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金華
(福建農林大.文法學院,福.福.350002)
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法學案例教學分析
方金華
(福建農林大.文法學院,福.福.350002)
. 要:開展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法學案例教學,有助于彌補法學專業(yè)缺乏真正實踐性教學的嚴重弊端,有利于提升法學專業(yè)學生綜合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和從事法律事務工作的實踐能力,所以要確定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法學案例教學的教學目標,采取合理和恰當?shù)慕虒W方法。
職業(yè)能力;案例教學
(一)教學結構安排忽視法律實踐教學
輕視實踐教學是目前法學專業(yè)課程設置的主要特征之一,表現(xiàn)為理論性學科課時占絕對優(yōu)勢,實務應用性課程不僅少且質量普遍不高,教師迫于科研壓力較重視理論研究,很少參與實踐,導致這種教學結構安排嚴重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成長。教學活動中教師占絕對主導地位,教學知識量少且內容枯燥,學生很少參與教學活動,缺乏師生之間應有的互動,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存在缺陷,如此法學教學模式與現(xiàn)代市場社會對法學專業(yè)注重實踐的要求背道而馳[1]。有的學校雖增設實踐性教學,但基本流于形式,如添加了模擬法庭這一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但真正組織模擬法庭活動的次數(shù)有限,且參加的學生所占比例較低,教師并沒有真正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有計劃地組織社會調查、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實踐活動。故一旦接觸實務就自然出現(xiàn)無處下手或束手束腳的情況。
(二)傳統(tǒng)案例教學不能較好地有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具體案件的能力
傳統(tǒng)案例教學目的在于解釋課本中的法律制度,而如何鍛煉學生分析具體案件的能力則在目的之外。目前,我國通常的法學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解釋某一法律制度理論時,結合較為典型的法律實務案例加以剖析,從而加深學生對該法律制度理論認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包括:列舉案例法、講評案例法、討論案例法、旁聽案例法、實習案例法等,這種案例教學法從整體上看,還是以傳統(tǒng)的講授法為主,教學的主導仍然是教師。此傳統(tǒng)案例教學模式只是在教師列舉案例內容時,將案例本身反映的法律知識點加以分析和歸納,整個專業(yè)教學中之案例分析始終重復著“案情簡介——提示與討論——結論”的簡單做法,至于訴訟的過程、不同的觀點論爭、不同審級的裁判結果和理由以及深入的法理分析則幾乎為零。[2]如此“案例教學”因循守舊,與法律注重實踐的宗旨并不相容。
(三)流于形式的案例討論對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影響甚微
絕大多數(shù)課堂案例討論沒有學生的課前資料搜集、整理、分析、消化和提煉,更多的是教師與學生一問一答,學生只關注教師公布的所謂“標準答案”,缺少深思熟慮和嚴密的邏輯論證,根本無法達到應有的法律實踐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四)所選案例大多經人工雕琢,脫離實際
教師為方便課堂教學,所選案例大都是經過篩選和所謂“去粗取精”,并常常用極其簡潔的抽象方式將主要內容傳達給學生,一般已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這種課堂討論通常千篇一律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思路進行引導,處于被動灌輸?shù)匚坏膶W生其分析、判斷、推理能力難以得到鍛煉和激發(fā)。故所謂“案例教學”只有其名并無其實。
(一)“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的提升
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近年在法學界受到普遍關注,到底是精英化教育還是大眾化教育?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目前較為普遍的認識是:法學教育之目的在于對被教育者進行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相應職業(yè)教育,為將來之法律職業(yè)生涯提供有益的幫助。[3]然而,受傳統(tǒng)法學教學模式的消極影響,當前法學教育對復合型、應用型法律職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缺乏應有的重視,學生法律實踐能力嚴重不足。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我國法學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務和關鍵是提高法律人才之實踐能力培養(yǎng)。于此,采用案例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
(二)“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案例教學對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具有促進作用
一方面,“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有利于訓練學生“聽說讀寫”四種基礎能力,而“聽說讀寫”能力在法律職業(yè)能力中最為核心和關鍵。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培養(yǎng)常常處于分離狀態(tài),學生更多的是“聽”和“閱讀”,而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則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能準確地概括和抽象他人觀點,對他人觀點進行歸納、分析和綜合,通過加工再盡可能準確地向他人表達,且其中書面表達能力尤其得到關注,因為起訴狀、答辯狀等均以書面表達形式呈現(xiàn)。[4]另一方面,案件分析是法律職業(yè)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它需要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機結合,而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能引發(fā)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主動探索,通過實踐活動發(fā)現(xiàn)自己理論知識的不足和缺陷,從而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和發(fā)掘。
(三)“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能有效彌補法學專業(yè)實踐教學嚴重不足的缺憾
底子薄、基礎差、投入少是大多數(shù)法學專業(yè)的共性,導致實踐教學存在很多困難,尤其在農林、理工類學校,教學資源通常被擠占,硬件配備常不能到位,實踐教學經費捉襟見肘。而“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正好可有效彌補此類缺陷,揚長避短,既達到實踐教學的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能力的目的,而且投入少、花費少,真正的“經濟實惠”。
(一)“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法學案例教學之教學目標
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法學案例教學目標,包括彌補學生法學知識的片段化和不完整性缺陷,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法學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對訴訟實務有全面和系統(tǒng)的了解;提高學生案件分析的“實戰(zhàn)性”和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能力;提高學生法學理論水平及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二)“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法學案例教學方法
在法學本科實踐教學中推廣“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法”,可以彌補法學缺乏實踐性教學的嚴重弊端,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案例分析的“實戰(zhàn)性”和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能力。
首先,在“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下,應慎重選取案例,精心引導學生思考、辯論,有效維護課堂正常秩序。案例的選取,應“由案到理、由理到案和變模擬為實戰(zhàn)”,[5]必須是教師在律師事務所所辦案件,教師非常熟悉所有具體環(huán)節(jié),便于指導學生。這種案例的選擇以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前提,注重案例的學理性、權威性和豐富性。[6]在每次案例教學之前至少三個星期,教師就應當將其所選擇的案例通過QQ發(fā)送給學生(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應當由學生干部將打印好的案例分發(fā)給每一位學生),并就該案例指定學生充當代理人、辯護人、公訴人或法官等角色(事先學生也可就相關角色自由申請),課堂案例分析和論證時,各個角色應當先于其他學生就相關事實和法理進行闡述,以便于給其他同學提供能夠深入論證的前提和條件。
其次,“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確實存在一定的矛盾,應妥善解決。不可完全以“案例教學法”取代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法”,[7]因為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故理論教學必須占有一定的比例,一般認為案例教學不可占用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時。如何解決此沖突,事關“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案例教學的成敗與否。實際上,這里有個權衡的問題,為了達到“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可以適當增加三大實體法和三大訴訟法的課時,而相應壓縮法制史、國際私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經濟法等法學課程的課時。另外,更為重要和可能的選擇是,將現(xiàn)行一些所謂的實踐課程(或半實踐課程)——絕大多數(shù)徒有虛名——取消,其課時相應并入三大實體法和三大訴訟法。比如,筆者認為,應該由“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替代“法律診所”、“模擬法庭”實踐性教學,由“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吸收當前“律師實務課程”、“法律實務課程”。
最后,在“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案例教學中,應注意把握課堂有限時間及對教學中學生的表現(xiàn)如何進行量化考核。如何把握課堂有限的時間非常關鍵,建議教師授課時應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對學生的量化考核應結合課前準備材料、課中論證分析和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三部分進行。
[1] 張雷.法律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J].中國大學教學,2006(11):45-47.
[2] 方金華.論案例與Siminar在法學本科教學中的結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64-165.
[3] 王青梅,趙革.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9(3):7-11.
[4] 方金華.個案全過程教學法探析[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1):120-122.
[5] 劉英俊.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民事訴訟法》案例教學模式構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12):123-126.
[6] 翁孫哲,徐天紅.論民法案例教學的多樣化形式[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4): 132-137.
[7] 劉杰,陳淑兒,李連明.淺談應用型法律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案例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5(2):225-226.
(責任編輯:耿鳳娟)
Analysis of Law Case Teaching Based on Professional Ability Improving
FANG Jin-hu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2)
The paper maintains that law case teaching in the law specialty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by using legal case knowledge. The author propose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that the teaching targets and methods will have to be set beforehand.
professional ability.case teaching
G64...
.
1674-8689(2016)02-0032-03
2016-04-02
方金華(1968-),男,安徽蕪湖人,福建農林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福建農林大學2015年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法學本科案例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1141525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