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巖
梁衡的《假如毛澤東去騎馬》是如何寫成的
董 巖
編者感言:文化界有一句名言“文學藝術(shù)可以改變歷史”,信矣,此乃文學藝術(shù)傳播功能超強之謂也!僅就《三國演義》而言,其塑造的曹操、劉備、諸葛亮、周瑜、魯肅等的文學形象已在民眾心中取代了相去甚遠的歷史人物,使后者隱而不彰、鮮為人知。文學藝術(shù)的傳播功能之強,于斯可見。從傳播角度審視作為文學作品的梁衡先生政治推理散文《假如毛澤東去騎馬》以及董巖女士的評析文章,其現(xiàn)實意義與傳播價值自是不菲,因而均無疑是以傳播為主打內(nèi)容的本刊的重磅之作,相信其傳播效果將會云飛天外的。
梁衡先生用“假如”寫散文,十分罕見然而立意不凡:虛實相間,亦真亦幻,以虛增色,幻中見真,寫實中融入浪漫,浪漫中凸顯寫實。非高手莫敢為,敢為者顯功力。以狀寫見妙、以引用見博、以布局見慧、以思之見敏、以論之見深的寫作功底,將“大事、大情、大理”的情懷與境界高高托起,讓此文極具引人就讀的藝術(shù)張力。董巖女士的評析,相異于普通的書評。曾一度鉆研史學的經(jīng)歷,使她頗具司馬遷“寓論斷于序事”的撰寫風格,在娓娓道來中蘊含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入情入理,讀之有味,品之有感,思之有悟。
在中國文壇上,梁衡是一位少見的從記者成長起來的紅色經(jīng)典作家。新聞生涯、從政經(jīng)歷,使其注重事實和資料,尤其是與歷史人物相關(guān)的創(chuàng)作,下筆尤其謹慎,常常字斟酌句,如履薄冰。
2010年4月26日在《學習時報》發(fā)表的《假如毛澤東去騎馬》(以下簡稱《假如》),卻大有不同。這篇跨越歷史和現(xiàn)實的文章,在散文與小說、真實與虛構(gòu)之間達成了微妙的平衡,彌漫著紅色基因和魔幻圖譜的雙重意味。此文當年被評為年度散文排行榜第一,6年后又被高層推薦為適合干部閱讀的六本書之一(《假如》一文是《假如毛澤東去騎馬》這本同名書里的一小單本)。顯然,在梁衡眾多的作品中,這篇政治題材的推理散文是唯一的;在當前的文壇,也是少見的。那么,它有哪些特色?是如何寫成的?
《假如》繼續(xù)延續(xù)著梁衡教科書般的文字。但是,文風陡轉(zhuǎn),獨樹一幟,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有以下三點:
(一)語言與思想的穿越
以往梁衡的人物散文都是建立在確有發(fā)生的真人實事基礎上,但《假如》卻是“無中生有”。它源于偉人毛澤東一個未能實現(xiàn)的愿景,而非一個真實的現(xiàn)實存在。這樣一個充滿了幻想的政治題材,梁衡卻寫得繪聲繪色、有滋有味、恰如其事。在他用心構(gòu)造的歷史天空下,語言的穿越、思想的激蕩,迸發(fā)出劃破夜空、炫目而深邃的火花,帶給人們仰望星空、回眸歷史的默然與沉思。
文章共四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交代毛澤東騎馬的歷史背景。第二、三部分是騎馬走黃河、長江。第四部分是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反思。整篇文章時空跨越從1925 到2009年,主要集中于1936年到1972年之間,整整36年,其中提及人物20多位,涉及周恩來、陳云、梁漱溟、彭德懷、黃萬里等;大小事件近40余起,包括延安整風、大躍進、廬山會議、三峽工程等……幾乎濃縮了共和國歷史的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
如此大容量的時空穿越靠什么呢?靠的是抽絲剝繭的推理,綿綿密密,平心靜氣,紋絲不亂。(1968年底梁衡大學畢業(yè)分到內(nèi)蒙在農(nóng)村勞動鍛煉時,無意中看到一篇日本作家高山樗牛的《月夜的美感》,他愛不釋手,悉心研讀其中的推理方法,本文正是這種方法的實驗結(jié)晶。)《假如》開頭交待了中央確實為毛澤東考察的準備工作,在文章的第二、三部分,開始了假定的毛澤東行程。于是毛澤東的馬背之旅在1965年春成行了——
他打馬上路了,行行走走,一個半月后到達鄭州。因為是馬隊,不能進城住賓館,便找一個依岸傍河的村莊宿營,架好電臺,攤開文章、書籍。一如戰(zhàn)爭時期那樣,有親熱的房東打水、燒炕,有調(diào)皮的兒童跑前跑后,飯后他就挑燈讀書、辦公。但我猜想毛澤東這天在鄭州的黃河邊肯定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1]3
馬隊、宿營,電臺、房東,挑燈夜讀,不眠之夜,這些都是依據(jù)毛澤東的習慣和個性所做出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合理推斷。此后作者話鋒一轉(zhuǎn),提及“河南這個地方是當年人民公社運動的發(fā)祥地。這里誕生了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信陽地區(qū)遂平縣的嵖岈山衛(wèi)星人民公社”。接著時間又倒流到7年前——1958年毛澤東8月6日晚到鄭州,7日晨就急著聽報告,接著又去視察山東,8月底就在北戴河主持政治局擴大會議,正式通過了《關(guān)于建立農(nóng)村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繼而再說,全國第一個餓死人的“信陽事件”也發(fā)生在此。時間再倒流到5年前,1960年毛澤東不得不專門聽取“信陽事件”的匯報,全國急剎車。之后推出“調(diào)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一個鄭州,引出了信陽、山東、北戴河,引出了全國;一個人民公社,引出了北戴河政治局擴大會議、人民公社決議、三年自然災害和八字調(diào)整方針……有形、有事、有情、有理,這種推理由點及面,逐漸擴張,勾畫出了毛澤東馬背之行的廣袤時空。正是憑靠這種緊密有序的聯(lián)系與推斷,作者完成了空間的神游與歷史的騰挪。
語言的穿越又營造出思想的穿越。在《假如》中,表面看來,是以時空的游移為線索,其實真正統(tǒng)領全文的卻是一條思想的主線——調(diào)查研究、走群眾路線。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起始便點明“我們設想著,毛澤東騎馬走江河時,對他觸動最深的是中國農(nóng)業(yè)的落后和農(nóng)村發(fā)展的緩慢。毛是農(nóng)民的兒子,他和農(nóng)民天然地血脈相通?!保?]3接下來他到鄭州,看到“大躍進”留下的半截子工程,了解1960年完工的三門峽工程,重訪陜北故地,莫不由此而來。文章的第三部分,毛澤東走長江部分則貫穿著對現(xiàn)實的認識、對政治的反思。在四川,毛澤東與彭德懷相見、憶起田家英,在江西,反思廬山會議的論爭……騎馬走江河的毛澤東,調(diào)查研究,考察民生,聽取意見,一路反思。文章以毛澤東騎馬一事,牽出了一條思想的軸線,勾勒出共和國歷史走向的概貌,以縝密的推理,實現(xiàn)了語言和思想的穿越。在這樣的前提推斷下,推出了一個結(jié)論和思考“總結(jié)教訓,對前幾年的一些重大問題統(tǒng)一認識……局面一新,當然也就沒有什么文化大革命……真如這樣,歷史何幸,國家何幸,民族何幸??上r光不能倒流,歷史不能重演?!保?]14惋惜之情、反思之緒溢于言表。
(二)散文與小說的混搭
《假如》從文體而言,既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又有著人物、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也就是說,散文與小說的特征兼而有之,是以小說的結(jié)構(gòu)與散文的寫法復活了一個愿景、復盤了一段歷史。
在謀篇布局上,借鑒了小說的特點。毛澤東騎馬沿黃河、長江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與思考,構(gòu)成了完整的小說三要素。故事與人物的組織結(jié)構(gòu),則呈現(xiàn)出復雜而豐富的樣態(tài)。比如,在毛走長江一線的部分,在“貴州大三線—四川—湖北宜昌武漢—江西廬山”單線型的時空結(jié)構(gòu)下,覆蓋著輻射型、蛛網(wǎng)型、板塊型等多元結(jié)構(gòu),盤根錯節(jié),卻脈絡清晰,視域豐富。如毛澤東來到大三線,自然引出了被貶的彭德懷以及歷史上的毛彭關(guān)系,涉及紅軍長征出發(fā)過湘江、解放戰(zhàn)爭時的轉(zhuǎn)戰(zhàn)陜北、新中國剛成立時的朝鮮戰(zhàn)爭以及廬山會議。這種輻射結(jié)構(gòu)很好地呈現(xiàn)出歷史的縱深感,展現(xiàn)了人物的多面性以及人性的復雜,跳脫了對領袖人物程式化的寫法,挖掘了平凡、真性情的另一面。在毛澤東到四川境內(nèi)想起田家英,之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以相對獨立的板塊式結(jié)構(gòu)談到“解放后毛出京工作,少在北方,多在南方,所以許多做出重要決策的在黨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多在長江一線。如1958年3月毛繼續(xù)批判反冒進,周恩來、陳云被迫作檢討的成都會議;4月再次確立了“大躍進”思路的武漢會議;1959 年3月至4月檢討“大躍進”的上海會議(就是在這次會上,他第一次提出騎馬走兩河);1959年7月反右傾的廬山會議;1961年糾正“左”的錯誤的第二次廬山會議等。總的來講,這些會議都是毛說了算,反面意見聽得少?!保?]11接著,作者自然地提到有一次毛是認真聽了不同意見,這就是關(guān)于建三峽水庫的爭論。故事從孫中山的設想跨越到1992年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多元的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了開放的歷史視野,營造出縱橫捭闔的氣勢,顯現(xiàn)了作者非凡的素材駕馭能力。
當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與小說的結(jié)構(gòu)相遇,《假如》并沒有跑到天馬行空的小說陣營里,它依然延承著意境深邃的散文特質(zhì)。文中,順著毛澤東自己曾五次提出要騎馬走江河的思路,假設他在“文革”前的1965年到全國去考察(當時中央已列入計劃),虛構(gòu)了偉人毛澤東騎馬走江河4年間的故事。是對毛澤東后期錯誤的反思,是對“文革”教訓的沉痛思考和歷史的復盤。通篇表現(xiàn)一種反思、悔恨、無奈的惋惜之情。就表現(xiàn)手法而言:取材自由、無局限,有敘述,有描寫,有抒情,也有議論,信手拈來,富有變化。梁衡《文章五訣》中的形、事、情、理、典,無一不在。有許多一言難盡之處,則借詩意筆法。這是典型的散文手法。
文中設想毛澤東在三線與被貶到這里的彭德懷見面:“未想,兩位生死之交的戰(zhàn)友,廬山翻臉,北京一別,今日卻相會在金沙江畔,在這個30年前長征經(jīng)過的地方,多少話真不知從何說起。明月夜,青燈旁,白頭搔更短,往事情卻長?!保?]11這里借了蘇東坡詞《江城子》與杜甫詩《春望》的意境。而寫毛再登廬山想起1959廬山會議批彭的失誤,寫道“現(xiàn)在人去樓空,唯余這些石頭房子,門窗緊閉,苔痕滿墻,好一種歷史的空茫。……他沉思片刻口中輕輕吟道:安得依天轉(zhuǎn)斗柄,挽回銀河洗舊怨。二十年來是與非,重來筆底化新篇。”[1]13在詩意的寫景后作者又代主人擬了一首詩。毛澤東本來就是詩人,其胸懷非詩難以表達。此詩在氣勢和意境上頗有毛詩之風,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此時復雜的心緒。
寫到毛澤東回到陜北,則用當?shù)氐倪@種民歌口語“他立馬河邊,面對滔滔黃水,透過陣陣風沙,看遠處那溝溝坡坡、梁梁峁峁、塄塄畔畔上俯身拉犁,彎腰點豆,背柴放羊,原始耕作的農(nóng)民,不禁有一點心酸?!保?]8而寫到他內(nèi)心的自責時,則用古典體“現(xiàn)在定都北京已十多年了,手握政權(quán),卻還不能一掃窮和困,給民飽與暖。可憐二十年前邊區(qū)月,仍照今時放羊人?!保?]6借了唐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之意。
梁衡一直提倡,文章為美和思想而寫。借鑒古詩詞和民歌的寫法,在其散文中并不少見。詩詞與民歌的交叉運用,凝練明麗,傳遞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難言之情,營造了優(yōu)美深邃的意境,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散文在于表現(xiàn)一個真實的“我”,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情,有獨立的美學價值,不能注解政治,套政治之殼。小說,則是隨心所欲、海闊天空地編故事,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jié),虛構(gòu)是小說的本質(zhì)特征。散文與小說的混搭,使這篇政治推理散文生動而不枯燥,充滿了理性的氣質(zhì)和戲劇性的張力,呈現(xiàn)出寫實與魔幻的雙重色彩。上下勾連的若干個故事環(huán)節(jié)與眾多人物,現(xiàn)實與思想的交鋒,歷史細節(jié)與宏大敘事互相映襯,顯現(xiàn)出一條清晰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大事、大情、大理”的情懷與境界由此可見。
(三)虛構(gòu)與真實的糅合
這是一篇在大膽的設想中出爐的、虛虛實實、亦真亦幻的文章,虛構(gòu)與真實的光環(huán)交相輝映,充滿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騎馬出發(fā)的時間在毛澤東早就設想好的1965年,他像戰(zhàn)爭時期那樣,入住老鄉(xiāng)家里,和人們聊著家常,隨時隨地地調(diào)查研究……故事的發(fā)展是如此自然,就像是剛剛發(fā)生、確有其事一樣。
事實上,這僅是毛澤東多年來的一個心愿,梁衡卻將這一個并未成行的愿景寫實了、寫活了??渴裁茨兀靠俊皩崱薄詫崒懱?,避虛就實,虛實相間。在第一部分,騎馬的歷史背景中,主要寫了5個史料:1959年4月5日在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第一次提出騎馬走江河的想法;1960年專列路過濟南,他再次提及騎馬的想法;1961年在廣州提出用3到5年的時間騎馬走江河;1962年、1972年再次提及此事。歷史背景上,作者簡述了1965年毛澤東騎馬那一年的形勢:原子彈爆炸、全國學大寨、學大慶、學雷鋒、學焦裕祿,國力增強,民心向上……在此鋪墊下,建立在真實素材基礎上的虛構(gòu),多了幾分真實,毛騎馬走江河便確鑿可信、自然而不突兀。
身為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毛澤東身上有著一種豪邁、浪漫、自由的詩人氣質(zhì),大開大合,不做常人之舉。而《假如》彌漫著冷靜的、反思的氣息,而思緒又是浪漫的、自由的,這種浪漫的色彩,恰恰與人物毛澤東有著高度的契合。文中,毛走江河考察中國農(nóng)業(yè)與其農(nóng)民本性相結(jié)合,使虛構(gòu)的內(nèi)容有了真實的落腳點與出發(fā)點?!懊寝r(nóng)民的兒子,他和農(nóng)民天然地血脈相通。他最初的秋收起義,十年的土地革命是為農(nóng)民翻身。他穿草鞋,住窯洞,穿補丁衣服,大口吃茶葉葉子,揀食掉在桌子上的米粒,趴在水缸蓋上指揮大戰(zhàn)役,在延安時還和戰(zhàn)士一塊開荒,在西柏坡時還下田插秧。還包括江青看不慣的大口吃紅燒肉、吃辣椒,他簡直就是一個農(nóng)民,一個讀了書、當了領袖的農(nóng)民。毛澤東一生的思維從沒有離開過農(nóng)民?!保?]3
文中毛澤東所到之地,總以真實的素材包括史料、事件和人物為基礎,一方面增強了文章的縱深感,另一方面也強化、放大了設想的真實性,令讀者置身其中,信以為真。在毛澤東騎馬到西北考察農(nóng)業(yè)時,一連用了5個故事、6段回憶。人物和事提及陶魯笳、趙紫陽、作者、護士長、東渡黃河等?!皶x陜之間的這一段黃河,毛澤東曾經(jīng)兩次東渡。第一次是1936年由綏德過河東征抗日,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沁園春·雪》,第二次是由吳堡過河到臨縣,向西柏坡進發(fā),定都北京。當時因木船太小,跟他多年的那匹老白馬只好留在河西。他登上東岸,回望滔滔黃水,激動地講了那句名言:‘你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據(jù)他的護士長回憶,毛進城后至少9次談起黃河,他說:‘這條河與我共過患難’‘每次看黃河回來心里就不好受’‘我們欠了黃河的情’‘我是個到了黃河也不死心的人’”[1]5以大量的、真實的事實作鋪墊,消除了不確定性,毛澤東騎馬走江河便不再是漂浮不定、不留痕跡的空想,而是如風吹綠波,有跡可循的。
如果說,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將“將真事隱去”,用魔幻的、離奇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現(xiàn)象反映、體現(xiàn)、暗示現(xiàn)實生活。那么梁衡的《假如》則是以真實的、具體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事物和人去營造一個并不存在的空間。而這個虛幻的空間并不是出于個人的喜好,而是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照。
對于這篇特立獨行、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難度都很大的文章,讀者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它是如何產(chǎn)生的?老實說,換一個人就很難有這個結(jié)果。這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巧合。為此作者專門請教了梁衡先生。
(一)四個山西人、四臺大轎抬出的文章
這篇文章的誕生,純屬偶得。用梁衡自己的話說,是四個山西人、四臺大轎抬出的文章。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梁衡是山西人,巧合的是又有三個山西人幫忙。梁衡第一次了解到毛澤東“文革”前想騎馬考察一事,還是2004年在《人民日報》副總編任上,看到陳晉在內(nèi)部資料上提到了這件事。陳晉出生在山西,算是梁衡的老鄉(xiāng),是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黨史研究專家。梁衡當時就有創(chuàng)作一篇散文的沖動,但時在任上,每天看稿子、值夜班,一直無暇動手。直到四年之后,退休了,他又重新收集資料,找到陳晉本人交換意見。陳晉說,作家寫這個題目,可能會天馬行空、過于浪漫虛無;史學家寫則會枯燥乏味、理性有余而文采不足,這個題目你作最合適。陳晉算是為此文破題的第一個山西人。但如何寫呢,無論內(nèi)容還是結(jié)構(gòu)都是一個挑戰(zhàn),梁衡冥思苦想,始終未敢動筆,只能暫時擱置。
幫忙的第二個山西人是中央黨校副校長石泰豐。石、梁二人同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又同在山西代表團。2010年3月兩會期間,石泰豐看到梁衡常在本子上勾勾畫畫,便問在寫什么。梁衡便如實相告,說正在構(gòu)思一篇《假如毛澤東去騎馬》。石泰豐聽后很激動,說“妙,寫好了就在我們《學習時報》上發(fā)表?!薄秾W習時報》是中共中央黨校主辦,以各級黨政干部和廣大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全黨唯一專門為干部講學習的報紙。完稿后,梁衡如約發(fā)給了石泰豐。2010年4月26日、5月10日、17日、24日,《學習時報》分四次連載首發(fā)了《假如》。
第三個出來促成此事的山西人是新聞出版署屬下的《新華文摘》主編張耀銘。梁衡曾任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是張耀銘的老上級。張當時一眼看中剛發(fā)表的《假如》一文,立即拍板,在2010年15期《新華文摘》刊出。《新華文摘》是人民出版社主辦的國內(nèi)最權(quán)威的綜合性、學術(shù)性、資料性的文摘半月刊,其選登文章代表了諸領域的前沿思想。
梁衡感慨地說,感謝自己的三個老鄉(xiāng),鼓勵、支持、促成此事。這需要勇氣和魄力,更需要眼光和覺悟。沒有他們,就沒有這篇像走鋼絲一樣走過來的《假如毛澤東去騎馬》。這篇文章發(fā)表后,榮獲中國散文學會2010年全國散文排行榜第一名。
(二)半個月的創(chuàng)作與6年的積累
2004年偶得的線索,沉淀了6年后文章才橫空出世。比起《大無大有周恩來》20年的積累,《覓渡》8年的思考,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過程還算是短的。慢工出細活,這是苦吟派梁衡的特點。2004年前,他已寫過有關(guān)毛澤東的一些文章,如《這思考的窯洞》《紅毛線,藍毛線》,積累了不少資料。對于毛已有獨到的認識和了解,但他深知,這次仍要再花大量的時間搜集素材,找尋新思路。
梁衡常說,寫作就是從無到有,要靠作家積累的材料和獨到的思想。讀中國人民大學時,他已養(yǎng)成手抄卡片的習慣。工作后他還專門做了一個半人高的卡片柜,像中藥店的藥柜,里面存放著大量的資料。此外,梁衡還喜壯游,一覽天下之大觀,二做實地調(diào)研,找尋第一手材料,捕捉靈感?!都偃纭芬晃闹刑岬降牡胤?,梁衡都去過,像廬山去了不下五次,貴州更是十幾次,凡毛澤東走過的地方、住過的地方他都去過,這種親身的經(jīng)歷和體驗是靈感的源泉,對于創(chuàng)作尤為重要。2005年,梁衡去陜西訪問農(nóng)民思想家楊偉名的故居,找到了有關(guān)資料。2006年赴貴州,考察了彭德懷在六盤水三線建設的辦公舊址,詢問了不少細節(jié),看到彭工作舊部破敗不堪,他眼睛一濕,向陪同的地方干部說,能不能好好保護一下?修復一下?2007年梁衡退休后,又找到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同學幫忙復印有關(guān)材料。直到后來陳梁二人見面,敲定此事。陳晉鼓勵說,這個題材好貨無人識,作家不會寫,我們搞文獻研究的寫不出來,只有你來干。
果然,梁衡如螞蟻搬家,一點一點把6年來積累的史料、素材和事實串起來,如黃萬里和三門峽水利工程、對彭德懷的研究、毛澤東對林則徐的詩抄、訪西路軍紀念館、三上廬山、研究農(nóng)村人民公社制度的興亡等,與實地調(diào)研時的感悟慢慢交織在一起。當素材足夠豐滿時,思路也漸漸清晰,心里有底了。
2009年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一些媒體請散文大家梁衡出面寫一篇有分量的紀念文章。此時他自感時機已成熟,便著手寫作。2010年春,梁衡靈感迸發(fā),前后僅用了15天的時間,于3月19日,完成了一萬兩千多字的《假如毛澤東去騎馬》。當初陳晉“毛澤東想騎馬走江河”的一句話,6年后就這樣變成了一篇12000多字的文章。6年與15天,這一組數(shù)據(jù),印證了梁衡的一句話,“文章是想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的確,在寫作的背后是更重要、更艱難、更漫長的思考,一般散文作家耐不得這種寂寞。梁衡是以寫長篇小說的時間和功力寫散文的。所以,有黨史專家說,梁衡的一篇人物散文,頂?shù)蒙弦慌h史研究文章。
(三)得天獨厚的平臺
梁衡之所以為梁衡,離不開他優(yōu)于一般作家的高起點和豐富的資源。他有別人沒有的,幾乎不可復制的區(qū)位優(yōu)勢。他曾當過記者、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多年的新聞職業(yè)生涯,磨礪出敏銳的捕捉力和深刻的感知力;新聞管理的經(jīng)歷,則使他的視野更高、看得更遠;中央大報的媒體平臺及社交資源,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了便捷、優(yōu)越的條件。他也從不諱言這些因素,常常說自己的成功離不開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
他出公差機會多,搜集資料的機會也多。1990年身為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秘書長的梁衡第一次去常州,問當?shù)赜泻螝v史名人,得知有瞿秋白故居時,便前去拜謁。到1996年發(fā)表《覓渡,覓渡,渡何處》時,已先后三次到訪,每次去總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素材。寫林則徐時,也是利用工作之便三到新疆實地調(diào)研了林則徐的事跡,寫成了《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有時創(chuàng)作需要搜集、補充材料或者證實一些信息,梁衡一個電話打到當?shù)氐臋?quán)威部門或請《人民日報》駐地方記者站幫忙查詢核實,很快便能得到準確的回復。他曾說,這種走“后門”“吃偏飯”效率很高,不必隱晦。一靠作家的名氣,這是人家對你作品的信任;二靠社交資源,這是人家對你人品的信任。2011年,建黨90周年之際,梁衡為《人民日報》寫了《百年革命 三封家書》,影響很大。林覺民、聶榮臻的家書手稿電子件,是他直接打電話向福州、重慶紀念館要來的,而另一位無名軍人的家書,則是7年前梁衡去河北涉縣參觀八路軍129師師部舊址時親自拍照,一直小心保存。后來文章刊發(fā)后,居然找到了這個軍人,但他已經(jīng)犧牲。
由于記者的新聞敏感優(yōu)勢,梁衡創(chuàng)作時題材總是抓得很準。自1980年他發(fā)表第一篇散文《恒山懸空寺》以來,在36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幾乎沒有過退稿的經(jīng)歷,更沒有屢投不中的悲情。他總能切中要害,每發(fā)必中,稱得上是文壇傳奇了。往往他的許多文章正在醞釀或?qū)懽髦?,便被各種報刊搶先“訂購”,就像這篇《假如》。唯一的一次退稿,反而是名作《晉祠》。當時他為《光明日報》駐山西記者,報社代將要創(chuàng)辦的“圖苑”雜志約稿?!皥D苑”流產(chǎn),稿子就截流發(fā)在《光明日報》副刊上,不想當年就被選入中學課本,壞事變好事,梁衡一舉成名。這篇文章從1982年到現(xiàn)在還在教科書上,已使用了34年。
很難想象,倘若《假如》這篇文章是一個普通作家、學者寫的,能否在《學習時報》《新華文摘》上刊發(fā)?能否有如此的影響?……當然,你也許會說,這樣的題材,也只有梁衡會寫、能寫。
大家不是偶然天成的。得天獨厚的平臺只是其一。勤奮積累,有才華,有思想,有很好的平臺,有機緣,這些綜合的因素疊加在一起,才成就了今天的梁衡,一個入選課本最多、一個提倡“大事、大情、大理”的當代大家。
作文三章①(選一)
文章從來無中求,恥踩前人腳印走。
語不驚人死不休,篇無新意不出手。
(一)創(chuàng)作與理論的突破
梁衡是以山水散文創(chuàng)作步入文壇的。1982年,他發(fā)表成名作《晉祠》,當年即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從此開始了山水散文創(chuàng)作時期。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他又開始研究散文創(chuàng)作規(guī)律,批判楊朔散文模式,提出了散文美的三個層次。1996年,梁衡發(fā)表了《覓渡,覓渡,渡何處》,開始了人物散文創(chuàng)作時期。1998年,他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批評針眼窺天、杯水波瀾、無病呻吟的散文創(chuàng)作。2001年,提出“文章五訣”。2009年后,梁衡轉(zhuǎn)入綠色生態(tài)散文的創(chuàng)作時期。
在人物散文創(chuàng)作時期的12年后,梁衡發(fā)表了《假如毛澤東去騎馬》,此時正值其人物散文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和瓶頸期。對于“只求新去處”的梁衡而言,寫這樣一篇文章,于情于理都很自然,因為他始終是一個不甘平庸、永不知足的探索者。
政治人物寫作,需要勇氣和技巧,稍有不慎,輕則走樣變形,重則犯忌,惹來麻煩。[3]但梁衡走鋼絲走得游刃有余,這得益于爐火純青的文學技巧和張弛有度的政治分寸。此前,已發(fā)表影響最大、最著名的《覓渡,覓渡,渡何處》與《大無大有周恩來》。理論方面,已發(fā)表《文章五訣》,提出了形、事、情、理、典的文章做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方面,都日趨成熟和完善。在這些文章中,大都遵循著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以具體、生動的形或事為切入點,以“我”的視線為脈絡,通過梳理人物復雜的史料,展現(xiàn)精神世界,并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跨界對話。其人物散文創(chuàng)作形成了一個基本模式:正面歌頌+悲劇性命運。如《二死其身的彭德懷》《張聞天:一個塵封垢埋卻愈見光輝的靈魂》。
退休之后的梁衡,返璞歸真,更寄情山水,忘情于自然,人物寫作漸少。但梁衡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在創(chuàng)作中,他是一個自討苦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苦行僧??偸窃噲D打破自己,重塑自我。30多年前,梁衡在《一篇少見的推理散文》中曾這樣激勵自己:“愿我們的散文能向這個方面努力,析理綿密,文采絢麗,像一幅織錦,涇渭分明又花色艷麗?!保?]69
此時,“毛澤東騎馬走江河”這一素材恰到好處地出現(xiàn)了,它是棘手的、不易表達的,畢竟這只是一個未能實現(xiàn)的意愿。但又是可以大膽嘗試的一次機會。他再次想起了《月夜的美感》,那篇著名的推理散文。是否可以借鑒呢?此時的梁衡已步入創(chuàng)作平臺期,亟需突破自我,突破歷史人物創(chuàng)作、文學寫作理論的窠臼……現(xiàn)實的種種需要,促成了梁衡與“假如”的相遇,由此產(chǎn)生了一篇奇文。如何寫呢?用什么方法呢?用散文的寫法?還是小說的形式?……經(jīng)歷了一個個不眠之夜,梁衡終于找到了一條新路:以小說的結(jié)構(gòu)與散文的寫法,二者混搭,有節(jié)奏,有主線,有人物,有故事,步步推理,避虛就實,以實寫虛。正如他最喜歡的《月夜的美感》一樣,來一個文體上的全新突破。這種寫法在后來的《萬里長城一紅柳》《死去活來七里槐》中亦有所體現(xiàn)。
我們不妨一想,就體裁而言既然有科幻小說,那么這篇充滿幻想的政治題材的推理散文,是否可以稱作“政幻散文”呢?這是梁衡的發(fā)明,他的專利。正如季羨林先生評價的“尚無第二人”。
(二)歷史的反思
我曾問過梁衡:您最滿意的是哪部作品?回答說《假如毛澤東去騎馬》是其中之一。的確,體裁的突破、探討式的黨史研究、對毛澤東及對共和國歷史的反思……這篇12000多字的文章中,有許多探索和創(chuàng)新。
散文與小說的混搭,通篇散發(fā)著思想的反思和散文的美感,在思考中有蕩氣回腸的美感與惋惜,有對悲劇人物的崇敬,也有對毛澤東晚期錯誤的遺憾?!斑^節(jié)了,而且不是一般的節(jié)慶,是共和國的生日,60歲的生日啊!人們忘不了開國領袖。他老人家要是還在多好啊,這天安門城樓本來就是他當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地方。雖然他老人家后期搞‘文化大革命’曾犯有大錯,但前期對民族確有大功,所以人們總希望他還能一如前期那樣的英明。這善良的愿望,反映了人們對那個美好時代的懷念,對未竟之業(yè)的遺憾。如果斗柄能夠倒轉(zhuǎn),如果歷史能夠重寫,如果那次騎馬走兩河能夠成行,如果老人家在60年代能反思自己的錯誤,晚年不犯或少犯錯誤,這該多好。這一切當然都不可能,我們也知道這永不可能。但是后人想一想還不行嗎?這樣的假想,是對歷史的復盤,也是對再后之人的提醒。”[1]15
作為黨的高級干部,梁衡并不為尊者諱,其文有贊頌,也有批評。因此踩線,與一些榮譽失之交臂。但梁衡并沒有因此而折衷、調(diào)和甚至放棄。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其思想更為自由獨立,反思更為冷峻深刻。從《覓渡》《二死其身的彭德懷》《周恩來為何不翻臉》到《假如》,這種可貴的獨立精神始終貫穿其中。
與以往梁衡關(guān)注于人物的人格與命運有所不同,《假如》關(guān)注的是領袖與國家命運,因而格局更大,反思的力度更深,反思的分寸更恰當。平心靜氣,從容不迫,深刻冷靜,不厚此薄彼,既直言積極的因素,也不諱言反面的教訓,觸及了歷史規(guī)律:“歷史不能重復,但是可以思考,在思考中尋找教訓,捕捉規(guī)律,再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個犯了錯誤而又不知反思的民族是更悲哀的民族;一個學會在失敗中思考的民族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民族?!保?]15
一個民族應該把自己最令人痛心的教訓當作一面鏡子,時時擦拭,時時警醒,以防重蹈覆轍,這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自覺。退休后的梁衡退而不休,將更多的精力投注于生態(tài)環(huán)境、歷史文化與國家民族命運之中。從這個角度講,《假如》不是單純的一部政治題材的文學作品,是他多年思考的結(jié)果;《假如》也不僅僅局限于毛澤東個人的性格與命運,而是投射到對整個民族、國家命運的反思。但反思歷史的不只他一人,為何梁衡獨見其新獨見其深呢?還是與他所處位置有關(guān),“一是站得高些,能看到全局;二是常處于矛盾的核心,能看到事情的本質(zhì);三是這個位置要求人要有一種責任心,如果你不自私、肯負責的話就會常處于一種憂國憂民的狀態(tài)。這些對寫作都有好處,它會使你一下子跳出小圈子,能直奔大事、大情、大理,作品的反響也會大些?!保?]200
馬爾克斯在諾貝爾獎演說辭《拉丁美洲的孤獨》中曾這樣表白:“以真正繁榮的理想,來改變貌似繁榮的現(xiàn)實?!绷汉獠皇且粋€悲觀主義者。他是一個向大眾傳遞美和思想的、孤獨的、樂觀主義者。他的反思不是灰黯的,而是明亮的,他說“不要忘了,正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大思考才成就了今天的復興?!?/p>
(三)情懷與境界
許多人喜歡梁衡的文章。《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盧新寧說,“喜歡梁衡先生的文章,不僅因為文字美、結(jié)構(gòu)好、立意高,更因為字里行間的那種凜然大義、磅礴大氣、誠摯大愛、剖肝瀝膽、刻骨銘心,飽含著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和人性的真摯,讓人一讀傾心,掩卷難忘。”還有人說,“梁衡是一個敢說真話的人。搞這么多年新聞工作,又是《人民日報》的副總編,竟有這樣的膽量,這樣的真摯,寫出這樣的與政治與政策緊密相關(guān)的文章!而我輩如何?聽指示,怕出事,不求出彩,但求無過,連稍敏感些的字眼都避免了?!?/p>
顯然,這些得益于他作家之外的諸多身份、積累和感悟。
梁衡不獨是一位作家。他自嘲自己是夾餡面包。他是記者、學者、官員,是一位在新聞、文學與政治之間穿越自如的大家。豐富的實踐、專深的研究、難以企及的政治高度,使其目光犀利而高遠,總能透過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質(zhì)。作為一個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人,梁衡的血脈里還流淌著紅色的基因。既有傳統(tǒng)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感,也有滿腔社稷情懷、憂患意識和沉甸甸的責任感。季羨林先生曾說,“梁衡總能將滿懷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的,尚無第二人?!保?]10
這樣的境界與情懷注定了他對美和思想的不懈追求,對大事大情大理的執(zhí)著堅守,注定了大開大合的文章風骨與壯闊胸襟。正如這篇《假如》,他是懷著放眼觀世界的社會責任感,以想落天外的浪漫主義情懷寫就的。為重新審視歷史提供了新的角度。當人們在那如詩詞般的長短句中唏噓流連之時,也不禁反思那段歷史,思考著國家命運與領袖人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是文學的力量,更是思想的力量,也是對作者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的積極回應。
注釋:
①作文三章(節(jié)選),梁衡2006年3月31日作。
[1]梁衡.假如毛澤東去騎馬[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2]梁衡.梁衡文集卷三,為文之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梁衡.跨越百年的美麗[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