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婷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斯皮爾伯格的童話夢
胡曉婷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近日,斯皮爾伯格的又一部“童心”巨作——《圓夢巨人》上映。這是一部奇幻、冒險的童話電影,斯皮爾伯格將這部電影定為他最滿意的作品,也許這就是他一直堅持的孩子夢,但無論從北美還是國內(nèi)來看,《圓夢巨人》的票房都呈現(xiàn)高開低走的形勢。本文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作品從兒童視角進行切入,將導演作品中的兒童元素進行分析,探尋斯皮爾伯格的童話夢。
斯皮爾伯格;童話夢;圓夢巨人
故事講述了孤兒院里一個名叫蘇菲的小女孩一天夜里睡不著覺,被巨人發(fā)現(xiàn),把她拎到了巨人國。這個巨人是好心眼兒巨人,專門搜集好夢,把夢分門別類地裝在一個個玻璃瓶子里,再挨家挨戶地把捕捉來的好夢吹到孩子們睡覺的臥室里。他與其他巨人國中的巨人不一樣。其他巨人都吃人,他只吃自己種植的食物。小姑娘叫他“BFG”,為了阻止其他巨人繼續(xù)吃人,聰明的蘇菲讓BFG調(diào)制出一個關于巨人吃小孩的噩夢,并想要把這個夢吹到英國女王的臥室里。最后英國女王相信了蘇菲和“BFG”并合力抓住了食肉巨人將他們放到孤島生存。故事非常簡單,情節(jié)設置上簡單到讓人感覺不到電影本身的戲劇沖突,小女孩的背景交代不足,使觀眾難以產(chǎn)生情感共鳴。對于成年觀眾來講,《圓夢巨人》略顯低幼,但這就是斯皮爾伯格導演在幾十年的電影生涯中不斷講述的關于冒險與夢想、純真與科幻、救贖與寬恕的主題。在熒幕上為自己圓一個童話夢。
斯皮爾伯格導演被稱為“兒童電影大師”,兒童是斯皮爾伯格永遠鐘愛的描述對象,如《人工智能》《ET》等影片,即便有些影片中的主人公是成人,也是充滿兒童精神特征、孩子氣。在他的電影中,兒童成為了超越成人的英雄,在《外星人》中,正是不為成人所理解的小主人公埃利奧特拯救了外星人,兒童的世界是充滿純真和幻想的,斯皮爾伯格用科幻表現(xiàn)了出來。在《外星人》中,斯皮爾伯格將童稚展示為精美絕倫的影像,埃利奧特騎車帶著外星人穿越月亮背景的畫面也成為電影史上經(jīng)典的鏡頭之一。斯皮爾伯格善于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并尊重孩子,在《圓夢巨人》中,正是英國女王相信了蘇菲吹進來的夢才抓住了食肉巨人。經(jīng)典童話故事中有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即父母形象的缺失或者有不完整,斯皮爾伯格就將這一元素運用到了他的電影之中,不論是早期的《外星人》《第三類接觸》《胡克船長》等,還是現(xiàn)在的《圓夢巨人》都存在父母形象的不完整,也許這是由于他自身父母離異,但他將自身放大為人類共同的問題,這些孤獨的兒童的是人類的縮影,渺小、脆弱。
斯皮爾伯格導演善于描述兒童,同時也是善于運用兒童視角的導演,在主旨嚴肅的《辛德勒的名單》《戰(zhàn)馬》《太陽帝國》中,斯皮爾伯格喜歡在抒情橋段中撥開成人世界的硝煙,讓戰(zhàn)爭大環(huán)境下兒童的不解、困惑、失望等情緒得以呈現(xiàn),以此來感染觀眾,深化主題。在《侏羅紀公園》《ET》《奪寶奇兵》等電影中兒童往往被塑造成英雄或關鍵角色,勇敢與成人世界和怪物作斗爭,同樣在《圓夢巨人》中,蘇菲在巨人眼中是一顆“人豆子”,但蘇菲并沒有敬而遠之而是聯(lián)手人類力量和好心眼巨人一起趕走了食人巨人。這種外表上看來以弱勝強的情結(jié),歸根結(jié)底是導演理想主義與浪漫情懷的釋放。
《圓夢巨人》改編自暢銷小說《好心眼巨人》,在劇情深度和合理程度上,導演斯皮爾伯格并沒有通過成人思維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為所有無法認知的事物賦予感性的浪漫色彩是兒童視角電影的顯著特點。當你做夢時是好心眼巨人在窗外吹夢,一顆大樹孕育了所有的夢,電影在設定上就是孩童的心智和思維,沒有成人的理性思維的束縛,這樣所呈現(xiàn)出來的童話世界才能充滿想象空間。同時孩童的心智和思維也助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食人巨人強行進入好心眼的密室一段中,家中的所有事物都與蘇菲形成了巨大反差,視覺上給人以一種強烈的對比和緊張感。但巨人們一次又一次的搜查都被蘇菲憑著勇敢和智慧躲過,類似的情節(jié)在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其他作品中也有體現(xiàn)。在這之外,愛的關懷也在情節(jié)的推動上占據(jù)著重要的部分,《外星人》中以對抗成人世界為代價的營救大戰(zhàn),《侏羅紀公園》中不畏恐龍的親情救援,斯皮爾伯格導演一直在強調(diào)愛的可貴,在《圓夢巨人》的最后,女王用直升機抓住食人巨人,但沒有將他們殺死而是將他們放在了一個四周環(huán)海的孤島上,并給予豆子當食物,慢慢將其改變。這份善良與純真也是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靈魂所在。在電影中,觀眾可以感受到斯皮爾伯格的赤子之心,他相信愛是這個世界唯一的救贖。
在兒童的世界中沒有欺騙、虛假,不會被金錢、權(quán)力所左右,這樣的兒童形象或者加入電影中或者成為電影主體,都與成人世界形成反差,使觀眾反思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多少本真。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中。童真能戰(zhàn)勝所有的規(guī)則和體制,保留本心的人成為了最后的勝利者,童話般的結(jié)尾喚醒觀影者的至真至純。這部電影雖無法與斯皮爾伯格導演巔峰作品媲美,但這是他的一個童話夢,是給有童趣的人看的電影。無關票房,只關夢想。
[1]林虹.人性關懷:斯皮爾伯格電影的精髓[J].電影文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