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山東 淄博 255012)
?
中印農產品貿易現(xiàn)狀與對策分析
馬文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山東 淄博 255012)
近些年來,中印農產品貿易發(fā)展迅速,然而這兩國貿易額卻較小,同時占兩國貿易比重呈下降趨勢,中印各自出口的農產品集中度較高,波動幅度比較大,受現(xiàn)實因素影響較多,雙方貿易摩擦也較多。因此,擴大農產品貿易對兩國都有積極影響?;诖?,本文從分析中印兩國農產品貿易的現(xiàn)狀入手,簡要描述了中印的貿易現(xiàn)狀,指出造成中印貿易現(xiàn)狀的原因并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議,促進中印農產品貿易的正常進行和激發(fā)貿易。
農產品;貿易現(xiàn)狀
1.1 中印兩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近年來,隨著全球貿易的發(fā)展、世界經濟全球化速度也相應加快,并且,中國和印度國內農業(yè)也迅速發(fā)展,隨之而來的是中印兩國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迅速發(fā)展。不管是從進口方面來說,還是從出口方面來說,中印兩國的農產品的貿易額所呈現(xiàn)出的都是快速上升的趨勢。
1.2 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進出口總額。近些年,我國和印度之間的貿易總額呈現(xiàn)逐步擴大的趨勢,2011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金額是860537千美元,在它的主要進口貿易伙伴中排到第四位;而印度出口中國的金額為3738321千美元,在主要出口貿易伙伴中排到第一位。由此可知,我國是印度農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國家,然而卻不是印度第一大進口國。
1.3 中印兩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結構。我國農產品的進出口額近幾年都較大,但常年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處于貿易逆差地位,雖然農產品出口總額上升的幅度大于進口總額的增長幅度,但由于進口總額的基數(shù)比較大,我國依然處于貿易逆差的地位。
雖然我國常年處于農產品對外貿易的逆差地位,但農產品出口的種類相當豐富。如活豬、豬牛肉、谷物及谷物粉、稻谷、大米、玉米、食用植物油、藥材、煙草等。出口的產品基本都是傳統(tǒng)產品,加工程度比較低。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中水海產品及棉機織物的總額最大。
考慮我國進出口的主要農產品,稻谷和大米處于貿易順差,谷物及谷物粉、大豆、食用植物油、食糖、鋸材、棉花等處于貿易逆差,且逆差額較大。
根據(jù)FAO數(shù)據(jù)庫得出,2011年,棉花是印度出口額最大的農產品,金額是3395689千美元,豆類的出口額達到2223060千美元,糖類是1310000千美元,而玉米的出口額是1086175千美元。而再觀察他在同年進口的農產品,可以發(fā)現(xiàn),他進口的金額較大的農產品為棕櫚油,金額是6765572千美元,豆油的進口金額是1210862千美元,豌豆進口金額786758千美元,生絲的進口金額是227587千美元。
2.1 我國農產品自身的制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不健全,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出口的農產品的綜合成本比較高,農產品出口的結構不合理,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的比例較大,質量較低,創(chuàng)新能力較差,具有較高附加值的產品有些匾乏,所以在國際上普遍缺乏競爭力。
2.2 中印農產品貿易摩擦問題嚴重。在經濟方面,中印兩國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yōu)勢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兩國在產業(yè)結構、貿易結構以及消費需求上也很相似。所以中印兩國在世界市場上出口農產品比較容易引起貿易摩擦。
在政治方面,中印都是發(fā)展中大國,兩國政治體制不同,印度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而中國則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制度的不同對兩國的貿易合作造成很大障礙。
2.3 印度農產品關稅稅率過高。為保護對國內農業(yè)的發(fā)展,印度農產品關稅稅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根據(jù)商務部的統(tǒng)計,2008年印度的簡單平均最惠國適用關稅為13%,農產品的簡單平均最惠國適用關稅稅率為32.2%,非農產品為10.1% 。而同一時期,我國的簡單平均最惠國適用關稅為9.8%,農產品的簡單平均最惠國適用關稅稅率為15.6%,非農產品為8.7%。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的關稅水平明顯低于印度,這就對我國向印度出口農產品帶來一定的限制。
3.1 提高農業(yè)整體水平與農產品質量。首先要推進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全面提升農業(yè)現(xiàn)代化水平,培養(yǎng)外向型農業(yè)。其次要強化出口農產品安全質量監(jiān)管體系。還要優(yōu)化農產品貿易結構,充分發(fā)揮產品的互補性優(yōu)勢。優(yōu)化農產品出口貿易管理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2 緩解兩國農產品之間競爭關系。兩國加強各自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生產的分工協(xié)作,各自生產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并在農產品的質量和包裝上顯現(xiàn)出區(qū)分度,針對不同需要人群提供不同檔次和價格的農產品。兩國間農產品競爭關系的緩解不僅有助于兩國農產品貿易的提升,還會減少兩國農產品貿易引起的摩擦。如果印度能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農產品進口關稅,對緩解中印兩國競爭關系將有很大的幫助。
3.3 優(yōu)化進出口產業(yè)結構,加強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就兩國存在競爭性的產品而言,一方面要鞏固存在產業(yè)內互補的產品貿易;另一方面,兩國應該提高產業(yè)內互補程度較低的產品的專業(yè)化分工,擴大產品的差異性,加強市場細分,是兩國的農產品在品種、規(guī)格、特點的多樣化方面產生互補。
3.4 建立現(xiàn)代化信息網絡系統(tǒng),提升農產品外貿效率。印度在各個領域已經開始使用電子商務技術,世界各地的海關也開始使用電子商務技術為進出口企業(yè)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而中國在使用電子商務技術方面明顯落后于印度。中國農產品要想提升貿易額,也應該更多的依靠電子商務同國外客戶在網絡上進行交易磋商。所以,中國要加大電子商務技術的投入,與國際潮流接軌。如果中國針對農產品貿易提供更公開透明的平臺,農產品的貿易量必將提高。建立中印專門的農產品貿易平臺,尋找農產品出口商和供應商將更加方便快捷,對中印農產品貿易量的提升會有明顯改善。
[1] 耿獻輝,張曉恒,林連升.中印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與潛力比較[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 黃春全,司偉.中國與印度農產品貿易的動態(tài)與前景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2,(7).
[3] 孫虹,張立華.本世紀以來中印農產品出口結構比較[J].中國經貿導刊,2012,(7).
馬文(1991-),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農村與區(qū)域發(fā)展。
F26.4
A
1671-1602(2016)22-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