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涵
論我國“流動性陷阱”的形成原因以及應對
孟子涵
從“流動性陷阱”的理論角度出發(fā),探究我國“流動性陷阱”的形成原因,并針對現狀,提出一些建議及應對方法。
“流動性陷阱” 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即當利率不再下降時,投機性貨幣需求現象趨近于無窮大,但貨幣數量即使大量增加也只能對利率產生相對微弱的影響,即貨幣政策失效。此理論的前提假設是,人們僅擁有貨幣和債券兩種類型的財富。但在實際生活中,除了貨幣和債券外,人們還擁有很多其他類型的財富。因此,在探究我國“流動性陷阱”的形成原因以及應對方法時,需要再對該理論做出一定的補充。
“流動性陷阱”現象在我國經濟中存在,也有其必然性。探究其原因,可總結為以下四點:
(一)行政命令式的利率管制機制
央行的利率管制機制是強制性的,商業(yè)銀行無法左右央行對利率的設定,從而也不能保障所獲的利益,進而導致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無法傳遞至實體經濟中。
(二)利益既得者的優(yōu)勢
利益既得者由于先天的優(yōu)勢,手中掌握大量的資源,而且根據馬太效應,這些利益既得者的資源會越來越多。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大型的企業(yè)和國企由于自身的優(yōu)勢,能夠較容易地獲取企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資金。而一些待發(fā)展且具有發(fā)展?jié)摿Φ闹行⌒推髽I(yè),由于獲取資源的途徑少,資金需求量的數量少、企業(yè)本身經營的產品或是服務不夠成熟,同時也沒有合適的抵押品,導致融資較困難,所以現金流難以支撐企業(yè)運作,最終倒閉。
(三)收入分配不合理
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隨著CPI系數的增長,我國居民的實際收入卻呈現負增長的趨勢,且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行業(yè)壟斷嚴重、分配機制落后,這些都是近幾年一直需要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國人的存儲意識強烈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存儲意識早已隨著祖輩們的教誨傳遞給我們。居民通過勞動所得或通過其他方式獲取貨幣,在持有貨幣的同時,第一時間是存儲,而不是投資或消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貨幣過于充裕。
究其原因,我國“流動性陷阱”現象的產生表明了,貨幣財富并非最優(yōu)配置,即資金來源太過充裕,但資金運用則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資金來源之所以太過充裕是由多種原因造成。
(一)居民投資、消費意愿降低
近年,居民的總體消費意愿降低,而儲蓄上升,導致貨幣大量冗余,而這又與我國的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這一國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近些年,我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甚大,居民總體的消費占比下降。從基尼系數上看,我國早在1994年就已經超過了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的預警線,并且近幾年這一情況日益嚴重。在中、低收入群體中,可支配的收入相對減少;高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導致居民總體的消費意向逐漸降低,儲蓄增加,造成資金過于充裕,貨幣財富分配不合理。
(二)企業(yè)盈利低迷,投資意愿降低
由于當前我國人口紅利消失,有效需求嚴重不足,令企業(yè)收入降低、利潤率下降,導致企業(yè)對降息并不敏感。中小型企業(yè)現金流不足,難以獲得融資。除此之外,由于政府投資激增,流動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政府融資吸收,而即便剔除掉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的影響,政府投資逐步擴大的規(guī)模仍變相地擠出了企業(yè)投資的空間。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民間投資大幅落后于整體投資的增速,大企業(yè)和中小企業(yè)PMI指數的差異也持續(xù)擴大,出現了典型的“國進民退”現象。
(三)長期通縮
擴張貨幣供應將會對物價產生中長期效應,若貨幣投放過量,意味著社會債務膨脹,最終帶來通縮壓力。在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收縮供給會導致物價上漲,而伴隨著未來工業(yè)化、地產、制造業(yè)的走弱趨勢,未來我國將面臨長期通縮壓力。而統(tǒng)計表明,擴張性貨幣政策對物價上漲的刺激作用約持續(xù)35個月,隨后將產生明顯的物價下行壓力,隨著貨幣發(fā)行量增加,將出現通縮趨勢。在通縮的背景下,即便名義利率降低,實際利率也難以下降,這對投資和消費均會產生抑制作用。
(四)外匯占款迅速上升
另一重要原因便是,外匯占款的迅速上升。由于外匯占款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來源,在央行不完全對沖的情況下,廣義貨幣必然隨之增加。
(一)危害性
“流動性陷阱”的產生,可能導致在低利率的情況下擠出效應和資源配置錯位,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當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時,貨幣政策失去了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的空間和能力,社會總效應水平降低。例如,近年來,我國一直飽受熱議的房地產投資。自2000年以來,房地產的投資和出口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需求方的增長利器,但由于資源的過度配置于房地產項目,削弱了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同時,我國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造成工作人口的萎縮,勞動力下降,直接造成了預期資本回報率降低,并抑制了投資意愿,大幅增加了存儲。此外,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居民整體消費、投資意愿的降低。
(二)應對方法
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怪圈中,傳統(tǒng)的貨幣政策是失效的,必須采用非傳統(tǒng)貨幣政策來降低長期實際利率,規(guī)避“流動性陷阱”。實施非傳統(tǒng)貨幣政策,可以改善市場的流動性,避免金融機構的大規(guī)模破產。同時,可通過定向寬松貨幣政策、定量寬松貨幣政策、政策利率承諾以及信貸市場干預等措施來實施。除此之外,實施財政政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遠離“流動性陷阱”。
1.利用非傳統(tǒng)貨幣政策逃脫“流動性陷阱”。第一,放棄穩(wěn)定物價。放棄穩(wěn)定物價可助力逃離“流動性陷阱”。聲譽模型從理論上也支持了這一行為。聲譽模型中指出,穩(wěn)定物價誠信度越高,通貨膨脹率心理預期越低,進而“流動性陷阱”越易發(fā)生。因此,放棄穩(wěn)定物價,可在一定程度上逃離“流動性陷阱”。第二,公開長期債券市場操作。Keynes曾在《通論》中也支持了這一做法,若中央銀行按照規(guī)定的價格,購買一切期限的優(yōu)質債券,那么,利率和貨幣數量之間就會存在著直接關系。第三,實施貨幣貶值。當進行貶值操作時,刺激外部需求,增加出口、投資和消費等總支出,此時,央行大量買入外匯,帶動經濟增長,也可一定程度上逃離“流動性陷阱”。第四,致使短期名義利率為負。一般情況下,短期名義利率不為負,建議名義利率可以為負,可應對“流動性陷阱”。但若名義利率為負,會產生很多不確定性,且不容易觀察經濟現實的影響,更會引發(fā)貨幣危機,由于這個方法的代價太大,并不推薦。
2.利用財政政策逃脫“流動性陷阱”。在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情況下,傳統(tǒng)的貨幣政策雖然失效,但財政政策此時卻具有最大的效應。政府應該積極實施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者通過減稅的方式,達到增加貨幣供給的目的,間接促進經濟主體產生通貨膨脹率的心理預期,最終逃離“流動性陷阱”。但當政府都不能創(chuàng)造新財富時,需要對人們用稅收進行彌補,但人們對未來即將征收的稅收提前預見,會預留一定的份額,此時財政政策的效果也會喪失。
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逃離“流動性陷阱”,都有其有效性及失效性,甚至危害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有將扭曲的經濟結構校正,通過一系列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才能夠真正逃離“流動性陷阱”。
(作者單位為長春工業(yè)大學)
[1] J.Keynes .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12-213.
[2] 馬堯.資產價格泡沫、流動性陷阱和貨幣政策調整[J].貨幣政策研究,2012(1):28-30.
[3] 陳筱宇.“流動性陷阱”理論及其對中國的適用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
[4] 鄧希希.我國“流動性陷阱”現象淺析[J].時代金融,2016(3):1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