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范韜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院)
《雙旗鎮(zhèn)刀客》中不一樣的暴力美學
安范韜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院)
本文從民族文化和影視美學角度出發(fā),淺析何平先生《雙旗鎮(zhèn)刀客》一片,從該作品體味出與其他影視作品中不一樣的暴力美學,通過審視片中對暴力的藝術創(chuàng)作,結(jié)合其創(chuàng)作細節(jié),進而分析該電影的審美價值與影響意義。
暴力美學;民族文化;干凈利落
吳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現(xiàn)使他以暴力為題材的影片不再被當成是“暴力影片”,因為他給全世界觀眾提供了一種審視暴力的全新視角——東方美學視角,他第一次使暴力成為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語)①不論是吳宇森的《喋血雙雄》還是《英雄本色》系列以及《變臉》等作品中,所有有關暴力或者烘托暴力的情節(jié)都具有美感,主人公帥氣的點煙姿勢,在與黑幫拼殺中,手持槍械飄逸的動作,就算受傷,也要將英雄的本色表現(xiàn)出來,整場表演下來,極具審美價值。那么,何平導演于1990年拍攝的《雙旗鎮(zhèn)刀客》,與一般動作片中暴力場面儀式化的“暴力美學”的創(chuàng)作,究竟不一樣在哪里,本文試從民族文化和影視美學角度出發(fā),對該片中不一樣的暴力美學做出的幾點分析。
影片的故事背景為我國西北部,黃色的一望無際的沙漠與皴裂的土地是《雙旗鎮(zhèn)刀客》的美學基礎,把整部電影都帶入蒼涼。毫不遮掩地展現(xiàn)中國西部荒漠的景象:飛沙走石,原始落后,飲食粗糙,房屋像瘡一樣長在土里,從小鎮(zhèn)上人們吃飯使用的碗筷,到身上穿著臟的油亮的羊皮襖,以及被大漠干裂的臉龐,沒有絲毫的裝飾和美化,極具寫實風格,所有的畫面組合到了一起,給人以粗獷、沉重的感受,在這樣一個果腹即可的環(huán)境下,人類本身被激發(fā)出來的唯有生存欲望。所以一切不必要的爭奪與殺戮也就變得合情合理了。不似其他影片用音樂、制景來鋪陳暴力,深化美感,漫天的黃沙、殘破的小鎮(zhèn)、衣衫襤褸的人們就是體現(xiàn)暴力最有效最直接的因素。作為一部武俠片,卻處處體現(xiàn)著民族文化,將大西北的大漠風情抒發(fā)的酣暢淋漓,描述的絲絲入扣,《雙旗鎮(zhèn)刀客》是一部武俠片,更是一部文藝片。
為什么說是簡潔明了的,因為該片的畫面拍攝干凈利落充滿意境,好多拍攝出來的畫面都可以單拿出來當作一副攝影作品,不僅如此,該片在情節(jié)發(fā)展的處理上,也是快進快出,毫不拖泥帶水。例如,一刀仙在得知兄弟身死后,猛然從床上坐起,只留兩行老淚,也只說兩句話,一句是此人刀法不俗,一句是通知兄弟們?nèi)旌簖R聚雙旗鎮(zhèn)。沒有大哭大鬧的場景,也沒有冗長的情緒表達,簡單的幾句話,簡單的幾個表情,便將西北漢子的爽利與狠辣刻畫的入木三分。整個影片在劇情發(fā)展與設置上,就如刀客的刀法一般,刀刀見血,絕不拖拉。
接著,就該談一談重中之重武打設計這一塊了。關于“暴力美學”的審視,最為直觀與有效的就是在武打設計方面。對世界電影而言中國電影中唯一能對國際電影產(chǎn)生影響的就是武俠片,主要是因為其精彩的武打設計,華麗的武學招式,以往武俠片的樣式,導演們一般都青睞于在拳腳、器械、套路和招式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好讓觀影者看得刺激,看得過癮。但是,大家都這樣思考,都這樣設計,反而適得其反。原因在于大家都在一個“打”字上做類似的文章,都是大同小異,難免會令人乏味。武技高超而暴虐成性的一刀仙,面對向他復仇七載的好漢,也只是一刀出鞘,便結(jié)果了對方性命。孩哥同樣也是使刀快手,一刀仙尋他報殺弟之仇時,誰都替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握了一把冷汗。該片在氛圍上做了一系列的鋪陳之后,到了兩人驚險的對峙時,孩哥插在腿上的雙刀在剎那之間便出了手,比一刀仙更快,只用一刀便結(jié)果了這大惡人。這是影片的高潮,同樣是影片的結(jié)尾,干凈利落,一點不拖泥帶水,令人看得酣暢淋漓,也看到了新鮮的打斗樣式?!峨p旗鎮(zhèn)刀客》一片中,去除了這些繁瑣的武打設計,刀客們的對決往往只是一刀,或是少數(shù)幾刀,這與大部分武俠片相比是一次革新,雖然沒有了長時間的對打,但一刀定生死,在某種程度上更能刺激人們對于暴力的期盼。那么導演為什么這樣設計,所有的出發(fā)點都在求實上。故事發(fā)生在幾個大漠刀客身上,在大漠中常年的風沙彌漫,刀客們想要求生自保,出刀就必須穩(wěn)準狠,誰出刀的次數(shù)越少,誰活下去的希望就大。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高手對決往往都是一招見生死,就如同一句老話所講,丑功夫俊把式,真正制敵的武功不一定好看,好看的招式不一定制敵。所以,干凈利落的情節(jié)加上干凈利落的武打設計,再有荒蕪的黃沙大漠鋪墊,造就了《雙旗鎮(zhèn)刀客》中,不一樣的“暴力美學”。
[1]羅藝軍.電影的民族風格初探[J].電影藝術,1981(10).
[2]戴明.吳宇森與暴力美學[J].電影評介,2000(11).
注釋:
1 張蜀津:《論“暴力美學”的本質(zhì)與美學意義》,載《當代電影》2010年第十期第103-109頁.
安范韜(1992-),男,山西翼城人,研究生在讀,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