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霞 程淑杰
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二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引導學生經(jīng)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掌握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認真觀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
教學重點:經(jīng)歷平均分的操作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糖果、記錄單、橘子卡片、紙盤。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二年(1)班的同學明天要去參觀科技園,由于要用一天的時間參觀,所以須要準備食物,我們來看看他們準備了哪些食物。(出示主題圖。)
生1:有糖果、果凍、橘子、火腿腸。
生2:還有牛肉干、香蕉、酸奶。
師:可是老師又給這幾位同學布置了其他任務,現(xiàn)在這些食物擺在這兒沒人分了,你們有什么想法嗎?
生:我們來幫助他們分食物。
師:你們可真熱心。好,咱們現(xiàn)在就來幫幫他們。
二、自主探究,認識“平均分”
1.動手操作,感知“平均分”。
師:二年(1)班的同學對分食物是有要求的,我們來看看分糖果的要求。
(出示例1。)
師:可以怎么分呢?請從信封1中拿出6塊糖,動手分一分,并把想到的分法整理在記錄單中,我們看看誰想到的方法多。
師:誰來利用你手中的記錄單和大家說說你是怎么分的?
生1:我是這樣分的,第一份是1塊糖,第二份也是1塊糖,第三份是4塊糖。
生2:第一份是1塊糖,第二份是2塊糖,第三份是3塊糖。
生3:每份都是2塊糖。
師:其他同學有補充嗎?
師:如果咱們要把這6塊糖果,送給3名同學的話,你認為哪種分法最公平,為什么?
生:我認為第三種分法最公平,因為只有這樣,每名同學分的才一樣多。
師:這位同學說得太好了,他用了一個詞解釋出了公平的原因,你們知道是哪個詞嗎?
生:一樣多。
師:“一樣多”也可以說是“同樣多”。(板書:同樣多。)
師:同學們,在數(shù)學中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平均分”。(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師:同學們,我們發(fā)現(xiàn)第三種分糖果的方法是平均分,那你能把其他兩種分法也用平均分的方法表示出來嗎?誰來試一試?
生1:我從4塊糖中拿出2塊,在其他兩份中各放1塊,這樣就平均分了。
師:為什么這樣就平均分了?
生1:因為每份都是2塊,是同樣多的。
生2:我從3塊糖中拿出1塊,放在只有1塊的這份中,這樣每份變成2塊糖,就是平均分了。
師:同學們,這兩位同學在把不是平均分的糖果變成平均分的過程中,有什么共同點?
生: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他倆是用什么方法把每份變得同樣多的?
生:都是從多的中拿出來放在少的中,使每份同樣多。
師:像這兩位同學這樣,從多的中拿出來一部分放在少的中,使每份同樣多是一種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板書:移多補少。)
2.觀察分析,鞏固“平均分”。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分糖果的時候,我也分了一些糖果。這是楊老師分的糖果,你們看哪種方法是平均分呢?說明理由。(出示第8頁“做一做”第1題。)
生:第四種分法是平均分,因為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在這里我把8塊糖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塊?
(課件出示:8塊糖平均分成了___份,每份是___塊。)
生:老師把8塊糖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2塊。
師:我不僅分了糖果,還分了楓葉。(出示8頁“做一做”第2題。)請同學們根據(jù)我分楓葉的情況,完成下面的填空。
師:誰來結合填空,說說我是怎么分這些楓葉的?
生:一共有16片楓葉,每份有4片。
師:你是用什么方法發(fā)現(xiàn)一共有16片楓葉的?
生1:用加法4+4+4+4算出來的。
生2:用乘法4×4算出來的。
三、研究“等分”,內(nèi)化 “平均分”
1.直觀操作,交流方法。
師:糖果大家分得很好,二年(1)班同學很滿意。他們把分橘子和酸奶的任務也委托給大家,這是分橘子的任務,誰來讀一讀?(出示例2。)
生: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個?
師:在這句話中哪個詞很重要,為什么?
生:“平均分”很重要,因為平均分就是要求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好,請與同桌一組,拿出信封2中18個橘子圖片和6個盤子,把18個橘子平均分在這6個盤子當中。注意同桌間每人要至少想出一種分法,邊分邊說自己是怎樣平均分的。
師:哪個小組展示一下你們的分法?
組1:我們先把每個盤子里都分1個橘子,再1個、1個地分,再1個、1個地分,最后每盤有3個橘子。
師:你說得很有條理,希望后面的同學能像這位同學這樣表達清楚完整。
組2:我們是2個、2個平均分在6個盤子里,再1個、1個地分,每盤分3個。
組3:我們是3個放在一個盤子里,3個放在一個盤子里,每盤分3個。
師:你們怎么想到3個一起放的呢?
組3:我是通過“三六十八”這句乘法口訣來算的。
師: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2.優(yōu)化方法,后續(xù)鋪墊。
師:大家想了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你們最喜歡哪種分法?
生:最喜歡組3的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最快。
師:我同意你們的看法,同時我建議大家在學習數(shù)學時都應該像這位同學一樣,善于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這樣會使你找到更便捷的方法。
師:同學們,剛才在分橘子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大家找到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可是不管哪種方法,最后每份都是3個,因為我們要做到——
生:平均分。
師:現(xiàn)在誰能把18個橘子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用一句話說一說?
生: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個。
師:如果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請你選擇最便捷的方法分一分,并和同桌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生:因為我們剛才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了6份,每份是3個。我就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不是6個呢,我一擺,確實是6個。
師:你是從前面的學習得到了啟示,同時也利用了“三六十八”這句乘法口訣,對嗎?
生:對。
四、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師:同學們,老師越來越不敢小瞧你們了,你們不但善于觀察、手腦結合,還善于概括表達,值得學習。
師:對了,我們分完了橘子,下面應該分什么了?
生:酸奶。(出示書中9頁做一做。)
師:對于分酸奶有什么要求呢?
生: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幾盒。
師:楊老師沒給同學準備學具,我看誰有好辦法把平均分酸奶的過程表達出來。
師:誰來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分酸奶的,每份有幾盒?
生1:我是用連線的方法來分酸奶的,我把5盒酸奶連在第一個盤子里,再把剩下5盒連在第二個盤子里,這樣就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盒。
生2:我是算出來的,“二五一十”,所以每份是5盒。
師:對同學們的熱心幫忙,二年(1)班的同學很感謝,讓我送給每位同學9個笑臉。不過,這里也有一定的要求,你如果達到了要求,這9個笑臉就會送給你,你們想要嗎?(生回答想要。)
師:那好,我們來看有什么要求。(出示練習二第2題。)誰來讀一讀?
師:這9個笑臉就在信封3中,請你拿出來按要求完成,思考自己為什么這樣貼。誰愿意和大家交流自己是怎么貼的,為什么這樣貼?
生:我用連線的方法在第一條線上貼3個笑臉,在第二條線上貼3個笑臉,又在第三條線上貼3個笑臉。因為要求把9個笑臉平均貼在3條線上,就是把9個笑臉平均分成3份,所以應該在每條線上貼3個笑臉。
師:同學們,你們可真棒!二年(1)班的同學對你們能夠有求必應特別地感激,所以這9個笑臉就送給你們了。
五、回歸生活,總結提升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就要結束了,在這節(jié)課中你有什么收獲呢?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生2:我知道可以用連線表示平均分。
師:同學們收獲這么多知識,你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研究這些知識的呢?
生1:擺一擺的方法。
生2:連一連的方法。
師:同學們,知識是收獲,方法也是一種收獲。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用到平均分解決一些事情?
生1:當小朋友來我家玩時,我會把我的好吃的平均分給他們。
生2:我們在折紙時,要對折成同樣大的兩部分,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
師:同學們,你們不但善于總結,還能把所學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希望你們繼續(xù)努力,用自己智慧的眼睛發(fā)現(xiàn)更多的數(shù)學奧秘!
反思:
平均分是認識除法含義的基礎,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只有充分經(jīng)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學習新知。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實踐活動,明確含義。
“認識來源于實踐。”在生活中學生有分物品的經(jīng)歷,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實踐體驗。教學時,我不硬性要求學生如何來分6塊糖,而是給出表格,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進行分糖活動。通過不同的分法,讓學生選擇如果把6塊糖分給3個小朋友,哪種分法最公平。進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也為后面區(qū)分“分”與“平均分”做好鋪墊。我又追問“那你能把其他兩種方法也用平均分的方法表示出來嗎”,開拓了學生思維,更夯實了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方法多樣,收放有度。
本節(jié)課例1與例2的教學都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主線進行的,我不強求學法,鼓勵學法的多樣性。尤其在例2的學習中,學生的分法多樣,但是,作為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找到最優(yōu)化的方法。因此,我對3個、3個分的學生進行追問:“你是怎樣想到3個一起放的呢?”學生回答:“我是想‘三六十八這句乘法口訣來算的?!睘楹竺娴某▽W習進行鋪墊。
3.巧設練習,扎實有效。
本課練習題的設計沒有集中到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是設計了間練。如在教學完“平均分”的概念后,如何這兩種不是平均分的方法變成平均分呢?我也分了一些糖果,哪些是平均分的呢?都是在夯實“平均分”的概念。又如在教學完例2后,為了讓學生再一次熟練使用“乘法口決”的方法來完成平均分,師又補充練習。“如果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3份呢,每份幾個?請你選擇最便捷的方法分一分?!笔箤W生由實際操作到抽象思維轉變,深化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
4.小組合作,體驗成功。
本節(jié)課我讓學生以同桌為一組,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功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他們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發(fā)展,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獲得學習的樂趣。
評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前奏,也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楊老師執(zhí)教的“平均分”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學內(nèi)容平實,重視知識探索與經(jīng)歷,關注學習方法的運用與積累,較好地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以任務情境貫穿始終,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
這節(jié)課設計了幫助二年(1)班學生分食物的情境,采取任務驅(qū)動的方法把整個教學內(nèi)容都串聯(lián)起來。在幫助二年(1)班學生分糖果、分橘子、分酸奶等系列活動中,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喚醒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嶄新的學習活動中去。
2.以操作加強體驗,充分經(jīng)歷“平均分”的形成過程。
這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多數(shù)是在學生動手分和畫的過程中完成的,學生在“分糖果”的活動中自己動手實踐,產(chǎn)生了“同樣多才公平”的體驗,建立起平均分的表象——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在后續(xù)分物品的過程中,使學生明晰了“平均分”的方法,并以“你是怎樣平均分的”這一問題進行追問,對“平均分”的認識由淺入深,由學到用,層層遞進,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為學生后續(xù)認識除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以語言表征的轉換,深化對“平均分”的理解。
語言是學生思維的外殼,交流是學生表達自己思維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jié)課如果將對“平均分”的研究,只滯留在操作層面上是不夠的。楊老師充分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每一次操作活動后,她都會引導學生把平均分的過程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出來。這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也許有點困難,所以楊老師在語言的表達上會以填空形式作為輔助,在規(guī)范了學生數(shù)學語言表達的同時,促進了學生動作表征、圖形表征向語言表征的轉換,使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得以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