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鋒
(西藏民族大學 教育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主流新媒體對西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建構現(xiàn)狀
許亞鋒
(西藏民族大學 教育學院,陜西 咸陽712082)
利用新媒體開展國家 認同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建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西藏大學生為例,探究主流新媒體建構國家認同的現(xiàn)狀。研究發(fā)現(xiàn):主流新媒體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率和影響力有待提升;定位存在偏差,沒有真正起到思想引領與輿論導向的作用;主流新媒體對國家認同的建構效果并不令人滿意,甚至可能對西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產生負面影響。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從五個方面提出了優(yōu)化策略。
新媒體;國家認同;西藏;大學生
在信息時代,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接觸外界信息、開展社交活動的主要載體,利用新媒體開展國家認同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新媒體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聯(lián)與互動近年來開始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認為,新媒體中的虛擬網(wǎng)絡空間模糊了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從而容易導致“去國家化”現(xiàn)象,另外新媒體的議程設置和網(wǎng)絡輿論的“蝴蝶效應”給傳統(tǒng)的國家認同建構方式帶來了挑戰(zhàn)。[1]與此同時,新媒體的廣泛普及對創(chuàng)新國家認同形式、提高國家認同教育實效性而言也是機遇,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挑戰(zhàn)、抓住機遇有助于提升信息時代的國家認同。
西藏高校的學生主體是藏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促進他們的國家認同建構一直以來都是西藏高校承擔的重要育人目標。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學為例,調研西藏高校主流新媒體的應用現(xiàn)狀,分析新媒體對國家認同的建構方式和建構效果,根據(jù)存在的問題提出利用新媒體增強西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策略。
根據(jù)新媒體的賬號主體,可以將西藏高校主流新媒體劃分為中央級主流新媒體、自治區(qū)級主流新媒體、地市級主流新媒體以及校級主流新媒體四類。對西藏民族大學的學生而言,普及程度較廣的中央級新浪微博為中國政府網(wǎng)、人民日報、新華網(wǎng),自治區(qū)級為西藏發(fā)布、西藏共青團、中國西藏網(wǎng)、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中國西藏之聲網(wǎng),地市級為拉薩發(fā)布和平安拉薩,校級為西藏民族學院團委和西藏民大青年。普及程度較廣的中央級微信號為中國政府網(wǎng)、人民日報、新華網(wǎng),自治區(qū)級為西藏發(fā)布、西藏共青團、中國西藏網(wǎng)、今日西藏、西藏在線、西藏日報、西藏司法、西藏檢察、平安西藏,地市級微信公眾號暫無,校級為民大青年。
針對174名西藏民族大學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央級主流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關注率分別是28.2%和29.5%,關注率最高的新浪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都是人民日報(關注率分別為33.9%和35.1%);自治區(qū)級主流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關注率分別是31.6%和34.0%,關注率最高的新浪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分別是西藏發(fā)布(關注率36.2%)和平安西藏(關注率51.1%);地市級主流微博的關注率是32.2%,關注率最高的新浪微博是平安拉薩;校級主流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關注率分別是52.6%和55.2%,關注率最高的新浪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分別是西藏民族學院團委(關注率53.4%)和民大青年(關注率55.2%)??梢?,不同級別的主流新媒體的關注率都較高,其中校級主流新媒體的關注率最高,在新浪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中的關注率都超過了50%。這一方面顯示出新媒體與當代西藏大學生的密切聯(lián)系,另一方面也說明校級主流新媒體在西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建構中理應發(fā)揮重要作用。
為了分析西藏高校主流新媒體對國家認同的建構現(xiàn)狀,本文以上述調查中關注率最高的民大青年微信公眾號作為研究對象,選取了2016年1月1日~6月30日之間推送的372篇文章作為研究樣本,利用內容分析法分析文章的議題分布情況、信源分布情況、報道主體分布情況和報道調性。
(一)議題分布情況
根據(jù)民大青年推送的文章類型,將議題分成時政新聞、校園新聞、部門信息、黨團活動、校園生活、政策解讀、文學、娛樂休閑、學習經(jīng)驗、歷史評述、人生雜談、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團結13種類型。
議題分布情況統(tǒng)計結果顯示,校園生活和校園新聞的文章數(shù)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別達到了34.68%和24.46%,而與國家認同教育關聯(lián)較大的民族團結(2.15%)、思想政治教育(1.88%)和黨團活動(4.84%)類議題所占比例普遍不高。其中占比相對較高的黨團活動議題以報道學校和二級學院組織開展的活動為主要呈現(xiàn)方式;民族團結議題集中于對“3.28”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期間所舉行的升旗儀式、海報設計大賽、民族風情匯演等系列活動的報道;思想政治教育議題則通過主題節(jié)慶日介紹、訪談等形式展開,如“漫說五一的由來”和“你知道3.28的由來嗎?”兩篇文章分別對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和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產生背景和經(jīng)過進行了介紹,讓大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二)信源分布情況
信源是指文章的線索與來源。[2]民大青年微信公眾號的主要信源是自采自評(45.70%),隨后依次是二級學院(15.86%)、學校及直屬機構(15.59%)、在校大學生(11.02%)、其他媒體(8.6%)、政府部門(1.61%)和教師(1.61%)。
具體到國家認同相關議題的信源分布情況,主要來自于民大青年編輯部對學校及直屬機構、二級學院所開展活動的新聞報道,同時自采自評、教師、在校大學生也占據(jù)了一定比例。較為典型的是民大青年聯(lián)合校園電視臺共同制作的青春講堂系列節(jié)目之《信仰的力量》,邀請了兩名退休老黨員與青年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通過老教授們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積極投身西藏教育事業(yè)來踐行黨員職責與使命的感人事跡,使大學生深刻感受到了濃厚的漢藏民族情誼,增強了大學生的國家使命感。
(三)報道主體分布情況
報道關注的主體分布情況顯示,“其他”占據(jù)比例最高(29.84%),帶包關注的是攝影、文學、歷史事件等對象,隨后依次是在校大學生(28.19%)、學校及直屬機構(17.47%)、二級學院(9.68%)、民眾(6.72%)、政府部門(2.96%)、民大青年編輯部(2.96%)、教師(1.88%)。
由于國家認同相關議題主要是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呈現(xiàn),因此其報道主體是以學校及直屬機構、二級學院為主,介紹了上述機構和學院為促進民族團結、國家認同開展系列活動的過程和情形。
(四)報道調性分布情況
報道調性分布情況顯示,中性報道(50.54%)和積極報道(48.12%)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消極報道僅占1.34%。其中,中性報道的主要議題是學校的通知公告、文學欣賞、娛樂休閑等,而大多數(shù)校園新聞、黨團活動、民族團結類的議題都采用的是積極報道的方式,消極報道僅有5篇,包括“冒失的用兵——乾隆定大小金川”歷史系列評述以及“魏則西之后,網(wǎng)絡環(huán)境會更好嗎?”網(wǎng)絡事件評述。
國家認同相關議題的報道調性均為積極報道,針對黨團活動大多采用“成功舉辦”“順利舉行”等字眼來描述,思想政治教育議題和民族團結議題的文章也都給予了正面積極評價。
為了探究主流新媒體的關注度與國家認同間的關系,參考相關研究,[3,4]我們設計了由自我歸類、私人集體自尊和情感依戀三個構念組成的國家認同量表,內部一致性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證實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三個構念的Cronbach's alpha分別等于0.65、0.69和0.74,相關因子載荷均大于0.4)。不同類別的主流新媒體關注度與國家認同間的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中央級主流新媒體關注度與私人集體自尊之間呈顯著負相關(p<0.05),地市級主流新媒體關注度與自我歸類之間呈顯著負相關(p<0.05),其他變量之間并無顯著性相關。
上述結果表明,目前主流新媒體對國家認同的建構效果并不令人滿意,甚至可能會對西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產生負面影響。由于私人集體自尊體現(xiàn)的是大學生對國家的內在評價,因此對中央級主流新媒體越加關注的西藏大學生,他們可能對國家的評價越低。類似的,自我歸類代表的是認識到自己與本國其他人的相似性,因此西藏大學生對地市級主流新媒體越是關注,那么也就越可能意識到自己與其他中國人之間的差異性。
通過對西藏高校主流新媒體的應用現(xiàn)狀調研、主流新媒體對國家認同建構方式和建構效果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主流新媒體對西藏大學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現(xiàn)狀并不樂觀。下面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若干優(yōu)化策略:
(一)加大主流新媒體平臺建設與推廣力度
本次調研發(fā)現(xiàn),雖然主流新媒體已經(jīng)覆蓋了從中央級到校級的各類平臺,但是總的來看,主流新媒體平臺的普及率和影響力仍有待提升。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建議政府部門、傳統(tǒng)媒體和高校都要重視并加強新媒體平臺的建設,鼓勵和幫助有條件的部門和單位利用新媒體積極發(fā)聲、善于發(fā)聲,不能人為地設置各種限制和準入條件,在保證輿論安全的同時傳播社會正能量,為積極建構西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提供輿論陣地。
(二)明確主流新媒體的定位
劉建明[5]在解析主流媒體的本質時提到,主流媒體的核心并不在于發(fā)行量和受眾份額,而在于其對社會的思想影響力和對輿論方向的主導。因此,以西藏大學生為受眾人群的主流新媒體的定位就應該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以西藏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積極開展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體意識、“真善美”等方面的宣傳和教育,真正起到思想引領與輿論導向的作用。如果我們以此作為主流新媒體的定位,就會發(fā)現(xiàn)當前的主流新媒體在欄目設置、議題分布、報道方式、報道視角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而這都與主流新媒體的定位不清晰密切相關。
(三)完善主流新媒體運維機制
完善的運維機制是主流新媒體實現(xiàn)目標定位的重要保障,它包括運營主體、采編人員組成結構、不同主流新媒體平臺的分工與協(xié)作、質量監(jiān)管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采編人員組成結構不合理可能會導致議題分布和報道方式不當,如缺少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采編隊伍對于如何準確掌握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關注焦點、如何采取少數(shù)民族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報道等問題可能理解不深,本文中的案例分析中就發(fā)現(xiàn)了此類問題。另外,在明確分工的基礎上,構建立體化、多層次的主流新媒體平臺體系有助于促進西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建構。任何一個主流新媒體都不可能全面涉及大學生的所有關切,這就需要不同新媒體之間的科學分工和協(xié)作,如校級主流新媒體就應該立足學校,通過對校園新聞、校園生活、學校師生等相關新聞和事件的報道、解讀與引導增強西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
(四)強化國家認同相關議題的報道
對民大青年微信公眾號的案例分析發(fā)現(xiàn)其與國家認同相關議題的報道比例較低,且報道方式以官方提供的新聞稿為主,從西藏大學生和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反映民族團結、國家認同的主題報道和文章較少,從而難以真正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共鳴,影響國家認同教育的效果。對此,主流新媒體應有意識地加強國家認同相關議題的策劃與報道,直面敏感話題,積極回應西藏大學生關切的熱點問題。同時還要重視大學生和教師信源,從歷史、文化、現(xiàn)實等多個視角培養(yǎng)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全面反映各民族師生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共筑中國夢的真實場景。
(五)平衡國家認同議題的報道調性
案例分析結果顯示,積極報道和中性報道占絕大多數(shù),其中國家認同相關議題的報道調性均為積極報道,該結果一方面反映出主流新媒體在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主流新媒體相對傳統(tǒng)和刻板的傳播方式。我們建議主流新媒體既要積極評價社會和校園中的積極事物,更要旗幟鮮明地堅決反對破壞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勢力,從正反兩個方面全面報道國家認同相關議題。
[1] 馬升翼.網(wǎng)絡社會背景下公民國家認同面臨的挑戰(zhàn)與應對[J].寧夏黨校學報,2015,17(1):78-81.
[2] 黃河,劉琳琳.論傳統(tǒng)主流媒體對環(huán)境議題的建構——以《人民日報》2003年至2012年的環(huán)境報道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10):53-65.
[3] 許亞鋒.西藏大學生國家認同現(xiàn)狀調查與教育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6(5):98-105.
[4] 陳晶.11至20歲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及其發(fā)展[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67-69.
[5] 劉建明.解讀主流媒體[J].新聞與寫作,2004(04):3-5.
G206.3
A
1674-8883(2016)17-0011-02
本論文為西藏自治區(qū)高校人文社科項目“新媒體新技術對西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影響研究”(編號:sk2015-47);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點項目“西藏高校利用新媒體促進國家認同的現(xiàn)狀研究”(編號:SZZ201604)的研究成果
許亞鋒,博士,西藏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