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瑩
(吉林省松原市油區(qū)教育處前煉小學 吉林松原 138000)
淺談小學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溫 瑩
(吉林省松原市油區(qū)教育處前煉小學 吉林松原 138000)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人類歷史上閱讀應該說是很久遠的時候就受到人類的重視了。閱讀經歷了由少數的文人到眾多的普通人,由淺到深,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閱讀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小就更重視培養(yǎng)閱讀的好習慣,使小學生喜歡閱讀,熱愛閱讀。
小學教學 閱讀興趣 培養(yǎng)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其模式往往是由老師精心設計問題,學生通過認真閱讀后,來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讀的不是原來真正的作品,讀的不是作者的感悟和心聲,而是老師的感悟。這樣的閱讀教學就是本末倒置,忽略了學生的主題地位。使學生跟著老師走,沒有了自己的興趣。
在語文教學的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老師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閱讀教學就要打破常規(guī)教學中的問答形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求老師從灌輸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思考,并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于大膽提出問題和主動探索問題,敢于打破陳規(guī),馳騁想象,積極思維,任意想象表達。
比如在學習《稻草人穿衣服》這篇文章時,我先給學生們發(fā)了四則導讀材料,內容涉及到作者、主題、行文思路、文中作者的志趣等,經過學生的自主閱讀,讀后思考,討論等,由學生提出問題,有些學生對文中的詞語不理解,有些同學愛發(fā)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把這些問題先解釋清楚后,開始討論文章的主要思路,文章中主人公的情趣等。問題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來,再由另一些同學來解答,不準確的地方由其他同學來補充,實在有難度的地方由老師來點撥,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文章的主人,大大提高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關鍵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式的探究。培養(yǎng)自主探究式的閱讀,對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閱讀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不僅要闡明意義,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出問題,激勵學生深入探究。
基于以上認識,我在教學過程中大體分為三方面設計:
1.抓住重點,整體把握,自由開放閱讀深入感知
閱讀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求學生談談自己讀到了什么,你
自己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不同感受,每位同學的感受不同都有自己不同的道理,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深入感知文章的內容。
2.支持學生對文章的興趣,讓學生自由品味,主動探究
對文章的反復朗讀之后,老師可引導學生品味關鍵詞語和精
彩句段入手。比如說:朱自清的《背影》中有這樣一句話“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揀定”一詞表明,父親在為兒子安排座位時,是細心斟酌了一番,最后才選擇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為什么要選這張椅子呢?因為兒子帶的行李多,又是一個人,父親的細心,父愛的深厚通過“揀定”一詞表現力出來,這樣步步推進,層層探究,不僅養(yǎng)成了學生錘煉語言的習慣,而且還能從關鍵語句、精彩段落入手,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3.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立足創(chuàng)新
同學們讀過的所有的文章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所以,我們要有充分的理由來鼓勵學生對所讀過的文章,對他們的思路和想法,提出疑問,從而充分地理解文章,對學生讀文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認識、理解,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比如說《烏鴉和狐貍》這篇文章,烏鴉的想法如何?它究竟該如何?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積極活潑的閱讀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悟和探究,討論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思維。
1.創(chuàng)設意境,激發(fā)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文章創(chuàng)設意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時,我是用提問的方式導入的,同學們對這一景色沒有不熟悉的,又怎樣使他們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呢?我突出了幾個字,漓江的水真靜啊“靜”、漓江的水真清啊“清”、漓江的水真綠啊“綠”,通過對這三個字的強調,創(chuàng)設出學生有種“急盼”、“渴求”看到美景的心理狀態(tài),孜孜以求,加速思維以求問題的解決。
2.激發(fā)學生的想象,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最大限度地開展聯想,把舊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興趣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田園詩情》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田園的特色,黑白花牛,白頭黑牛,白腰藍嘴黑牛,好要引導學生查閱有關荷蘭這個國家,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的知識,并且從這篇文章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有關“儀態(tài)”、“尊重”、“珍貴”等詞語,激發(fā)學生運用詞語的詞匯量,從而提高閱讀興趣。
3.制造矛盾,激起火花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的制造一些在學習中容易產生矛盾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新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興趣。比如《馬》和《群英降馬》兩篇文章,為我們刻畫了馬是“六畜”之首,它樸素、勤勞、扎實、耐苦的形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中華民族素來以馬為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在生活中馬與人的關系是那樣密不可分,為什么下一篇要群英降馬,激起學生想讀下一篇文章的興趣,點燃了學生渴望閱讀的火花。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時時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教育的意義不在于灌滿一桶水,而在于點燃一把火,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創(chuàng)造思維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