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鄭曉龍,成長在北京的一個軍人家庭,當他提起兒時的春節(jié)記憶時坦言,“小時候過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準備年夜飯。過年期間吃的飯菜比平時豐盛、精致,而且家人提前好幾天就開始準備食材,全家上下熱鬧至極。尤其是大家一起包餃子,和面、搟皮,分工明確,邊包邊聊,其樂融融?!编崟札埢貞浧鹜赀^春節(jié)的快樂時光,掩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說,“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大家要幾個月才能吃一次餃子,因此,年三十兒吃餃子是一件‘有盼頭兒的事;我最愛吃豬肉白菜餡兒的,最好豬肉多,白菜少,一口咬下去滿嘴都是油?!编崟札埳嗉馍系摹澳晡秲骸背孙溩樱€有“媽媽做的紅燒肉”。在那個年夜飯一定要自家做的年代,“媽媽和阿姨會一次性做好三五天的飯菜,單紅燒肉就要做一大鍋;那時候天氣很冷,媽媽把做好的一大鍋紅燒肉放在廚房的角落里冷藏起來,我趁她不注意,就跑去偷吃?!编崟札堉两袢杂浀谩敖议_鍋蓋以后,紅燒肉面上那層被凍得白白的豬油?!碧崞饗寢專崟札埬樕细‖F(xiàn)出令人暖心的笑容,“后來還是被媽媽發(fā)現(xiàn)了,她站在一旁警告我‘別用手拿?!痹卩崟札埖奈独儆洃浬钐?,令他難忘的還有豆沙包。“過年吃的豆沙包不一樣,紅豆要去皮做餡兒。首先,紅豆要先用水浸泡一夜,然后把紅豆煮爛;再用一張紗布將煮爛后的紅豆包好,最后握住紗布用力擠,這樣過濾出來的紅豆沙就非常細膩……那時候的春節(jié)真是太快樂了!”
說起過大年,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王剛有講不完的故事。只不過,關于年味兒的故事和他在節(jié)目中講過的歷史掌故、新聞故事、都市傳奇都不同,這些來自于他記憶深處的“珍寶”,字句知冷暖,言語有溫度。王剛說,小時候日歷簿上最渴望翻開的一頁就是春節(jié),每當春節(jié)臨近,爸媽都會帶著他和妹妹去市場買東西。男孩子有小刀小槍花花面具,女孩子則是清一色的扎花,富裕一點的光景,家長還會給孩子做身新衣裳。年三十要守歲,年初一要去長輩家拜年,無論去誰家都能收獲一兜滿滿的瓜子和糖果。當然,最讓王剛開心的就是收到壓歲錢。1961年,父母給他包了一個大紅包——五塊錢的壓歲錢,王剛懷揣這筆巨款,帶領小伙伴們去買炮仗和燈籠等各色好玩的年貨,成了孩子王。他笑著回憶道:“那年,小伙伴們都惦記我這五塊壓歲錢,我就領著大家去買鞭炮。我們買的是成串的小鞭炮,只有兩厘米長。誰都舍不得一下子放完,而是拆開了,一個個扔著放。都放完了,我們還會去雪堆里撿那些沒有炸響的,再把它們掰開來,點著里面的火藥,我們管這叫作‘放滋花。此外,大家還會買一些燈籠,有紙的、玻璃的,里面插上一根小蠟燭,可美了。
除了嬉戲玩耍,伙食上的改善也是難得的福利。尤其在那些個物資緊張的年頭,一道如今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也盛滿了憶苦思甜的回憶。1960年春節(jié),按當時的政策王剛家里可以分到一只雞,只是一家四口人,每人配額只有半斤,所以一只年雞不能超過兩斤重。“那年我去負責買冰凍的白條雞,我挑了一只1斤9兩重的。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那只凍雞的脖子很長,身子很瘦,腿也抻得很直,從爪子尖到頭是個長條形狀,就像棍子一樣?;丶衣飞希舯谛∧泻⒛弥緞φ椅冶犬?,我就拿雞當武器,沒想到‘咔嚓一聲,雞脖子砍斷了,嚇得我在雪堆里到處扒拉找雞脖子。要知道,少了雞脖子起碼損失了二三兩呢?!蹦切┐蛏蠒r代烙印的特殊記憶在王剛的表述中充滿了趣味童真。
1986年的春節(jié)也讓王剛很難忘,一切還得源于一次放爆竹的意外經(jīng)歷。那年王剛在央視主持春晚,沒能和家人團聚,大年初一的晚上才回到位于沈陽軍區(qū)話劇團的家中。為了再感受下過年的氣氛,王剛從爆竹堆里挑了一個特別大的麻雷子(注:一種響聲很大的炮仗)去院子里燃放。王剛面露愧色地說:“真沒想到那個麻雷子裝藥量太大了,‘啪地一聲炸開后,我被震得一屁股坐到雪堆上。有很多鄰居出來大吼,‘誰放得這么響,我們家的玻璃都被震得嘩啦嘩啦的。嚇得我趕緊躲到一個角落里藏著不敢吱聲。我那時候都30多歲了,為這件事感到特別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