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樂
?
在孤獨中尋找愛與書——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
李小樂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島上書店》是美國女作家加布瑞埃拉·澤文的最新作品,小說講述書店老板A.J.費克里經營書店以及尋找真愛的感人故事,表達了澤文對愛與救贖的感悟以及對書與書店的獨特見解。文章介紹澤文的生平和小說主要內容,分析其巧妙的敘述結構以及“陌生化”手法的運用,并解讀小說所蘊含的深刻主題。
澤文;《島上書店》;書;愛;陌生化
孤獨是人生常態(tài),無論何時何處,孤獨都如影隨形。它會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爬滿心靈,也會在人陷入谷底時,如潮水般淹沒全部。面對孤獨,有人選擇自暴自棄,有人則選擇勇敢面對?!秿u上書店》講述的便是一則關于孤獨的故事,女作家布瑞埃拉·澤文(Gabrielle Zevin,1977-)為讀者呈現主人公費克里絕望與希望交織的人生,同時也委婉地告訴讀者:唯愛與書才能拯救孤獨人生。
一作者與小說內容簡介
加布瑞埃拉·澤文是美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資深電影編劇,《紐約時報》特約撰稿人。澤文畢業(yè)于哈佛大學英美文學系,目前已出版八部長篇小說。十四歲時,她曾給當地報社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批評信,卻意外地成為該報的樂評人,成功邁出寫作的第一步。2014年的《島上書店》是澤文的第八部作品,講述的是一則關于愛和書的故事。此書一出版便引起熱議,迅速席卷《紐約時報》、《出版人周刊》等雜志的圖書排行榜,并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暢銷全球。著名書評人佳恩·斯坦高度評價該書:“這是一則美麗動人的故事,關于人生的救贖與轉化,它會在你胸中回蕩許久?!?/p>
《島上書店》的原名是,直譯為A.J.費克里的傳奇一生,但島上書店的轉譯更貼近主題。小說主人公費克里是一位中年喪偶的書店老板,他性情古怪,冷漠自私,對圖書選擇十分苛刻,不喜歡童書、科幻書和其它一切暢銷書,只看文學類中短篇。費克里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待人處事上不近人情,從不參加艾麗絲小島上的活動,將自己關在書店中。就在他萬念俱灰,準備去另一個世界尋找妻子時,不幸又降臨在他身上。費克里發(fā)現自己價值連城的珍本古舊書——艾倫·坡的《帖木兒》不翼而飛,同時一個兩歲的女嬰瑪雅被遺棄在書店里。這是費克里最艱難的一年,也是充滿轉機的一年,瑪雅是上帝賜予費克里的禮物,成為父親的費克里發(fā)生極大轉變?,斞诺募冋嬷饾u融化了費克里那如荒島般冰冷的心,他將緊閉心門打開。費克里開始放下面子,與身邊年輕母親討論育兒經驗,同時也開始售賣兒童繪畫書和其他暢銷書,甚至還大費周章地辦起讀書會,借此拉近與周圍人的距離。此外,費克里還迎來另一段愛情,阿米莉婭·洛曼是出版社的新銷售代表,她與費克里第一次見面時便不歡而散,四年后又因閱讀而產生共鳴,隨后深入了解,二人最終走進婚姻的殿堂。但不幸又重新降臨,費克里身患腦瘤,必需進行手術。幸運的是,當初丟失的《帖木兒》又奇跡般地回來,瑪雅的身世之謎也解開。費克里借此籌到手術費用,但最后他還是離開人世。阿米莉婭因撫養(yǎng)瑪雅而辭職,書店也轉讓給費克里的朋友。島上書店隨時間流逝不斷變遷,但愛與書的故事仍在繼續(xù)。小說結尾,新的銷售代表走進書店,開啟另一個新的故事。
二 獨特的敘述結構和“陌生化”手法
澤文無疑是一位寫作大師,擁有嫻熟的寫作技巧和高超的建構能力。她以輕描淡寫地將費克里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現筆端,酷愛讀書,經營書店,戀人早逝,書店被盜,失去方向,收養(yǎng)女嬰,改變生活,遇見真愛,悄然去世,從失去到擁有,從不幸到幸運。澤文文筆簡約,描寫細膩,為讀者開啟一場美的盛宴?!秿u上書店》的敘述結構也十分巧妙,它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包含七章,下部分包含六章。每一章的題目都是一篇經典小說的書名,每一章都以費克里所寫的或長或短的讀書札記開頭,而且內容上也與經典小說的內容相互照應。如小說第一章對應羅爾德·達爾的《待宰羔羊》,講述一件“完美謀殺案”。妻子用冷凍羊腿將丈夫打死,然后用將羊腿解凍烹飪招待前來調查案件的警察。隨后,費克里便轉述妻子妮可的車禍以及警官蘭比亞斯的分析。再如小說第五章的題目是理查德·鮑什的名篇《世界的感覺》,小說講述了爺爺帶著孫女練習體操,并讓她參加學校匯報表演的故事。早年孤身一人的費克里并不會讀這樣的小說,但當他成為一名父親后,他聯系到親身經歷,并發(fā)自內心的喜歡這個故事。而第五章的內容也是寫父親與女兒相處的經歷,費克里如何給瑪雅換洗衣服,如何教瑪雅讀書,如何看著瑪雅一點點長大。除此之外,書中還有穿插著其他作家、書名和經典語句的轉述,這十分符合小說中人物的職業(yè),使得小說更貼近書的主題,也凸顯出澤文的淵博學識。正如《出版人周刊》對她的評價:“一位高明的作家,機智聰穎,對書的熱情顯而易見!”
除了獨特結構外,小說中“陌生化”手法也同樣引人注目?!澳吧笔嵌韲问街髁x的核心概念,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在談到“陌生化”時曾強調,藝術的主要目的是讓人們感覺到事物的全部,并不是僅僅知道它的存在。藝術的最大技巧是將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變得陌生,增加感覺難度,延長感受時間。澤文在小說創(chuàng)作時多次使用“陌生化”手法,借助瑪雅的眼睛去觀察書店里顧客所穿的鞋,有人穿著像昆蟲一樣的平底鞋,有人穿著深棕色像船一樣的鞋,還有人穿著比膝蓋還高的紅色鞋子。至于書的氣味,瑪雅也覺得各有差異,它們有的像爸爸身上的香皂味,有的像青草味,有的像大海的味道,還有的則是飄蕩在廚房里奶酪的香甜味?,斞趴磿鴷r也十分有趣,小小的她已經懂得書中比喻,繪畫書里的動物并不是指真實動物,而是代表父母和孩子。成年人眼里普通的壁紙在她看來也不同尋常,壁紙上有凹凸不同的圖案,她把小臉貼上去摩擦,感到癢癢的很舒服。在測量書店大小時,瑪雅并沒有用像大人一樣用尺子測量面積,而是突發(fā)奇想,花了一個下午,躺在地板上,用身體測量,最終得到正確答案:二十個瑪雅長,十五個瑪雅寬。澤文借助獨特視角和新奇語言,打破了成人世界里自動化的語言壁壘,帶給讀者更多奇妙感受。
三 愛與書的深刻主題
《島上書店》這部小說摻雜著幽默成分,摻雜著懸疑成分,也摻雜著愛情成分??傮w而言,它的核心是一則關于愛的寓言,對閱讀的愛,對書店的愛,對身邊每個人的愛。
閱讀是心與心的溝通。費克里曾是一個冥頑不靈的人,他不喜歡的書籍有很多,不喜歡童話、處女作、回憶錄、詩集等等,他只喜歡文學類的中短篇小說。阿米莉婭是出版社銷售代表,她浪漫、溫柔,最喜歡回憶錄《遲暮花開》。二人初次見面時因閱讀差異不歡而散,但四年后,費克里在偶然間讀完這本書,他感動得流下眼淚。小說中柔軟的文字觸動他內心深處的敏感地帶,讓他有一種全身赤裸的感覺。費克里迫不及待地聯系阿米莉婭,分享閱讀喜悅與感動。兩顆原本陌生的心,因為閱讀走到一起。在結婚典禮上,A·J向阿米莉婭深情告白:“我可以向你保證,有書,有交流,還有我的一心一意。”
與所有愛書人一樣,澤文在小說中也流露出對書店未來的憂慮。小說既強調書店重要性,也揭示書店的尷尬地位。書店是小鎮(zhèn)靈魂所在,沒有書店的小鎮(zhèn)算不上一個小鎮(zhèn)。書店將人們的心聯系起來,是人們的精神角落。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書店正在逐漸沒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電子書閱讀器進行閱讀,很少再購買紙質書。同時在網上買書也成為時尚潮流,當地人很少光顧小島書店,只有觀光游客才去書店買書。阿米莉婭辭去出版社銷售代理的工作,成為大型商場的圖書采購員。獨立書店在網絡書店、大型商場和電子書的擠壓下,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而小說結尾,費克里去世,書店原本要被連鎖服裝超市接管。幸運的是,蘭比亞斯將書店盤去,并規(guī)劃在書店里開設咖啡區(qū)、演出區(qū),而這正影射了當今實體書店的發(fā)展模式。
在表達對閱讀的熱愛,對書店未來的憂慮后,小說也包含永恒的文學母體——愛。費克里臨死前,在失去語言能力的情況下,用勁全身力氣對女兒瑪雅說:“愛”。這是費克里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但他并不僅僅說給女兒,而是告訴每一位讀者。這個愛包含太多含義,男女之愛、父女之愛、朋友之愛、甚至是對陌生人的愛。費克里在失去妻子后心灰意冷,而珍藏書的被盜也讓他失去生活希望。但瑪雅卻像是上帝派來的天使,面對這個陌生嬰兒的純真笑臉,費克里冰冷的心被融化。他為瑪雅改變了很多,甚至成為愛麗絲島上第一個進舞蹈教室的男人。阿米莉婭也是一個關心他人的女性,她因閱讀與費克里相知,拒絕已經訂婚的英雄男友。為了照顧費克里和瑪雅,她不辭辛苦地奔波于城市和小島之間。阿米莉婭幫助費克里摘去冷酷面具,引導他樂觀面對生活。費克里的妻姐伊梅斯是個寡婦,她的人生看似風光,實則充滿不幸。她在學業(yè)、婚姻和事業(yè)上的選擇都很失敗,甚至還將《帖木兒》偷走。但蘭比亞斯卻對她一見鐘情,他在發(fā)現伊梅斯偷走書后,依然將這個秘密保守下來,并與她結婚。蘭比亞斯對費克里也十分熱心,在朋友危難時總是慷慨地施以援手。他幫費克里尋找《帖木兒》,幫他照顧瑪雅,甚至還接管小島書店。縱觀全文,小說中的每一種愛都無比珍貴,都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
《島上書店》是一本奇妙優(yōu)美的小說,是一封寫給書店的情書。小說中鮮明的人物形象、“陌生化”的語言、關于文學作品的獨特見解、對書店未來的憂慮、對愛與救贖的思考都讓人難以抗拒。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在愛與書的世界里,沒有人是孤獨的。我們總會在人生的某個瞬間被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正如小島書店的木牌上所寫到的:無人是孤島,一書一世界。
[1]黃桂嬋.文學人類學視野中的“陌生化”理論[J].百色學院學報,2008,(2).
[2]李丹.有書不孤單——讀《島上書店》[N].經濟日報,2015-11-29.
[3]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M].孫仲旭,李玉瑤,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4]賴輝.論《黑暗之心》的敘述者、敘述接受者和“陌生化”[J].外國文學研究,1999,(5).
[5]彭娟.論俄國形式主義的“陌生化”[D].武漢大學,2005.
[6]汪天穎.關于紙書的溫度與堅守[J].中國三峽,2015,(1).
[7]吳顯友.他山之石:從陌生化到前景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8]楊向榮.陌生化重讀——俄國形式主義的反思與檢討[J].當代外國文學,2009,(3).
I106
A
1673-2219(2016)09-0037-02
2016-04-16
李小樂(1990-),女,陜西宜川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歐美文學與生態(tài)批評。
(責任編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