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皓
(61580部隊,北京 100094)
?
電視新聞敘事視角對新聞客觀性的建構
張 皓
(61580部隊,北京100094)
摘 要:從敘事學的角度來看,電視新聞的客觀性取決于通過畫面、聲音等敘事方式構建的客觀效果。在實踐中,敘事者通過對新聞影像的操縱來構建出一種“符號真實”,最終達到“忠于事實”的敘事效果,讓觀眾相信新聞是原事實的直接反映。本文在電視新聞敘事視角的客觀化功能的基礎上探討了電視新聞敘事視角的客觀化策略,并分析了敘事視角建構新聞客觀性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關鍵詞:電視新聞;敘事視角;客觀性構建
米克·巴爾在其著作《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中將敘事文本分為三個層層遞進的層次:素材、故事和文本。從電視新聞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電視新聞的制作和播出恰好和這三個層次是相吻合的。其中素材指的是記者通過攝像機、采訪錄音等來獲得的具有新聞性的事實信息;故事是新聞敘事者以特定的報道方式展現出來的事實信息;文本則是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以畫面、同期聲、解說等多種方式傳遞的電視新聞。但是任何形式的敘事都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電視新聞敘事也不例外,敘事主體的立場和價值觀往往導致電視新聞具有一定的傾向性,這一點和新聞專業(yè)主義準則是相矛盾的,因此為了在作為新聞專業(yè)化職業(yè)組織標志的要求與不可避免的敘事傾向之間求得平衡,新聞敘事者就必須進行有意識的客觀化作為。
(一)敘事視角作為信息交流的接點
米克·巴爾認為,無論敘述的是真實歷史還是虛假的事件,在敘事的過程中總是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觀察點將其在一定的視覺范圍內描述出來,這個觀察點研究者們將其稱之為敘事視角。對于新聞文本而言,敘事視角的選擇不僅僅體現了誰在看、看與被看之間的關系,更給新聞接收者(觀眾)提供了一種“召喚視野”,引導新聞接收者從一個固定的角度對新聞中的信息進行解讀,這是一種敘事者用來影響新聞接收者的隱蔽手段。因此,敘事視角處于新聞敘事者和新聞接收者的中間,是二者信息交流的一個接點。以《新聞聯播》為例,在策劃《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系列專題時,新聞敘事者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對十八大精神付諸實踐的情形進行了描述,借此影響新聞接收者的視角,從而對十八大精神的貫徹落實起到了很到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二)電視新聞敘事視角的客觀效果
眾所周知,新聞接收者所看到的新聞并不是未經加工的現實片段,對于電視新聞來說,事件的發(fā)生可以是偶然的,但是電視新聞的播出效果卻是必然的,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新聞文本不能夠以客觀的面目呈現?對此筆者是持否定意見的,原因就在于電視新聞敘事的客觀效果并非是純然麻木、無動于衷的事實再現,而是建立在基本的社會性良知和基本人格結構的基礎之上。新聞往往通過視角的讓渡來消除新聞文本中的傾向性,即通過多個帶有不同價值傾向的敘事者的共同敘事來求得公正、平衡,實現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例如,《焦點訪談》常常會出現不同立場的當事人的陳述,《新聞調查》中也將記者自身的情感和旁觀者的情感放在一起,以此來削弱新聞文本的傾向性。
黑格爾曾經說過:“當差異性進入單純的世界并對單純造成破壞的時候,就產生了一種平衡對稱之美。”這句話恰好是當前新聞敘事視角兩種類型的具體概括,即一致視角和相反視角。其中一致視角指的就是視角承載著立場、態(tài)度等方面具有同質性,相互之間可以加以印證,和“差異性”或“單純性”相對應;相反視角則指的是借助敘事聲音相沖突的視角達到欲擒故縱的效果,在整齊中不乏差異性,和“平衡對稱之美”相對應。具體而言,在實踐中,新聞敘事者往往采取以下方式來實現新聞客觀性的建構目標:
(一)視角讓渡
和普通文學文本不同,新聞文本要求必須看起來是對客觀事實的再現,這種要求決定了新聞在敘事時必須盡可能地隱藏敘事者的聲音痕跡。在實踐操作中,電視新聞往往是借助鏡頭的透明性來達到這一效果,即做出視角讓渡,讓新聞接收者零距離接觸新聞事件。一般來說,通過視角讓渡來實現新聞客觀性的建構的方式在《今日說法》之類的新聞事件報道中運用的比較多,常見的有三種視角讓渡方法:首先是將視角讓渡給新聞當事人,即通過與事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的眼睛來觀察、描述事件,從而造成一種事件人物與新聞接收者“面對面”的現象,如此新聞接收者將會產生“既然新聞事件的參與者在直接說話,那么這事必真實無疑”的心理,增強了新聞報道得客觀性;其次是將視角讓渡給旁觀者,一直以來,人們都有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通過旁觀者視角來展現新聞事件就是利用這一思想來削弱新聞報道中的價值傾向,例如《死囚的最后獨白》(《今日說法》)中就是借助看守所所長的視角展示了邊緣群體不為人知的一面;最后是中性的全知視角,新聞的客觀性離不開全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全知視角則為新聞接收者提供了這一可能,但實際上,全知視角只是一種客觀敘事策略,仍舊是受到新聞敘事者的控制的,并不能夠代表事件的全部真相,例如新聞報道中的旁白和記者敘述等都是全知視角的一種。
(二)視角融合
哈克特曾經說過:“電視新聞是一件經過構筑而成的作品,通過技術和觀念準則成形,然而通過不斷提及‘目擊新聞’和‘使人身臨其境’,電視新聞努力使它的規(guī)則自然化,不為人覺察?!币暯侨诤暇褪窃谶@一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將新聞接收者視角、攝像機視角、新聞敘事者視角同化來造成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達到將敘事者排斥出去,達到抹平敘事與事件距離的目的。以《新聞調查》等電視欄目中記者的位置為例,我們可以發(fā)現敘事者并沒有采取讓記者退居鏡頭和話筒之后的方式來消除敘事者的痕跡,相反,電視新聞上更多的是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的直接互動。這種情況下視角的融合是如何實現的呢?針對電視屏幕外新聞接收者眼睛的追尋,新聞敘事者將記者與采訪對象的交通借用攝像機的視角縫合為反切鏡頭,從而使得記者視角和新聞接收者視角重合,如此一來,記者對采訪者的注視、提問就成為新聞接收者的行為,增強了新聞事件的參與感。這種參與感帶來了強大的客觀公正性。
(三)視角相諧
電視新聞是通過畫面和聲音的結合來傳播信息的,因此除了畫面能夠表現視角之外,音響、話語、音樂等也會成為一種新的敘事視角。聲音和畫面的各行其是將會嚴重削弱新聞的真實客觀性。當前電視新聞中畫面和聲音不協調的問題表現為解說詞是一篇完整的新聞稿,負責傳達新聞信息,這種情況下畫面就成了可有可無的陪襯。例如《新聞聯播》中的新聞報道,新聞接收者在不看電視畫面只聽聲音的情況下就能夠完整地獲取新聞信息,這是畫面和聲音不協調所帶來的一種后果。因此,為保證新聞事件的客觀性,就要對畫面視角和聲音視角進行處理,確保新聞接收者不會發(fā)現二者的矛盾之處,增強新聞的客觀性。
(四)視角自然化
所謂視角自然化,是指電視新聞在敘事過程中,借助視角之間巧妙的起承轉合形成獨特的“縫合”、“涵化”機制,從而使畫面轉換、聲畫結合及主題建構等具有一種“自然的和永恒的合理性”,“把浸滿動機之物‘自然化’,并使之變得純凈如初”。事實上,新聞文本并不是來源于一個統一的素材,而是從多個素材中剝離、抽取出來的,這也就決定了新聞文本是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獨立性的,新聞的視角也是遭到破壞的,處于一種破裂狀態(tài)。因此,在敘事的過程中要通過視角自然、有機的組合,讓新聞影像呈現出時空的流暢性。當前比較常用的是通過蒙太奇鏡頭來實現視角之間的流暢切換和組接,使兩個鏡頭之間本已經切斷的關系得以縫合。視角自然化帶來的時空流暢和事實事件本質的完整營造了新聞文本的自然、客觀。
(五)視角配置
理論上來說“純客觀”的新聞是不存在的,最為理想的方法就是將新聞置于不同材料和事實之中,具體的新聞敘事文本就需要通過不同的視角配置來增強新聞的客觀性。比較常見的視角配置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視角的碰撞。同一新聞文本中存在不同立場的敘事視角,因此新聞敘事可以利用多元視角的碰撞來向新聞接收者傳遞信息。例如新聞接收者在觀看新聞時會通過有的受訪者難以自圓其說、有的欲言又止、有的閃爍其詞等來進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增強新聞的客觀性。這種方式常見于《焦點訪談》之類的新聞欄目中。二是視角的順承,即通過視角的順延承接達到對事實的客觀化表達。在新聞報道中,敘事者可以以全知視角的方式來駕馭同一素材,通過中性客觀視角配合新聞文本中的人物視角加以順承和延展,呈現出客觀敘事的效果。三是視角的反正,即通過與新聞文本欲傳遞的聲音相反的視角來印證新聞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如在報道社會文明時同一些不文明視角比較來加強新聞的客觀性等。
(一)電視新聞敘事視角對新聞客觀性的建構的有效性
上文中筆者已經論述過通過電視新聞敘事視角來建構客觀新聞的幾種方法,但是電視新聞視角的選擇并不能夠完全保證新聞的客觀性,可靠的敘事視角能更好地發(fā)揮電視形象化傳播新聞的優(yōu)勢,更強地彰顯“現場感”帶來的客觀真實。新聞客觀性構建新聞敘事視角,還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是敘事者的視角要可靠。電視新聞本質上來說屬于一種中介,只是向新聞接收者傳遞信息的一個途徑,新聞敘事者所使用的文本來源于現實材料,然后借助多種方式來達到一種客觀性效果,因此敘事者視角的可靠性是電視新聞客觀性的第一影響因素。例如對于那些社會謠言,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敘事視角都難以保證新聞的客觀性,根源就在于新聞敘事者本身視角的可靠性較低。其次是新聞的客觀效果形成于敘事者與接收者的互動。新聞敘事者和新聞接收者是電視新聞的兩個主體,如果我們將電視新聞看作是太極圖,那么新聞敘事者和新聞接收者毫無疑問則是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新聞的客觀性則是太極圖中的S形曲線,兩者只有互動才能夠保證S形曲線(客觀效果)的產生。在實踐中,哪怕新聞敘事者的視角選擇得再好,客觀性再高,但是如果沒有新聞接收者對新聞文本的解讀,那么新聞就不會產生客觀效果。因此,通過電視新聞敘事視角來建構新聞的客觀性的本質是借助電視新聞敘事視角的調整,如融合、讓渡、配置等,來削弱或者消除新聞文本中的傾向性價值觀,達到一種營造客觀事實的效果。
(二)電視新聞敘事視角對新聞客觀性的建構的局限性
新聞文本表現出的不是曾經的客觀實在本身,而是一種客觀效果。雖然新聞敘事者能夠有效地建構客觀的文本環(huán)境,但是這種客觀效果是有限的,電視新聞敘事視角對新聞客觀性的構建依然存在某些制約因素,對此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新聞客體表面的多樣性和本質的隱蔽性。新聞報道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現象揭示本質,但是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事件也愈加復雜,這增大了分析事件背后本質的難度,對新聞的客觀性造成一定的影響。二是視角的存在也就意味著主觀性的存在。上文中筆者已經論述過電視新聞敘事視角的調整本質上是為了消除新聞文本中的傾向性價值觀,但實際上只要敘事視角存在,主觀因素就一直存在,從而使電視新聞呈現出一定的價值觀傾斜性。三是受政治和經濟等因素的制約。一方面,新聞和政治天生就存在一定的曖昧關系,新聞文本常常在維持客觀的前提下傳遞一些政治觀念,例如很多新聞欄目常常會出現某條新聞因具有良好的社會輿論導向功能而放在前面,忽視了新聞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新聞媒體大都采用企業(yè)經營的模式,要運作流暢必須有堅實的經濟實力做后盾,因此會極力增強新聞節(jié)目對眼球的吸引力度,以此獲取更多的收視率換取更多的廣告費。這種帶有目的性的生存狀態(tài)勢必會使新聞敘事者呈現迎合接收者接受心理的文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新聞客觀性的追求。
參考文獻:
[1]趙爽英.開放新聞敘事與新聞客觀性表達——從電視到互聯網[J].新聞知識,2015(08):05-07.
[2]劉辛未.敘事學視域下電視新聞話語的意義建構[J].現代視聽,2015(03):29-31.
[3]袁黎.《今日說法》中敘事視角對客觀性的建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56-59.
[4]云樺.敘事學視野下的電視新聞故事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
[5]成功,劉偉峰,王新.中外媒體新聞報道客觀性建構比較——以李雙江之子李某某案新聞文本為例[J].青年記者,2014 (02):33-34.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6-0137-02
作者簡介:張皓(1982—),女,北京人,本科,中級職稱,研究方向:電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