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醫(yī)圣張仲景首創(chuàng),距今已有約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餃子”與“交子”諧音,取“更歲交子之義”。作為中國北方民間日常主食,餃子雖然天天餐餐都可以吃,但同時它又是最重要的賀歲美食,農(nóng)歷大年初一零點是吃餃子的“正點時刻”。餃子通常要在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包好,甚至在晚上十一點多時燒上水煮餃子,等農(nóng)歷新年零點鐘聲敲響放過賀歲鞭炮后,大家互道新年祝福,然后全家圍坐在一起,歡歡喜喜吃熱氣騰騰的餃子,寓意“喜慶團圓”“吉祥如意”。
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tǒng),但各地吃餃子的習(xí)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餃子的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
過春節(jié)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抱住福運。
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jié)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nóng)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lián)、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味。說到過年的吃食,總是“初一餃子”打頭兒。
圖吉利的中國人,年節(jié)餃子很重視餡料的寓意,比如,芹菜餡,寓意“勤奮上進”,“勤財”;韭菜餡,寓意“長長久久”,“久財”;白菜餡,寓意“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百財”;香菇餡,寓意“鼓財”,荷包鼓脹;酸菜餡,寓意“算財”,善于理財。
另外,據(jù)老輩北方人說,從前過年包餃子圖吉利,會將幾枚錢幣洗干凈,包在幾個餃子里,誰吃餃子吃出錢幣,會被認為來年發(fā)財富貴,還有人家把幾塊糖果包入個別餃子里,誰吃到有糖果的餃子,會被認為來年生活甜蜜。
餃子皮的折疊包法也多種多樣。最通常的折法,是放入適量餡料將餃子皮對折封口成半圓形。一餃四味的“四喜餃”,是將較大的餃子皮捏成“田字形”方格,每格放入不同的餡料,然后蒸熟成“四喜蒸餃”。此外,還有魚形餃、白兔餃、太陽餃、月牙餃、元寶餃……只要喜歡,餃子可以包成各種各樣的形狀。
有餐館供應(yīng)五彩餃子的也大受歡迎。用菠菜、紅蘿卜等不同顏色的蔬菜汁和面,或在白面里摻入不同顏色的五谷雜糧面,制成紅、綠、黃、紫、黑等等不同色彩的餃子皮。
餃子,雖然是北方美食,但也逐漸為南方人所喜愛。以廣州為例,近年來以餃子為招牌美食的餐館就越開越多。廣東人包餃子,餡料也變得本地化,如馬蹄餃子和西洋菜餃子,就是用本地特產(chǎn)蔬菜作餡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