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如今“眾籌”方興未艾。其實它不是什么新東西。在19世紀(jì)末,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就是靠著眾人籌款才得以屹立在美國紐約州的哈德遜河口的。
自由女神像的設(shè)計者是法國雕塑家弗里德里克·奧古斯特·巴特爾第。1865年,巴特爾第在法國凡爾賽的一場宴會上遇見一位美國歷史學(xué)家,他談到美國即將在1876 年迎來它的百年生日慶典。這位雕塑家認(rèn)為法國應(yīng)該送給美國一個禮物,以表慶賀,并紀(jì)念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美法并肩作戰(zhàn)抗擊英軍的歷史。但是要送什么呢?
6年后,巴特爾第想好了:這應(yīng)該是一尊巨大的女神塑像,并且,她應(yīng)該被安放在紐約的哈德遜河口,這是歐洲人踏上北美大陸的必經(jīng)之地。他興沖沖地拿著自己的設(shè)計稿前往美國,想要籌集所需資金??墒潜M管美國朝野上下都對這個設(shè)計很感興趣,談到錢時卻都三緘其口。
巴特爾第只好打道回府。在朋友們的幫助下,1874年,巴特爾第組織了一個為塑像籌款的委員會——美法聯(lián)盟,并很快籌得第一批捐款。巴特爾第的計劃正式開啟??墒牵捎诰杩钐?,工程不久就停了下來。為了吸引到足夠的資金,巴特爾第和美法聯(lián)盟又制定出一個分等級的籌資方案,捐助者將會根據(jù)捐資數(shù)額得到相應(yīng)的回報,最高級別的捐助者將會獲得巴特爾第的兩件雕塑作品。
在此“誘惑”之下,巴特爾第成功籌得所需資金。1884年,雕像歷時10年終告完工。
可是,這位“女神”準(zhǔn)備移民美國之時卻遇到了“安家”的困難。“女神”高 46 米、重達(dá) 225 噸,需要修建一座 27米高的花崗巖基座來放置,這樣一個基座建成需要10萬美元。這在當(dāng)時可是一個大數(shù)目,紐約州政府表示拿不出來,美國國會雖然投票表示同意接收“女神”,但是卻不同意撥款。這種不可理喻的吝嗇使得“女神”長期不能成行。久而久之,托運雕像的木箱上居然積了厚厚的一層灰塵。見此情況,波士頓、克利夫蘭、費城等城市紛紛向“女神”伸出了橄欖枝。
這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美國新聞界傳奇人物約瑟夫·普利策。1885年,他在自己的報紙《紐約世界報》的一篇社論中寫道:“當(dāng)法國方面的船只將女神像運到了我們的海岸上,得知我們雖然富得流油,卻沒有足夠的公共精神以及榮譽感來提供放置該雕像的基座所需要的資金時,那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無法名狀的恥辱!這位女神注定會照亮世界,可是,我們或許可以將她改名為 ‘吝嗇雕像’,如果這就是我們對待來自遠(yuǎn)方的一份珍貴禮物的態(tài)度的話?!边@篇社論鏗鏘有力,可惜未能打動任何人。
見此情景,普利策決定改變策略,向人民大眾籌集捐款。
不久,普利策在《紐約世界報》頭版發(fā)表社論說:“現(xiàn)在不是等待富豪們大發(fā)善心的時刻,實踐證明他們是如此的不可靠?,F(xiàn)在是我們拿出行動來拯救女神的時刻了!我們的女神不是法國的百萬富翁送給我國百萬富翁的禮物,她是偉大的法國送給你我普通人的禮物。我們趕緊行動起來吧!”同時,作為報社的老板,他決定給予捐助者精神回報,他承諾會在《紐約世界報》上公布每位捐款人的姓名:“哪怕您只捐1美分都可以!紐約大街上最貧困的流浪漢也可以因此讓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與惠特尼、羅斯福等知名家族出現(xiàn)在同一張報紙上?!敝?,普利策在報紙上開辟專欄來募集資金。此后連續(xù)5個月,普利策每天都在報紙上申明大義號召捐款。
不久,就有2500余人捐了2300美元。1885年4月1日,普利策宣布運載著雕像的法國軍艦即將出發(fā)!這個消息立刻在《紐約世界報》的讀者之中掀起了一股捐款的熱潮。6月22日,法國的運輸船抵達(dá)紐約,同時,美國民眾的捐款熱情也達(dá)到高潮。8月11日,《紐約世界報》頭版頭條的標(biāo)題是:“10萬美元,自由神像基座所需資金募集成功?!?/p>
據(jù)統(tǒng)計,總共有超過 120000人為“女神”的基座捐款,平均每個人83美分。此后,基座安裝的進(jìn)展非常迅速。與此同時,《紐約世界報》的讀者也大幅增加。
1886年10月28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利夫蘭親自主持了自由女神雕像的落成揭幕式,之后,雕像正式向美國公眾開放。這個時間,比原定的 1876 年7月4日晚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