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這里所謂進化,指的是在古老生活空間的改造中,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在關注點、審美、執(zhí)行方式上表現出的長足進步,特別是視野的拓展與格局的提升。我們和參與老空間復興的年輕人及年輕團隊接觸,發(fā)現這個一向沉重的話題,少了一點耽于討論的陰郁,多了一點活潑與溫情。
相對于大規(guī)模的政府改造行為,年輕人參與的改造項目,行動范圍小,從精從巧;理念更具現代感,審美更有先鋒性;改造的功能也更為復合,并非著眼于打造觀光景點,更注重的是文化品牌與人際互動。
逢古街巷便做咖啡街;逢舊廠區(qū)則改為文創(chuàng)園;逢鄉(xiāng)村就建農家樂,逢沿江順水之地無一例外開酒吧街……這樣的改造形式似乎永遠好用,而且也真的盈利。
形式的固化其實也是業(yè)態(tài)的固化,是對被定義的受眾需求的固化。當傳統的改造者苦心尋思“現在的游客到底需要什么”時,青年改造者們關注的則是“誰才是改造的受眾”。
是童年舊樓拆除、急需要知道自己根基還在的父親?是與城市一起見證變遷、異常敏感而無處宣泄的滑板少年?是日夜留守家門、百無聊賴的老奶奶?是需要知道自己生長的村子里其實就有足夠商機的北漂大學生?
在新生代改造者眼里,老城改造不再是一種以營利為目的的旅游推廣手段,它的發(fā)展方向與形式發(fā)生了立體的重疊與交錯,最終達成的結果,是以環(huán)保為基本保護手段,保障日常生活的順利,包裝已有特色,聚集鮮活力量,保留一個“原味的故鄉(xiāng)”—不為改而改,讓城市有城市最自我的性格,讓鄉(xiāng)村是最美的模樣,讓自己的家鄉(xiāng)成為一個真正宜居的Better Place。
商業(yè)經營與“以修復為保護”的理念曾經長期博弈。在古城改造的核心內容“文化保留”上,與隔離、圈圍等傳統做法不同,年輕人的理念是讓這些古建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承擔相應的功能。于是有人認為,“這生不出文化,這頂多也就生出了文藝。”比如,一條兩百米長的南鑼鼓巷,成了北京的觀光熱點;要在上海田子坊吃一頓午飯,已經一桌難求;而鼓浪嶼最大的旅游賣點就是“文藝”。
中國“文藝”風潮的興起,與85后、90后的成長期重疊。而年輕改造團隊的主力正是80后、90后,他們沉浸在不同地域的文藝風格中,文藝、藝術也成為他們在改造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主題。
目前以年輕人為主體的老城改造團隊多活躍在一線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北京、天津以及成都、重慶。他們大多是通過文創(chuàng)項目對個體建筑進行內部改造(上海,重慶),或持續(xù)運作“以旅游激活老城生命力”的項目(蘇州、泉州)。這些年輕團隊的骨干力量大多是本地人。這并非有意而為,而是因為發(fā)自內心的熱愛與土生土長是一種優(yōu)勢,這也彌補了以往大型專業(yè)團隊提出的設計方案“局外人”、“隔一層”的生疏,保持了“made in本土”的純正味道。
這些年輕人都帶著所屬城市的性格特質,南北迥異,個性鮮明。采訪中,不同地域的團隊也表現出不同的溝通方式:天津古村改造的團隊說,現場圖片可以拍,但要等到下午晚一點,因為現在村子里的老人在休息,不好太吵;西安年輕人熱愛戲劇,持續(xù)關注改建的媒體人向我們介紹當地年輕人的新據點,反復強調是因為“那邊的劇場演出真的很不錯”;廈門沙坡尾改造團隊和我們約定了4個不同的事項,確定了4個完成的時間,最終全部準時提交;與英國團隊合作的重慶年輕人,回復郵件用的是非常正規(guī)的商務格式,后面的自動簽名欄是全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