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奧
[摘 要]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切實提升高中生英語學科思維品質,教師需要遵循思維可視化的理念,指導學生立足主題語境和語篇優(yōu)勢,將文字信息轉換為思維可視化圖形,再以“看”為手段對圖形中的各項視覺元素展開有針對性的思維二次加工。學生沉浸地看、深刻地思,在訓練看的語言技能的同時提升思維品質。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圖形;高中英語;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 ? ?G633.4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6-0041-04
一、問題的提出
思維品質是普通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維品質反映了個體思維水平的差異,具有發(fā)散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邏輯性、敏捷性和系統(tǒng)性等特點。為了提升高中生英語學科思維品質,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可視化”的途徑再現(xiàn)學生的思維活動,進而對再現(xiàn)成果進行加工和優(yōu)化,達到提升高中生思維品質的目標。
思維可視化指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呈現(xiàn)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通過任何可觀察的形式對個人或群體的思維、問題、推理或反思的過程進行記錄。思維可視化可以通過語言、寫作、繪畫、建造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其中繪畫就是利用圖示或圖示組合,將思維通過各種圖形實現(xiàn)可視化。常見的思維可視化圖形有思維導圖、圖形組織器和信息結構圖等。鑒于思維可視化圖形的特點,相關圖形可以通過“看”來進行二次加工。
結合思維可視化與“看”的關系,教師首先應基于思維發(fā)展的階段性和層次性,選取服務于指定課堂活動的圖形完成開發(fā)。然后,教師指導學生處理圖形中的各項視覺元素,進行二次加工;學生形象地看、抽象地看、思辨地看,發(fā)展相應的思維能力。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中的語篇“Tu Youyou Awarded Nobel Prize”為例,探究了在開發(fā)與加工思維可視化圖形的過程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可行性。
二、思維可視化圖形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運用
(一) 形象地看:在表層信息獲取中啟動思維
1. 樹狀圖: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發(fā)散性思維表現(xiàn)為個人思維沿著不同方向擴展,使觀念發(fā)散到各個有關方面。在閱讀語篇前,教師可以利用樹狀圖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樹狀圖將中心主題置于核心位置,再將衍生信息像樹枝一樣發(fā)散開來。樹狀圖可以將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可視化,并直觀呈現(xiàn)圍繞主題展開的信息群。
學生結合語篇標題“Tu Youyou Awarded Nobel Prize”對語篇內容展開預測,識別、回憶和提取大腦中涉及屠呦呦的信息。教師整理學生觀點,形成樹狀圖(如圖1)。
學生初看樹狀圖,比較圖1與自己預測的內容的差異,發(fā)現(xiàn)圖1是結合生活常識、語篇內容加以篩選的產物。這就提示學生要根據已知信息展開合理預測,避免讓發(fā)散性思維活動淪為胡猜亂想,以此提高自身的思維效率。
2.餅狀圖: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性思維
整體性思維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按照一定的順序規(guī)律構建的,要求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為了讓學生在歸納、概括類的活動中形成整體性思維,教師可以發(fā)揮餅狀圖的解釋功能。餅狀圖顯示一個數據系列中各項的大小與各項總和的比例。針對所選語篇,學生可以依據報道的體裁特征將其分為title,introduction,body,end四個部分,并根據各個部分的內容繪制餅狀圖。
學生要看結構占比,根據各個部分所占比重的多少,將占比最大的body部分確定為閱讀重點,進而制訂整體閱讀規(guī)劃,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和精力。教師后續(xù)在圖中整合內容要素,將餅狀圖升級為旭日圖(如圖2),建立結構與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
學生還要看內容分布,從語篇整體布局的角度出發(fā)思考作者為何要在body部分不惜筆墨大篇幅描述life experience與research兩個部分的內容,進而為后續(xù)探究屠呦呦的成功要因、歸納其杰出品質等深層思維活動預熱。
(二)抽象地看:在中層內涵闡釋中訓練思維
1.魚骨圖:增強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思維的邏輯性主要指在表述一件事情時是否前后相關聯(lián),是否順序恰當、條理清楚、順理成章。為了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師生可以使用魚骨圖實現(xiàn)思維可視化。魚骨圖像魚的骨架,魚頭代表了目標,可在魚尾呈現(xiàn)問題或現(xiàn)狀,脊椎就是實現(xiàn)目標過程的所有步驟。學生審視魚骨圖,可在看填充、看比例、看走向的過程中形成邏輯思維。
落實到所選語篇中,教師首先呈現(xiàn)“魚尾”Tus life experience與“魚頭”awarded Nobel Prize,學生通過研讀語篇,可以以時間為節(jié)點完成脊椎部分的填充(如圖3)。
學生首先看“魚身”,明確屠呦呦在獲得諾貝爾獎前的各階級經歷,勾勒段落主線,梳理出邏輯性。其次看比例,標注出屠呦呦研究的關鍵時期(1967年—1971年),觀察其所占整個“魚身”的比例。學生發(fā)現(xiàn)該階段所占比例雖不多,但對屠呦呦的人生而言至關重要,從而領悟“把握人生關鍵期”的道理。最后看走向,思考“魚身”為何向右上方傾斜,教師補充隱喻的知識,讓學生明了魚骨圖如何利用向上的方位布局呈現(xiàn)屠呦呦研究的前進性,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維度”與“成功”等抽象概念間的隱喻聯(lián)系,增強思維的邏輯性。
2.流程圖:增強學生思維的推理性
提升思維的推理性要求學生基于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未知的結論,屬于深層次的思維活動。針對過程特征明顯、階段差異顯著的內容信息,教師可以借助流程圖將離散、復雜的信息轉化為一個結構化的、便于觀看的、易于理解的圖形,讓學生在看圖的過程中進行推理。
流程圖是直觀地描述一個工作過程的具體步驟圖。教師簡述流程圖相關符號的含義后,可組織學生使用流程圖轉譯語篇第三段青蒿素實驗的相關文字信息。教師選取規(guī)范、合理的流程圖(如圖4)供學生觀察和思考。
學生首先看矩形框。根據矩形框的數量,能發(fā)現(xiàn)屠呦呦的實驗從開始到成功經歷了多個步驟,據此思考作者為何要詳盡地描述研究細節(jié),推斷作者在內容安排上的意圖。學生再看菱形框。結合菱形框中的價值表達,推斷作者力圖刻畫屠呦呦怎樣的人物形象,并在討論后歸納出屠呦呦鍥而不舍、以人為先等優(yōu)良品質。學生最后看進程方向,思考流程圖中的復雜進程與最終成果間的辯證關系,總結出“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這一蘊含于語篇與圖形中的客觀規(guī)律,增強思維的推理性。
(三)思辨地看:在深層思辨啟迪中深化思維
1.維恩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有目的、不斷自我調整的思維活動,要求學生能夠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所接收信息的真實性及附著其中的價值取向做出明辨。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可以通過探究、評判語篇主題意義的形式來實現(xiàn)。例如,所選語篇主題屬于“人與社會”范疇,具體為“people of achievement”,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比較人物異同的過程中探究主旨、提升思維,而開展該活動可以借助維恩圖。維恩圖常被用于展示不同的事物群組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維恩圖充分發(fā)揮了視覺模態(tài)的直觀特性,群組間重疊的共同區(qū)域呈現(xiàn)共性,其他區(qū)域呈現(xiàn)每個群組的獨有屬性。
在讀后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呈現(xiàn)以屠呦呦、鐘南山、張桂梅三人為對象繪制的維恩圖。學生先直觀地看布局,思考其中的獨立部分與重疊部分分別代表什么,并將維恩圖補充完整(如圖5)。
學生要看內容,在看的過程中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然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以開放性的問題為支架,適度點撥:作者為何要在“people of achievement”的主題下,在全世界眾多杰出人物中選擇屠呦呦的事例作為語篇素材。在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學生以可視化資源為支撐,打破思維定式,對他人的觀點進行辨別、質疑、評價,提高自身的批判能力。
學生在看圖片、思異同、悟主旨的過程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陶冶愛國主義情操。教師通過組織學生思辨地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揮了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2.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
創(chuàng)新性思維以感知、記憶、思考、聯(lián)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通過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活動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教師需要讓學生立足于課堂所學,在新的任務情境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二次表達。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學生可以圍繞語篇內容自主繪制基于自身認知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通過層級圖把各級主題的關系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將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連接的一種可視化思維工具。學生立足于自身對語篇內容的理解,確定中心主題,繪制思維導圖。教師展示有代表性的思維導圖(如圖6)供學生學習。
學生要看中心主題,看圖中的層次變化,明確思維導圖如何合理安排不同內容的層級關系、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語篇。同時,學生在看圖的過程中會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內容,為自主開展的二輪閱讀打下基礎,并在新的語言輸入中實現(xiàn)閱讀范式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的更新發(fā)展,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思維可視化理念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看圖豐富了過往只讀文字的體驗,實現(xiàn)了課堂活動的模態(tài)轉變。同時通過結合看和思,學生開展了積極的思維活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適時給予示范、構建支架、輔助監(jiān)控,為學生繪圖、看圖、思圖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支持,確保學生認真地看、深刻地思,切實提升思維品質。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黃維強.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11):6-12.
[2] ?鄭鴻穎.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中學英語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9): 7-12.
[3] ?蔣京麗.思維可視化圖形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1(Z2):43-47.
[4] ?武和平,李樂.釋“看”:英語課標的新增語言技能[J].課程·教材·教法,2021(9):93-100.
[5] ?張穎,王曉平.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0(3):155-160.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