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長離不開自然界的陽光,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團隊的培養(yǎng)。作為一名教師,我的成長源于學校對我的栽培,源于我在哈爾濱市“道里區(qū)語文教學研究沙龍”中的磨礪。10年,我在沙龍中參與、收獲,從一名懵懂的青年教師成長為一名干練的市骨干教師,這其中有多少溫暖、有多少回憶!
一、初識,于云隙間首見光芒
在2006年初,我們榆樹中心校有一次區(qū)級的現(xiàn)場會,我的任務是上一節(jié)主會場觀摩課。當時,學校請來了拉手學校新陽路小學的名師蔡生為我指導這節(jié)課。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蔡生老師,也就是那時,我聽說了沙龍這個組織。那一次的相識結下了我與蔡生老師的師徒緣分,于是我就很幸運地被蔡生老師邀請,參加了那年沙龍的活動。
還記得那是2006年的5月,在原康富小學一樓體育室,我坐在人山人海的聽課教師當中,會場何止是座無虛席,就是過道和門口都“人滿為患”。我當時就只認識蔡老師,心想,估計今天上課的都是高手,否則不會來這么多人。那次活動是欒育紅老師、李強老師和蔡生老師同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同課異構,各有千秋,精彩紛呈。3位名師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帶領著學生與聽課教師走進文本、走進情境,深入挖掘出了人物內心的情感,這些深刻的體會是通過3位老師精彩的牽引、點撥而得來的。我被3位老師的教學所折服,同時更加希望今后能有機會多參與這個沙龍的活動,通過聆聽名師的課,進而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使自己在語文教學上更得心應手。
二、參與,溫暖朝陽入我眼簾
我的這個小小的愿望很快就實現(xiàn)了。在蔡生老師的指導下,我所執(zhí)教的《大自然的語言》一課非常成功,不但為學校爭得了榮譽,也為我自己贏得了一片掌聲,被領導推薦參加當年的道里區(qū)“創(chuàng)新杯” ,并因此被區(qū)教研員陸世輝老師認可。陸世輝老師告訴我,語文沙龍是把一批志同道合、熱愛語文教學的骨干教師凝聚在一起,大家上課、切磋方法,如果我喜歡語文教學,也非常歡迎我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去。那時的我內心真的非常激動,這樣一個名師云集的組織,卻如此平民化,沒有設“高門檻”,而是敞開了大門歡迎著每一個普通的、熱愛語文教學的老師參與其中,這怎能不讓人興奮呢?
從此只要陸世輝老師通知有沙龍活動,我一定準時參加,認真聆聽名師們的課堂教學,用心銘記各位骨干教師的真知灼見,這些都對我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初時,我每次參與都是默默地聽、默默地記,在議課的時候并不發(fā)言,主要是因為覺得自己太年輕,是來學習的,我的想法哪有各位名師骨干的想法好呢?可是陸世輝老師偏不讓我這樣“靜默無聲”地學藝,在我參與過一兩次活動后,就開始在議課的時候點名讓我發(fā)言了。我開始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總覺得自己才疏學淺,生怕說錯了,陸世輝老師見我緊張得很,就私下里找我聊天,知道了我的顧忌后,笑著對我說:“哪有什么對錯,不過是觀點不同罷了,咱們沙龍就是要聽百家之言,要在爭鳴中共同進步?!庇谑窃陉懯垒x老師的引領下,在沙龍言論自由的研討氛圍中,我漸漸改變著。最開始總是說說自己學到了什么,后來逐漸發(fā)表一點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到現(xiàn)在參與研課議課時,已經沒有什么顧忌了,有時還會和沙龍里的好友就某一點“爭論”一番。每一次的“爭論”過后,我們的教法都有所提高,友情也逐步加深。
就這樣我參與著沙龍的活動,在沙龍一次次精彩紛呈的活動中,我認識了更多的語文教學名師。王傳賢、趙家財、劉正生、姚麗娟等諸位名師的示范課、觀摩課更是讓我看到了語文教學天地的流光溢彩、廣闊無垠。這讓我更加熱愛語文教學工作,在學習中我有了自己的成長目標:我要成為一名學生喜愛的語文教師!
三、磨練,明媚陽光伴我身旁
2010年,沙龍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這一年哈爾濱市道里區(qū)教育局在全市率先推出名師工作室,蔡生語文工作室成為首批掛牌的10個工作室之一,由蔡生老師作為領街教師,教研員陸世輝老師擔任指導教師,而我們沙龍中的幾位老師也成為了工作室的成員。從此,沙龍活動與名師工作室活動融為一體。那一年的10月,陸世輝老師通知我到工作室開會,我以為又要聽哪位名師的課了,很是興奮。誰知到了才知道那天開會的只有陸世輝老師、蔡生老師、欒育紅老師和我,而開會的內容更是讓我驚訝:在下一次沙龍的全區(qū)活動中,陸世輝老師居然讓我和我的師傅蔡生老師同臺上課,而且是同課異構。這真是我萬萬沒想到的。驚訝過后我更多的是惶恐與忐忑,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年輕的、郊區(qū)的老師,陸世輝老師怎么就讓我和我的師傅同臺呢?我行嗎?當然我也明白,陸世輝老師把這次機會給我是對我這4年來表現(xiàn)的認可,這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zhàn)!我當時的壓力可想而知。不過我告訴自己:“這幾年的堅持與努力不是無謂的,我一定會讓師傅、讓陸世輝老師看到我的進步?!?/p>
我把這次活動中分析教材、備課、試教、上課都當成是對我的磨練與提升。當時的我對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回歸語文的本真”領悟的還不是很好。我認為理解像《莫高窟》這一類離學生生活較遠的文章必須借助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去感受、感知,進而理解詞語、體會文章的內涵。因此在課堂上,我選擇運用大量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最終達到詞語積累、短句運用、段篇背誦的目的。然而蔡生老師卻與我截然不同,他的課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一張圖片,卻依然讓學生達到了所有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后的研討中,大家總結出蔡生老師的教學思路是抓詞語、悟形象、促賞讀、明寫法;而我的思路是熟讀感悟、美讀欣賞、背誦積累、遷移仿寫。雖然那次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事后還有記者采訪了我,得到了領導的好評,甚至讓很多人認識了我。然而課后的研討交流卻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真正意識到我的課堂與師傅的相比,少了很多語文味。
這次同課異構活動之后,我開始不斷反思,反思我的每一節(jié)常規(guī)課,這種反思不是記錄在本子上,而是融進自己的心里。于是,在這之后的教學路上,我更加重視語言文字本身的訓練與品讀,開始不斷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不足。這更是我后期教學進步的關鍵。當然,在那之后,我還多次執(zhí)教沙龍的研討課,在一次次的“實戰(zhàn)”磨練中,在沙龍各位摯友的肯定與建議中,我不斷收獲著、進步著!
四、成長,驕陽似火照我前行
我就這樣在沙龍里、在工作室里學習著、收獲著、成長著。我的努力和進步被陸世輝老師、蔡生老師看在眼里,被學校的領導看在眼里。2012年,在學校領導的提議下,在陸世輝老師和蔡生老師的支持下,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蔡生語文工作室子工作室——李曉光語文工作室成立了。這是哈爾濱市道里區(qū)成立的第一個子工作室,也是區(qū)第一個郊區(qū)名師工作室。作為這個子工作室的領銜人,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重了,從那一刻起,我不但要自我突破、自我完善,更要帶領著我們學校的一批年輕教師加入到沙龍里來,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3年來,我們子工作室也參與了一系列沙龍的研討活動。由最開始單純的觀摩學習、聆聽各區(qū)名優(yōu)教師的精彩課例展示;到逐漸加入研討見識到專家對當前教育的剖析和對課堂教學的見解;再到由我們子工作室成員參與上課,在實踐中探索學習,這一系的沙龍活動促進了我校年輕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2014年我們的子工作室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認可,成為被道里區(qū)教育局、道里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正式批準成立的子工作室。此后我們工作室成員更是積極參與到陸世輝老師組織的沙龍活動,我們不但“走出去”參與沙龍活動中,更是把名師專家“請進來”,到我們郊區(qū)小學做現(xiàn)場指導。2014年11月,我們邀請陸世輝老師帶著沙龍成員來到我們榆樹中心校,組織了“蔡生和李曉光工作室的同課異構”專題沙龍活動,課后精彩的議課環(huán)節(jié)、省語委會專家的指點與鼓勵,真是讓我校青年教師受益匪淺。
而我個人,更是在沙龍中不斷蛻變,不斷成長著。2014年春季在道里區(qū)“創(chuàng)新杯”教學大賽上,我憑借多年在沙龍中的磨練與學習,執(zhí)教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一課獲得道里區(qū)特等獎,并被推薦代表道里區(qū)參加哈爾濱市“精英杯”語文教學大賽。這一次參賽,陸世輝老師和沙龍的成員們都是我并肩戰(zhàn)斗的“戰(zhàn)友”,我們和以往沙龍活動一樣,試講、研討,最終呈現(xiàn)出了一節(jié)充滿詩情畫意的《塞鴻秋·潯陽即景》,課后更是贏得了全場百余位聽課老師的熱烈掌聲。之后憑借這節(jié)課的精彩表現(xiàn),我被選中代表哈爾濱市參加2015年4月的黑龍江省教科版“精英杯”大慶片區(qū)的教學展示活動。這一次還是在沙龍這樣一個“求真、創(chuàng)新、開放”的團隊的活動中。還是在陸世輝老師的細心指導下,我不斷地磨練,最終在賽場上我執(zhí)教的《我和祖父的花園》一課,我與學生一起在快樂自由的氛圍中與作者同悲同喜,笑中有淚,感動著全場師生。我再一次晉級成功,獲得了參加2015年9月在北安市舉行的全省“精英杯”特等獎展示的機會。這一次我?guī)е除埑蓡T的期望,帶著陸世輝老師的囑托,在賽場上呈現(xiàn)了一節(jié)將語言美、音樂美、情境美融為一體,精彩紛呈的《月光曲》一課,贏得了全場一千多名聽課教師的熱烈掌聲。
回顧這近10年的成長歷程,可以說,我是在沙龍中成長起來的,在我的眼中:
沙龍是一扇窗戶,讓我們看到語文教學更廣闊的天地;
沙龍是一座橋梁,使我們與名師專家方便直接地溝通;
沙龍是一個舞臺,為我們展現(xiàn)自我提供機會與場所;
沙龍是一片陽光,伴我們走向更加燦爛美好的未來!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