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曉成
讀后感教學,通常要把握好四個字:引、議、聯(lián)、結。從技法層面講,無可厚非。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應當只關注“技”或者“法”,還應當將目光放在寫讀后感的主體——兒童身上,要更多地考慮兒童的興趣、兒童的喜好、兒童的方式與兒童的表達。
怎樣做呢?筆者想到了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人人皆知,志同道合的人成為朋友,形成朋友圈。在朋友圈里,朋友們常常會就文章、視頻、話題訴說著、分享著、碰撞著。不難看出,讀后感和朋友圈在表達內容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這讓我頓生靈感:為什么不能在班級建立讀后感朋友圈呢?筆者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嘗試著用以下形式建立讀后感朋友圈:
一、以“類”建圈
類,即書的類別。讓學生羅列自己閱讀過的印象深刻的圖書,根據(jù)交流的書的種類創(chuàng)建朋友圈。我們班級中的幾個男同學,對軍事類圖書特別感興趣,于是,我就讓他們建立“軍事迷朋友圈”。讓他們在一起分享讀書心得,暢談軍事夢想。在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選取的角度五花八門:有的學生聊及巴頓將軍時,對其快速機動和遠距離奔襲的作戰(zhàn)方式贊嘆不已,并以此反思自己做事拖沓和過于強調困難的作用;有的學生會對當下的先進戰(zhàn)斗機侃侃而談,以此鞭策自己要勤奮好學,勇于創(chuàng)新;有的學生癡迷現(xiàn)在的世界風云,講起南海形勢頭頭是道,并聯(lián)系自己經歷,分析不卑不亢的重要性……每個人不拘內容、不拘角度,積極發(fā)揮自己擅長的話題,融入思考,同時,又在和同伴的對話中,獲取更多的軍事知識,激發(fā)起后續(xù)的閱讀熱情。就這樣,每次讀后感交流會,同學們往往自發(fā)地組成“軍事迷朋友圈”“名著迷朋友圈”“科幻小說迷朋友圈”“兒童文學迷朋友圈”等等,他們在一起分享閱讀、碰撞思想,寫出的讀后感精彩紛呈。
二、以“書”建圈
書,即書的名字。每學期,我們班級都會主推三本圖書,于是,在寫讀后感時,我會鼓勵同學們以書定圈,這種方法也會用在班級特別流行幾本圖書時用上。如我們班級的“《哈利·波特》朋友圈”“《三國演義》朋友圈”“《夏洛的網》朋友圈”“《海底兩萬里》朋友圈”等等都是這樣形成的。在這樣的某一個朋友圈中,同學們往往能夠就一本書談得很深入:有的從某一大家熟悉的故事情節(jié)入手,將其中的人物行為與自己生活學習中的行為對比;有的會對作家的語言特別感興趣,于是摘選精彩語言談出自己的分析與理解;有的同學會以整本書的主題思想作為讀后感的突破口,于是,將閱讀收獲滔滔不絕地說上個半天。其實,以一本書建立讀后感朋友圈,開始我是有點忐忑的,因為我怕寫出的讀后感會大同小異。事實上我是杞人憂天,兒童天生的好勝心理往往促使他們求異求新。由于是同一本書,在對話中,每一個學生反而更樂于從不同的角度談自己的閱讀收獲,都希望自己的觀點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所以,從最后上交的作文來看,即使是同一本書,學生讀后感所選取的角度、表達的內容等都大相徑庭、個性色彩極為濃厚。
三、以“人”建圈
人,即書中的人物。同學們在閱讀一本書之后,常常會對書中的一個或幾個人物很感興趣?;谶@樣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書中人物,建立讀后感朋友圈。如:“關羽朋友圈”“馬小跳朋友圈”“海倫·凱勒朋友圈”。在這樣的朋友圈里,同學們常常把自己心儀的人物經歷的精彩事件與大家交流,將人物的品質具體化、聚焦化。如:在“關羽朋友圈”里,有同學就專門選取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具體事例,來訴說關羽的忠心耿耿,進而又用呂布這個“三姓家奴”的經歷與之對比,表達了對忠誠的深刻理解;同樣是關羽,有的同學以“水淹七軍”講述關羽的智謀之高,并議論智謀在軍事中乃至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還有的同學則選取“刮骨療傷”,就關羽的 積極性的激發(fā)
堅韌頑強發(fā)表議論,并講述其對自己生活與學習的影響。在這樣的交流分享中,學生往往能夠對人物的精神品質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并使得人物形象立體豐滿起來。而且,經過在朋友圈的交流分享之后,再聯(lián)系自己談感受的時候,往往不容易走題,并能夠闡述得更加具體完整。
四、自由建圈
朋友圈建立還有一種形式是:自由組圈,即:學生們會根據(jù)日常相處情況自由組合。由于志趣相投,彼此了解,平時情感也比較深厚,因而在這樣的朋友圈里,對話氛圍是非常輕松而又熱烈的。大家常常是各抒己見,知無不言。因此,在自由建圈的場域中,每個人所談的閱讀收獲都是很真切的,聯(lián)系自己舉例的時候非常真實。不但沒有空話套話,甚至愿意分享自己平時羞于啟齒的缺點,顯得極為坦誠。同時,由于是自由建圈,大家給出的建議通常比較多元而具體。比如,引用書中內容的多少、議論層面語言的精煉與深入、聯(lián)系生活經歷談事例的準確等方面。因此,這樣寫出的讀后感,你能夠看到同伴建議的痕跡。可見,學生在寫作時,會在意考慮同伴的建議,避免自己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寫讀后感前建個“朋友圈”,讓學生自由交流閱讀體驗,盡情分享閱讀思考,充分表達學習生活。讓兒童以寫作主體的身份,經歷寫讀后感前充分交流、深入思考、積極表達的過程,在朋友圈中整體建構了讀后感創(chuàng)作的雛形與模板。當然,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幾種建圈形式要靈活運用,需要教師根據(jù)班級實際閱讀情況,以及本次讀后感的重點訓練點加以選擇。
(作者單位:南京市力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