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族文化傳承的使者——一個布朗族“末代王子”的生命敘事

      2016-02-26 23:24:55李孝川
      學術探索 2016年3期

      李孝川

      (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民族文化傳承的使者
      ——一個布朗族“末代王子”的生命敘事

      李孝川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本研究以生命史觀取向,運用口述傳記探究一位布朗族“末代王子”如何在其退休結(jié)束教師職業(yè)生涯后,毅然承擔起本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以及其置身所處社會脈絡中之價值。資料的采集以F.Schutze的敘述訪談和R.Kokemohr的理論建構分析方案,進行微觀語言和內(nèi)涵意義的解析和詮釋,并在敘述流中形塑出其民族文化傳承的脈絡圖像。

      關鍵詞:民族文化傳承;使者;“末代王子”;生命敘事

      一、速寫:個案圖像解析

      布朗族“末代王子”于1943年出生在古老的布朗山寨里,其父親是芒景布朗族“末代頭人”蘇里亞。9歲入寺跟隨佛爺學習經(jīng)文,對布朗族的歷史文化有了感性的認知。13歲還俗,進入漢族學校學習漢文。通過漢文學校教育,“王子”從一個連漢族語言都不會講的布朗族兒童成長為有一定漢族文化水平的有志青年。1964年瀾滄一中讀書畢業(yè),被組織分配從事黨的民族教育事業(yè),成為芒景布朗族中有史以來第一個人民教師,而后一直從事教育事業(yè)工作,其間任過小學副校長、縣教育局成人教育股股長,懂漢文、傣文、拉祜文,在拉祜族掃盲教育中成績卓著,被聘為國際教科文衛(wèi)組織的掃盲專家,并獲得“全國民族教育先進個人”稱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因其家階級成分高,“王子”被列為地富子女,沒有社會地位,沒有政治地位,也沒有發(fā)表言論的自由。為了回避一些政治問題,從那以后“王子”就沒有再回布朗山寨,到1984年時,“王子”在已隔20年后,第一次回到布朗山鄉(xiāng),當“王子”看到布朗山寨的鄉(xiāng)親父老時,不知從哪里臨來的激動心情,忍不住大聲痛哭流淚。1990年以后,雖然每隔幾年回來布朗山寨一次,但沒有正式背負振興民族文化事業(yè)的抱負回來,而只是來看一看,有時與老人們座談收集一些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資料而已。

      2004年“王子”正式光榮退休了,歷時40年的教育生涯暫告一個段落。退休本來應該是好好地休息,但是“王子”退休了以后情況有了變化,又有新的問題出來了,廣大的布朗族群眾,因為布朗族文化分割以后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很多優(yōu)秀的文化被迫當成是破舊文化廢除了,一直都恢復不起來,嚴重地影響了布朗族的社會發(fā)展和生產(chǎn)的發(fā)展,這時老百姓聽說“王子”退休了,迫切要求其回來,力所能及發(fā)揮個人優(yōu)勢和威望,帶領布朗人民傳承,弘揚振興布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布朗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于是,“王子”在退休后依然肩負其布朗族文化復興和傳承的重任,并一步步地踐行著。我們時常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的行為所震撼。這也是我們對“王子”產(chǎn)生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所在,并嘗試用生命敘述的方式來對其文化傳承的過程進行探析。

      二、研究取向:生命口述傳記

      生命口述傳記的研究涉及諸多方面,本研究基于生命歷程脈絡,并從其歷程視框中選取與研究相關的事件作為探討的主軸線,以此作為本研究建構的理論基石。德國教育學傳記研究者R.Kokemohr及其學生F.Marotzki都極力倡導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口述傳記研究,認為口述傳記的材料因其具備蘊藏生命經(jīng)驗運轉(zhuǎn)的特質(zhì),所以它不僅能提供生命個體與社會文化活動脈絡中所建構之存在的自我意義和自我的社會意義,同時在時間歷史流特質(zhì)的牽引下,也提供研究者觀察社會歷史事件意義建構的平臺。因而,就某種層面而言,生命口述傳記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嘗試找出個體如何借由意義的相關連接來進行社會世界的構建。而社會世界的構建乃借由符號媒介來維持,語言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符號系統(tǒng),故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者在研究中重點需要理解敘說主體話語系統(tǒng)中的內(nèi)涵意義。所以,依托生命經(jīng)驗敘述訪談與轉(zhuǎn)錄所獲得的文本,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者嘗試對文本中主體意識和行為進行理解和客觀闡釋。本研究立足于該理論視角,嘗試透過當事人所言說的世界和關鍵性事件來理解其含義。

      值得一提的是,生命口述傳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體現(xiàn)在通過敘事來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寫出個體的生命故事,即讓當事人發(fā)現(xiàn)之前的生命價值和存在感,從而進一步解決一些一直困擾當事人的問題。當然,更值得慶幸的還在于,本研究興趣的形成與研究對象的選擇幾乎是同一時間確定的,即當聽聞“王子”的經(jīng)歷,并想探究其經(jīng)歷的緣由時,“王子”便即刻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了。

      三、資料收集法:敘述訪談

      本研究采用傳記研究脈絡的敘述訪談法進行研究對象口述傳記資料的采集。敘述訪談法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非常普及,其有別于引導式的訪談技術,傳記主題可以免于問與答訪談形式的局限,暢談其個人主觀的生命經(jīng)驗。這種即興敘說本身不僅開啟了另一種進入個體經(jīng)驗世界的可能性,同時也開啟了理解個體意義世界內(nèi)結(jié)構邏輯的路徑。

      敘述訪談依三個階段逐步推進,第一階段為主敘述,由訪談者在研究命題范疇內(nèi)以起始問句促進報道人對自我生命故事的敘述。(例如,本研究的起始問句為:請您談談您在本民族文化傳承方面所做的事宜和努力,具體來講,就是您在本民族文化傳承方面都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碰到了些什么事情。越詳細越好。)在報道人敘述時,訪談者扮演傾聽者的角色,不打斷或介入報道者的敘說,也不對報道人敘述的內(nèi)容提出主觀評判。由報道人自己選擇鋪排,直到敘述結(jié)尾語出現(xiàn)。(如,“就這些”,或“完了”等話語。)訪談者才開始進入下一階段。第二階段為回問,訪談者的主要任務在于引導報道人,繼續(xù)擴充其敘述的潛力,并在其話語斷裂、沒有提及到生命歷程中某段時期的部分,不明白、不清楚,或存在矛盾,以及抽象模糊的部分進行回問。(如,“您為了收集本民族的歷史資料而冒險出國,其間的經(jīng)歷或過程能否給我們再詳細講講”)。該部分內(nèi)容基于主敘述內(nèi)容的延展。訪談者可以把敘述中細節(jié)化的片段再次從其記憶中喚出,透過問題的探問,報道人也可以再次有意識地去回憶和澄清在上一階段模糊或被跳躍過的事件過程。第三階段為平衡整理階段,該階段注重在促進報道人對自我生命歷程,或某個特定階段做一個整體的評判,包括對其所敘述的狀態(tài)或處境進行抽象性說明。(如,您看講了這么長時間,那您講了這些后您整個的感覺,或者說您會怎么看您自己。)同時,訪談者要協(xié)助報道人開展其理論化的潛能,使其成為評判自我生命故事的理論家。[1]

      文本資料解讀:理論建構分析方案

      語料分析是質(zhì)性研究關鍵性的研究步驟之一,其分析方法的選擇一般依研究目的而選用。本研究資料分析主要參照Schutze和其學生W.Kallmeyer所發(fā)展出的理論建構分析方案進行。Schutze提出兩類協(xié)助理解文本資料的分析工具,即理解文本內(nèi)涵的解讀工具,包括敘述基本視框、文本三結(jié)構(敘述、描述和評論)、敘述的認知指示器之觀察,以及五個分析操作步驟,即文本敘述基本視框規(guī)范分析、段落內(nèi)容的結(jié)構描述、整體形塑、知識分析、個案間對照比較。同時Schutze強調(diào),如果沒有生命事件和經(jīng)驗的視窗,研究者是不可能對生命承載者所提出的自我理論之知識內(nèi)容有所理解的,并主張關于生命知識的理解和詮釋,乃是奠基在前面幾個分析步驟的堆砌。透過這些步驟,目的在于描述說明當事人生命運轉(zhuǎn)的結(jié)構,詮釋其中抽象結(jié)構間的關系,以形塑出生命整體圖景,為個體生命運轉(zhuǎn)流程建構出主體和社會互動歷程的理論,而在不同文本的比較中,發(fā)掘出新的知識。[2]

      在理論建構分析方案框架中,對當事人意識和行為生發(fā)的解讀仍需要依賴對文本資料中的人和事物之間的結(jié)構分析來把握敘說的脈絡和軸線,關注文本世界中依據(jù)生命時序所發(fā)生的關鍵性人物和事件,基于其是如何被訪談和建構的方式,包括其是否形成沖突或發(fā)生轉(zhuǎn)移的情形,來認知和理解其中存在主體如何透過意義的連接所建構之脈絡圖像。

      四、民族文化傳承的脈絡圖像:邁向?qū)嵺`之路

      要敘述“王子”關于民族文化傳承的生命故事,顯然不能與其生活的社會歷史脈絡相分離,因為每個個體的生命故事是與其生活歷程密切交織在一起的。

      (一)出國“取經(jīng)”: 民族歷史文化資料的找尋

      布朗族是中國境內(nèi)比較古老的土居民族之一,在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在遠古時代布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很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全靠口頭形式一代一代傳下來。約1100年布朗族開始信仰南傳佛教,借用了經(jīng)文,從那時代起布朗族非物質(zhì)文化開始有一些文字記載,但在“文革”中又被全部燒毀掉,現(xiàn)在大部分又回到了口頭傳承的時代。因此,難搜集、難整理、更難于傳授。但 “王子”已把恢復傳承民族文化作為其晚年的最后一項事業(yè)來奮斗。

      加之父親生前一直強調(diào),布朗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獨特而又光輝燦爛的布朗文化,以前我們芒景存有兩本書,一本叫《本勐芒景》即《芒景布朗族志》,另一本叫《南師帕哎冷》即《帕哎冷傳》,每一位族首領在臨終前都要移交給他后面的繼承人,因為它是我們布朗族的珍貴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這兩本書一直在“末代頭人”手上,可惜“文革”期間抄家時被抄走拿去燒毀了。從此,布朗族的文史資料失傳了?!澳┐^人”得以平反復職以后反復回憶了很長時間,著手準備寫一本回憶錄,剛動手寫不久,就患了重病(重癱腦血栓),沒辦法寫下去,只好把這個任務交給“王子”完成?!案赣H反復交代在寫的時候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線索去搜集整理資料:(1)一定要在我已經(jīng)寫出來的基礎上繼續(xù)寫下去;(2)要拿出一點時間回老家開一開老年人座談會,讓大家都一起來回憶;(3)原來我們佛寺里有五塊石碑,都是記錄歷史的,“文革”時被破壞了,還可以去翻找;(4)緬甸木尖布朗族村原來是我們布朗族的中心佛寺,那里可能會有一些資料,還可以去找一找。于是“王子”按照父親的遺愿著手整理,搜集到了不少材料,唯獨到境外緬甸木尖布朗族村這一件很有難度。但為了得到這些寶貴資料,“王子”曾委托幾個緬甸布朗同胞(人民軍戰(zhàn)士)去幫忙打聽尋找,但沒有回音,后來叫芒景的老百姓去找,也找不回來;再后來“王子”又叫熟悉路的那位老百姓帶著其妹夫去找也找不回來,只是聽說這個材料,但沒有看到,他們不讓看。沒辦法,最后“王子”決定自己出去找。但要出境有很大的困難,當時顧慮重重,但經(jīng)過認真的分析和考慮,“王子”認為自身也有一些優(yōu)勢。第一,我是芒景布朗族“頭人”的后代,我的先輩、爺爺、父親在緬甸境內(nèi)布朗族人中享有較高的威望,是受尊重的,50歲以上的人都還知道這一身份,談什么都不應該有問題。第二,我懂佛經(jīng),懂布朗文化,懂得布朗族習俗禮儀,他們需要我怎么辦,我也可以辦到。第三,我能講布朗語、傣語、拉祜語三種語言,用哪個語言交流都沒有問題。第四,我不是個人旅行,游山玩水,而是為了民族的事業(yè)而來的,只要是熱愛自己民族事業(yè)的人士都會支持。同時,為了使這次出行達到預期的目的,動身前,“王子”特意挑選了兩位老人陪同前往,一個老人叫俄丁選,62歲,他熟悉到緬甸去的路線;另一個老人叫康朗雨,73歲,當過二佛爺,青年時代曾經(jīng)作為芒景佛寺的代表到緬甸中心寺里念過經(jīng),在那里待過一段時間,在同齡人中他還有一些朋友。于2005年1月10日早上從芒景出發(fā),經(jīng)過重重困難,爬了不知數(shù)座山路,過了不知數(shù)條河水。終于到達目的地。當?shù)厝寺犝f“王子”一行是從芒景布朗山去的,對其進行了熱情招待,借機康朗雨老人向?qū)Ψ奖砻鞔诵心康?,“我們這次來主要是想來收集一些歷史資料,希望同胞們給予支持,以便為傳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做一些貢獻?!睂Ψ綄9茏诮痰娜耸靠吹剿麄兊恼\意,可是,寨子里有規(guī)矩,經(jīng)書只能在潑水節(jié)前七八天看,若實在要看,就得賧佛,“王子”只好出錢按規(guī)矩做了佛事。通過舉行滴水、誦經(jīng)等禮儀,相關的文史資料最終被拿出來了。于是“王子”請了兩個懂經(jīng)文的人民軍戰(zhàn)士幫忙謄抄,我一本一本地看,屬重要材料的,我都讓他們摘抄下來,逐漸弄清了布朗族先民來到中緬邊境(即中國的勐海、芒景山、緬甸撣幫、東部一帶)的歷史時間,人工種茶時間;從文獻中找到了《帕哎冷傳》大概內(nèi)容的摘抄篇段;找到了南傳佛教進入布朗族地區(qū)的歷史時間;經(jīng)比較、芒景口頭流傳的內(nèi)容與文獻上記載的內(nèi)容大體一致。

      返回布朗山寨后,經(jīng)10余年的艱苦努力“王子”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撰寫了兩本布朗族書籍,即《芒景布朗族簡史》和《芒景布朗族與茶》,為芒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文字依據(jù),為宣傳芒景布朗族文化,特別是茶文化,提高知名度方面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

      (二)重建“茶祖寺”:民族歷史文化集體記憶的召喚

      “王子”退休回到布朗山后,通過走訪群眾,反復多次與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不同想法的族人座談,搜集民情民意,聽取族人意見,認真分析研究,初步了解到90%的族人都認為布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善良、樸實、自信的民族。新中國成立前雖然很貧窮,但從未出現(xiàn)過餓飯死的人。新中國成立后,在布朗族“末代頭人”蘇理亞的帶領下,布朗族從原始社會末期大踏步跨進社會主義社會,屬于直過民族。我們布朗人終于當家做了主人,守衛(wèi)自己的家鄉(xiāng),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古茶園保持原有的壯觀形態(tài),居住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美好,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生產(chǎn)逐漸好轉(zhuǎn),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1958~1960年由于階級斗爭之原因,居住在邊境的其他民族,不少是一個寨一個寨地跑到境外去居住,但布朗族基本沒有動搖過,相信黨、相信政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全國上下掀起一場破四舊立四新的革命運動,布朗族聚居區(qū)域雖屬偏僻山區(qū),但也慘遭沉重的摧殘,佛像被毀,數(shù)千冊史書、經(jīng)書被全部燒毀,蘇理亞、阿里亞、康朗思達文等十幾位布朗族棟梁和知名人士數(shù)日被批斗,甚至慘遭無人性的肉體摧殘折磨,不允許講民族史、不允許念佛經(jīng)、不提倡唱民族歌,不提倡民族舞,不提倡穿民族服裝,有喜事或喪事嚴禁用民族習俗禮儀,不分青紅皂白大力宣揚破除迷信,破除神山、神樹理念、破除民族落后觀念。在生產(chǎn)方式上脫離實際,盲目推行,“丟遠留近”“改造低產(chǎn)茶園”等。在這種極“左”路線的影響下,布朗族的道德理念出現(xiàn)變形,先進的文化沒有學到多少,自己原有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又留不住,出現(xiàn)民族文化斷痕現(xiàn)象,“王子”曾統(tǒng)計分析過,這種斷痕現(xiàn)象始于1956年出生的人到1990年止,約30年的時間,1956年至1990年出生的布朗人,他們已經(jīng)成為今天社會活動的主力軍,由于他們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就無法傳授給自己的下一代,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布朗族人紛紛表示,“經(jīng)濟建設無論怎么樣難,我們都會去想著做,不會可以向其他先進民族學習,我們的民族文化失傳了到哪里去找?”不少村民特別是中老年人尤其擔心。于是,出現(xiàn)了要齊心協(xié)力搶救自己的民族文化,以于傳承、弘揚、重新樹立自己民族形象的決心。而要傳承、弘揚民族文化,需要一個平臺,需要有一個學習、交流、傳承的場所,在此背景下,建造茶祖寺的構想初步形成,也迎合了“末代頭人”生前給“王子”交代要為家鄉(xiāng)布朗山辦好三件事的其中之一。但要把茶祖寺建出來,在當時又談何容易呢?一沒有錢;二沒贊助單位;三當時族人還處在經(jīng)濟困難的時期。那時候,1公斤干毛茶才二十來塊錢。但經(jīng)過召開族人大會形成決議,由族人獻工、獻料、獻資,每5戶砍一棵大料,每戶族人砍交20棵小木料,每戶交1立方石頭,1立方河沙,每人獻捐40元錢。由“王子”親自負責紅磚、掛瓦、釘子、漆石柱腳、設計圖。為保證建筑物充分體現(xiàn)民族建筑風格,質(zhì)量過關,讓廣大族人滿意,建蓋前“王子”組織六七個族人,到勐海傣族,布朗族村寨去考察學習,回來后,在充分遵照芒景原佛寺建造結(jié)構的基礎上、借鑒了其他村寨的建造式樣進行精心設計、施工建造,經(jīng)施工人員和全體族人的共同努力、辛勤勞動,茶祖寺于2004年4月13日建造完工,全村族人都非常高興。寺建出來了,但沒有文化內(nèi)涵,為展示布朗文化內(nèi)容,“王子”又到景洪芒廳公用佛寺去求援,得到芒廳佛寺佛爺?shù)臒崆橹С?,最終給布朗山獻了一座佛像。此外,“王子”還向寨內(nèi)外茶葉加工廠發(fā)出倡議,豎立茶祖塑像,得到好幾位好心人的支持,其中蘇國強捐資3000元、黃長富2000元、竹塘金一貴1000元、縣古茶公司杜春義3000元,景洪李閔果捐資10000元。在好心朋友的支持下,茶祖塑像最終豎起來了。后發(fā)動群眾把家里的文物捐獻出來,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積累、一點一點地展示,才形成今天這個模樣。2007年普洱市委副書記朱飛云同志到芒景來調(diào)研、指導工作,特意到新建的茶祖寺看看,向“王子”了解一些情況,“我給他匯報了打算做一組有關茶文化墻壁畫的想法,得到他的支持,他回到普洱撥50000元??钭隽吮诋嫛!弊罱K依托茶祖寺,使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得以具體的呈現(xiàn)。

      盡管茶祖寺規(guī)模不大,但建造和不斷完善過程,對“王子”來說,是一場艱難的歷程。目前的情形雖還不如人意,但基本體現(xiàn)了布朗文化的內(nèi)涵,是布朗人民學習、傳承、弘揚民族文化、舉辦節(jié)日活動的圣地。

      (三)恢復“山康茶祖節(jié)”: 民族歷史文化價值的展呈

      歷史上布朗族是茶的民族,布朗族第一代祖先的首領——帕哎冷率領布朗族人民開創(chuàng)了史無前列人工種茶的新紀元。他臨終前對布朗族后人留下遺訓說: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遭自然災害死光,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富,你們也會吃完用完,就給你們留下這塊肥沃的土地和這些茶樹吧,你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她,一代傳給一代,決不能讓她遺失。從那以后,這條遺訓成了布朗族的靈魂,也成了族人珍貴的精神財富。

      為永遠緬懷布朗人首領帕哎冷的豐功偉績,紀念人工種茶這一偉大創(chuàng)舉,推動布朗人茶產(chǎn)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布朗人男女老少經(jīng)過看卦后商議決定將每年傣歷六月下旬,即帕哎冷率領族群到達芒景布朗山寨并著手進行人工種茶這一創(chuàng)舉的勞動日,定為“布朗山康茶祖節(jié)”。茶祖節(jié)上進行的主要活動有三項:一是祭拜茶祖,求茶祖給予保佑,使茶葉豐收,五谷豐登,人畜健康,萬事如意;二是呼喚茶魂(其意義同上);三是進行大型民間歌舞表演,慶祝美好生活,請求祖先保佑來年的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茶祖節(jié)有大祭小祭之分,大祭殺牛,老百姓拜祖后,上山呼喚茶魂,小祭殺雞,拜祖不上山。不過遺憾的是,大祭中斷于1953年;小祭中斷于1966年“文革”時期。

      2005年4月17日,“王子”借芒景布朗文化園帕哎冷寺基本建成之際,帶領芒景布朗族人民重新恢復中斷了52年的“山康茶祖節(jié)”,恢復茶祖節(jié)的根本目的不是商業(yè)炒作,更不是恢復封建迷信活動,而是讓民族文化、民族靈魂、民族精神重新回到族人的心坎里,達到古為今用,推動社會文明和進步,是在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黨的現(xiàn)行政策為指導的框架內(nèi)來進行的。因此,得到了社會的好評和認可,得到了布朗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布朗山康茶祖節(jié)為期4天,即每年4月14、15、16、17號(山康是布朗族的春節(jié),其意為辭舊迎新,“山康茶祖節(jié)”是春節(jié)和茶祖節(jié)同步慶賀的意思。)14號節(jié)日準備,15號大年三十,16新年初一,早上6點半接新水(圣水),8點—10點堆沙,滴水,下午1點至4點洗佛像、誦經(jīng),以前到5點放高升,晚上各自然村進行歌舞聯(lián)歡,放火花。17號為茶祖節(jié),也是節(jié)日的高潮,無論是大祭還是小祭,當天下午1點全村人民集中在芒景布朗文化園。一是舉行隆重的拜祖活動;二是呼喚茶魂;三是聯(lián)歡;四是晚上9點至11點30分為傳統(tǒng)文藝節(jié)目表演,大型歌舞聯(lián)歡。最后放火花,宣告節(jié)日結(jié)束。

      山康茶祖節(jié)是布朗族人民緬懷自己的祖先,牢記祖先遺訓、求祖先保佑來年族民幸福安康、五谷豐登,牛羊滿圈、金銀財寶進家的一種嚴肅習俗文化活動。

      (四)重修巴朗部落蘇氏家族家譜:民族歷史文化印跡的尋蹤

      在古代,布朗族自稱巴朗人,是云南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東漢時期,巴朗人、阿佤人、德昂人是一個大的族群,生活在如今的昆明市、大理市、德宏州、臨滄市、緬甸東北部等地區(qū),以游獵為生。到東漢末期,因受社會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一龐大的族群逐漸解體分支成三個族系。

      據(jù)布朗老人一代一代的口耳相傳下來,以及通過文獻《布朗族大事記》記載,生活在今天芒景山寨的布朗族為東漢末期距今1800多年以前,一個名叫哎冷的族首領率領約3300人的后裔定居形成的布朗原始部落。

      根據(jù)歷史記載布朗族沒有姓只有名。族人起名的方式按照男女分別排列順序,從大到小進行排名。布朗族家譜傳承的方式也是通過后代給上一代“賧佛”“滴水”所寫的禱詞中,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富貴家族特別是部落長家族的家譜大部分會寫在貝葉經(jīng)上或刻在石碑上作為歷史記載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根據(jù)芒景布朗族“末代頭人”——蘇里亞生前口述,芒景老佛寺里存放的第五塊石碑就是歷代頭人名單碑,還有芒洪八角塔里收藏的文獻資料中都有很多有關這方面的珍貴貝葉經(jīng)記載資料。遺憾的是,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在“文革”期間被燒毀。因此,要完整地整理出芒景巴朗部落蘇氏家族的家譜難度非常大,特別是到了中期500年間更是無從著手。但為了安慰先祖先輩的在天之靈,昭示子孫后代,“王子”在生之年月,還是根據(jù)自身所掌握的部分資料,懷著感恩之情,提筆記錄了這一不完整的蘇氏家族家譜,雖說不完整,卻閃耀著布朗族社會歷史發(fā)展變化的光輝。

      從可查閱到的資料了解到,蘇氏家族是芒景巴朗部落長世襲家族之一,根據(jù)布朗族老人口耳相傳,以及一些文獻資料記載,這種部落長世襲制度已經(jīng)存在1000多年的歷史。多少朝代以來,都是在兩個大家族即“帕”和“先”中世襲相傳。追溯其家族淵源,其創(chuàng)始人名叫 哎冷,即“帕”和“先”兩大家族的第一代祖先,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繼帕哎冷之后的第二代祖先是“召西的”,此時的布朗族社會進入了傣族統(tǒng)治時期。第三代是以“道西那康”為首領的時代。第四代是以“召勐蕊”為首領的時代。但第五代后數(shù)百年間的家譜、人物和社會背景基本失傳。

      約至清朝時期,蘇氏家族的家譜在社會上開始有記載和口耳相傳。芒景布朗族家族中第一個出現(xiàn)的是“先波的”,由勐海宣撫司任命,長子恩板。第二個出現(xiàn)的是“先恩板”,由孟連宣撫司任命,次子恩達尼。第三個出現(xiàn)的是“先恩達尼”,由孟連宣撫司任命,長子俄丁灣。第四個出現(xiàn)的是“先俄丁灣”, 由孟連宣撫司任命,育有四個孩子,一男三女,男孩名叫景坦。第五個出現(xiàn)的是“先景坦”, 由孟連宣撫司任命,是“先俄丁灣”的長子,育有五個兒女,四男一女,大兒子名叫恩擁。第六個出現(xiàn)的是“先恩擁”, 由孟連宣撫司任命,育有七個兒女,五男二女,三子名叫蘇里亞。第七個出現(xiàn)的是“先蘇里亞”,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芒景布朗族“末代頭人”。文獻記載,蘇里亞乳名“山文”,9歲進入佛寺,晉升和尚時,大佛爺看其屬相認為這孩子很有前途,便給他起了一個很響亮的名字“蘇里亞”, “蘇里亞”為巴利語“太陽”之意。蘇里亞的妻子“而南轟”,布朗族,是芒景布朗族一號頭人——召帕南康的大女兒。蘇里亞與而南轟結(jié)為夫妻,育有五個兒女,三男二女。次子就是“王子”。近代蘇氏家譜便是由他整理完成的,使族人對本民族的自身發(fā)展脈絡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當然,家譜是隨著家庭的繁衍生息而延續(xù)傳承,在“王子”看來,更完整的家譜需由后代繼續(xù)寫下去。

      五、結(jié)語:互動中的形塑

      以生命口述傳記史觀關注生命運轉(zhuǎn)中歷程結(jié)構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透過理解生命傳記中當事人意識和行為發(fā)生之意義模式,以及生命承載者本身對其的詮釋及再建構間的聯(lián)結(jié),以此獲取個體意識和行為在社會歷程中的社會意義。MacLntyre Ricoeur從詮釋學的維度提出生命和敘事兩者之間是互動和促進,甚至是互為因果的關系。他們認為個體通常是通過敘事與故事去理解自身生命的。[3]生命敘事的作用在于將當事人認為重要而關鍵性的事件等進行重新整合,建立意義,繼而從中進行認知和建構?;谶@樣的邏輯順序,在“王子”生命敘事的展呈中,我們試圖通過對“王子”自身所從事的民族文化傳承行為圖像進行簡單的回顧、分析和思考,目的在于展示敘事即反思和內(nèi)省的意涵,以及通過“王子”生命歷程中關鍵性事件的敘述去理解其行為的形塑歷程。當然,生命并非平面而是立體的。因而,文中“王子”的故事也時有跳躍和超越感。當然,從敘述中可以看出,“王子”的生命故事其實是一個有序的堆疊,是由大大小小依序組合的歷程結(jié)構所堆砌。隨著“王子”生命流程前進,重要而關鍵性事件的改變,“王子”個體的生命意義也隨之建構起來。因而,借由敘述訪談所獲取當事人自我建構的資料,可以為其提供達成理解貫穿意義轉(zhuǎn)變堆砌歷程的結(jié)構,包括“王子”如何獲得生命價值的重要意義,以及其整體生命是如何運轉(zhuǎn)的經(jīng)驗資料。誠然,對于“王子”而言,其生命敘述蘊含既定的參照系統(tǒng)和參照視框,而這些參照系統(tǒng)和參照視框的內(nèi)容則是深植于其生命歷程所生存的文化體中。因此,生命敘述訪談的內(nèi)容自然也就成為理解其文化社會特質(zhì)內(nèi)涵的入口所在。

      [參考文獻]

      [1]倪鳴香.敘述訪談與傳記研究[J].教育研究月刊(臺灣),2004,(118).

      [2]倪鳴香.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形成[J].教育研究集刊(臺灣),2004,(12).

      [3]MacLntyre A. Ideology, social science, and revolution[J]. Comparative Politics,1973.

      〔責任編輯:葛萌〕

      The Messenger of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Life Narration of the “Last Prince” of Blang Nationality

      LI Xiao-chu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650500,Yunnan, China)

      Abstract:Applying lif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and oral biography,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 “l(fā)ast prince” of Blang nationality undertook resolutely the mission of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after retiring from his teacher career as well as the value it involves. Based on F.Schutze’s narrative interview and the theory of R. Kokemohr, the data is collected, of which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are made in terms of the micro-language and connotative meaning. Finally, the skeleton of the ethnic culture inheritance is shaped out in the narrative flow.

      Key words: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messenger; the “l(fā)ast prince”; life narration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6)03-0143-06

      作者簡介:李孝川(1979-),女,云南羅平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民族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13XMZ071)

      顺义区| 科技| 武陟县| 色达县| 丽江市| 邛崃市| 灵山县| 邵阳县| 宁化县| 奉新县| 搜索| 虞城县| 金阳县| 偏关县| 禹城市| 外汇| 许昌县| 涞源县| 丁青县| 天长市| 西充县| 浪卡子县| 芷江| 建德市| 申扎县| 沁源县| 玛沁县| 津南区| 邵东县| 会昌县| 合水县| 大竹县| 贵德县| 银川市| 隆德县| 宝应县| 大洼县| 金山区| 三明市| 什邡市|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