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住在美國的朋友談到有一次他在紐約請客,一位猶太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差沒拜他為師。朋友不免為自己的手藝感到得意,問猶太人:“你覺得我哪一道菜做得最好?”
猶太人說:“呀!你實在了不起。我們猶太人吃蒜頭都吃了幾千年,都是用手剝或者用刀切,而你只是用菜刀拍了兩下,蒜頭就跑出來了。”
朋友說,從那以后他對中國文化就大有信心。
其實不只是蒜頭,我還聽過芝麻餅的故事,說是有幾個外國人去餐廳吃飯,點(diǎn)了份芝麻餅。外國人看到芝麻餅的時候大為驚嘆:“這芝麻撒得密密麻麻、整齊有致,一定花了不少時間吧!”
確實,如果我們對事物有主體和客體之分,我們就很難有拿大餅來就小芝麻的創(chuàng)意了。
還有一次,我路過仁愛路的九如餐廳時發(fā)現(xiàn)門口圍了一大群人,其中有一些是外國人,他們?nèi)际且桓贝髿獠桓掖臉幼?。原來,他們在看餐廳的師傅“搖元宵”——把一團(tuán)團(tuán)豆泥放在裝有糯米粉的大籮上搖來搖去。不到半盞茶的工夫,數(shù)十粒元宵就搖成了,每一粒元宵的大小都一樣,每一粒元宵都是那么圓?!皳u元宵”看起來真的很神奇,怪不得大家都目瞪口呆。
文化的奧秘有時會存在于細(xì)微之處,比如從怎樣剝一顆蒜頭、沾一粒芝麻、搖一個元宵就能看出其細(xì)膩的一面。不只是文化,一個人做的任何芝麻綠豆、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表現(xiàn)他的品質(zhì),這是佛家說的“三千威儀”與“八萬細(xì)行”應(yīng)該并重的原因。
芝麻、蒜頭和元宵真的都不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