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滔滔
我們知道,禮尚往來從古至今都有,只不過今日將其演化得更加金錢化了,那么在古代,古人如何送禮呢?500年前的古人盛行互贈書畫禮物。今日遠行,朋友送我一幅《江岸送別圖》,改日友人生日,我就回贈《古松》祝壽圖。
這種藝術(shù)品的禮尚往來是一個循環(huán)不息的游戲,但若問這個游戲是否有趣,沈周必定會哀嘆一句:“豈是游戲哉?還債耳。吾在,此債不休。吾死,則已矣?!蔽尼缑饕矔L嘆一聲:“嗟乎!紛紛畫債未能償,日日揮毫不下堂?!?/p>
“送禮游戲”的規(guī)則奠定了明代藝術(shù)圈的氛圍。500年前的古人,賀壽、新婚、赴考、遠行……所有的大事與典禮都離不開書畫禮物助興。
朋友婚宴時,贈送書畫是常事。沈周曾送給友人一幅《石榴圖扇》,祝賀他新婚之喜,并題詩云:“我寫君家多子榴,今年消息在枝頭。”
金榜題名時,也少不了作畫題詩以助興。江南文人畫家都作過不少《折桂圖軸》送給高中及第的朋友。但文徵明和唐寅兩人的作品都較少涉及慶賀登科的題材。事出有因,科舉考試對曾經(jīng)十次落第的文徵明來說,是往事不要再提;對身涉“科舉作弊案”的唐寅來說,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彼時藝術(shù)圈賀壽的禮物,通常是象征品格高潔、延年益壽的松樹圖,譬如《松鶴圖》、《雙松圖》、《喬松圖》等。當時最著名的生日禮物,莫過于沈周的名作《廬山高》,這是他于1467年送給老師陳寬的祝壽之作。
500年前藝術(shù)圈內(nèi)的禮物互贈,是一種友人間橫向的關(guān)系流動,象征著人情倫理、文化交流。如今,禮物的贈送依然存在,雖然沒有之前的影子,但形式還是大同小異,畢竟字畫是中國的傳統(tǒng)國粹,高雅,大氣,不失身份,還能彰顯出送禮人以及收禮人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底蘊氣質(zhì),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古時的遠行,因為其不易而浪漫。在遠行之際,送上一幅書畫,算是古人的浪漫之一。送一副駿馬圖,希望朋友遠行順利,并如駿馬一般奔騰。放在今天,有些作品說不定價值連城,而在以前,也就只能算作一份情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