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火雄 曜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弊灾醒氚隧椧?guī)定出臺之后,對于春節(jié)這樣的傳統(tǒng)佳節(jié),節(jié)儉廉潔過節(jié)成為新風。其實,新中國的開國領袖們關于春節(jié)也留下許多佳話,值得領導干部品讀學習。
毛澤東:過年很簡單
曾在中央警衛(wèi)團擔任武裝警衛(wèi)員20多年的毛尚元回憶說:“主席的年過得很簡單。他很少有時間出來娛樂。最多有時候跟周圍的人聊聊天。深居簡出,有團拜會的時候,也多是周總理代表。主席很少講話,喜歡安靜,并且非常喜歡看書,只要有時間,他就會看很多書。過年對于他來說,與平時沒什么兩樣。”
1929年,打欠條收集百姓食物過年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部到達井岡山地區(qū),創(chuàng)建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年春節(jié),毛澤東宣布放假三天。
為了讓紅軍戰(zhàn)士和群眾歡歡喜喜過個好年,毛澤東特地發(fā)給每位戰(zhàn)士三塊銀圓,并派人到寧岡殺豬,挑運到茨坪,每人分三斤豬肉。對缺米少鹽的困難戶,另外分給他們米和鹽。
剛剛過了翻身年,新的困境接踵而來。1929年2月9日,正值除夕,紅四軍為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轉戰(zhàn)來到瑞金北陲十幾里人煙稀少的大柏地。戰(zhàn)士們身上大都只有兩件單衣,可謂饑寒交迫。部隊在名叫前村的村莊停下來,軍部住進了村中的王家祠。
領軍的毛澤東心情沉重,無論如何,也得讓戰(zhàn)士們吃上一頓年飯。毛澤東將想法告訴朱德,叫人找來軍需處長范樹德,交代了一個重要任務,一定想辦法搞到酒菜,讓戰(zhàn)士們吃上一餐年飯。范樹德與十幾個司務長商議之后,決定先向群眾打欠條,凡是食物全部過秤登記。
1940年,被長槍連請去吃年飯,敬酒改為敬肉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對軍隊的指揮地位。到達陜北后,毛澤東在延安的生活比長征時期安定了一些。1940年春節(jié)前夕,老連隊殺豬宰羊,而組建不久的長槍連家底薄,只買了20斤豬肉。管理中央首長生活的同志抬著半扇豬肉送到連里,并說:“昨天小灶殺了一頭豬,這是毛主席叫送給你們過年的?!睂嶋H上,當時的中央首長平素也見不到葷腥。于是,連隊決定要請主席吃年飯,并把這一任務交給了指導員張久厚。
毛澤東聽了來意后,告訴張久厚:“你們的心意我領了。吃飯嘛,我就不去了。你回去就說,我祝大家新年愉快!”張久厚一聽主席說不去,堅決說道,“不去不行。”聽了這話,毛澤東笑笑說:“你們這不是請客,是在下命令??磥?,我只好服從了?!彪S后,他又說:“光請我一個不好,能不能給我點兒權力,讓我?guī)湍銈兌嗾垘孜辉鯓樱俊睆埦煤褚孕ψ鞔稹?/p>
除夕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來到了長槍連。進窯洞落座后,毛澤東問:“我們這張桌上的飯菜是不是和大家一樣?”他環(huán)視了一下,又說:“我們不能特殊。搞特殊,人家嘴里不說,可心里有意見,那就不好了。”稍停,又道:“我們常講同甘共苦,共產黨人說得到做得到,言行一致群眾才信服?!遍_飯后,沒有酒,大家熱情地向毛澤東敬肉。他看了看周圍說:“能者多吃,互相幫助。”說著,用筷子把肉分開,放到周恩來碗里一塊兒,自己吃了一小塊兒說:“怎么樣,這回行了吧?”
1957年,在頤年堂宴請與會者吃肉末掛面
除了外出和慰問,忙于開會也是毛澤東過春節(jié)的一大特色。據多年負責中南??偺卦钌攀彻芾砉ぷ鞯膹垖毑貞洠?957年大年初一早上8點,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座談會,40余位黨外人士參加。
會議一開始,毛澤東就笑著對大家說:“今天過年,臨時決定把各位請來開會,主要談矛盾問題??赡艽蠹疫€都沒有吃早飯吧,這樣,先吃碗肉末掛面,填飽肚子再開會。”頤年堂地方不大,擺40多把椅子已經顯得很緊湊了,根本無法再加桌子,大家只能端著碗站著吃。這些被邀請到會的人怎么也沒想到,毛澤東會用如此簡便省事的飯來招待他們。
驚奇之余,大家也體會到:能在頤年堂與毛主席一起過年,同吃熱乎乎的肉末掛面,是難得的幸事。40多人的一頓早餐,用時僅10分鐘就解決了,很契合毛澤東提倡的反鋪張、反浪費原則。
其實,毛澤東經常晚上在頤年堂開中央常委會議。時間晚了,常委們的腦力和體力消耗較大,難免感覺饑餓。這時候,毛澤東總會對周恩來、劉少奇等人說,該吃肉末面條了。廚房于是趕緊給每人做一碗。大家很自然地坐在沙發(fā)上端著吃,吃得又快又香,之后,或繼續(xù)開會研究,或散會回家。
連續(xù)十年大年初二向章士釗“還債”
1963年初,毛澤東對他的“英語教師”章含之說:“我還欠了你父親一筆債沒還呢?!闭潞钦率酷摰呐畠?。接著,毛澤東認真地說明了事情的原委。
早在1920年,當時在上海的毛澤東為籌備黨的成立、湖南革命運動以及一部分同志去歐洲勤工儉學等事宜,急需一筆數量較大的銀款,向老鄉(xiāng)章士釗告急。章士釗當即在上海工商界名流中籌集了兩萬銀圓,全部交給了毛澤東。此后,毛澤東和章士釗一直沒有中斷聯系。
這次,毛澤東要章含之轉告章士釗:“從今年春節(jié)開始,要還這筆欠了近五十年的債。一年還2000元。十年還完?!闭潞氐郊依铮堰@事告訴父親。章士釗聽了哈哈大笑,說:“確有此事,主席竟還記得。”可是,他們父女并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幾天之后,毛澤東果然派秘書送來了2000元,并說主席安排今后每年春節(jié)送上2000元。
對此,章士釗囑咐章含之說:“告訴主席,不能收此厚贈。當時的銀圓是募集來的,自己也拿不出這筆巨款?!闭潞畬⒏赣H說的話轉告給毛澤東。毛澤東笑著說:“你也不懂,我這是用我的稿費給行老(章士釗,字行嚴)一點生活補助啊。他給我們共產黨的幫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幣償還得了的呢?我要是說明給他補助,他這位老先生的脾氣我知道,是不會收的。所以我說是還債。你告訴他,我毛澤東說的,欠的賬無論如何要還的。這個錢是從稿費中抽的?!睆?963年春節(jié)起,毛澤東每逢春節(jié)初二這天,總是派秘書給章士釗送去2000元,直到1972年送滿兩萬元。
1973年春節(jié)過后不久,毛澤東又認真地向章含之提出:“從今年開始還利息。50年的利息我也算不清應該多少。就這樣還下去,行老只要健在,這個利息是要還下去的?!?/p>
周恩來的“年夜飯”
周恩來生于淮安楚州,對淮揚菜情有獨鐘。紅燒獅子頭便是他特別喜歡吃的一道菜。
“文革”爆發(fā)前,每逢過年,周恩來和鄧穎超必要請工作人員一起吃頓“團圓飯”。每次周恩來和鄧穎超都要親自下廚,做幾樣拿手菜。而周恩來最拿手、每次必做的一道菜就是紅燒獅子頭。
1958年“大躍進”之后的三年困難時期,周恩來堅持不吃肉、蛋、魚類食品,紅燒獅子頭便再也上不了他的餐桌。直到1965年,國民經濟完全好轉了,他才又允許廚師為他做紅燒獅子頭。
1960年春節(jié)從家里帶酒和花生米與演員聯歡
1960年春節(jié),周恩來和鄧穎超、李先念、陳毅、王震等一起來到首都劇場的三樓宴會廳,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職員們一起過年。
那天,劇院做了最大的努力,也只準備了一些茶水、糖果和職工自己做的冰糖葫蘆,請來賓們品嘗。陳毅吃了一口便問:“你們是從哪里搞到這樣好吃的東西?。俊眲≡旱难輪T們解釋說,這是有關部門為劇場特批的白糖和紅果,做好以后在演出休息時賣給觀眾吃,每張戲票只能賣兩串冰糖葫蘆。陳毅聽了哈哈大笑:“我曉得了,觀眾是為了吃到冰糖葫蘆才來看戲的!”大家都跟著笑了起來。然而,周恩來卻沒有笑,他看了看大家輕聲說:“這是說明糧食不夠吃,肚子里空,群眾餓??!”一句話讓大家都停止了笑。
那時正處在經濟困難時期,所以周恩來從家里帶來了一些酒和花生米分別擺在休息室的各個桌子上,面對這些當時很珍貴的食品,大家連動也沒有動。周恩來發(fā)現后,一再說:“來,來,大家都吃一點兒嘛。”可是,仍然沒有人肯吃。后來,一位青年女演員鼓足勇氣伸手抓了一小把花生米,坐在旁邊的一位老演員趕快用胳膊碰碰年輕人,青年女演員頓時漲紅了臉,覺得窘迫得很,急忙要把花生米送回盤子里,卻被周恩來給擋住了。他說:“年輕人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要多吃一些嘛,花生米就是留下來讓大家吃的?!?/p>
1961年年夜飯是小米稀飯和包子
周恩來身邊的工作人員最盼過春節(jié),因為辛苦一年的總理,只有春節(jié)期間才能睡兩個好覺。
然而,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能和家人一起過年的機會并不多。周恩來的侄子周保章,1961年曾在西花廳和他過過一次除夕,對總理吃年夜飯的情況印象很深。
那天,周恩來把在京的親屬、工作人員及其家屬都請到了西花廳,連大人帶孩子把西花廳擠得滿滿的,足足擺了三大桌。人都坐好了,只見工作人員端上了熱氣騰騰的大包子和小米稀飯。除夕宴就這樣開始了。一陣掌聲過后,周恩來笑容滿面地向大家問好,感謝大家一年的辛勤勞動。宴會主持人鄧穎超意味深長地說:“為什么今天請大家吃小米稀飯和包子呢?是因為中國革命是小米加步槍打出來的。為什么吃包子呢?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我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人民生活有了改善,所以今天能夠吃到肉包子,我們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恩情。”鄧穎超的話剛一說完,大廳里立即響起了掌聲。
大年初一中午吃飯時,工作人員端上桌的是一盤窩窩頭,共四個,三個在下,一個在上,都是玉米面做的。仔細一瞧,做法也和普通老百姓家一樣:圓圓的,好似一座小山頭,底部有一個圓圓的孔洞,只是個頭比民間的要小一點兒。周保章感到奇怪:“大新年的,‘宰相家不包餃子卻吃窩窩頭?”沒有多想,伸手就去拿窩窩頭。鄧穎超立即用筷子將他的手撥開,說道:“慢,這是我和你伯伯吃的,你是客人,請吃客飯?!彼S即用手一指,“去盛大米飯吃吧?!敝鼙U逻€想說,自己是晚輩,該吃粗糧。周恩來好像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向他投來慈愛而又不容爭辯的目光。周保章只好照他們的意思辦了,可是那頓飯他卻沒吃好,每一口米飯都難以下咽。
(摘自《文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