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蓮芝蔡連文
(1.平原縣農林局,山東 平原 253100;2.平原縣王鳳樓鎮(zhèn)政府,山東 平原 253100)
種植密度對玉米葉部性狀及灌漿速率的影響
蔡蓮芝1蔡連文2
(1.平原縣農林局,山東 平原 253100;2.平原縣王鳳樓鎮(zhèn)政府,山東 平原 253100)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灌漿速率及葉部性狀均與種植密度緊密相關。出于優(yōu)選優(yōu)育的考慮,借助試驗法研究種植密度對玉米葉部性狀及灌漿速率的影響。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對于葉部性狀的影響強于灌漿速率。
玉米;種植密度;葉部性狀;灌漿速率
為了提高玉米種植效率,滿足市場需求,相關部門對于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的研究在不斷深入。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種植密度與玉米產量緊密相關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證實,但是,人們對于種植密度影響玉米產量的原理依舊存有疑問。在此背景下,研究種植密度對玉米葉部性狀及灌漿速率的影響對于上述問題的解答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為了明確種植密度對玉米葉部性狀及灌漿速率的影響,此次研究采取試驗法,試驗對象為玉米雜交種M103,開始時間為2014年6月24日,地點為某試驗田。
此次試驗確定的5個密度依次為5.25萬、6.00萬、6.75萬、7.50萬株/hm2和8.25萬株/hm2,4次重復。試驗期間,玉米種植行距為66.7 cm,區(qū)長1 000 cm,田間管理方式與大田無異。
性狀調查方面,此次試驗以測定葉面積、光合勢、葉面積指數(shù)、灌漿速率為主。其中,前3項的測定方式為:首先,于苗期在各個區(qū)組分別選擇3個點,并于每一點的位置各選3株玉米進行標記;其次,于各個生長期分別測定標記株的葉面積,之后進行葉面積指數(shù)及光合勢的計算。相比而言,測定灌漿速率的方法稍顯復雜:在吐絲之前,于第4次重復的全部區(qū)組中各選植株進行標記(所選植株的散粉期統(tǒng)一),并于授粉后按照5 d一次的頻率定期取樣,每次選擇的果穗樣本數(shù)量為3個。為確保測定結果的準確性,試驗時選擇的籽粒均位于果穗中部,每次50粒。測量由專業(yè)人員負責,項目分為籽粒體積、干質量、鮮質量3項。其中,對籽粒體積進行測定時采用的方法為排水法。在測量完成后,根據(jù)測定結果進行含水量及灌漿速率的計算。
3.1 種植密度對玉米葉部性狀的影響
在葉面積方面,在種植密度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單株葉面積的變化趨勢與群體葉面積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在6葉期至盛花期,葉面積呈現(xiàn)快速增長趨勢,種植密度對葉面積有著較為顯著的影響,在種植密度加大時,單株葉面積與群體葉面積出現(xiàn)的相應變化分別是降低、升高;在盛花期此種影響達到頂峰;盛花期過后,雖然此種影響在逐漸衰減,但依舊非常明顯。所以,種植密度對葉面積的影響可歸納為:單株葉面積會隨著種植密度的減小而加大,群體葉面積則會隨著種植密度的減小而減小。
在葉面積指數(shù)方面,在種植密度存在差異時,葉面積指數(shù)和群體葉面積的變化情況是一致的。在6葉期至盛花期,葉面積指數(shù)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趨勢,種植密度差異對其的影響非常大,二者升降趨勢統(tǒng)一。此種影響同樣在盛花期達到頂峰,需指出的是,葉面積指數(shù)也在同一時期達到頂峰。在盛花期過后,葉面積指數(shù)開始呈現(xiàn)下降趨勢,但種植密度的影響作用仍舊較為顯著。
在光合勢方面,在玉米生長發(fā)育的各個階段,種植密度對光合勢產生的影響一致于葉面積變化趨勢。在6葉期至盛花期,種植密度對單株葉片與群體葉片光合勢的影響存在較大的差別:當種植密度增大時,二者的變化趨勢依次為降低、升高;在盛花期,此種影響達到頂峰;之后二者的光合勢均呈下降趨勢,但種植密度的影響作用仍舊不容忽視。
3.2 種植密度對灌漿速率的影響
此方面的研究分析思路為:將測量的籽粒干質量與計算所得含水量等數(shù)據(jù)繪制成圖,之后通過觀察進行歸納。鑒于分析思路與種植密度對玉米葉部性狀的影響的分析基本無異,此處不再逐一羅列,僅對分析結果進行總結。
種植密度對籽粒含水量以及含水率并無明顯影響,但卻會對籽粒干質量、灌漿速率產生影響,在種植密度較小時,籽粒干質量增幅大于種植密度較大時,也就是說,種植密度小于籽粒干質量積累更為有利;同時,種植密度對籽粒灌漿前期的影響大于后期,僅就灌漿速率來講,種植密度小時,灌漿速率相對較快。
綜上所述,在玉米種植中,種植密度對于葉部性狀的影響強于灌漿速率。
S513
B
1674-7909(2016)2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