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恩
?
拓展初中生名著閱讀的“三度空間”
楊長恩
名著閱讀作為初中生課外閱讀的重要形式,教師要善于對他們進行名著閱讀方法的指導,這樣,才能讓初中生的名著閱讀具有目標性和過程性,從而切實提高名著閱讀的效率。
所謂“批注閱讀”就是指讀者對文本的品味、鑒賞與評價,并在文本空白處及時地進行記錄與分析,是一個讀與寫、想與悟相結(jié)合的高效閱讀方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通過“批注閱讀”與名著進行深入對話,才能讓他們的名著閱讀有“深度”。
1.借助觀點式批注,讓閱讀具有個性
引導初中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個性化閱讀,就能夠有效地促進他們與名著之間的深入對話。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初中生在名著閱讀的過程中對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及事件等進行觀點式批注,這樣,就能夠讓他們的閱讀具有個性化。
例如,在引導初中生閱讀《駱駝祥子》時,筆者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主要對祥子這一人物形象進行觀點式批注。有的學生在批注中這樣寫:“祥子是一個老實人。忠厚老實是他的特點。并且他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從對待虎妞這一件事件上可以看出?!庇械膶W生這樣寫:“祥子是一個即老實又狡猾的人。剛開始他很勤奮,也對別人非常好。但是,到了后來為了買車卻變壞了,有的時候甚至會和老弱病殘的車夫搶生意。他經(jīng)歷了三次磨難,最后只有把車賣了,然后變成了一個無賴。”
2.借助評論式批注,讓閱讀具有個性
所謂評論式批注,就是指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文本所呈現(xiàn)的主旨思想發(fā)表自己的評論。評論式批注與觀點式批注相比,具有更強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能夠更加深刻地彰顯閱讀個性。教師要善于引導初中生對名著所體現(xiàn)的情感主旨進行評論式批注,在評論式批注的過程中提升文本所蘊含的情感主旨。
例如,在初中生閱讀完《西游記》時,讓他們寫一寫最能夠體現(xiàn)《西游記》精神的批注。有的學生這樣是這樣寫的:“只要堅持,滴水穿石,就能成功?!薄@一些學生的點評是很到位的,有效地體現(xiàn)了《西游記》這一名著的情感主旨。同時也可以看出評論式能使學生結(jié)合文本的內(nèi)涵,表達自身的感悟,繼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升華了名著所蘊含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在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確實如此,只有初中生的閱讀視野寬廣,才能促進他們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所謂比較閱讀,就是指對兩篇以上文章主題、內(nèi)容或結(jié)構相近的文章,或者對同一篇文內(nèi)相近的語言、人物或修辭等要素在對比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性閱讀的形式。教師要善于讓學生采取比較閱讀的方式來拓展他們的閱讀視野,從而讓他們的名著閱讀有“廣度”。
1.同一本名著比較閱讀,讓閱讀更深刻
在很多名著中,往往塑造了多個人物形象,并且這些人物形象之間是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初中生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對比閱讀,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就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把握名著的主旨思想。
例如,在《水滸傳》中,作者刻畫了108位英雄人物。這一些英雄人物的一個共同點是都曾經(jīng)受到官府的迫害,并且一個個都是武藝超群、行俠俠義。但是這108個人的性格特征卻又都是不相同的。如魯智深和武松這兩個人物十分相似。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就能夠明確兩人之間的不同點。魯智深和武松都是當時的小官,魯智深是提轄,武松是都頭;并且具有相同的經(jīng)歷,都是為了不平之事打死了人,魯智深打死了鎮(zhèn)關西,武松打死了潘金蓮、西門慶。這兩人的不同之處是處理事情的不同方式,在打死人以后,魯智深是“機智逃跑”,而武松則是“愚蠢自首”。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魯智深對于統(tǒng)治階級“官官相護”的法律認識是清楚的,而武松則缺乏這一種認識。這樣,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就能夠形成探究閱讀能力,在對比的過程中充分認識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除了不同人物之間的比較閱讀以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名著中的同一人物形象進行對比。如武松在第一次殺了人以后,是去自首的,但是,到了后面卻在殺了人以后就不這么“愚蠢”了,從這個對比中就能夠讓學生知道武松看透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及其法律的本質(zhì)。這樣,學生對《水滸傳》“逼上梁山”的主旨思想就能夠深刻領悟到了。
2.同一類名著比較閱讀,讓閱讀更深入
文本對話是一種高級的文本閱讀形式,是把文本內(nèi)容不斷進行內(nèi)化的過程。其實,很多名著與名著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來深化名著閱讀。對于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相近的名著,教師要善于引導初中生采取對比閱讀的形式獲得新的思維視角。
例如,《格列弗游記》和《魯賓遜漂流記》是游記類名著中的代表作品。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初中生就會發(fā)現(xiàn)格列弗和魯賓遜這兩個人出游的目的是不同的,格列弗出游是為了生計,而魯賓遜出游是為了財富;這兩本名著的寫作手法也是不相同的,《格列弗游記》采取的是描寫的形式,并且其中的描寫語言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荒誕性,而《魯賓遜漂流記》是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寫作語言具有真實、具體的特點;這兩本名著的時代背景也是不相同的,《格列弗游記》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而《魯賓遜漂流記》則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通過諸多元素的比較,能夠有效地促進初中生在名著閱讀過程中的概括能力與比較思維能夠,從而讓他們的書越讀越深入。
初中生在進行名著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人生底蘊。而探究式閱讀是《語文課程標準》十分強調(diào)的一種閱讀方式,能夠有效地彰顯初中生文本閱讀的自主性。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初中生對名著進行探究式閱讀,從而讓他們的名著閱讀有“厚度”。
1.基于學生喜好,激發(fā)名著探究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興趣愛好一步步地引導他們愛上名著閱讀,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初中生名著閱讀的興趣,從而有效地引導他們參與到名著閱讀中來。
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筆者發(fā)現(xiàn)初中生對課文中的“美女蛇的故事”十分感興趣,并不時地問講美女蛇故事的阿長到底是誰,他還講過什么故事。根據(jù)學生的這一興趣特點,筆者及時進行了這樣的引導:“同學們,長媽媽是魯迅的保姆。在魯迅小的時候,長媽媽經(jīng)常會給他講故事。其實,在魯迅的《朝花夕拾》這一本書中,還有很多關于長媽媽與魯迅之間的故事。你們要是真的很想知道阿長的情況及魯迅小時候發(fā)生的一些趣事,那就請你們自己去讀一讀原著,原著一定能夠告訴你們答案?!?/p>
2.引導質(zhì)疑討論,培養(yǎng)名著探究閱讀的能力
初中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讀不懂的地方,這些問題正是培養(yǎng)他們探究閱讀能力的有效切入點,教師要善于引導他們在同伴之間進行質(zhì)疑討論,發(fā)揮合作探究的優(yōu)勢來解決閱讀中碰到的問題,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提高他們名著探究閱讀的能力。
例如,初中生在閱讀在高爾基的《童年》時,對于書中所寫到的阿廖沙與外祖父之間的態(tài)度提出了很多的問題,有很多學生認為有的地方讀不懂。因此,筆者首先引導他們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的這一些問題及時地記錄下來,并且進行整理分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把問題進行梳理。然后,在小組成員之間進行閱讀交流,根據(jù)不同成員之間的質(zhì)疑進行互相解答,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分析問題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讓他們的合作意識得到增強,從而讓他們的名著閱讀更高效。
★作者單位:浙江青田縣溫溪鎮(zhèn)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