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曉玲
聆聽我校吳燕老師的《灰椋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一課教學后,將其與特級教師張學青老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比較,感觸頗深。
【片斷概述】
張學青老師的課堂以“聊聊鳥”導入,創(chuàng)設話題:“在你見過的大大小小的鳥中,你覺得什么鳥最好看?我所說的見過,可以是在生活中或動物園里見過,也可以是電視或書畫中看到。”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自由言說。繼而引出“大千世界,鳥類眾多”?!敖裉欤蠋熃o大家介紹一種鳥:(板書:灰椋鳥)誰來叫出這種鳥的名字?”指導“椋”字的讀音。顧名思“形”,想象灰椋鳥的樣子。出示灰椋鳥資料卡,引導學生從資料卡中獲得重要信息。
吳燕老師則以一系列關于鳥的詩句引發(fā):“在你見過的大鳥小鳥中,你最喜歡什么鳥?”作為課前談話。同樣關注“?!钡淖x音。出示灰椋鳥的圖片:“說說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比照分析】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兩位老師都從“鳥”這個話題談開去,或是發(fā)散性思維的暢談,或是詩味濃濃的交流。但兩相對比之后,更感張學青老師的流暢與大氣——
生:鸚鵡,因為它的顏色很漂亮,而且還會學人說話。
師:我見過的鸚鵡,綠的似玉,紅的像火,特別好看?!都t樓夢》里賈府的鸚鵡會說“林姑娘來了”。
生:我喜歡丹頂鶴,它的頭上有一塊東西,像紅寶石一樣。羽毛潔白,也很漂亮。
師:丹頂鶴又叫仙鶴。它的叫聲洪亮,《詩經(jīng)》里就有“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的說法。人們把它叫做神仙的伴侶。
課堂上,張老師能隨著學生的回答引經(jīng)據(jù)典,緣于其深厚的內(nèi)蘊,從而給予學生更豐厚的文化浸潤。
【片斷概述】
張學青老師以“同學們,鳥還是原來的鳥,怎么會從‘有什么好看的’變得‘好看’呢?讓我們走進刺槐林,靠近灰椋鳥。到作者的文字里去發(fā)現(xiàn)?!睘樵掝},布置學生自由讀第4、5自然段,自主圈畫字詞,感受作者筆下好看的畫面。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盡情言說。
吳燕老師與學生一同精讀“歸林”“鬧林”。布置學生自學,并要求:“默讀第4、5自然段,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耳朵去聽,用你的心去感受。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圈圈畫畫、寫寫體會。”學生自主閱讀圈畫后,盡情交流“歸林”場面。
【比照分析】
同樣關注學生靜心讀文,圈畫會文;同樣關注灰椋鳥歸林、鬧林時重點詞句的品味;同樣關注文章語言的表達形式,換一換文中的詞,感受作者用詞的精準。以感悟為例,我們看張學青老師的課堂——
師:哪些同學眼前有了畫面?(約一半學生舉手)眼前有畫面說明了什么呢?你讀書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你一邊讀,一邊出現(xiàn)畫面,而且這個畫面是有條理的,有層次的。非常好!請你把眼前的畫面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生朗讀)
師:不錯!我注意到,你在讀的時候把描述鳥多的或者氣勢壯觀的那些詞放慢了速度,或者加重了語調(diào),鳥歸林時的恢宏氣勢就出來了。是不是???一只鳥的聲音力度還不夠,我們大家都來變成歸林的灰椋鳥,一起來讀。(生齊讀)
師:是啊,鳥歸林的場面的確好看,這是一種氣勢上的壯美。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場面讓你覺得好看?
再看吳燕老師的課堂——
師:“排空而至”你理解嗎?如來神掌里有一招叫“排山倒?!保◣熥鰟幼鳎?。排的意思呢?“排空而至”的排也是這個意思嗎?那么“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生答)
師:想象一下,灰椋鳥“排空而至”是怎樣的景象?(生答)
師:帶上感受,誰來讀這句話?(生讀)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這段話中,這幾個詞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都是疊詞)運用這么多的疊詞,有什么作用呢?(出示疊詞與非疊詞的比較)
師:把這些疊詞放入句中,誰來讀?
師:想看看這壯觀的景象嗎?(播放視頻)(師相機旁白解說:這就是排空而至!看,巨大的橢圓形?。┱媸钦鸷橙诵陌?!帶上我們的理解和感受,一起讀!(生齊讀)
縱觀全課,張老師以“美”為切入口:與學生一起談話導入,言說“美”;初讀感知,發(fā)現(xiàn)“美”;精讀入境,感受“美”;注重勾連,創(chuàng)生“美”。特別是在精讀環(huán)節(jié),教者正是抓住了作者一開始說灰椋鳥“有什么好看的”到變得“好看”這一認知的矛盾沖突點走進文本,發(fā)現(xiàn)灰椋鳥的美以及文字表達之美。吳老師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矛盾點,但可惜的是將之放在了初讀環(huán)節(jié):“作者起先說不好看,后來又歡呼起來,是什么原因呢?相機理清課文主要內(nèi)容?!倍茨茉谄浜蟮木x環(huán)節(jié)扣住這一點。
在此,又不得不感嘆名師教學時的飽滿與自信:放手讓學生暢所欲言。而不是牽著學生在文字間散步,按部就班地循著教案前行,步步謹慎。真正做到了課堂教學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