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霞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 福建泉州 362000)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藝術性提問技巧分析
高秋霞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 福建泉州 362000)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個學科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逐漸重視提問的技巧。提問作為教師了解學生的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的一個重要方式,也存在很多的技巧性問題。初中歷史教學的課程也是教育部的規(guī)劃學習的基礎知識的掌握的重點。對此,應該積極的研究課堂教學提問技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 初中歷史 提問技巧
當前課堂下的教學的改革向著素質教育方向發(fā)展,因此,其更加重視教學中與學生的互動。有效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課程資源,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的及時的檢測,但是提問的技巧則關系到學生對這個方式的接受程度。[1]
歷史教學在初中階段其涉及到的主要的知識點并不是特別多,這些知識點的提問要根據不同的知識體系和教學課程設計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相應的問題思路設計。必須要保證學生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的同時,可以再教師的點撥中收貨答案,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因此,教師就應該在教學的設計階段就問題進行研究,保證提問的內容不是大眾化都知道的知識,也不是學生都不懂的知識,提問的內容一定要具有誘導的效果或者是作用。[2]
1.求異設問,變中求活
問題的實質相同但是不同的提問方式不同的提問角度其可能也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比如學生對一些常見性的問題如:XX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義?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就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其回答的過程也就是按照套路進行作答,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將問題進行調整換一種角度進行提問,比如為什么說XXX是其后續(xù)的事情發(fā)生的必然結果,在后續(xù)的事件的發(fā)展中其又發(fā)揮了什么作用?這種提問往往能讓學生想的更深入,思維不再是直線型,而是發(fā)散型思考。提起了學生的趣味,不但讓其理解了這個歷史事件的另一層含義和作用,又提高了其看待問題的角度。
2.淺處深問,靜中釋疑
歷史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有些淺顯易懂,這種直白的知識對學生來講并不具有什么挑戰(zhàn)性。對此,教師應該從淺處深問,在無疑處激疑,則可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講授“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一節(jié)時,學生對“國民政府的北伐”這一內容似乎極易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對象;又清楚北伐的經過、結果,表面上仿佛“無疑”。及時設問:“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戰(zhàn)爭的繼續(xù),但性質則完全不同,這如何理解?”“既然張作霖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為什么日軍還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濟南慘案的發(fā)生,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雖一時答不上來,但引起了極大的興趣。經過小組合作討論,典型代表發(fā)言交流,教師順勢對其準確引導,從而使他們排除了知識疑點,深層次理解了學習內容,迅速達成了學習目標。
3.故設障礙,誘導思維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對問題進行思維障礙設置,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時對問題進行迂回的障礙設置,這樣讓學生短暫時間內不能作答,但是在思考過后,必然會對問題有所發(fā)現(xiàn)和研究。最常見的問題比如為什么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但是商鞅成功了?通過對不同時期的歷史的改革的學習。,我們如何看待當今的改革?學生的思維可以不局限在傳統(tǒng)的提問的方式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的能力,并且不斷的提高學生的領悟水平,保證了其思維的活力。
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fā)散、求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比分析,既保持了思維的活力,又鍛煉了思維的靈活性。
4.層層設問,步步深入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在解決時需要進行分步。在提問時必須確保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引導、曲徑通幽,最終使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例如:在講解解放戰(zhàn)爭時期“民主運動高漲”這一史實時,采取了四步設問的方式,第一“造成國統(tǒng)區(qū)民主運動高漲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第二“造成國統(tǒng)區(qū)民主運動高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三“你對‘高漲’兩字的含義是怎樣理解的?能用其他詞,諸如‘爆發(fā)’、‘形成’等來代替它嗎”、第四“為什么說國統(tǒng)區(qū)的民主運動,成為反對蔣介石統(tǒng)治的第二條戰(zhàn)線”。通過四步的設問以及老師的及時步點撥、引導,不斷的使學生的思維深入,最終能夠得出正確結論,從而有效的解決了學生的問題,這種提問方式能夠有效的解決學習當中的各種困難問題。
5.創(chuàng)設矛盾,激起波瀾
對于一些比較特殊的歷史問題,為了能夠引起學生在認識上的矛盾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所以,如果能夠在提問過程中出現(xiàn)對立的意見,那么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采取設問的方式,最大限度上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并且通過小組間積極討論方式,在爭論中能夠得到大家比較認可的結論,在矛盾中不斷的獲得真理,這種創(chuàng)設矛盾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是高效的體現(xiàn)。
目前主要是素質教育,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在進行合作互動,交流展示時必須充分體現(xiàn)學為主體地位,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提問技巧。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現(xiàn)代化教育教學要求,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素質,必須充分的利用提問的這種方式,引導學生通向成功之路的橋梁和紐帶。[3]
為了提高教師對學生的知識的掌握水平和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內容的不同理解,應該加強對教師額提問技巧的培養(yǎng),將學生和老師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體現(xiàn)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理念。提問的技巧應用的好就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其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思維的活力,提高學生的整體性素質。
[1] 陳衛(wèi)東;歷史課堂教學中心理學運用的嘗試[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2] 郭麗清;構建“扎實”和“樸素”的理想課堂[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3] 黃靖喜;丁雪鳳;《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服務意識與行為的研究》課題研究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年
[4] 郭麗清;構建“扎實”和“樸素”的理想課堂[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蘇卷)[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