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群
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臨床分析
唐群
目的在臨床中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方法7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9例。研究組予以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方法,分析比較兩組療效及血漿腦鈉素(BNP)變化情況。結(jié)果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高于對照組的74.3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的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BNP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在臨床中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臨床應(yīng)用意義顯著。
真武湯;血府逐瘀湯;冠心??;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乏力、呼吸困難和液體潴留,是指患者持續(xù)處于心力衰竭狀態(tài)[1]。美國心臟協(xié)會將慢性心力衰竭定義為臨床綜合征,其可見于心臟病嚴重階段,是各類心臟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在中醫(yī)領(lǐng)域普遍認為慢性心力衰竭源于血脈瘀阻、陽氣虛衰,因此多采用活血利水、溫陽益氣之法于臨床治療[2]。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收治78例冠心病患者,均為慢性心力衰竭符合診斷標準,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9例。其中以NYHA分級,其中28例Ⅱ級心功能、39例Ⅲ級心功能、11例Ⅳ級心功能。研究組患者病程1~12年,平均病程(3.8±2.5)年;男25例,女14例;年齡48~73歲,平均年齡(62.3±11.4)歲。對照組患者病程1~13年,平均病程(4.1±2.6)年;男22例,女17例;年齡49~74歲,平均年齡(63.6±10.2)歲。所有患者均已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β受體阻滯劑、洋地黃及利尿劑等常規(guī)藥物綜合治療,適量給予吸氧、降壓及抗感染等對癥處理。研究組患者予以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10 g制附子(先煎),10 g白芍,20 g茯苓,30 g黃芪,10 g生姜,15 g白術(shù),12 g桃仁,15 g當歸,10 g紅花,10 g枳殼,10 g柴胡,12 g桔梗,15 g牛膝,10 g炙甘草,15 g川芎。對水腫明顯患者加15 g漢防己、12 g炒柏子仁,心絞痛患者加10 g薤白、15 g瓜蔞,兼陰虛者加10 g五味子、15 g麥冬。水煎取400ml藥汁,1劑/d,分早晚2次服用,15 d后評定療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自制標準評估兩組患者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患者明顯好轉(zhuǎn),心功能提高2級,基本恢復(fù)發(fā)作前水平;有效:患者體征及癥狀好轉(zhuǎn),心功能提高1級;無效:患者體征及癥狀無改善??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評估兩組患者BNP水平,評分越高,患者BNP水平越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高于對照組的74.3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BNP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BNP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NP水平比較(±s,pg/m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NP水平比較(±s,p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9 389.6±29.3b 71.5±36.1a對照組 39 386.4±28.6 87.6±31.7t0.488 2.093P0.627 0.040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作為冠心病后期階段,以口唇紫紺、氣喘、心悸、胸痛及胸悶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該病在中醫(yī)學領(lǐng)域中隸屬“水腫”、“喘證”、“心悸”及“胸痹”范疇,患者病位在心,病機特點本虛標實,涉及其他四臟,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3]。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就已存在心力衰竭癥狀描述,患者心陽虛、心氣虛、心脈瘀阻,運血無力,產(chǎn)生心痛、心悸、胸痹,無法運化水濕,出現(xiàn)水腫。心脈瘀阻作為主要病理病機,需要患者活血利水、益氣溫陽,《傷寒論》中真武湯具有對應(yīng)功效,血府逐瘀湯可治血行不暢、胸中血瘀,可利用其加減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醫(yī)學研究不斷深入,中醫(yī)學領(lǐng)域中藥劑應(yīng)用更為科學合理,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過程中可應(yīng)用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實現(xiàn)糾正心力衰竭目的。慢性心力衰竭久治難愈關(guān)鍵問題在于患者無法溫煦推動血脈,心陽不振、心氣虧虛,血流瘀滯;無以蒸騰水液而腎陽虛則水濕內(nèi)停;以瘀血痹阻心脈,而口唇紺紫、胸痛、心悸;水濕泛濫肌膚則水腫、氣喘、胸悶?!把焕麆t為水”,“淤血則痰水雍”,瘀血與水濕惡性循環(huán),相互作用。在臨床中應(yīng)用真武湯及血府逐瘀湯需要結(jié)合患者實際情況,真武湯溫陽利水,其中茯苓淡滲利水,附子溫腎助陽,白術(shù)健脾燥濕,生姜宣散水氣,芍藥散惡血、去水氣。血府逐瘀湯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桔梗載藥上行、開肺氣,枳殼寬胸理氣、升降相因,牛膝引血下行、通利血脈。
本文結(jié)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2.31%高于對照組的74.36%,顯示真武湯及血府逐瘀湯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效果,對患者生命安全起到積極作用,有效改善臨床治療效果。與傳統(tǒng)治療方法相比,中藥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切中病本,利水消腫效果顯著。結(jié)果表明:研究組患者BNP水平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性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驗證在臨床中行以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康復(fù),具有可行性。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以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方法治療效果顯著,活血化瘀、補氣溫陽,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功能,優(yōu)化微循環(huán),顯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癥狀,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治療應(yīng)用價值。
[1]彭玲,王建軍,李志宏.真武湯加減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8):1396-1398.
[2]侯新蕊,陳典璇.真武湯加減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4):579-581.
[3]喬松彥.真武湯加減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5,11(2):119-12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88
2016-09-01]
116100 大連市金州區(qū)中醫(y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