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菲菲,牛燕平,王生鳳,尚彩娟,王淑惠
(裝甲兵工程學院科研部,北京100072)
高校學報的青年編輯應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在與作者的互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與作者溝通時,不僅可以彌補青年編輯學識上的不足、達到青年編輯修改的意圖,還可以增進作者對高校學報的了解,利于捕捉當前熱點并及時約稿。青年編輯在與作者溝通時存在著溝通習慣的差異,以及作者對青年編輯信任的不足。因此,高校的青年編輯要努力探索與作者溝通的技巧,做好與作者的溝通工作。
一篇優(yōu)秀的科技論文離不開編輯與作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開展良性互動。高校學報的青年編輯與作者有效溝通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高校學報的青年編輯大多是某一專業(yè)剛畢業(yè)的研究生,要成為高校學報要求的“博學專精”的學者型雜家[1],還需要經過不斷地積累專業(yè)知識和從事科研實踐。青年編輯通過與作者溝通,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路,便于挖掘其創(chuàng)新點,并避免由于知識不足導致的編校錯誤。
除外審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以外,高校學報的青年編輯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論文的邏輯形式,還要保證文字、圖、表的內容精準及表達形式盡量優(yōu)化,并滿足出版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要求,而大部分作者對此并不了解。這需要青年編輯主動與作者進行多次充分的溝通,才能達到提高論文修改的效率和質量的目的。
作為一名青年編輯,應運用有效的溝通,使作者了解高校學報的征文選題方向及學術水平要求,并引導作者緊貼高校學報的特色來寫作,從而保持其辦刊特色和品牌,有利于征得更優(yōu)質的稿源。
青年編輯通常對負責欄目的學術動態(tài)和熱點了解不足,通過經常性地與作者交流,在結下深厚的友誼、建立起彼此的信任的同時,往往能捕捉到科技的最新發(fā)展,便于及時約稿、刊發(fā),自然也就鞏固了一個既有數量又有質量的作者群,提高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以《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為例,對2015年以來軍用車輛工程欄目的來稿作者單位進行了統(tǒng)計,作者的單位可分為科研院所、軍事院校、地方高校和技術企業(yè) 4類。有的為學科帶頭人,有的為專業(yè)骨干,有的為有一定科技論文寫作經驗的博士生,還有初次撰寫論文的碩士生,以及工作在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上述差異會導致作者的學術背景、工作性質和經驗層面、心理承受力以及語言表達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個體獨有的溝通習慣和溝通方式,擁有各自迥異的溝通風格。
從青年編輯的角度講,從事編輯行業(yè)的時間大都較短,受自身學識基礎、負責學科適應性和處理稿件經驗的影響,對某一溝通內容與不同的對象溝通時往往存在著重點巨大的差異,溝通起來就比較困難,更容易造成溝通的失敗。
作者對青年編輯的信任不足,也是造成青年編輯與作者溝通困難的重要根源。對于一些資深科研工作者來說,青年編輯對其所負責欄目的專業(yè)知識積累不夠充分,學術的視野不夠開闊和思路不夠清晰,創(chuàng)新點的挖掘不夠敏銳,再加上語言用詞的經驗不足等問題,這些實際情況會使作者對青年編輯的信任不足,進而對青年編輯提出的修改意見往往不愿采納,改動時不夠細膩,特別是對一些格式規(guī)范上的修改耐心不足。這樣就必然在彼此之間容易形成一些誤解,同時也加劇了青年編輯與其溝通時的膽怯心理。
對于研究生作者來說,大部分需要應對院校畢業(yè)對論文發(fā)表數量和質量上的硬性要求,有的還要需要通過發(fā)表論文評獎學金等,這樣他們很難再注重論文本身的學術水平、創(chuàng)新性和豐富度。再加上青年編輯與其年齡相仿,與身邊經常打交道的老師一樣,往往感覺比較親切,好說話。這樣,當青年編輯與其溝通時,常常態(tài)度比較隨意,對提高論文質量上的內容不愿深入挖掘,容易產生僥幸甚至逆反心理,使溝通陷入僵局。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一門高深的語言行為藝術,而青年編輯與作者之間的溝通更是一門需要技巧與智慧的學問。對于青年編輯來說,只有掌握了恰當的溝通技巧,青年編輯與作者溝通時才能產生良好的共鳴情緒,這樣才能建立起平等、信任、互相理解的相互關系,有助于編輯的工作高效地展開。根據筆者近 2年的編輯工作經驗,認為青年編輯與作者的溝通要注意掌握以下的技巧。
準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社會生活中,每一種身份都有其社會規(guī)范、要求和規(guī)則,所以“角色”就是身份和相關的行為規(guī)則[2]。在與研究生作者溝通時,高校學報青年編輯的角色定位,既不同于有更多溝通交流機會的輔導員,更不同于長期深入指導其學習與科研的導師,在指導研究生完成某一特定論文的修改外,同樣擔負著指導研究生如何寫好科技論文的任務。此外,在高校,無論是默默無聞的青年教師還是名聲顯赫的教授、學者,都與學報有不解之緣,他們都在學報上發(fā)表過論文,學報最大限度地為教師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天地,他們也不間斷地向學報輸送新鮮的、有旺盛生命力的學術成果來肥沃這方土地[3],共同促進院校的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高校學報青年編輯只有清楚地對自己的角色身份做好定位,才能在溝通中正確地認識到角色所賦予的權利與責任,積極主動地與作者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模式。
青年編輯收到審稿結果后,若外審專家提的修改意見較多,需要補充大量論文內容和調整文章結構時,可以通知作者先根據外審專家的意見進行修改,并提交修改說明,然后在修回稿的基礎上進行編輯加工。當兩名外審專家的修改意見相差較大甚至意見相左,青年編輯無法準確判斷作者——特別是研究生作者的修改情況時,需要與研究生或其導師進行溝通,請導師一同審核研究生論文,指導研究生進行完成修改。
一般情況下,青年編輯在擬寫修改意見時應注意外審專家意見的格式、語言和語氣,對部分表義籠統(tǒng)、用語不當或語氣生硬的應適當做出調整,避免在溝通時引起作者的非理性情緒;根據高校學報的編排規(guī)范提出格式上的要求,要盡量做到條理清楚、細致周詳、切實可行,保證信息準確地傳遞給作者,以正確指導作者對稿件完成修改,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青年編輯對提出的修改意見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與作者的溝通中才能自信滿滿、思路順暢,更容易贏得作者的信任和尊敬,讓作者覺得修改時心服口服、得心應手,修改后能夠提升論文水平,利于修改工作的完滿完成。
溝通氛圍直接影響溝通效果。青年編輯與作者平等的地位、輕松的心理氛圍以及青年編輯謙和的個人風格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將有助于溝通雙方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促進互動關系良性發(fā)展。一方面,青年編輯在與作者的溝通過程中,可以通過平等、獨立、自由的交流方式來調動作者溝通意識;另一方面,青年編輯要注意了解每個作者的不同情況,掌握不同作者的心理,根據需求進行溝通交流。
研究生的科技論文寫作經驗較少,青年編輯在與研究生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要本著尊重其研究成果的原則,態(tài)度隨和親切,盡量減輕研究生與青年編輯溝通時的心理壓力,在對話的過程中雙方可以就科技論文的有關問題進行充分討論,要避免出現抵觸情緒。在溝通的過程中,要始終避免使用消極性的語言[4],認真地傾聽作者的想法,對研究生作者要合理使用鼓勵性的語言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性,盡量幫助其彌補論文本身學術深度和豐富度上的缺陷,而對其他科研經驗比較豐富的作者要正確使用暗示性的語言[4],促使其加強理論上的探索,便于提升論文的學術水平。
為了編輯出優(yōu)秀的科技論文,就稿件出現的問題青年編輯需要經常與作者進行多次、反復地交流和溝通。因此,要注意把握溝通時機和運用合適的溝通方式,避免頻繁溝通給作者造成的不便。對于在校研究生,應盡量避免在其放假期間或畢業(yè)答辯前后與其溝通,以避免發(fā)出的信息石沉大?;蛘邥r間倉促修改不充分;對于其他作者,由于平時工作比較勞累,應當避免在下班后或即將下班時與其溝通,必要時可提前約定溝通的時間,視其方便而行。
對于本?;蜞徑鼏挝坏淖髡撸谝淮螠贤刹捎妹嬲劦男问?,這樣溝通時便于把青年編輯的邏輯思路傳遞給作者,及時化解溝通上的誤解和矛盾,對于不便面談的作者,青年編輯可采用書面形式通過郵件溝通交流,并對重點需要注意的部分輔以電話或微信進行確認;對于作者修改回的論文,青年編輯就一些文字表達、圖表制作等期刊規(guī)范方面的問題需要再次溝通時,應盡量一次性把問題指出來并表達清楚如何修改,避免因同一個問題反復聯系作者,造成困擾。
青年編輯根據每次溝通的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視問題的簡單或復雜,采用不同的方式與作者進行溝通。編輯只有通過與作者深入的溝通,稿件的質量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提高[5],同時避免誤解產生專業(yè)上的錯誤。
溝通是一門學問,對于初涉編輯行業(yè)的青年來說,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與作者溝通中的技巧,保證編輯工作的順利進行。
[1]陳畢君.編輯心理與素質[J].公安部管理干部學院山西分院學報,2000,(1):61-64.
[2]原方.研究生與導師溝通策略研究——基于Q大學的分析[J].學理論,2014,27:258-259.
[3]周麗萍.高等學校學報編輯角色定位之探析[J].嘉興學院學報,2006,18(4):127-130.
[4]李濤.淺談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藝術[J].教育與職業(yè),2010,(23):80-91。
[5]張永光,王曉鋒,鄒鈺.科技期刊編輯與作者的溝通策略[M]//學報編輯論叢 2015.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5: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