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倫
體驗式語文教學需要注意兩個平衡
◎馬志倫
有人將體驗式語文教學喻作學做蛋糕:相比說教式語文教學只是將做蛋糕的方法教給學生而言,體驗式語文教學則是要求學生親手制作,進而掌握做蛋糕的方法。由此可見,體驗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親身經(jīng)歷和自我感受。但是我們在為體驗式語文教學叫好的同時,也應避免它對說教式語文教學矯枉過正的傾向。
其一是重文本的語言文字品讀,輕文本的思想內容分析。本來重視文本的語言文字品讀,是對偏向文本思想內容分析的矯枉,因為脫離具體語言文字的品讀,抽象地分析思想內容,是有違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也是有違語文課程標準原則的。文本的思想內容,需要字詞句段的讀懂,方能理解感悟。然而矯枉過了頭,則變成了游離文本的思想內容,孤立地品讀字詞句段,更有甚者,將此作為繁瑣的語言文字的技巧訓練。如此,學生不能把握文本的思想內容,也就不能得到情感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提升,語言文字的品讀也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少課堂教學都將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第四和第五兩個語段(“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讓學生品讀其中的修辭手法和字詞提煉的妙處:“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把“荷葉”比作“舞女”和“美人”,貼切之外又增強了美感?!把U娜”和“羞澀”,正是“舞女”和“美人”的真實寫照。而“明珠”和“星星”不能用其他的詞語替換,是由于它們契合了“月色”的特定環(huán)境。
不過,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品讀這一層面,還只是感受到了朱自清在本文中運用妙齡女子作比喻,是對文字的一種講究。朱自清在寫作時是十分重視文字的,他說過:“我的寫作的經(jīng)驗有兩點也許可以奉獻給青年的寫作者。一是不放松文字,注意到每一詞句,我覺得無論大小,都該從這里入手??刂莆淖质且环N愉快,也是一種本領。據(jù)說陀斯妥也夫斯基很不講究文字,卻也成為大小說家,但是他若講究文字,豈不更美?”(《我的寫作生活(一)雜談》)如能從思想內容這一層面進一步追究,則能明白作者用精美的語言寫“荷塘月色”,并不只是對文字的講究,更是要表現(xiàn)他復雜的思想情感過程——從“不平靜”到“暫時平靜”又到“不平靜”。因此這樣寫,在結構上是必要的,在立意上是有用意的。
作者的情感波瀾,或許有時代因素,但更多的是個人因素。以前在解讀此文的寫作背景時,教學者不約而同地認為文章寫于1927年的7月,正是一個流血的年月,黑暗的現(xiàn)實激起了作者心里的動蕩,“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反映的是作者對嚴酷社會的不滿與苦悶彷徨的思想感情,所以“不平靜”的原因是政治因素,是作者對黑暗的現(xiàn)實極為不滿又無力抗爭的寫照。但正如學者錢理群先生所說的,將朱自清的不平靜僅僅歸之于蔣介石叛變革命的黑暗現(xiàn)實,是不全面的。朱自清內心的不平靜,是因為他意識到發(fā)現(xiàn)與重視個人價值的時代已經(jīng)結束。在社會政治革命中,“一切的價值都歸于實際的行動”與“理智的權威”,而“黨便是這種理智的權威之具體化。黨所要求于個人的是犧牲,是無條件的犧牲,一個人得按照黨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庇纱水a(chǎn)生了朱自清所說的“性格與時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這是一種時代的發(fā)展趨向,“是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的必要的歷程”,不僅勢所必至,而且勢不可擋;另一方面,他卻要固守知識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說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說不想說的話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變(改造)自己,因而產(chǎn)生了被毀滅的恐懼,“那些人都是暴徒,他們毀掉了我們最好的東西——文化?!边@樣,朱自清這類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既反感于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chǎn)黨的“革命”心懷疑懼,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靜”實源于此,即擔心自己知識分子“獨立性”的失去。(錢理群《關于朱自清的“不平靜”》)
如此糾結的內心,豈是單靠語言文字的品讀就可以一目了然的?聯(lián)想到文本過去被刪除現(xiàn)在又恢復的一段文字:“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zhèn)饔鸨?;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梢姰敃r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樂得暫時忘記而又不能徹底忘記的矛盾苦惱的心緒?!艾F(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與“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相呼應,“自由的人”的言外之意昭然若揭:真想回到《采蓮賦》里描寫的美好時光中去,然而現(xiàn)在已不可能,內心的苦悶不言而喻。通過思想內容的分析,不僅能夠明了朱自清錯綜的心路歷程,進而又能理解他在貧病交迫時,為何寧愿餓死,也拒領美國的救濟糧:因為他是一個既有自由精神又有獨立人格的中國知識分子。
也許有人會認為,將語言文字的品讀與思想內容的分析聯(lián)系在一起并無必要,因為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固掌握語言文字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品讀語言文字進而使用語言文字。重文本語言文字的品讀,輕文本思想內容的分析,從根本上說,還是對語文教學必須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認識和做法有偏差。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在兼顧兩者方面一直搖擺不定,視具體的“風向”而定,在政治掛帥的年代,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應試教學大行其道時,又強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品讀文本的語言文字,能夠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而分析文本的思想內容,則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和節(jié)操,影響他們對人、對國家乃至對世界的思考以及表達方式,最終積淀為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果思想內容的分析,有助于語言文字的品讀,那就不能對此棄之不顧;反之,只是想從語言文字的品讀中,咂摸出應試的套路,這就與文本閱讀的目的背道而馳。“毋庸置疑,教一篇課文,必須突出人文性,引導學生透徹把握全篇思想內容,并且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提升,感情上的熏陶,不這樣做是不對的,然而辦法只能是引導學生逐字、逐句、逐段讀懂文章,讓文章本身哺育學生;教一篇課文,必須突出工具性,引導學生從中積累字、詞、句、段,培養(yǎng)語感,增強語言能力,不這樣做是不對的,然而辦法只能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字、詞、句的運用。換言之,就是在‘語言—思想—語言’原則下,強調語言與思想的結合,使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統(tǒng)一?!保櫿癖搿豆ぞ咝耘c人文性怎樣統(tǒng)一——以閱讀教學為例》)
其二是重學生的自由討論,輕教師的深入解讀。體驗式語文教學尊重學生個性,倡導學生參與,重視學習過程,原本是對教師“一言堂”的糾偏,不過糾偏走了極端,變?yōu)榉湃螌W生自由討論,教師只作點評,不作集中、深度和系統(tǒng)的解讀,好像教師“教”得多了,學生就會“學”得少了。事實上,學生囿于自身的經(jīng)歷和思維,在閱讀文本時,有些東西超越了他們的認知范圍和接受程度,即使討論、交流也未必能夠弄清或解決問題,而有些問題又不能輕易放過,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深入解讀。教師深入解讀的價值就在于他能利用自身閱歷以及學術素養(yǎng),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文本,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解答學生自己難以認識、辨析、理解和解決的問題。
例如,不少學生在閱讀楊絳的散文《老王》時,對于老王由于個體戶的身份所以遭受眾多的不公平感到難以理解,也對作者夫婦幫助地位身份相差懸殊的老王的意義認識不足,原因就是現(xiàn)在的學生沒有經(jīng)歷過那樣的年代,辨析不了當時的人情,也就難以體味其中的冷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個體戶因為不是體制內的人,所以就失去了體制內的眾多福利,比如分房,比如票證。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體制的保護,比如政治身份的認同等等,在現(xiàn)實中就屬于異類,就會遭受歧視。文章中寫道,同樣是蹬三輪的,因為老王是個體戶,不受體制保護,在與公家蹬三輪的競爭中就落入下風。更有甚者,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作為個體戶拉客,便會被扣上搞資本主義的帽子,這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罪名,這就意味著你在和國家對抗,因此,老王在當時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jīng)濟上都屬于弱勢者,豈止是弱勢者,更是屬于要被消滅的群體。到了文革,像老王這樣的階級異己分子就更加無地自容了,在這種情勢下,作者夫婦伸出援助之手,其實也只不過是想通過乘坐老王的三輪,從而能讓老王理所當然地得到應有的報酬,這就不僅僅是人道主義的關懷了,更是一種良心的體現(xiàn),因為相比老王來說,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作者夫婦,和老王這樣的人打交道,在當時也是不為一般人所理解的,他倆得不到任何好處,而且還冒著被譴責的風險。像老王這樣的普通勞動者,其實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基石之一,所以作者夫婦對老王的關心,體現(xiàn)了一種超越時代的覺悟。
維護尊嚴、道義和價值準則,正是人文精神的精髓。教師對此深入解讀,實是喚醒一段歷史的記憶,不能因為它是記憶中的創(chuàng)痛,就忽視或躲避,否則便是湮沒歷史,背叛我們自己。
或許有人覺得,一定要經(jīng)過學生自我體驗和親身經(jīng)歷,才能有效和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這誠然是不錯的。能夠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獲取感悟當然好,但是通過旁人的深入指點,有了一些認識和體會也不錯。所以重學生的自主討論,輕教師的深入解讀的深層原因,還在于如何理解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好像教師解讀得多了,就弱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討論多了,才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xiàn)。“教”和“學”的“多”與“少”,不能單以時間的多寡論,值得講的,花得時間再多,也是必須的;無關痛癢的“點撥”,再少也是沒有必要的?!罢Z文學科的美,不僅表現(xiàn)在語文學科內容本身的語言美、意境美、情趣美和哲理美上,而且表現(xiàn)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美好情感的激發(f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上。不論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所描繪的草原的遼闊壯麗,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展示的豪邁的英雄氣概,都為教師的學科教學提供了極好的真善美素材。教師正是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點燃了學生熱愛真善美的思想火花,挖掘起了學生內心對真善美的渴望。”(葉瀾主編《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
因此,體驗式語文教學需要注重兩個平衡,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與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平衡。
首先是教學時間上注重兩個平衡。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怎樣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完成教學內容,達成教學目標,就要很好地掌控兩個平衡。比如“中國人文常識——節(jié)日文化”,作為高考的一個內容,是學生必須明了的。對于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例如“春節(ji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保╗宋]王安石《元日》)“元宵”:“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保╗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保╗唐]杜牧《清明》)和“重陽”:“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保╗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可以聯(lián)系以往學過的有關詩句以及相關生活體驗,讓學生自己品讀,溫故知新。對于一些只知節(jié)日名而有關詩句不太熟悉的,可以讓學生自主查閱、討論和交流,教師作些解釋,也就能夠領會。如“除夕”,有宋代蘇軾的《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薄昂彻?jié)”(清明節(jié)的前一二天),有唐代元稹的《連昌宮詞》:“初屆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保ㄌ拼?,寒食與清明兩節(jié)由于日期相近,便逐漸融為一體,幾乎成為同一個節(jié)日。也就是說,冬至后一百零六天,既是寒食節(jié),又是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有唐代杜甫的《端午日賜衣》:“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薄捌呦?jié)”,有五代和凝的《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薄爸星锕?jié)”,有唐末五代韋莊的《送李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敝劣谙鄬碚f比較陌生的節(jié)日,特別是其中包含的民俗意義,就需要教師作深入解說。比如“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保ㄌ拼躐{《社日》)是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這一天,鄉(xiāng)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后宴飲。再如“上巳”:“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保ㄌ拼鸥Α尔惾诵小罚┦寝r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到了漢時,三月上巳,才定為節(jié)。魏晉以后,這個節(jié)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游玩采蘭,洗濯沐浴,以驅除邪氣,后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jié)日,派生出一種“曲水流觴”的風俗。又如“臘日”:“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保ㄌ拼鸥Α杜D日》)“臘”與“蠟”相似,在古代都是一種祭祀活動(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眾神叫做“蠟”)。由于此活動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因此十二月就稱做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有些地方的人們還要制作“臘八粥”,祭奠五谷之神。
教師作詳解,并非是要顯擺教師的主導地位,實際上有其現(xiàn)實意義?,F(xiàn)在不少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多是因為這一天放假才記得的,而且有些印象還是因為有些特定的食物可吃,比如元宵吃湯團,中秋吃月餅,重陽吃米糕等,至于其中的民俗意味或是人文意義就語焉不詳了,相反他們對西方節(jié)日的具體日子、活動和意義倒是耳熟能詳,如數(shù)家珍,崇尚有加,不說“情人節(jié)”和“圣誕節(jié)”,就是原先并不為人熟知的“感恩節(jié)”和“萬圣節(jié)”,也開始作為一個需要歡度的節(jié)日,在年輕一代風靡開來。年輕人熱衷過西方節(jié)日,并且這種熱情大有壓倒過本土節(jié)日之勢,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一個民族不會消亡,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是有自己獨立的語言文字,二是有自己獨立的宗教文化,否則人是本國人,心是外國心,長此以往,其結果是令人擔憂的。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比如“端午節(jié)”是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又稱“端陽”、“重五”(重午),“端”是“初”的意思。據(jù)稱屈原是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后來演變成劃龍舟的傳統(tǒng);人們還往江里投粽子,以保護屈原的遺體,便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tǒng)。這一節(jié)日的眾多活動本身就有弘揚屈原愛國精神的意味,愛國作為一種節(jié)日的主題來紀念本身就意義非常。同樣“七夕”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有情人終成眷屬。在“七夕”這一節(jié)日里,還組織一些活動展示女子們的心靈手巧。其他諸如祭祀祖先、不忘先人養(yǎng)育之恩的“清明節(jié)”,注重親情以及親人團聚的“中秋節(jié)”,都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這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理應傳承下去。
當然,將諸多教學內容聚集在課堂有限時間內展開,若勉為其難,那就可以將課堂教學延及課外。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有知和傳承,需要通過教師在教學中發(fā)掘其積極意義,更需要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深入體味。比如要求學生動手試寫春聯(lián),因為寫春聯(lián)本身就是“春節(jié)”的一個組成部分,春聯(lián)的內容和形式又有其特定的要求,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寫作能力大有裨益;提倡學生在假期去社區(qū)敬老,并鼓勵他們去市內公園或郊外登山,加強體育鍛煉,借此溫習“重陽節(jié)”的活動內容。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既能開拓視野,又能豐富知識,進而完善人性。
其次是教學內容上注重兩個平衡。語文教材和讀本,囿于編者的意圖,在選取作家作品時往往會偏向某一方面,特別是文本節(jié)選,會明顯地烙上編者的印記。因此在品讀節(jié)選文本時,教師如果不補足全文以及對整個文本的主旨進行界定,學生就很難從節(jié)選的語言文字中,品讀出作者寫作的真正意圖,對文本主旨的討論也會失當。其中的原因在于:“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讀者的讀選本,自以為是得了古人文筆的精華的,殊不知卻被選者縮小了眼界,即以《文選》為例罷,沒有嵇康《家誡》,使讀者只覺得他是一個憤世嫉俗,好像無端活得不快活的怪人;不收陶潛《閑情賦》,掩去了他也是一個既取民間《子夜歌》意,而又拒以圣道的迂士?!保斞浮都饧みx本》)
比如《項脊軒志》是高中語文教材或讀本中的經(jīng)典美文,但普遍將其中的這段文字刪除了:“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被刪去的一段,正是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觀點和創(chuàng)作意圖。作者將自己和“利甲天下”的寡婦清以及輔助劉備與曹操爭天下的諸葛亮相比,意在表明自己現(xiàn)在雖然處在敗屋之中,正如當初寡婦清和諸葛亮一樣“昧昧于一隅”,然而“世何足以知之”?在流露出對南閣子珍惜的同時,也表達出了強烈的自信。如今刪去了這段文字,僅是看到了一種家世之痛與親情之慨,意思有了很大的改變。只有在補足全文時,才能看到歸有光既有脈脈溫情的一面,也有雄心壯志的一面。
再如曹禺先生的《雷雨》,有以劇本第二章作為閱讀主體的,傳達出文本內容的主旨,是想通過一個封建資產(chǎn)階級家庭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反映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事實上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在整個劇本中并非主線,劇本是“描寫一個以周樸園為代表的帶著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生活的悲劇?!保ㄥX谷融《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劇——簡論<雷雨>》)如果不對整個劇本的主旨進行界定,學生就會得出劇本的中心是表現(xiàn)工人與資本家斗爭的結論。
由此可見,語文教材和讀本中的節(jié)選特質,使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討論思想主旨時會形成種種誤區(qū)。雖然作家的作品一問世,蘊含在作品內部的主題,可由讀者進行多元解讀,但畢竟不能拋棄作者本身的寫作意圖任意曲解。如同《雷雨》中寫了一個工人階級的代表魯大海的形象,因為作者生活和思想上的局限,這個人物的創(chuàng)作并不成功,他的出現(xiàn)盡管使劇作的矛盾沖突突破了家庭糾葛的范圍,使得劇本增添了一些當時的時代色彩和社會內容,但并不能因此認定劇作的主線就是反映工人和資本家的斗爭的,局部內容不能代替整體思想。而編者的意圖也并不代表作者的本意。
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就體現(xiàn)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該負起打開學生閱讀視野、調整學生閱讀思路的責任,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并培育自主閱讀的能力。學生自主閱讀與獨立思考,從方法的層面上說,是如何能通過自主查閱,尋找到需要閱讀的資源;從思維的層面上說,是在閱讀中能獨立思考、判斷與推理,以此接近事實真相以及真理。由此讓學生領悟閱讀是一種探秘,即閱讀不只是理解字里行間的意思,更要讀出文字背后的東西。例如,葛劍雄先生的《邂逅霍金》一文,作者在描述邂逅霍金的情形及心理活動之后,感慨霍金能在英國出現(xiàn),是因為那里有霍金生存的人文環(huán)境,當然還可因此進一步追問除了人文環(huán)境之外或有其他的因素,這顯然已超越了文字本身。
青少年的成人過程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成熟,也是精神上的成熟,如果說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以成為靈魂發(fā)育的催生劑,那么教師的適時引導則是提供催生的媒介,幫助學生樹立起這樣一個觀念:閱讀是一種堅持,一種固守,一種節(jié)操,一種免疫功能。
再次是教學對象上注重兩個平衡。教學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教師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學的對象是教師。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雖說沒有主次之分,卻有先后之別。教師的地位和身份決定了其有引導教學方向、選擇教學內容和傳授教學方法等的義務和職責。學生則從教師引導的教學方向、選擇的教學內容和傳授的教學方法當中,建立研究事物的態(tài)度、思維和精神,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譬如“唐詩”,是課堂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讀什么?如何讀?除了教材中規(guī)定的篇目之外,教師還可以增補一些篇目,讓學生品讀出詩人詩作的多面性。例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寫過許多憂國憂民的詩,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但就是“三吏”、“三別”這樣的現(xiàn)實主義力作,也有在揭露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的同時,又有對朝廷極力回護的不足。杜甫的有些詩,如《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聯(lián)聞名,如果聯(lián)系本詩的思想內容進行品讀,就不會簡單地認為此詩旨在說明讀書與寫作的關系。實際上這是一首要求援引的詩,韋左丞丈,即韋濟,時任尚書左丞,在杜甫困守長安的十年期間,寫下了不少求人推薦的詩篇,這是其中之一,希望得到韋濟的提拔,帶有明顯的急功近利的企圖。當然杜甫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還是能堅守知識分子應有的立場和品格的,即在政治上不和與國家利益相悖的叛逆同流合污。杜甫在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之后,打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自己去投奔肅宗,路上被叛軍俘獲押回長安,但杜甫并未變節(jié),趁隙逃出長安,歷經(jīng)千辛萬苦,來到了朝廷臨時所在地鳳翔,被授予左拾遺的官職。更可貴的是,他在那些表現(xiàn)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詩作中,也能體現(xiàn)出古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超脫于國家意識的人道主義思想:“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保ā肚俺鋈罚┒鸥φJ為,擁強兵只為守邊,不為殺伐,無論是為制敵而“射馬”,還是不得已而“殺傷”,亦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該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zhàn)去戰(zhàn)、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弘正論的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更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值得指出的是,教學的有效又和教育的有效相關。教育的有效,反映在師生之間有著和諧融洽的關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當然需要培育,培育的過程也就是師生之間不斷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強調嚴格和嚴厲,認為不嚴格不嚴厲表明教師的怠惰,嚴才能出材。這樣的教育方法即使有效,也是以犧牲師生之間和諧融洽的關系為代價。以人為本,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也是有效教學的條件。
教學和教育都有“教”,“教”應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而不是短視的,功利的。處于中學(特別是高中)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不是那個“嗷嗷待哺”的小孩了,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與評判能力,如果教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教”被認為是為了教師自身利益的一種行為,那么“教”的效果將是蒼白無力的。缺乏“育”之基礎的“教”,反而會讓學生產(chǎn)生逆反。逆反的學生當然不能展現(xiàn)他們的主體作用,沒有主體作用,也就不能在學業(yè)上獨立自主,更不用說是自我研究和自我創(chuàng)造了。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先,只是表明教師的主導作用具有客觀性和必要性。其生命力在于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給予學生有益的啟示,喚起他們的自我意識,對此,作為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的語文教學當仁不讓。學生有了自我意識,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它的意義在于,一旦學生在教師那里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時,也不會因此無所適從,而是會在個人追求真理的痛苦磨難過程中,尋求理想的亮光。
教學的目的是造就人才,造就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加緊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不僅要有先進的知識和技能,也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語文教學的作用非但需要加強,而且還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與時俱進,這就需要在具體教學中平衡工具性和人文性與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
(馬志倫 上海市五愛高級中學 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