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嬌,于琛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
古代埃及古王國時期美術概述
王雪嬌,于琛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摘要:在古代埃及五六千年的文明中,經(jīng)歷了古王國、中王國及新王國三個時期,為后世留下了無盡的文化財富。古王國作為古埃及文化的開端,對后來美術形態(tài)的發(fā)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古王國;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正面律;壁畫
古代埃及文明橫貫五六千年,它上承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qū)的兩河流域文明,下載愛琴及古代希臘美術。尼羅河水每年定期泛濫,淹沒陸地,滋潤土壤,使耕地肥沃,農業(yè)發(fā)達。埃及因此成為歷史上最早不用將全部勞力投入到農業(yè)生產的國家之一。剩余的勞動力可以放在其它用途,因此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古代埃及美術遺產。古代埃及的四個分期中,尤以古王國文化為起源,美術文化可謂煙波浩渺,輝煌萬代。第一座金字塔破土動工的公元前27世紀中葉,諾亞100多年后才開始建造方舟,女媧還沒有煉石補天,此時黃帝的父親少典大約剛剛成年,風姓部落的神農氏不小心吃了棵毒草,兩河流域的吉爾伽美什史詩開始流傳,克里特島上的居民學會了冶煉青銅,創(chuàng)世紀才進行到Chapter5。人類的先民都在為了生存正在和大自然殊死搏斗,4700多年后的今天,埃及文明等諸多古文明已經(jīng)湮滅許久,給我們留下的,卻是無盡的藝術文化寶藏。
無盡的古王國美術中,尤以雕刻、壁畫以及金字塔等瑰寶,閃耀在滿滿無盡的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越發(fā)璀璨。
古埃及重來世,所以尤為注重對于陵墓的修建,這也極大促進了古王國建筑的發(fā)展。在渾沌中最先出現(xiàn)的干土呈金字塔形狀,象征著生命。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國王陵墓。古埃及國王也稱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隸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被看做是神的化身。他們?yōu)樽约盒藿司薮蟮牧昴菇鹱炙?,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權力的象征。因為這些巨大的陵墓外形形似漢字的“金”字,因此我們將其稱之為“金字塔”。它是世界八大建筑奇跡之一,數(shù)量眾多,分布廣泛。在每個夏天,皇室成員走遍尼羅河流域,從每個村落中選擇身強體健的男子,作為建造大金字塔的勞力,為君王服務。他們被分成10萬人的大群來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勞動3個月。這些勞動者中有奴隸,但也有許多普通的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古埃及奴隸是借助畜力和滾木,把巨石運到建筑地點的,他們又將場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著斜面拉上金字塔。就這樣,堆一層坡,砌一層石,逐漸加高金字塔。建筑師計劃使用巨型大理石塊,以遞減的方式層層向上排列。建造地點選定后將首先被清理鏟平,隨后由技藝精湛的石匠打造地基,一大片方整的大理石地面將成為金字塔的核心。由于銅是古埃及人當時掌握的最硬的金屬,因此每名采石工人會配有一把銅制鑿刀。他們用銅鑿刀將巨石鑿開小孔,打入木楔,并在上面澆水,木楔浸水膨脹的力量就可以將石塊脹裂。但銅鑿刀敲擊數(shù)十下后就會變鈍,因此需要另一組人用火將鈍鑿軟化,磨利后過水降溫,以便石匠們再次使用。每塊開采下來的石頭的重量都超過了1噸,有的甚至重達兩噸半,巨型石塊集中到金字塔現(xiàn)場后,就由專門的石匠切削加工,并根據(jù)每塊石頭上標注的記號嵌入應該放置的地方。他們僅使用簡單的三角板和鉛錘,就可以把每塊石頭切削打磨得光滑平整,使得石塊之間銜接緊密,甚至在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風雨侵蝕后仍然屹立不倒。
埃及的雕塑藝術始于公元前4000年的古王國時期,當時的雕刻是為法老政權及少數(shù)貴族服務的,這也就要求它必然尊崇上層社會的審美及需要,因此也出現(xiàn)了“千篇一律的雕刻程式——正面律。[1]正面律主要有五點要求,其一是人物必須保持直立,正面直對觀眾,雙臂緊靠軀體;其二,根據(jù)人物地位的尊卑來安排比例大??;其三,人物面部刻畫較詳盡,其他部位較簡略;其四,面部輪廓寫實,又有理想化修飾,表情嚴肅,感情表現(xiàn)很少;其五,雕像著色,眼睛描黑,有的眼睛甚至用水晶或石英鑲嵌,以達到逼真效果。尤為為人稱道的雕刻作品是在哈佛拉金字塔前,一尊守衛(wèi)著法老們的陵墓的獅身人面像。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陸續(xù)出現(xiàn)幾十個奴隸制小國。約公元前3000年,初步統(tǒng)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古埃及法老雷吉德夫根據(jù)他父親胡夫的肖像建造了獅身人面像這座紀念碑,把其父看做是太陽神拉。這也屬于雷吉德夫的宣傳手段之一,為了恢復人們對這個王朝的敬畏。此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面部長約五米,頭戴“奈姆斯”皇冠,額上刻著“庫伯拉”——即cobra:眼鏡蛇圣蛇浮雕,下頜有帝王的標志——下垂的長須,一只耳朵就有二米多長。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戰(zhàn)爭破壞及風沙侵蝕等影響,獅身人面像的鼻子等處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它帶著殘破的面龐屹立在浩瀚的沙漠之中,夜幕降臨時面無表情地望向遠方更平添了幾許古埃及神秘莫測的浩淼,守護者法老之墓,也守護著古埃及的文明。
雖說現(xiàn)今我們提起古王國時期埃及的美術成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金字塔建筑和雕刻,但處在發(fā)展初期的壁畫卻為中王國的美術發(fā)展及新王國藝術的輝煌奠定了基礎。[2]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畫有著共同的程式——其一,正面律,表現(xiàn)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其二,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畫面;其三,根據(jù)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其四,填充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其五,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膚多為褐色,女子多為淺褐色和淡黃色,頭發(fā)為藍黑色,眼圈為褐色。這一程式作為古埃及雕刻的特色,最為人所稱道。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69.
中圖分類號:K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173-01
作者簡介:王雪嬌(1994.11-),女,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本科生在讀。
于琛(1995.1-),女,漢,天津人,本科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