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本體”到“本位”——張君勱“中國文化走向問題”脈系梳點

      2016-03-09 00:20:45史育華
      關鍵詞:本體活力民族

      史育華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河北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

      ?

      從“本體”到“本位”
      ——張君勱“中國文化走向問題”脈系梳點

      史育華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河北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

      張君勱關于中國文化走向問題是當前中國哲學界需要再次探討的新儒學問題。在圍繞這一問題的眾多已有界定中,學者們往往從“精神自由”的字面表達來界定張君勱文化哲學研究的立場、方法和歸宿,這致使其割裂了張君勱文化建設總綱領中“精神自由”與“民族文化”的內涵與指向的本質關系。張君勱文化哲學脈系的本原價值是將“人生觀”作為民族文化的基礎,將“學問之獨立王國”的建立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問題,將“民族活力”作為立國之道的根本途徑,而“民族活力”的激發(fā)來自于儒學復興,這一路徑的終極指向在于挽救民族危亡。

      自由精神;民族文化;新儒學;文化走向;理學;立國之道

      在中華民族百余載抗爭史中,各種主義并存、多種路線交織。在這些“主義”與“路線”當中,張君勱以“文化中國”的形態(tài)力促民族觀念和民族自信的形成。也就是說,在張君勱看來,只有強化國民的民族觀念,提升國民的民族自信與民族精神,才能夠真正拯救中華民族,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以“文化中國”為核心的民族主義在國難緊急的局勢下似乎打了折扣,但是這種“軟實力”直接觸碰的是民族心理的最深處。張君勱認為發(fā)展以“自由精神”為基礎的“民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出路,即“造成以精神自由為基礎之民族文化”[1]75。這一總綱領影射出張君勱對過去中國文化的質疑和反思、對未來中國文化的探索與指向。就中華民族的整個發(fā)展史而言,那種“折扣”的出現(xiàn)是一種必然,但是這并不能抹殺張君勱對“文化中國”未來之路界定的研究意義。這種意義在于張君勱將“人生觀”作為民族文化的基礎,將“學問之獨立王國”的建立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問題,并將“民族活力”作為立國之道的根本途徑,而民族活力的激發(fā)來自于儒學復興,這一路經的終極指向在于挽救民族危亡。

      “文化中國”是張君勱哲學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部分的兩個支撐性要素是“精神自由”與“民族文化”,即建構“文化中國”需要“精神自由”與“民族文化”的支撐。張君勱認為,看得起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歷史,這樣才能夠獲取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是“立國”的前提。他說:“總得先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然后才可以立國?!盵2]225顯然,在張君勱看來,民族復興的基礎來自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喚起需要建設本土化的開放性文化,即具有民族性的文化體系。就中國而言,這種文化體系的建構過程就是“文化中國”的形成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在張君勱看來,就是“造成以精神自由為基礎之民族文化”[1]75。質言之,“民族活力”的激發(fā)或者民族復興的基礎在于“精神自由”和“民族文化”。張君勱通過對中國歷史的三千年比較,認為社會的進步、“民族活力”激發(fā)以及民族復興的基礎是儒家哲學的復興,此處的“復興”不是“漢學”的回歸,而是作為開放系統(tǒng)的新儒學的創(chuàng)設。在張君勱的學術視閾中,“文化中國”的建構過程是以西方之優(yōu)長促進中國儒學復興的過程,更是新儒學運動發(fā)展的過程。立于“人生觀”和“學問之獨立王國”,以“中西會融”“儒學復興”的方式來激發(fā)“民族活力”,并以民族精神的鍛造為挽救民族危機的恒久良方,這是張君勱見解遠超時人之處。

      一、“民族活力”與“文化盛衰”

      張君勱在審視中國文化發(fā)展時,將中國文化置于民族歷史的連續(xù)狀態(tài),而非特定歷史狀態(tài)之下。他以中國三千年歷史興衰為透視,將歷史與文化的關系進行了整體化審視?!懊褡逯⑺?,當為已往二三千年歷史之透視線”[1]50。顯然,這是一個歷史整體視角的研究方式,而這一方式的突出表征在于將民族歷史進行整體把握的同時,并對“文化盛衰”的跌宕形成對比。張君勱將中國歷史劃分為三期:秦漢以前、魏晉至唐宋、元至清末。在他看來,秦漢一統(tǒng)鑄就了強大的民族精神,這一時期是民族的強盛時期,并以此形成了民族“臻于極頂”的勢態(tài)?!拔搴鷣y華”之后,“民族混血”使得民族活力大有提升,外來文化的會融,特別是“佛教”的輸入使得這一時期的中國文化超越了秦漢文化的發(fā)展軌跡。也正是“佛教”的傳入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帶來了新鮮的“血液”,進而在那樣一個“混血”時代,“民族”與“文化”的各自交融便促進了儒家的覺醒?!胺鸾虒τ跐h族學術亦大有裨益,以其促進儒家之覺醒故也。所謂周程張朱之理學,實為佛教所激起”[1]58。從元至清末,由于整個民族對待外部活動的消沉,加之于主導文化思想被鉗制、禁錮,民族文化少有發(fā)展?!懊褡寤盍Α钡南翈淼氖俏幕孕诺南Ш臀幕瘔褐普叩某霈F(xiàn)。文化被壓制,這又使得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尊不斷削弱。由是,可見張君勱依托“二三千年歷史之透視線”對“文化盛衰”歷史輪廓的基本闡釋。

      張君勱對三期歷史劃分的衡量要素有兩個,即“民族之盛衰”與“文化之盛衰”。他認為周末期制度、思想與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為秦漢大一統(tǒng)奠定了堅實基礎。秦始皇對文字、度量衡的統(tǒng)一以及對外拓展與防御功績,特別是漢武帝時董仲舒表章六藝罷黜百家被張君勱視為民族強盛下的文化強盛,這演繹了整個民族的最光榮的時代。他以“五胡亂華”為分界,認為此時期之后“漢族”的血統(tǒng)外延有所擴大,這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一大變遷,也是民族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融合階段的開始。張君勱承認“五胡亂華”至元之前民族文化的大發(fā)展來自于“民族活力”。“此時代中吾族天才之表現(xiàn),在佛教上自開宗派,一也;消化之后造成理學,二也。可以見吾族雖模仿他人,然有自己創(chuàng)造之魄力”[1]58。由是說,張君勱并沒有用“純血統(tǒng)漢族”來否定“混血之后漢族”,相反,他認為隋唐文化“大有可觀”正是來自于混血后的“漢族”。明成祖為鞏固統(tǒng)治,復活封建,以崇尚儒術來鉗制思想,“獨有王陽明在政治黑暗與‘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之環(huán)境中,勉強另辟途徑,創(chuàng)所謂‘致良知’,‘知行合一’之學說,稍破沉寂之空氣”[1]60。康熙平定三番之后,清政權的進一步穩(wěn)定帶來了更為嚴格的文化束縛政策。在此高壓之下,學者們陸續(xù)走向了“解讀”與“考據”?!扒宄倭嗄曛校韺W上僅有反王歸朱運動,不足云哲學上之新創(chuàng)作?!宕腥~以降,考據之學,號為極盛……然考據之學,不過為一種文字學,對于民族思想之發(fā)揮毫無用處”[1]63-64。由是可見,張君勱認為民族“活力之盛衰”帶來了民族“文化之盛衰”。

      張君勱之所以將“民族之盛衰”納入其文化哲學范疇,其目的在于以“二三千年歷史之透視線”為背景來考察“文化之盛衰”?!耙粐鴼v史中文物制度及人物之觀察,不離乎一時代之透視線;透視線變,則文化制度與人物之價值,因之而亦變”[1]50。張君勱文化哲學中的“民族之盛衰”是衡定“文化之盛衰”的“透視線”。他反對“中國文化外來說”,認為在中國文化在秦漢以前為“自造”。他認為“五胡亂華”之后的“漢族”與秦漢時期“漢族”的差異在于“混血”。當然,這并不是說在張君勱“中國文化”視閾中存在一個“純血之漢族”?!拔崛擞没煅坪跷崛诵哪恐姓J定有一種純血之漢族,而其實不然。漢族在周時春秋時代,已與四境之異族發(fā)生關系”[1]54。也就是說,在其文化哲學體系中并不是要論述某一個民族的“血統(tǒng)”與“文化之盛衰”,而是要論述“民族活力”對“民族文化”的主導關系?!拔幕⑺ヅc民族活力互有關系;有活力斯有文化,無活力斯無文化”[1]64。也正是基于此,張君勱文化哲學的本體指向是“民族活力”或“民族精神”,而不是民族學意義上的“漢族”?!敖穸蟛磺竺褡寤盍χ囵B(yǎng),而但講文化之應為動的或靜的、應為進步的或保守的,是猶不浚源而求水,不培根而求木也”[1]64。 僅以“漢族”“混血后之漢族”“黃河民族”等詞匯表達來評價張君勱文化哲學思想缺乏“中華民族”的總體觀念,甚至說“他站在大漢族主義的立場上,只承認漢族文化的主導地位……”[3]218,這樣的評價完全偏離了張君勱哲學本旨思想。顯然,在張君勱視閾中,“民族活力”或“民族精神”是統(tǒng)攝歷史全部過程的核心,是民族的本質力量的源頭,具有本體意義。

      二、“精神自由”與“民族文化”

      張君勱認為,“文化”是“一社會中精神與物質生活之全部現(xiàn)象”[4]265。顯然,他主張“文化”是總攬社會的一切現(xiàn)象,而這一現(xiàn)象又以“社會”為單位,是特定歷史階段下的特定現(xiàn)象。張君勱以民族“活力之盛衰”為“透視線”將中國“二三千歷史”縱向劃分為三個階段,每一歷史階段對應“一社會”的“政治”“社會”“學術”“宗教”“藝術”五個橫向層面。張君勱借用中國社會五個層面與歐洲對比,認為中國政治特點是:由于長久以來的君主專制,人民無獨立性可言;社會特點是家族主義,個人獨立價值喪失 ;就學術的特點而言,由于文字障礙和論理學素養(yǎng)的缺失,思想沒有系統(tǒng)性,更缺少天才性的發(fā)展;對于主張?zhí)烊撕弦坏淖诮潭?,不僅“誠意”缺失,而且功利觀念甚重;藝術方面,中國藝術以“真”為本,而且兼容“天道”蘊含。顯然,以“二三千年歷史之透視線”為背景展開對中國社會五個層面的歷史性評判是張君勱對中國未來文化走向判斷的基點。上述五個方面雖然不能窮盡“一社會中精神與物質生活之全部現(xiàn)象”,但是作為“一社會”的核心表征能夠在與其他社會對比中顯現(xiàn)出得失。張君勱力求通過這五個方面中歐對比的得失尋找到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并以此來探尋去弊救國的文化新出路,即“必先知既往之得失,乃可語夫今后之出路也”[1]65。

      在五個社會層面的中歐對比中,張君勱唯一認可的是中國的藝術。他認為,中國藝術之所以優(yōu)勝于他國,是因為中國的士大夫在“優(yōu)游自得”的狀態(tài)下,以“精神自由”創(chuàng)作于“無意之中”。這種“無意之中”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本質上是“精神自由”的呈現(xiàn),這也就打破了西方生活中“規(guī)矩”的束縛,所以,中國人在藝術上“創(chuàng)造”頗多。在他看來“精神自由”是中國藝術勝于他人的主要原因。張君勱力圖通過幾個社會主導要素的中歐對比來指明“吾族之受病處”在于:“其政體為君主專制,養(yǎng)成大多奴顏婢膝之國民。子弟受大家族之庇蔭,依賴父母,久成習慣。學術上既受文字束縛之苦,又標‘受用’‘默識’之旨,故缺少論理學上之訓練,而理智極不發(fā)達。”[1]74張君勱認為,這些現(xiàn)象所反映的本質是“精神自由”的缺乏,這也是中國新文化確立需要克除的總病根。在張君勱看來,當時中國的諸多學者僅僅是關注了“科學”“實業(yè)”和“民主”等歐洲社會“優(yōu)長”的表征,而歐洲之所以“優(yōu)長”深層次來源問題并沒有被深入思考?!叭舻豢茖W救國也,實業(yè)救國也,或曰德謨克拉西救國也;但表示其欣羨歐西今日之優(yōu)長,而于此優(yōu)點之所由來,未加深考焉”[1]75。在張君勱看來,中國缺少的并不僅僅是歐洲社會的“優(yōu)長”表征,更為缺乏的是歐洲近代以來人的“精神自由”?!安幌扰囵B(yǎng)科學精神之來源,如此而謂能發(fā)達科學、能發(fā)達工商實業(yè)、能鞏固國防,吾未之見也”[1]80。由此,在張君勱看來,挽救中華民族的根本所在并不僅僅是歐洲“優(yōu)長”表征的模仿,更重要的是歐洲近代人文精神的吸取,特別是每個人的“精神自由”的培植。

      在張君勱看來,“精神自由”是國民探求知識的原動力,是“民族文化”的基礎,同時也是療治中國“總病根”的根本方式?!罢\能培養(yǎng)國民探求智識之原動力,則其應用于工商與軍事之效果,自可隨之而來”[1]80。張君勱意識到民族的血脈是“文化”,拯救民族必須從拯救文化開始,因為,“文化的復興意味著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復興”[3]219。他認為個人“精神自由”的發(fā)揮促成了“個人自由”與“民族文化”,即“各個人發(fā)揮其精神之自由,因而形成其政治道德法律藝術;在個人為自由之發(fā)展,在全體為民族文化之成績”[1]75??梢姡趶埦齽甑奈幕軐W視閾中, “精神自由”作用于個人的“自覺自動之智能”,并通過“日積月累”的努力,可以形成維持民族的生存的“政治道德法律”。在“精神自由”的引導下,每個人的“自由之發(fā)展”是鞏固民族生存的基礎,而這又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必由之路。換言之,只有“精神自由”的存在,才能維持民族的生存?!皞€人精神上之自由,各本其自覺自動之知能,以求在學術上政治上藝術上有所表現(xiàn);而此精神自由之表現(xiàn),在日積月累之中,以形成政治道德法律,以維持其民族之生存。故因個人自由之發(fā)展,而民族之生存得以鞏固。此之謂民族文化”[1]75。張君勱的文化綱領邏輯關系表現(xiàn)為:通過“精神自由”造就“個人自由之發(fā)展”,“個人自由之發(fā)展”的日積月累而成就“民族文化”?!拔崛艘詾榻窈笪崦褡逦幕雎罚幸豢偩V領曰:造成以精神自由為基礎之民族文化”[1]75。

      三、“個人自由”與“民族自由”

      張君勱“中國未來文化出路”總綱領有兩個要點,即“精神自由”與“民族文化”,而這兩個要點的關鍵性聯(lián)結在于“個人自由”與“民族自由”。張君勱認為,“精神自由”可謂“新精神”的發(fā)展,即要通過個人的“精神自由”來超越舊日傳統(tǒng)和遺產的固定化模式與限定,以在其中注入新鮮的血液。在張君勱看來,近代歐洲人文精神與“個人自由”的融合是保護并發(fā)展傳統(tǒng)的有效力量?!敖窈蟊仨毥浺环屡Γ郧笮抡沃A之確立,而后舊傳統(tǒng)反可因新努力而保存,而不至動搖。否則新者不能創(chuàng)造,而舊亦無由保存”[1]75。顯然,張君勱著眼于民族振興,認為只有人的精神獲得了自由,才能構建起“自由環(huán)境”,進而實現(xiàn)“民族自由”。他認為,“個人自由”與“民族自由”是并重的,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將奠定民族的共同基礎,進而“個人自由”需要在“民族自由”中得以養(yǎng)成和保存,反過來,“民族自由”是“個人自由”的環(huán)境。“個人自由,惟在民族大自由中,乃得保護乃能養(yǎng)成;民族之大自由若失,則各個人之自由亦無所附麗”[1]80。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張君勱的“精神自由”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自由本性”,二是“自由環(huán)境”。于個人精神,是“自由本性”的激發(fā),于民族精神,是“自由環(huán)境”的呈現(xiàn)。

      “自由本性”與“自由環(huán)境”必須協(xié)同作用才能構成“精神自由”。張君勱認為,“自由本性”只有在“自由環(huán)境”當中從事創(chuàng)造性活動,也就是說,“個人自由”只有在“社會自由”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價值,“精神自由”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xiàn)?!八^政治學術宗教藝術,皆發(fā)動于個人,皆予個人以發(fā)展之機會,而同時即所以范圍個人,所以奠定民族之共同基礎;故個人自由之發(fā)展之中,不離乎大團體之自由。惟有在民族大自由鞏固之中,而后個人自由始得保存”[1]80。在張君勱看來,“個人自由”必須推及到“民族自由”的程度,中國才能有所發(fā)展。對于中國出路,張君勱選擇了文化的視角。“國家之形勢愈危岌矣!凡念及吾族之將來者,莫不對于文化之出路問題,為之繞室徬徨,為之深思焦慮……中華民族之在今日,如置身于生死存亡之歧路中,必推求既往之所以失敗,乃知今后所以自處之道;必比較各民族在歷史中之短長得失,乃知一己行動之方向”[1]自序1。張君勱認為,民族的將來在于文化的出路,于是,他進一步認為“民族自由”的實現(xiàn)應以“新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本位?!靶率健钡闹袊鴤鹘y(tǒng)文化即是為以“個人自由”和“新儒學”為基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新形態(tài),是“民族自由”的核心支撐。張君勱認為,文化改造原則有兩點:不可舍己徇人,應因時制宜。在張君勱看來,以新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本位不是“復古”,而是“創(chuàng)新”;不是“封閉”,而是“開放”;不是“舍己求人”,而是“因地制宜”。

      張君勱以“文化”為切入點,目的是提升中國的自信力,也就是說通過“民族文化”的改造來實現(xiàn)“民族自由”?!懊褡逦幕笔侵袊孕帕Φ膩碓矗澜绲男掳l(fā)展則是我們應該正視的現(xiàn)實。“民族文化”與“環(huán)球大勢”的結合是“民族自由”的關鍵,而這個關鍵的支點則是“新儒學”?!拔┯胁晌鞣綄W說之長,而后吾國學說方能達于方法謹嚴、意義明確、分析精到,合于現(xiàn)代生活。亦惟有以吾國儒家哲學為本位,而后本大道并行萬物并育之旨,可集合眾家之說,以一大洪流……儒家哲學與西方哲學之交流,與互為貫通,不獨可以補益東方,或者可以產生一項交配后之新種”[5]158?!叭鍖W”作為中國式的思維,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每一個細胞之中,以此為文化本位是合理的,也是現(xiàn)實的。張君勱的“新儒學”觀著眼于中國“儒學”的新發(fā)展,將西方文化的積極因素引入其中,不僅有益于中國,而且有益于世界。張君勱的這一主張在本質上已經遠遠超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以新文化的方式來警醒國民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在張君勱看來,從“精神自由”到“民族自信”這是一個民族振興的途徑,而這個途徑的實現(xiàn)方式是中西文化的并重,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也是一個客觀態(tài)度,這個態(tài)度反映的是對當時“民族本性”和“國民本性”的深入思考,同時也是張君勱哲學思想由“本體”到“本位”的回歸。

      結 語

      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在亡國滅種面前,張君勱以民族“活力之盛衰”為透視線,以“精神自由”為“本體”,以“儒學”為“本位”,更多的是出于民族獨立,是對國民的自我態(tài)度、自我反省、自我發(fā)展提出的根本性指引。以“精神自由”為本體,并不是張君勱哲學思想的旨歸,而其本質在于以此為途徑來激發(fā)民族的“自信力”。也就是說,在張君勱看來,民族狀況的改變來自于“精神自由”和“自信力”,與此同時,他并沒有忽略“物質”的存在?!拔崛艘嘀獋€人之自由,非在衣食足倉廩實之后,不易說到;各個人在寒無衣饑無食中而談精神自由,猶之緣木而求魚”[1]76。顯然,張君勱的“精神自由”“民族自信”“民族文化”和“物質基礎”是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層面的表述,這就導致他既不同于“文化復古”者,也不同于“全盤西化”者,而彰顯的是他中西并重,并以民族文化為本位的時代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更多的是注重對人的精神的解放和對民族的拯救。自然,張君勱關于中國未來文化綱領既有本體論意義,又具有方法論的意義,站在民族精神與民族自信的角度,這無疑是認識的進步和歷史的進步。

      在張君勱看來,“人生觀”是文化的根基。他指出:“我人以為今后要改造中國政治、經濟,其下手處應先從人生態(tài)度著手,或曰人生觀應徹底改造。由此生活態(tài)度之改造中,乃生我們所要之新文化?!盵4]270張君勱認為,“人生觀”是新文化的基礎,新文化是中國未來政治、經濟的基礎。在他看來,中國當時的根本問題是以“人生觀”為基礎的文化問題,確切地說是“人生觀”問題。新“人生觀”的樹立目的在于作用于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這表現(xiàn)出張君勱在探尋從根本上調治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有效方式??梢哉f,張君勱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尋找民族振興的出路和方式,這一出路和方式的根源在于中國民眾的思想開化。中國民眾思想的開化在于“學問之獨立王國”的建立,在張君勱看來,這是文化核心問題?!皩W問為獨立王國云者,指學問趨于政治以外之獨立境界言之也”[6]179。所以,在張君勱主張正是這種“學問之獨立王國”的態(tài)度是建立新文化的內在驅動,中國新文化建設也應該以此為內在驅動,而這個內在驅動的前提是“精神自由”。從“精神自由”到“民族文化”這是一個“人生觀”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張君勱哲學視閾中的“本體”存在向“本位”存在的一個轉變過程。

      [1]張君勱.明日之中國文化[M].長沙:岳麓書社,2012.

      [2]張君勱.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陳先初.精神自由與民族復興[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張君勱.立國之道[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5]李日章.現(xiàn)代中國思想家:第六輯[M].臺北:巨人出版社,1978.

      [6]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

      【責任編輯 吳 姣】

      From “Origin” to “Core”——The Venation Combing of Zhang Junmai’s Question about the Trend of Chinese Culture

      SHI Yu-hua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0;College of Marxism,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1,China)

      Zhang Junmai’s question about the trend of Chinese culture is a new Confucian question which needs to be discussed in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circles at present.In all kinds of versions of the definition around this problem,the scholars often definite position,methods,and destination of Zhang Junmai’s cultural philosophy research through the literal expression of “spiritual freedom”.That leads to the fragment of ess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irectivity of the “spiritual freedom” and “national culture” in Zhang Junmai’s general programm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primitive value of Zhang Junmai’s cultural philosophy vein system is the point to set "outlook on life" as the basis of national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ingdom of knowledge" as the core issue of national culture,the vitality of the n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tatecraft,and national vitality’s excitation comes from the revival of the Confucianism.The final goals of this path is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peril.

      spiritual freedom;national culture;new Confucianism;culture trend;reason;statecraft

      2016-05-2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先進文化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工作釋析研究”(12JD71002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興媒體發(fā)展與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10YJA710014)

      史育華(1978—),男,河北灤南人,河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河北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哲學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B261

      A

      1005-6378(2016)05-0061-05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5.009

      猜你喜歡
      本體活力民族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哲學分析(2023年4期)2023-12-21 05:30:27
      我們的民族
      對姜夔自度曲音樂本體的現(xiàn)代解讀
      中國音樂學(2020年4期)2020-12-25 02:58:06
      活力
      當代陜西(2020年9期)2020-08-04 06:25:33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及啟示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5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編制 激發(fā)活力
      张家界市| 象州县| 阿克| 安义县| 岐山县| 淅川县| 遵化市| 邯郸市| 石泉县| 贡觉县| 高安市| 云和县| 乌拉特前旗| 绍兴市| 阿勒泰市| 滨州市| 旅游| 焦作市| 壶关县| 惠州市| 涿州市| 遂宁市| 五寨县| 饶平县| 射洪县| 获嘉县| 班玛县| 无为县| 白河县| 钟祥市| 库尔勒市| 泸溪县| 辽宁省| 合肥市| 汉川市| 高碑店市| 仁化县| 德昌县| 永善县| 贵定县| 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