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完美叫六小齡童
六小齡童在猴年上了北京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這件事對于六小齡童本人而言,可能只是繁多的演出活動之一,意義不見得有多重大,只要七十二變的法力尚在,就不會分身乏術。但是,六小齡童亮相北京臺春晚,對于很多觀眾而言,其震撼度不亞于當年石破驚天、石猴出世。
毫無疑問,六小齡童曾完美演繹了孫悟空這個角色,其完美之關鍵所在就在“完美”二字上,更進一步說這個“完美”是與大多數觀眾心目中的“完美”相吻合的。當然,為達到這個完美,六小齡童也是全身心投入,而且一投入就是半生。在北京臺春晚上,用平行蒙太奇手法全程插播六小齡童一絲不茍化裝的過程,此舉很新穎也很感人。然而比臺前更感人的是幕后:只因齊天大圣頭上插的雉雞翎過長,為了防止穿幫,影響演出效果,六小齡童在升降臺上蹲伏候場。畢竟年過半百,敬業(yè)精神可嘉,六小齡童此番猴年帶給人們的“完美”絕對是超乎預期的。
人們在猴年春節(jié)最想見到六小齡童,與六小齡童這些年來在“西游”文化上不遺余力的執(zhí)著勁頭是分不開的。甚至于為了保護好廣大觀眾心目中那個“完美”,六小齡童已經癡迷到有些偏執(zhí)的程度。當然,六小齡童亮相北京臺春晚,表面上看是圓了很多觀眾只爭朝夕不想再等剄下一個猴年馬月的急切之夢,而內里實則是關照并慰籍了人們以“完美”的名義所保有的懷舊之心。
邢大軍
“三老”身上看到精氣神
北京電視臺大年初一的春晚可以說別開生面,尤其是“精氣神兒”特別足,這給人們迎接猴年的到來著實打足了氣。要說晚會上“精氣神兒”最足的,那就有必要說一說李光羲、劉秉義、楊洪基這“三老”了。在北京電視臺的春晚舞臺上,觀眾連續(xù)幾年都看到這老三位,且不說這三位歌唱家原本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已經足夠高,就光憑他們在春晚舞臺上不以老自居,敢于挑戰(zhàn)自我,不斷創(chuàng)新的那種精神,誰敢說他們“老了”!
其實人的一生不就是最需要他們身上體現出的那種狀態(tài)嗎!能夠始終保持活力,克服一切困難,健康積極的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從客觀上講,李光羲、劉炳義、楊洪基從生理的角度上的確已經算是高齡,但是人不能因為年事已高就固步自封,從自己的心里就把自己養(yǎng)起來,或許更應該像他們那樣從里到外放射出要活下去,更要活得精彩的氣勢。
在歷史上,很多成名的大家早已經以他們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大器是絕對可以晚成的事實,白石老人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作為普通人,做不出他們那樣的成績沒關系,但不該失了他們身上的那股“精氣神兒”。有些人還沒到他們那個年紀就已經先衰了,在互聯(lián)網時代提前退下陣來。手機不會用,網不會上,就連銀行卡都不敢用,非要拿個折子存取錢。凡此種種,也就打上了落伍的烙印。
其實,從小到大再到老,誰不是人生的路上不斷迎難而上呢?從第一次爬行、學走路、學說話……那么,何不像“三老”這般也逆生長一回呢?只要“精氣神兒”不散,這樣的逆生長或許已經開始了。
戴武
悅悅入戲讓人滿地找牙
匠心獨運、亮點連連的2016年北京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被媒體譽為“飽含深情、充滿正能量及大情懷”,在大年初一多家衛(wèi)視競爭角力的情況下,BTV春晚作為北京電視臺猴年首秀可謂大放異彩。北京臺主持人悅悅和相聲演員高曉攀合作的小品《倒敘愛情》,上演了一出爆笑又充滿甜蜜的“青春愛情”。
悅悅的入戲,不僅讓高曉攀滿地找牙,也讓許多喜歡悅悅的老年觀眾“滿地找牙”——樂得假牙都掉了。作為北京電視臺雙語主持人以及《我是大醫(yī)生》等熱播欄目的當家主持人,悅悅近幾年人氣躥升,越來越招人待見。一口地道的京片子,溫柔、嬌怯、喜興,還有點顢頇、“討賤”,哄得一眾中老年觀眾樂癲兒屁顛兒地守在電視機前等著看悅悅……
主持人客串乃至主演小品、相聲,并不稀奇,但少有像悅悅這么入戲的,正如她的主持風格一樣舉重若輕、平實討巧,毫無違和感,也不顯得生硬造作。北京臺春晚歷來重視語言類節(jié)目且占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悅悅和高曉攀表演的小品能不“淹”在其中,可見非是一般二般的功夫,由此也為主持人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升開辟了一條新路。
尹鴻教授評價北京臺春晚在情感點上的設計已成為一種獨有的藝術風格,“情感點設計得巧妙,注重情感共鳴,無論是懷舊環(huán)節(jié),還是情感環(huán)節(jié),每每都能觸碰到大家內心最柔軟的深處,讓觀眾感到溫情與感動,產生共鳴,而且這種表達又是正面的、喜氣的,一點不悲情,符合中國人過年的喜慶氛圍”。其實,這番話也同樣適用于以悅悅為代表的新生代主持人,討喜討巧、多才多藝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夯石
愛聽苗阜王聲的相聲
春節(jié)期間,我去外地走親戚,包括央視春晚在內的任何一家電視臺的春晚都沒有看。初六回到北京,晚上想找臺春晚看看,打開電腦,發(fā)現排在全國衛(wèi)視春晚收視率第一名的竟然是北京衛(wèi)視的春晚。于是,就選了北京衛(wèi)視的春晚來看。果然好,熱熱鬧鬧,百分之八九十的節(jié)目都很精彩。
通常我看晚會,都會比較關注小品、相聲這些語言類的節(jié)目,我感覺北京衛(wèi)視今年春晚的幾個小品、相聲,都挺不錯的。相對來講,苗阜、王聲是我近一兩年來比較喜歡的相聲演員。聽他們說的第一個相聲是《滿腹經綸》,就特喜歡,以為是我聽過的8090后說的相聲里面最好的一個。后來,又聽了他們說的《歪批山海經》、《書文戲理》等相聲,也都很喜歡。我感覺他倆說的相聲有兩個很大的特點,一是包袱多,一個接一個,能讓人從頭笑到尾;二是知識點多,肚子里沒點墨水的,還真不太容易聽得懂他們說的是什么。
應該說他們這次在北京衛(wèi)視春晚上說的《西游新說》不是他們作品中的精品,有點像是從《滿腹經綸》中取出與《西游記》有關的段落,又加進了一些新的包袱。但即便如此,還是優(yōu)于很多其他人說的相聲。所以如果讓我來投票這臺晚會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我肯定會把票投給他們。
最后,我還想再多說一句,苗阜和王聲都不是北京人,也不是天津人,而是陜西人,還不是西安人,且在成名前,一直生活在陜西,特別是苗阜,早先不過是一個縣火車站的電工,能把相聲說到這個份兒上,人背后下的功,可想而知。據說2002年那會兒,他為了學藝,一有空就往西安鐵路局藝術團跑,靠給人家白干活學點表演,沒錢住旅館,晚上就睡在彩排廳里;后來在西安,創(chuàng)辦了青曲社,在茶館里給人說相聲,最慘的時候,兜里只剩下36塊8,明天能不能吃飽肚子都不知道,就是這么堅持下來的!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現如今,他們終于苦盡甘來了。愿他們的藝術生命能夠長久地延續(xù)下去,并不斷地進步,成為一代相聲大宗師,讓以后的人們提起相聲,不光會想到北京、天津,還會想到陜西西安,那就功德圓滿了。
木匠
張衛(wèi)健:要的是自己贏自己
北京春晚張衛(wèi)健三分鐘“一鏡到底”的開場引發(fā)熱議,但你能想象他已經51歲了嗎?表情調皮,動作利落,瞬間讓人想到了當年的鬼馬機靈小不懂??赐陱埿l(wèi)健這段表演,想說他才真真是打敗時間,容顏變化不大,重點是眉宇間的靈動也還在。
不過,說起話來倒是透著幾分“知天命”的感覺,例如提到孫悟空,張衛(wèi)健說:“一只猴子都有七十二變,何況人,所以遇到任何困難,總能變得出解決的方法?!?/p>
張衛(wèi)健1985年參演電影《開心女鬼》,做了八年插科打諢的小角色。經歷過大紅大紫,萬人空巷,也曾事業(yè)陷入低谷,每日焦慮。但如今的他,大有“取得真經”的睿智,在接受采訪時,張衛(wèi)健說:“我追求更多的就是自己贏自己、發(fā)掘自己,去做一些可能自己以前不敢做、不敢接的工作,去發(fā)掘自己的潛能?!?/p>
于是,有了北京衛(wèi)視炫目三分鐘的誕生,在籌備時,張衛(wèi)健還參與了節(jié)目創(chuàng)意策劃:“因為整首歌總不能都是孫悟空的臉,所以設計了一秒多鐘就把孫悟空的扮相變回張衛(wèi)健,這是值得我自己興奮的。興奮的地方在于既有以前的扮相,也有新的突破?!?/p>
要說張衛(wèi)健與孫悟空有著不解之緣,三十幾歲時他出演TVB版《西游記》,并借助這個角色再度翻紅:“這個角色給我?guī)砹撕艽蟮某删透?,而且我對這個角色也付出了很大的情感。孫悟空這個角色讓我相信了一句話——世事無絕對。演之前我基本上已經離開香港去臺灣發(fā)展,那時候我心里一直認為,香港觀眾不再需要張衛(wèi)健了,就算我回來也不會受到熱烈歡迎了。原來距離香港觀眾不要我還早著呢?!?/p>
如今在北京春晚上再穿上孫悟空的“戰(zhàn)袍”,張衛(wèi)健多了幾份灑脫,頗有些“取得真經”的踏實感,不過他可沒放棄挑戰(zhàn)自我,做評委、主持、脫口秀等等之前沒嘗試的工作,讓張衛(wèi)健充滿了新鮮感,真正的生命不止,挑戰(zhàn)不停。
這樣的張衛(wèi)健,值得一個大大的贊。
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