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群
春節(jié)是全球華夏兒女共同歡慶的節(jié)日,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流淌著中華民族血脈的“龍的傳人”會格外在意這個特別的節(jié)日。
從年二十三到除夕,貼春聯(lián)、接財神、蒸花饃……當一年的忙碌都已塵埃落定,留下最溫馨的莫過于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敘天倫,一邊開啟象征團圓的年夜飯,一邊守著舊歲迎新春。
年夜飯,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流傳千古、至今不衰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源于遠古時期的祭禮制度,最終定型于華夏民族共認的年節(jié)民俗,一直傳承至今。它寄托著人們對家庭幸福、團圓、美滿的向往,包含著人們趨吉避害、追求美好未來的期望。
按照民間習俗,年夜飯的吃食當屬普通人家一年中最豐盛的一席。
一桌年夜飯,一份家的味道。
2014年,國僑辦推出作為“海外惠僑工程”八大計劃之一的“中餐繁榮計劃”。2016年1月16日,“海外惠僑工程中餐繁榮基地”揭牌,該基地正式落戶江蘇,由揚州大學負責具體建設維護工作。
眼看一年新來到,又是闔家團圓的日子。該基地各大菜系的大師名廚,為海內外的華僑華人們精心烹制了四套頗具代表性的年夜飯:南方年夜飯、北方年夜飯、淮揚年夜飯、精致年夜飯,為大家送去家的溫暖和新年的祝福。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中國幅員遼闊,年夜飯在各地也形成了與地方風味一脈相承的文化特征。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江淮一帶春節(jié)家宴的傳統(tǒng)頭道菜,名曰“全家?!?,寓意合家團聚、美滿幸福、吉祥如意。民間有“無魚不成席”之說,尤其是年夜飯,家家戶戶少不了一條魚。因“魚”與“余”諧音,寓意“年年有余”。閩粵一帶,年夜飯的菜名和菜式一定要圖個吉利,“豬手”在粵語中是“就手”的意思,意寓著新的一年財源茂盛,得心應手。而在西南一帶,蜀渝麻辣,云滇香辣,黔桂酸辣,湘鄂醇辣,年夜飯味型百變,盡顯地方風騷。
不僅如此,海外的華僑華人朋友們還會收到一份新年大禮。據(jù)悉,美國首屆淮揚菜研習班2月15日至17日,將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市舉辦,廚藝大師們還會手把手現(xiàn)場教學烹制美味。其實,年夜飯的品格與烹調技術之高低、原材料的貴賤無所關聯(lián),它包含的是無限的親情以及民眾百姓對幸福吉祥的期盼,體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向往和平、以和為貴的文化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