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陵
抗精神病藥物應用過程中焦慮狀態(tài)患者74例臨床分析
蘇海陵
目的 探討抗精神病藥物應用過程中出現(xiàn)藥物性焦慮狀態(tài)的表現(xiàn)及處理。方法 對74例曾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中出現(xiàn)焦慮的患者,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在治療前后進行評定。結果 藥物性焦慮可發(fā)生于治療的各個時期,以藥物高劑量治療期或加量過快或聯(lián)合用藥多見。HAMA總分在治療后第1、2周末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癥治療后,77.03%患者痊愈,22.97%患者需更換其他種類藥物治療。結論 藥物性焦慮狀態(tài)需及時并對癥處理,預后較好。
繼發(fā)性焦慮;抗精神病藥物;焦慮綜合征;藥物性焦慮
焦慮癥又名原發(fā)性焦慮,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神經癥,其焦慮癥狀是原發(fā)的,還可伴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而焦慮癥狀繼發(fā)于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等軀體疾病及藥物所致的焦慮稱為焦慮綜合征[1],藥源性焦慮許多藥物在中毒、戒斷或長期應用后可致典型的焦慮障礙。本研究對藥源性焦慮患者的表現(xiàn)及處理進行總結分析,擬為臨床藥源性焦慮的治療提供臨床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其中藥源性焦慮患者74例,男42例,女32例,年齡17~72歲,平均年齡(48.6±12.7)歲;精神障礙平均病程(2.0±1.2)年;其中精神分裂癥35例、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21例、腦器質性精神障礙18例。納入標準:①正在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中;②存在焦慮狀態(tài),HAMA評分≥15分[2];③排除軀體疾病及其他精神病理性狀態(tài)伴發(fā)的焦慮癥狀。
1.2 方法 采用自制調查表統(tǒng)計74例藥物性焦慮患者的發(fā)生情況,采用HAMA評分在處理焦慮前、處理第1周末、第2周末分別進行評定。
1.3 療效評定標準[3]HAMA減分率<25%為無變化;25%~49%為好轉;50%~75%為顯著進步;>75%為痊愈;減分率>25%為有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用藥統(tǒng)計分析 導致焦慮綜合征的抗精神病藥物有氟哌啶醇、奮乃靜、氯丙嗪、利培酮片、舒必利、硫利達嗪、奧氮平、齊拉西酮、阿立哌唑,單一用藥者29例(39.19%),2聯(lián)以上抗精神病藥物45例(60.81%),相互聯(lián)用有氯氮平、富嗎酸喹硫平、奮乃靜、氯丙嗪、利培酮片、舒必利、奧氮平等。發(fā)生于用藥初期16例(21.62%),發(fā)生于高劑量治療期46例(62.16%),發(fā)生于鞏固期12例(16.22%)。發(fā)生于用藥后2周內10例(13.51%),2~4周44例(59.46%),4周后20例(27.03%)。
2.2 不良反應 ①精神性焦慮(心理癥狀)的表現(xiàn):心神不寧、煩躁不安、易激惹、話多或吵鬧、過分擔心、緊張不安、自傷自殺行為等7例。②軀體性焦慮(運動性不安)的表現(xiàn):坐臥不寧、肢體抖動或震顫、捶胸頓足、撕頭發(fā)、在地上打滾、爬窗、面部肌肉緊張等13例。③植物神經癥狀:胸悶、氣急、心悸、頭昏、手腳麻木、出汗、惡心、腹瀉、尿頻、吞咽困難等15例。④睡眠障礙:31例入睡困難、18例徹夜不眠,11例間斷睡眠、易醒、多夢等。⑤合并錐體外系反應23例,合并陣發(fā)性驚恐發(fā)作13例。
2.3 治療結果 對癥治療包括輸液、減少藥物劑量(或停藥)、使用抗焦慮藥物。處理時合用苯二氮類藥物47例(口服地西泮、阿普唑侖或肌注氯硝西泮等),合用海爾辛注射劑或苯海索27例;加用心得安或阿替洛爾22例。17例更換不同化學結構的抗精神病藥物。
2.4 轉歸 于1周內痊愈39例(52.70%),2周內恢復18例(24.32%),2周后未恢復者17例(22.97%)。痊愈57例(77.03%),無效17例(22.97%)。HAMA量表評分總分及各因子分在處理第1、2周末均較處理前明顯下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74例患者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s,分)
表1 74例患者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1
時間 總分 軀體性焦慮 精神性焦慮治療前 27.15±6.87 14.27±2.08 12.83±1.51治療1周 17.33±5.06a8.75±1.84a7.75±2.02a治療2周 13.11±3.43a7.12±1.43a4.54±1.39a
抗精神病藥物可以導致精神方面的問題如抑郁狀態(tài)、興奮躁動及藥源性焦慮狀態(tài)。所有的抗精神病藥物均有可能出現(xiàn)焦慮狀態(tài),焦慮癥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輕者為興奮激惹、糾纏不休、間斷睡眠等,重者坐臥不寧、難以忍受,甚至自殺[4]。焦慮癥狀極少能自然緩解,大部分經減少藥物及對癥治療后緩解,本研究顯示治療前后HAMA總分及各因子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少部分不能耐受需停藥。引起藥源性焦慮的機理不詳,可能與藥物阻滯了中樞神經遞質受體有關,也可能與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差、個體素質、軀體狀況或藥物種類等因素有關,但本研究中的患者及時給予停藥或換藥,最后均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5]。
總之,藥源性焦慮是常見抗精神病藥物的不良反應之一,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高劑量治療期或加藥過快時,表現(xiàn)為反復糾纏、坐臥不寧、易激惹、入睡困難或典型的焦慮發(fā)作,甚至自殺行為,及時處理預后良好,少數(shù)不能耐受者,可能與個體素質有關,需及時更改治療方案。
[1]周慧民,韋德會.丁螺環(huán)酮與抗精神病藥物聯(lián)用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病理性或藥源性焦慮的療效觀察.中國藥房,2013,24(12):1088-1090.
[2]中國醫(yī)學會精神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5.
[3]沈漁村.精神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512.
[4]楊琳,郭鳳霞.精神科抗焦慮藥物處方調查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31):114.
[5]何彥霞.焦慮癥患者的睡眠質量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22(16):205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120
2016-03-01]
121000 錦州市康寧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