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山湖花園小學 戴茜
小學作文教學的新資源
——以網絡語言在小學高年級作文中的運用為例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山湖花園小學 戴茜
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的發(fā)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文化的語言形式,并且正以鋪天蓋地之勢沖擊著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但是網絡語言與表達方式的相結合,體現出了語言的生動性與幽默性,可以作為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新資源加以研究。被小學高年級學生運用于寫作中的那部分網絡語言也必然會在人們的不斷改造與創(chuàng)新中走向規(guī)范化。
網絡語言 寫作運用 表達方式
本世紀初,伴隨著網絡交際的普及,網絡語言的研究也蓬勃發(fā)展起來,并且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tài)勢。網絡語言作為現代漢語的一種變體,其體現出的創(chuàng)新性、形象性、詼諧性,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等,可以而且應該為小學高年級語文寫作教學所借鑒。
關于網絡語言的含義,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以勁松、麒珂為代表的一批較早開展網絡語言研究的學者提出的,他們認為,網絡語言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是指網絡時代跟網絡有關的語言。狹義的網絡語言是指自稱網民、他稱網蟲的語言。于根元在編寫《中國網絡語言詞典》時也曾引用這一觀點,并在《網絡語言概說》中指出:“‘網絡語言’本身也是一個網絡用語。起初多指網絡的計算機語言,也指網絡上使用的有自己特點的自然語言。現在一般指后者。狹義的網絡語言指論壇和聊天室的具有特點的用語。”
1.網絡敘述語言。一般而言,年輕群體是網絡的使用主體,他們熱情、奔放,追求自由、崇尚個性,他們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強的創(chuàng)造性,因而他們使用的網絡語言頗具幽默感與詼諧性。當網絡語言與傳統的敘述方式相結合時,就成了網絡敘述語言。與傳統寫作語言相比,網絡敘述語言具有凝練生動、風趣詼諧等特征。網絡敘述語言常常出現在網絡文學中。
2.網絡描寫語言。網絡描寫語言,顧名思義,就是網絡語言中用于描寫事物的那部分語言。描寫的手法一旦與網絡語言相結合,會使描寫凸顯出具象性、詼諧性的特征。例:某學生作文中對網戀的一段描寫:
“艾青:為什么眼里常含淚水,因為對新的網戀愛的深沉……
魯迅:網戀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徐志摩:輕輕地我網戀了,我敲一敲鍵盤,給你一個電話號碼。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戀可戀,非常戀。
孫中山:網戀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拿破侖:不想網戀的網民不是好網民。
歐陽修:網民之意不在于網戀,而在乎網絡之間也?!?/p>
這段話中套用了很多著名人物的名言,通過用“網戀”這一主題詞來代替原句中的部分詞語,達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語言效果,顯示了學生極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諷刺意識。這就使得小學語文教師在將網絡語言作為作文教學新資源進行開發(fā)研究時,要提醒學生在寫作中運用網絡描寫語言時,一定要選擇合適的網絡語言情境,切忌生搬硬套,應該選擇適合用網絡描寫語言來進行描繪的事物為描寫對象。
3.網絡議論語言。網絡議論語言,是網絡語言與議論方式相結合的產物,網絡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網絡議論語言,或者更確切的說是“網絡評論語言”。但是與傳統議論文相比,其更關注社會生活,常常以社會熱點事件為議論對象。正如劉曉凱所說:“網絡語言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以社會生活為根基,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網絡語言折射的是某一社會熱點或某一重大事件,緊貼社會生活,因此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時代特點。網絡語言緊貼社會生活這一特點,反映出網民對某一社會熱點或重大事件的關注,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社會作用。例如:范跑跑、樓歪歪、周老虎等?!睂W生是網絡中相對比較活躍的群體,對于網絡上出現的重大社會事件多有涉獵,再加上作為“祖國的花朵”,時代賦予了他們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于是他們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網絡議論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熱點的看法。例如日本人在中國丟了自行車,一天就找回了;中國人在中國丟了孩子,一輩子都找不回。這句話的背景是,某天一日本小伙環(huán)游世界時,自行車在中國武漢被偷,但是中國警察在一天之內就幫他找回了被偷的自行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一直頻發(fā)孩子被拐賣的事件,但是被找回的孩子卻是寥寥無幾。于是,學生網民就針對上述的社會事件,發(fā)表了議論,雖然語言很淺顯,但是折射出的道理值得所有人思考,中國政府的公信力已經受到了國人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由此可見,網絡議論語言言簡意賅,一針見血,引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作文走在了社會發(fā)展的前沿,并且增強了學生關心時事的意識,語文教師可以將網絡議論語言作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新資源加以開發(fā)利用。
“網絡語言以其獨特的魅力業(yè)已真切、生動地走進我們的生活,并在不斷地為時尚增添著新的活力。作為現代漢語新語體之一的網絡語言的發(fā)展趨勢,亦勢必繼續(xù)以強勁的態(tài)勢通過網絡內外的互動,在規(guī)范中實現不斷完善而健康有序地發(fā)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被學生運用于寫作中的那些網絡語言,必然會在人們的不斷改造中走向規(guī)范化。
1.以寬容的心態(tài)做出適當的回應。學生對網絡詞匯的運用,我們應該對語言自身的排污凈化能力有足夠的信心。網絡語言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同時其發(fā)展也必然要受到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學生運用于作文中的那部分網絡語言,“只要能為社會約定俗成,就可以作為語言成分被保留下來,語言本身也因此而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既然我們堅信語言在發(fā)展過程中有很強的自我凈化排污的能力,那么我們對網絡語言介入小學高年級作文中這一社會現象的出現就應該坦然看待,“存在即合理”。
2.以正確的引導規(guī)避可能的錯誤。雖然網絡語言中存在大量違反傳統語言規(guī)范的現象,也確實影響了我們傳統語文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其具備的傳統現代漢語所缺乏的個性化、詼諧性等優(yōu)點,如果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能加以合理引導與利用,不但可以消除與學生之間的“代溝”,還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正確與否的鑒別能力和寫作能力。例如,當網絡語言與傳統抒情方式結合成為網絡抒情語言時,多是為了抒發(fā)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此時,為了避免“語言暴力”現象的發(fā)生,語文教師就要及時提醒學生在作文中不要過多的使用網絡抒情語言進行情緒的宣泄,以免影響到個人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而對于網絡說明語言,語文教師要著重強調其不同于傳統說明語言的精確性。在詞匯方面,網絡說明語言體現出的模糊性主要表現為詞匯內涵和外延的模糊。如“YY”,可以有多種理解,諸如“語言”、“意義”、“友誼”、“愿意”等。對于這部分網絡語言就不適合運用到寫作中,否則很容易產生歧義,令人費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慎用甚至不用網絡說明語言。
3.以客觀的態(tài)度辨識運用的價值。學生作為運用網絡語言的主體,將網絡語言用于寫作時,除了社會的認可和教師的指引之外,還需要尊重客觀事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為用網絡語言寫作而運用,否則不僅只是機械地照搬照抄,還有可能弄巧成拙。例如,學生使用網絡議論語言進行寫作時,必須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不能肆意評論,更不能語言偏激,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這樣才不違背使網絡語言成為作文教學新資源的初衷。其次,也需要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辨別網絡語言優(yōu)劣的洞察能力和改寫網絡語言于寫作中的仿寫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在主觀上對能夠運用到寫作中的網絡語言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網絡語言作為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的新資源才能發(fā)揮其使用價值。
網絡語言介入小學高年級作文,成為新的教學資源,在小學高年級作文中的運用技巧是一片全新的領域,某些激進的專家學者應該放棄對網絡語言的偏見,靜下心來思考網絡語言能夠為小學教學所借鑒的地方。對于那些“有營養(yǎng)”的網絡語言,應該系統分析其運用技巧,而不是全盤否定。只有這樣,網絡語言才能不斷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