是古代樂器之一,石磬的形制分為直背、折背、弧背和倨背四大類型。也就是說“共(恭)立”的身體如石磬中微彎的一種?!懊C立”則為石磐彎曲程度較大的一種,此種儀態(tài)表達的禮數(shù)也更重。佩為古代的玉佩,一般玉佩貼身,若要垂直于空中必然是身體彎曲幅度很大,大致為90度可稱為“卑立”,這也是幾種站立姿勢中禮數(shù)最重的,顯示了身份的卑微。
2.行
我們在影視劇中發(fā)現(xiàn)古代人走路要么是踱步而行、步態(tài)穩(wěn)健,要么端莊賢淑、步伐輕盈,要么疾步徐徐、快馬加鞭一般。那么相應的體態(tài)也會有明顯的差異,踱步而行的人多昂首挺胸,像是皇上、將軍、大臣等身份顯赫之人。步伐輕盈穩(wěn)重之人多為嬪妃、公主等有身份的高貴女子。而疾步徐徐之人多躬身屈膝像是宮女、侍衛(wèi)、太監(jiān)等下人。
《說文解字》中寫道“步,行也,趨,走也……步徐,趨疾”“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彼坪鯇⑽覀兂Uf的“行走”做了拆分,行和走不是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的走路。從古書中記載的“步”“趨”“翔”三個字的注釋就有著較為明確的區(qū)分。如果將行走分為三個速度,“步”是最為緩慢的,“趨”的速度略快為快步行走,而“翔”應該是速度最為輕快的,是指行走時像鳥一樣張開雙臂飛翔一般?!安健钡男凶叻绞揭话闶巧矸莞哔F者盡顯儀容儀表的典雅之態(tài),而“趨”則是身份較為低微者在莊重場合或面對身份高貴之人,用“趨”的快步行走表達內(nèi)心的敬畏與謹慎,有“趨進”“趨退”“趨走”?!跋琛眲t是為了表達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
3.坐
在影視劇作品中坐的儀態(tài)也有所不同,不僅不同朝代坐相不同,身份地位的差異也對坐的姿態(tài)要求大不一樣。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古代人真正如同現(xiàn)代人坐著的時候很少,尤其是在朝堂之上,除了皇帝,大臣們幾乎不是站立就是跪坐,與我們現(xiàn)在人的坐姿完全不同。而且不同朝代有人是坐于蒲團之上、有人坐于條幾之上也有人坐于座椅之上,因此坐相也大不相同。
賈子曰:“坐以經(jīng)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jīng)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nèi)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薄敖?jīng)坐”如同經(jīng)立時一般,眼睛平時前方,臀部坐在腳跟上,膝蓋靠攏,腳背貼于地面,兩手端放于膝蓋上,也稱為“雅坐”。這里的“經(jīng)坐”也即為“安坐”,成語“正襟危坐”就是指這一坐姿,多是貴族階層高高在上、惟我獨尊的體現(xiàn)?!肮沧眲t身體微向前彎曲俯身,眼睛可注視到身份高貴之人的膝蓋的位置。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懊C坐”則是低頭,目光不超出身邊數(shù)尺遠的距離?!氨白睍r要將頭部完全低下,肘部也要低垂。此坐相多為身份低微者之坐相,或是面對身份極為高貴之人的坐姿。
漢代之前的坐姿除了“安坐”或者稱為“正坐”,還有“蹲踞”“箕踞”“踞”“跪”等。在《說文解字》中指出“箕踞”乃“臀著席,而伸其腳于前?!币簿褪峭尾孔谙由?,兩腳向前伸直?!岸拙帷笔悄_底和臀部在席子上,兩膝上聳、彎曲。這兩種坐法儼然是我們現(xiàn)代人坐在地上的坐姿?!熬帷痹凇鞍沧钡淖藨B(tài)上腳后跟遠離臀部為“踞”?!肮颉迸c“拜”相聯(lián)系,是由坐而拜的一個連接動作,即“跪拜”。“跪”時臀部離開腳跟,大腿直立與小腿呈九十度,具有危勢、危義。
漢代之前,人們是沒有坐具的,通常多以茅草、樹葉、獸皮等制成席子,席地而坐,或坐于榻。高型坐具出現(xiàn)之后坐的姿勢是臀部坐于高型坐具上,小腿垂下,又稱為“垂足高坐”。坐姿要端正,兩腿不得隨意叉開,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雙手也可以相握,或收攏抱在腹部。
4.行禮與跪拜
行禮、跪拜可以說是影視作品中常見的禮儀形式,君臣之間,朝堂之上,往往行跪地叩頭的大禮。身份低微者像是宮女、太監(jiān)、侍從更是常常雙膝頓時跪地叩頭而拜。武將與文官的行禮方式也會有所區(qū)別。等級、輩分相當者與相差甚遠者之間拱手行禮的方式有所不同。女性的行禮方式多點頭或屈膝,也有行大禮的時候。不同朝代也有雙膝跪地、單膝跪地以及手部的某些區(qū)別。
《儀禮·鄉(xiāng)飲酒禮賓厭介注》中記載“推手曰揖,引手曰厭?!币灿小伴L揖者,手自上而極下作揖”之說。“揖”為兩手相抱前推,手往往藏在袖子里,身子略彎。一般揖禮時,兩臂自額頭向下至胸部,上身同時向前鞠躬45度。鞠躬90度,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為較正式的揖禮。男性右手在上在內(nèi)左手在里在下,女性手勢則相反,稱其為“吉拜”,多用于與人行禮問候或喜慶場合。如手勢相反則是“兇拜”,多用于喪葬之時。“拱手禮”的手部動作類同揖手,只是身體和胳膊不用動。“頷首致意”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點頭致意的意思。宋代《事林廣記》記載的“叉手揖禮”,是唐、宋、金遼、金、元時期的一種行禮方式。
跪拜禮,最早是用于敬神的祭祀場合,后來才逐漸成為貴族之間帶有身份符號的禮儀形式。《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p>
其中稱為“正拜”的為稽首、頓首、空首。行“稽首”禮時,行禮者屈膝跪地,左手壓右手,支撐于地上,手放于膝前,頭緩緩叩于地,稽留時間略長,叩地時頭在手后。行“頓首”禮時,與稽首相似,但是急叩頭,頭碰地即起。“空首”禮,同樣兩膝跪地,而兩手相交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
“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凹荨?,是先拜而后稽顙,即將額頭觸地。兇拜,是先稽顙而后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捌姘荨?,先屈一膝再屈另一膝而拜,又稱“雅拜”,奇為單數(shù),即一拜?!鞍荨保切邪荻Y后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古代以再拜為重?!懊C拜”時行拱手禮,不下跪,身體略彎俯身行禮。此為軍禮,因為軍人身披盔甲跪拜不便,所以用肅拜的行禮方式。肅拜同樣也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女子行禮時雙膝跪地,兩手先至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又稱“手拜”。
本著平等的原則,往往女子行禮較輕,一般場合,兩手相合放于胸前,略彎膝,微低頭;行拜禮時,兩膝著地,上身直立,合手下垂,頭微低即可。唐宋時期漢族婦女相見行禮,往往是口稱“萬?!?,兩手相合,在靠近右下側胸前上下移動,作鞠躬的姿勢?!芭e案齊眉”指妻子在桌案邊舉著食物與眉毛齊高,獻給丈夫,表示對丈夫的尊重。
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流傳至今大多都從古書記載碑文古墓中得以考究,還原到身體上與當時的原貌是否有差異實屬困難。如今的影視作品很多題材都指向了古裝劇,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社會面貌應是立足根本。而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時候為了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會有所改變、夸張。在此將其歸納成兩類:一類是還原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另一類是在歷史素材基礎上演繹、虛構的影視作品。
第一類作品從歷史年代、劇中人物、服飾及道具的使用等都有據(jù)可循,劇中對于禮儀的要求也較為考究。比如,《漢武大帝》中漢景帝與眾大臣商議削藩事宜的場面時,漢景帝大步進殿,后面的侍從身體彎曲、收下頜,手持托盤“趨進”尾隨其后,形成身份地位高低者的鮮明區(qū)別。朝堂之上大臣們先行“稽首”禮,而后“卑坐”于蒲團之上,身份地位略高的大臣為“肅坐”于蒲團之上。大臣覲見時“肅立”,而后“拱手”進言。太監(jiān)站于一旁兩手相交藏于袖中,始終“卑立”姿勢。這些均顯示大臣、侍從對皇上的敬畏之心。王娡在與弟弟屋堂中聊天時,二人輩分相當,在較平常的場合無須“正襟危坐”,均“蹲踞”于席上。衛(wèi)子夫向竇嬰施禮表示感謝時為一般場合,衛(wèi)夫子身份高于竇嬰,衛(wèi)子夫行禮較輕,只是屈膝微低頭。
有一些虛構的影視劇,雖然劇情、人物有所改編,但還可以追尋到朝代及人物背后的原型,其中的禮儀形象也很考究。例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直穿梭在大殿之中的唐代侍女,她們既是“趨進”“趨退”。劇中小嬋為王后送藥時,雙膝跪地“舉案齊眉”?!墩鐙謧鳌分写笮偷那宕Y儀跪拜場面,以及嬪妃們的滿清行禮方式,《武媚娘傳奇》里叉手禮的全方位運用,都為影視劇作品的質(zhì)量大大增色。
而現(xiàn)在更多的影視劇則指向了虛構、架空世界及帶有一定神幻色彩的作品,例如,《花千骨》中將古代禮儀與帶有原創(chuàng)性的行禮方式相結合。各大門派商討神器之事時,坐在椅子上的眾門派首領坐姿都很自由,與尊上交談時也很隨意,其中只有一人對尊上作揖施禮后交談。而尊上前往藏經(jīng)閣與桃翁交談時,桃翁十指交叉向尊上施禮進言,此動作很明顯為原創(chuàng)行禮方式。
筆者參與禮儀創(chuàng)作的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則是在導演的要求下原創(chuàng)了其中幾個主要人物及不同族群的行禮方式。由于是一個架空的世界,在禮儀設計上不能遵循某一朝代的行禮方式,并帶有現(xiàn)代氣質(zhì),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因此,青丘國是沒有等級輩分區(qū)別且人人之間友好,筆者設計了碰肩、撞胯作為兩人見面打招呼、以示友好的行禮方式。天族的男性行禮方式為兩腳站立,兩手虎口交叉,單膝跪地后,變成左手壓右手的“拱手”手勢。天族的女性則是一腳撤于另一腳后方,兩膝緊挨,同時兩手向兩側打開,兩膝屈時一手遮于臉前,另一手藏于身后。兩種天族的行禮方式既顯示了天宮之中應有的規(guī)范禮儀又在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行禮方式基礎上加以夸張變形。這也是當代此類型影視作品中普遍希望達到的一個原創(chuàng)性的要求與目標。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禮文化有著幾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歷史給予的財富應當不斷的流傳與發(fā)揚。作為新時代的藝術工作者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要考究歷史、尊重歷史,在傳頌的過程中定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神奇與奧秘。即使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改變、加工也要建立在了解、掌握歷史原貌的基礎之上進行傳承性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1]彭孝軍.中國古代舉止禮儀研究[D].河北大學,2015.
[2]李為香.身體表達與信仰追求——漢代暨以前坐姿儀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王璇.中國傳統(tǒng)禮儀教育及其現(xiàn)代價值[D].蘭州商學院,2014.
[4]孟紅.漢代社會生活與禮法結合[D].東北師范大學,2005.
[5]劉志平.秦至西漢中期的禮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
[6]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北京:中華書局,2013.
[7]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