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沂南縣第二實驗小學(276300)徐正烈
?
以學生的思維選擇教學
山東沂南縣第二實驗小學(276300)徐正烈
[摘要]以學生的思維去選擇教學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教師要順著學生的思路整合教材,制訂學案;多措并舉,找準學生的現實起點;精心設計問題,開發(fā)學習動力;展示交流,順學而導;反饋及時,讓學生體驗到快樂。
[關鍵詞]學生思維教學選擇
傳統課堂中教師往往是按設計好的思路組織教學,希望學生能順應和接受教師所設計的一切,直奔標準答案。然而,學生由于受先天或者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方法不一樣。所以,順著學生的思維去選擇教學方法才最容易被學生接受,我們把這樣的課堂稱為自主發(fā)展的課堂。
對教材內容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師把握學科知識結構,呈現學科整體面貌的程度。所以,教師要善于把教材內容轉化為學習內容,使之能適應校情、班情和學情。
一是展現教材。根據教材內容,依據教參上的建議設計教學流程。這種學案設計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對教材的駕馭能力,能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調整教學思路。
二是重組教材。重組教材常常內顯為知識結構的重建,外顯為調整教材中的各個教學單元的順序、單元內各節(jié)的順序、每節(jié)中各教學內容的順序。重組教材要以教學目標為先導,要抓住教材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及其基本聯系,選用最能體現問題本質、最典型、最有包容性、最具可接受性的素材,建立思路更加清楚,結構更加和諧,實現目標更加便捷的教學體系。
三是濃縮教材。所謂濃縮教材就是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刻內涵,對教材進行梳理,提煉出教材的精華,讓學生去認識本質的東西,從而使課堂教學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簡馭繁,以易破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學習效益。
所謂現實起點就是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基礎,也就是學情。只有關注學習起點,把握學習起點,教師才能走進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高效課堂中。
一是詢問法。數學課上,通過做問題“生成單”,了解學生的困惑點、知識沖突點。語文課上,通過檢查預習,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與教師設計的學案及與群體之間有哪些差距,從而找準學生的現實起點。
二是查閱法。上課前,教師一查上節(jié)課的達標測驗情況;二查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及原因;三查學生預習時遇到的困難,從而確定教學起點。
三是調查法。通過學習小組的匯報材料或與學生進行個別交談,了解學情。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和動力。教師要精細設計,精確措詞,精當運用,言簡意賅,問題的設計要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5) UL-94垂直燃燒測試:測試儀器為CFZ-2型水平垂直燃燒測試儀,江寧分析儀器廠,按照ASTM D3801—1996標準測試,標準樣品為127 mm×12.7 mm×3.2 mm。
一是重點處設問。重點內容就是教材中最主要的內容,在知識結構中起紐帶作用。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等。問在重點處,讓學生把握知識的精髓,能夠由此及彼;問在關鍵處,讓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部分,能夠以點帶面,使其他問題也迎刃而解。如王興菊老師所講的《《凡卡》,用“連狗都不如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引出對全篇文章的理解。
二是難點處設問。教師于難點處可進行層遞式設問、探究式設問、提示性設問,從而化難為易,讓學生跨越學習的障礙。教師可以把難點知識設計成一個大問題,然后將其分解成幾個小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小問題,認識大問題,進而突破難點。比如,王曉偉老師《驚弓之鳥》的教學就層層設疑,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導學生理解了“驚弓之鳥”的前因后果。
三是展示處設問。為了讓展示更有效、更精彩,教師應抓住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的心理特征,在便于展示之處,設計一些新穎性、刺激性的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探求問題,展示學習成果。
四是拓展處設問。設計拓展性問題,讓學生對文本材料進行深度挖掘,能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滿足課堂教學中個性化的需求,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并延伸到課外。最明顯的設計是:誰還有其他意見?
五是問題設計要有層次。面對全體學生,課堂問題的設計要有思維的梯度,要能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那么問題分哪幾個層次?問題設計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布魯姆把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按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六種不同的思維水平。對應的就有如下六種不同層次的問題。
(1)識記性問題。這是考查學生概念、字詞、分式、法則等知識記憶情況的問題。識記性問題的答案是現成的,學生回答時不需要進行深刻的思考,只需要作回憶性的重述。這種問題可由學生課前獨立完成,在課中應當節(jié)制使用。
(3)應用性問題。通過建立一個簡單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
(4)分析性問題。要求學生把事物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各個方面,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包括要素分析、關系分析、原理分析。
(5)綜合性問題。要求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把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各種特征進行綜合概括,得出新結論,或得出預見性的結論。一般的表達形式是:根據什么能想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嗎;為了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如果什么會出現什么情況;假如什么會產生什么后果等。
(6)評價性問題。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思想價值、各種解題方法的特點,對有爭議的問題的看法進行評價而提出的問題。判斷并說明理由的題目就屬于評價性問題。問題的難度就是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從思維水平上要求,問題必須先易后難,由淺入深,要有一定的層次性。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既要有一般水平的問題,表現為對教材內容的識記、理解和應用,也要有較高水平的問題,表現為對教材內容的綜合分析和評價。
利用課堂展示,能開發(fā)學生的膽識和勇氣。學生從敢想到會想,從敢問到善問,從敢答到能答,從敢演到擅演,學生在展示中學習,在展示中成長。展示也是學習型小組建設的核心所在。自主發(fā)展的課堂之所以以學習型小組為支撐,是為了解決這樣兩個問題:一是解決班額過大的問題,二是解決分層教學的問題。那如何做到有效展示呢?首先,要進行小組培訓。其次,組內要進行分工,根據能力分給組員不同的任務。第三,展示要均衡。每隔一段時間要進行輪流展示。在展示時要做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為了促進展示的健康發(fā)展,最好的評價方式是小組整體評價。
自主發(fā)展的課堂的反饋就是當堂檢測。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yè)負擔。二是幫助學生鞏固當堂所學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提前找準下節(jié)課的學習起點。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一是在設計檢測題時要有梯度,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兩種或三種層次的問題,讓不同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二是采用倒逼法,就是每節(jié)課從后面數8分鐘,這8分鐘就是反饋時間,不能占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30分鐘內解決教學內容。同理,這也需要教師要精于整合教材,細心摸準學情,精心設計問題,堅持學習型小組的建設,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總之,以學生的思維選擇教學,路會越走越寬,教師會越來越游刃有余,從而真正使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的學堂。
(責編劉宇帆)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