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雅琪
(哈爾濱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新世紀音樂在中國的滲透與融合
譚雅琪
(哈爾濱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新世紀音樂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德國,2003年底到2004年初進入到中國,之后便與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迸出火花。新世紀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樂器、調式、音色與節(jié)奏相結合的同時,也是外來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現(xiàn)代精神與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傳遞。本文對新世紀音樂在中國滲透的途徑與融合的方式做了相關的研究。
新世紀音樂;途徑;融合;發(fā)展
新世紀音樂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德國,是一種嶄新的音樂形式,它采用現(xiàn)代音樂手段和電子音響設備,與古典音樂及當?shù)孛褡逡魳吠昝廊诤?,這是它最大特點,也是它與眾不同之處。短時間內新世紀音樂就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生根發(fā)芽,在歐美與日本更是興起發(fā)展。新世紀音樂具備療養(yǎng)、潔凈內心的作用,它所具有的包容性和伸展性讓它與當?shù)匾魳樊a生完美共鳴,起到了對當?shù)匾魳钒l(fā)展與傳承的作用。新世紀音樂進入到中國時間較晚,是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進入中國后便與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迸出火花。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與新世紀音樂相結合后對中國的音樂形式影響之深,通過與新世紀音樂的結合是讓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利用現(xiàn)代的音樂手段這種更為廣闊的方式讓大眾了解,在新世紀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樂器、調式、音色與節(jié)奏相結合的同時,也是外來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現(xiàn)代精神與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傳遞。
據研究發(fā)現(xiàn),新世紀音樂的特性是包容性與伸縮性,而就是因為這兩大特點讓它無論到哪個國家,都能與當?shù)匾魳废嗷ト诤?。而在中國,由古至今音樂歷史及其久遠,從原始社會的賈湖骨笛到西周時期的雅樂,從三分損益法到秦漢的樂府,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及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中國的民族樂器也是悠久歷史的結晶,從吹奏樂器笙、笛子、嗩吶到彈撥樂器箜篌、古琴、琵琶,從拉奏樂器二胡、馬頭琴到打擊樂器編鐘、鼓、鑼,等等,即是中國音樂歷史的積淀也是中國音樂之路的見證者。就是因為有著深厚的歷史,也讓新世紀音樂在中國的發(fā)展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
新世紀音樂之所以能夠像現(xiàn)在這樣在中國生根發(fā)芽,少不了世界上著名的新世紀音樂大師對中國的新世紀音樂文化的輸入。
雅尼·克里索馬利斯——當今世界著名的新世紀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他目前發(fā)行了十余張專輯,兩度被格萊美獎提名,在世界各地舉辦過音樂會。他是第一位來中國演出的西方音樂家,更是首位經中國政府批準在北京紫禁城舉辦音樂會的藝術家,1997年的紫禁城音樂會,雅尼為中國創(chuàng)作的《夜鶯》,其中運用了中國民族樂器竹笛,利用竹笛清脆的聲音來模仿夜鶯婉轉的鳴叫,讓在場聽眾尤為震撼,這是新世紀音樂第一次在中國種下幼苗。
喜多郎——日本當代作曲家、新世紀音樂家,他的《絲綢之路》是根據對中國音樂的認識與對歷史的感悟創(chuàng)作出充滿中國風情的樂曲,風靡全球二十多年。喜多郎多次入圍格萊美獎,2001年獲格萊美獎最佳新世紀專輯獎。1981年他來中國演出,是最早在中國演出的日本音樂家。喜多郎創(chuàng)作的《絲綢之路》《思慕》等眾多音樂作品都是透過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進行創(chuàng)作,他曾說,中國文化是日本人的根,所以應該不斷挖掘其養(yǎng)分。有很多人都將喜多郎譽為“中國音樂文化最好的詮釋者”之一,在樂曲中經常運用中國民族樂器也是喜多郎對中國文化喜愛的見證。
新世紀音樂正式進入中國是在2003年底-2004年初,剛進入中國就與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迸出火花,不久便有一些新世紀音樂作品問世。中國的音樂歷史與多民族文化環(huán)境造就了一批批新世紀音樂家。
李志輝——中國新世紀音樂作曲家、環(huán)保音樂家、地理音樂家、音樂治愈大師,在世界新世紀音樂家中排名第六的中國人。他擅長用現(xiàn)代音樂方式去融合中國久遠的歷史,將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融會貫通于音樂之中,李志輝在中國首創(chuàng)了“地理音樂”的概念,他因機緣巧合本只想挖掘更深層的中華文化內容,卻因為中國的地域廣以及多民族文化特色而成就了地理音樂。他的專輯發(fā)行全球,《我們遠去的家園》獲2008年全球新世紀音樂專輯年度十大受歡迎亞洲專輯和嘎納國際音樂節(jié)原創(chuàng)音樂制作獎,他將東方特色的柔美儒雅與西方溫柔的電子音樂相結合,讓中國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與現(xiàn)代音樂文化相融合。
劉星——中國新世紀音樂作曲家,他是中國新世紀音樂的開拓者,從他的音樂中可以聽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又能感受到活躍著的現(xiàn)代音樂特色,他將傳統(tǒng)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融合,創(chuàng)作出天籟般的音樂,他活用竹笛、中阮、古琴、小提琴、黑管、電子合成器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他的《遠去的村莊》運用月琴、洞簫、中阮、弦樂等營造出寧靜致遠的氛圍讓人追憶童年、記憶里的村莊。在專輯《樹》中,他創(chuàng)作出了典型的中國式新世紀音樂,多運用中阮、月琴、竹笛等中式樂器又配上了大量的Midi音樂,給人以全新的感受,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劉星是真正將中國民族元素融合于新世紀音樂中的代表作曲家,在眾多作品中也可見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的堅持。
朱哲琴——中國新世紀音樂代表人物、歌手,她美妙獨特的嗓音和富有哲學思想的創(chuàng)作讓她屹立于新世紀音樂界,朱哲琴運用她的美妙聲音貫徹她的人文哲理,她是第一位以中國本土音樂走向世界的女歌手,她與何訓田的合作,利用民族元素融合現(xiàn)代音樂的表現(xiàn)手段將中國文化帶向全世界。朱哲琴的音樂是一種中國文化的尋根與探索,她的《阿姐鼓》是第一張全球發(fā)行的中文唱片,該專輯取材自中國西藏風土民情,樂曲創(chuàng)作是何訓田人文精神的流露,而朱哲琴的聲音是訴說東方人對生命的哲學,生生不息,相生相傳,這也是對中國民族精神的雕刻與傳承。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新世紀音樂的融合對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利用新世紀音樂獨特的性質不斷挖掘中國音樂的歷史,也是一種對中國悠久長遠的音樂歷史的傳承。在流行文化大量沖擊的今天,中國傳統(tǒng)藝術正在褪色,而新世紀音樂的融入讓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得以重獲新生,也正是因為與新世紀音樂的融合,一些瀕臨滅絕的文化才得以用現(xiàn)代手段留住。中國地域寬廣,文化博大精深,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無疑是我們的歷史遺憾,可也正是現(xiàn)代文化的交流碰撞讓我們的民族色彩更加絢爛。新世紀音樂其實是一種創(chuàng)作者思想和價值的流露,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對文化的挖掘,都是一種對傳統(tǒng)的繼承,無論是雅尼還是喜多郎,他們的音樂中更多的是要表達對于這個世界和平與美好的寄愿,了解到世界上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與思想,而無論是李志輝還是劉星,亦或是朱哲琴,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新世紀音樂是超脫了個人思想的音樂,更多的是向世界去訴說中國的歷史、價值觀與哲學。由此可見,新世紀音樂對于融合與發(fā)展的力量,在音樂中去描述世界觀,在音樂中去暢談歷史,在音樂中去尋找哲學,這大概就是新世紀音樂最美妙的地方吧。
J605
A
1007-0125(2016)12-0092-02
哈爾濱學院學生科研項目《新世紀音樂在中國的滲透與融合》,項目編號:HXS2016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