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美
?
“對讀”方可讀對
——人教版《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
◎蔡家美
《琵琶行并序》作為一篇入選多個版本高中語文教科書的經(jīng)典詩篇,是我們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不可多得的好例子。那如此經(jīng)典的文本,我們應該教什么?應該怎么教?這些都很是值得我們思量幾番的。在教學這一課之前,筆者就在反復琢磨,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地深情誦讀,無數(shù)次地遐想,無數(shù)次地在文中用不同顏色的筆做標記,查閱相關資料,越來越感覺有無數(shù)個地方值得我們?nèi)ゼ毤毱肺?。但是,課堂的時間、學生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怎么讓學生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獲得盡可能多的審美感受和體驗呢?冥思苦想之后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對讀”是個很不錯的方法。
所謂“對讀”就是對比閱讀,指把內(nèi)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等放在一起,采用多種方式對比著進行閱讀,對比的內(nèi)容可以是同一個作者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的同一主題的文章,或者是同一文章內(nèi)部的不同段落,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nèi)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維,使學生的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因筆者所教的學生在語文學習基礎方面相對扎實,無論是語文學習習慣還是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都比較好,為此筆者嘗試在教學中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讓他們的認識更趨深刻,進而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以下是筆者據(jù)此做出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序”“文”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而從整體上準確地把握詩歌內(nèi)容。
2.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知識積累讓學生感知音樂描寫的手法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
3.通過關于主(作者)客(琵琶女)之間的對比探究作者寫這篇詩歌的真正目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2、3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背書與抄書
我們知道,古人學習語文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背誦與抄書。于是課前我們充分利用早讀課讓學生進行完全意義上的“死記硬背”或者說“裸背”,因為沒有任何提示,哪怕就是一些字的讀音。但是學生背誦功夫著實讓筆者佩服之極,一個星期三節(jié)早讀課,學生基本完成背誦任務。這樣一來,在進行課文學習的時候就相對容易多了,雖然學生沒有理解,但是說到詩歌的哪個地方幾乎可以隨口就說上來。
除了背書之外,筆者還嘗試讓學生抄書,即讓學生把課文分行工整地抄寫在語文課堂筆記本上,這樣一來,既可以練學生的定力,又讓學生熟悉了一遍課文,另外這對學生進行分組翻譯等預習任務也有很大幫助。
接下來,就是跟學生一起去發(fā)現(xiàn)《琵琶行并序》的美妙了。
同學們還記得初中的時候?qū)W過白居易的哪些作品嗎?能否為我們當場背誦一篇或者吟誦幾句?
明確:《錢塘湖春行》《觀刈麥》。
今天就讓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樂天先生的七言長詩——《琵琶行并序》。(板書課題)
之前已經(jīng)讓大家背誦并抄寫了這首詩,并且還布置了預習任務,接下來老師想檢查一下大家預習的情況。有誰為我們來讀一讀或者背一背?
學生誦讀或者背誦,教師提示相關字的正確讀音。
緊接著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分組翻譯,本組同學只需說明重點字詞即可,其他組同學在筆記本上進行重點字詞等文言知識的記錄。
同學們只要將《琵琶行》的序言和詩文加以對照,就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在內(nèi)容上大致有一種對應關系,可以說一說是如何對應的嗎?
師生討論明確:
小序部分“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大概跟詩的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中“忽聞水上琵琶聲……琵琶聲停欲語遲”的內(nèi)容相對應;
小序部分“問其人……委身為賈人婦”“曲罷憫然……轉(zhuǎn)徙于江湖間”大概跟詩的第三節(jié)相對應;
小序部分“遂命酒,使快彈數(shù)曲”大概跟詩的第二節(jié)中“移船相近邀相見……唯見江心秋月白”的內(nèi)容相對應;
小序部分“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贝蟾鸥姷牡谒墓?jié)相對應。
這樣一對比,同學們能夠告訴老師這首詩說了什么內(nèi)容嗎?嘗試著用簡潔的話語說一說。
明確:《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長篇敘事詩,作者白居易記敘了自己左遷九江郡時,夜晚送客湓浦口,遇見了從京都流落此地的琵琶女這件事。詩歌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為琵琶女,另一個乃作者自己。
(設計意圖:安排學生把序言與詩文對讀,這樣做比較容易讓學生把握住整首詩的內(nèi)容。)
詩中琵琶女彈奏了幾次琵琶?分別在哪里?試著找出來。
明確:三次琵琶彈奏。第一次為“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之前的彈奏,第二次是“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之前的彈奏,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前的彈奏。
(一)探究琵琶女彈奏琵琶的高超技術
我們知道琵琶女是本詩的一位核心人物,她彈奏的琵琶曲讓“滿座”“掩泣”,為她而作的《琵琶行》令我們傷心流淚。在我們?yōu)樗瘧K命運嘆惋之時,同學們能否從琵琶曲調(diào)的抑揚頓挫中搜尋到琵琶女前半生的一絲軌跡呢?她的琵琶聲能告訴我們哪些“無限事”?同學們試著把第2段與第3段對比著讀一讀,然后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師生討論后明確:按照琵琶曲的抑揚頓挫,第二段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而且也正好與第三段琵琶女的訴說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第一部分可以說是整個琵琶曲的“前奏曲”。“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似訴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孤獨一人矗立在潯陽江頭,凄冷的月,刺骨的風,此時的她定是無比的傷心落寞,此時的琵琶曲也定是低沉抑郁。
第二部分可以看成是整個琵琶曲的“歡樂曲”?!拜p攏慢捻抹復挑,……大珠小珠落玉盤?!贝藭r此刻,琵琶女的思緒已經(jīng)飛到了自己的青年時代。那時的她,可以說是才貌雙全,名震長安,而且還有詩為證——“十三學得琵琶成,……血色羅裙翻酒污”,無上的榮耀與醉酒歡歌幾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彼時彼景,怎不令她留念?怎不讓她心里蕩起漣漪?所以此時的琵琶曲應該是輕快舒緩、珠圓玉潤。
但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敖衲隁g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時光飛逝,接下來的琵琶女是“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加上“年長色衰”,來聽她彈奏琵琶曲的人越來越少。為了生存,她不得不“委身為賈人婦”。而她的夢想可能是嫁給“五陵年少”,她是多么不情愿,可是自己也絲毫沒有辦法。此時的她,我們不難想象出,定是肝腸寸斷、涕泗橫流?她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一切都傾注在了琵琶曲里!所以琵琶曲就進入了第三部分——“沉思曲”?!伴g關鶯語花底滑,……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曲突然“冷澀”“凝絕”起來,琵琶之聲也“暫歇”。
最后一部分可以看成是整個琵琶曲調(diào)的“悲憤曲”?!般y瓶乍破水漿迸,……四弦一聲如裂帛?!边@一部分的音樂絕不是琵琶女看到了自己的幸福未來與希望,而是用一種更加急促的節(jié)奏表達了她內(nèi)心的不平與憤慨??嗝呐门烂\已經(jīng)無法抗拒,故退而求其次,“商人婦”就“商人婦”吧,她倍受打擊的心靈還在幻想能夠在愛情上得到一絲撫慰,但她那不知愛情為何物的“賈人”丈夫卻為了錢而“前夜浮梁買茶去”,讓她時常獨守空船。這樣的現(xiàn)實誰能夠接受得了?即使接受得了,又得需要多強大的內(nèi)心呢?因此她此刻彈奏出的琵琶聲就猶如“水漿迸““刀槍鳴”。如此高亢激越的琵琶曲不正是她對重色輕才的世人和重利薄情的丈夫的憤怒控訴嗎?最后,收撥一畫,“如裂帛”,彈出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哀號,更是對命運的抗爭!
(二)探究白居易描摹琵琶曲的高超技術
我們知道,聲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難以用文字描摹,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說是中國詩歌史上描寫音樂的典范,那么詩人是怎樣把無形的琵琶曲展現(xiàn)出來,從而展現(xiàn)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的呢?請同學們閱讀第二段中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相關詩句,并分組討論。同學們可從不同的角度來試著說一說自己的看法。(課后練習二)
分組討論之后明確:
1.善用比喻(通感),以形寫聲。比如“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刀槍鳴”、“如裂帛”,這一系列生動的比喻,不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琵琶曲,還調(diào)動了讀者的感覺器官,激發(fā)讀者盡可能的去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獲得具體可敢的美的享受。
2.善用擬聲、疊韻等詞描寫琵琶聲,例如“嘈嘈”“切切”“間關”“幽咽”等詞語,不但使人感到樂曲聲如在耳畔,而且也增添了詩歌語言本身的音樂美。
3.善用側(cè)面烘托,即對琵琶女演奏前后的描寫。演奏前,作者先寫了她的調(diào)弦動作,“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這說明她已基本進入琵琶曲中的境界;而“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也從側(cè)面反映出她彈奏技藝的高超,正是這些鋪墊性的文字把作者、聽者以及讀者拉進了琵琶曲的美妙意境中。第二次彈奏結(jié)束的時候,“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恰好又從側(cè)面突出了琵琶曲的勾人心魄,讓所有人回味無窮。
總之,詩人白居易不但寫出了琵琶女彈奏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抑揚頓挫表達出彈奏者內(nèi)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聽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自己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p>
(設計意圖:安排學生把琵琶女的“自言”與琵琶曲對讀,主要是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琵琶女的悲慘身世和遭遇,為接下來對“詩眼”的理解探究做鋪墊。)
讀到這里,同學們能否說一說這首詩歌的“詩眼”是哪一句?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那么詩人為什么說自己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呢?請同學們把詩的第三、四兩節(jié)對照著讀,并結(jié)合老師的補充,看看能不能有所發(fā)現(xiàn)。(課后練習三)
教師補充白居易相關簡介:
九歲,諳識聲韻
十八歲,作《賦得古原草送別》
二十九歲,以第四名中進士第
三十二歲,授校書郎
四十四歲,貶為江州司馬
討論之后明確:
客“本是京城女”,主“去年辭帝京”,皆為從帝京長安來到“地僻”“低濕”的江州;
客為“曾教善才服”的名藝人,主乃十八歲便寫就《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大詩人,皆有出類拔萃的才能;
客因年長色衰而“委身為賈人婦”,主因犯顏直諫而“左遷九江郡司馬”,人生皆有由峰頂?shù)凉鹊椎牟恍以庥觯?/p>
客有“平生不得志”之怨,主有“取酒還獨傾”之愁,內(nèi)心深處皆懷有一肚子的“憂愁暗恨”。
由此觀之,詩人之所以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是因為他在官場上已經(jīng)難覓知音,只能在“淪落人”中尋覓知己。這兩句詩不僅精準地概括了主客自身的不幸遭遇,而且為我們傳達出兩個境況相似的人之間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意,更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有力控訴。
(設計意圖:學生對白居易雖然有一些了解,但是具體細節(jié)可能不是特別清楚,所以筆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聯(lián)系到白居易的生平而“知人論世”,這樣學生便可能理解為什么這一句是“詩眼”,也就比較順利地領悟了全詩的主旨。)
今天,我們一同運用對比閱讀的方式學習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歌,記得在我們剛剛學習過的《詠懷古跡(其三)》里有這樣一句:“千載琵琶做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然而就在半個世紀后,依舊是千載的琵琶,依舊是滿腔的怨恨,可不同的是,杜詩為借王昭君抒懷才不遇之悲,白詩為借琵琶曲悼遷謫淪落之苦。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也嘗試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獲得更多、更深刻的美感體驗。
同學們想知道江蘇省高中語文書上的《琵琶行并序》是什么樣的嗎?下發(fā)蘇教版必修四《琵琶行并序》課文。請同學們對比一下,兩個版本的內(nèi)容有哪些地方不一樣,說一說為什么會這樣或者江蘇省這樣安排的道理,并寫在隨筆上。(蘇教版《琵琶行并序》原文略)
(設計意圖:安排這個對讀環(huán)節(jié),筆者主要是想嘗試著去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探究問題的能力。)
(蔡家美安徽省霍山文峰學校23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