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擴大適用成因及罪質

      2016-03-09 19:00:31華東政法大學上海200042
      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公共安全

      王 杰(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

      論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擴大適用成因及罪質

      王 杰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摘 要: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本應行使保障公共安全的職能,但案情的錯綜復雜,法律關系的難以梳理使得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適用兜底。但是即使是罪名兜底化,也能夠按照犯罪構成不法且有責的位階順序進行兜底原因的解析。防止罪名兜底化應使人身安全應當作為公共安全的核心與保護法益邏輯前提,并按照法條關系進行同類解釋,并利用罪數(shù)原理妥善解決與相關犯罪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危險方法;公共安全;罪質

      自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被告人張玉軍、張彥章為牟取非法利益,生產(chǎn)、銷售含有屬于化工產(chǎn)品三聚氰胺的蛋白粉,并將之分銷到石家莊、唐山、邢臺、張家口等地的奶廳(站),并被部分奶站添加到售與三鹿公司的原奶中,使之銷售到全國,并造成眾多嬰幼兒患病、多名嬰幼兒死亡和公私財產(chǎn)重大損失等嚴重后果,其中,張玉軍累計銷售三無蛋白粉600余噸,銷售金額6832120元,張彥章累計銷售230余噸,銷售金額3481840元。二人因涉嫌犯生產(chǎn)、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刑事拘留,隨后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罪”被公訴。經(jīng)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維持與最高人民法院核準,二人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分別判處死刑與無期徒刑。①

      從行為方式上看,判定行為人在蛋白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該當于刑法第144條生產(chǎn)、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客觀要件并不存在問題,而法院認為其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核心根據(jù)在于,“二被告人均在明知生產(chǎn)、銷售的“蛋白粉”的唯一用途,是給奶廳(站)往牛奶中添加,以增加原奶蛋白檢測含量,會造成奶制品生產(chǎn)企業(yè)以被該物質污染的原奶為原料生產(chǎn)的奶制品被廣大消費者所食用,危及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的情況下,置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于不顧”。而與之相近,2009年冬至2011年2月期間,被告人韓文斌等七人為牟取非法利益,在明知違法的情況下購買并銷售瘦肉精給生豬經(jīng)紀人與生豬養(yǎng)殖戶,被一審法院認定為非法經(jīng)營罪,并為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維持原判。②既然添加瘦肉精同樣對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人身也存在著巨大的隱患,從違法性層面相較兩個案件并無二致,然而舍棄具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非法經(jīng)營罪乃至于罪名更為具體細致的生產(chǎn)銷售有毒食品罪而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使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成為較非法經(jīng)營罪更為兜底的罪名,不得不令人深思。

      近年來頻發(fā)的駕駛機動車輛橫沖直撞,③或是在公交車上與司機扭打的行為④,無不例外的被認定成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無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張玉軍三聚氰胺案,還是像早年肖永靈投放食品干燥劑這種客觀上影響到社會管理秩序但無甚實害的鬧?、荩晕kU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呈現(xiàn)出在各領域無所不包的擴張趨勢?!叭欢袨榈姆轮皇前Y候,并不是成為口袋罪的依據(jù),而是口袋化的結果。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何成為口袋罪名,關鍵在于適用罪名的理由是法律的規(guī)范性至上還是規(guī)范的政策性至上。”[1]因此避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鉗制公民自由的異變局面,必須對其泛刑化的原因加以剖析,并對其罪質加以釋明。

      二、問題的深化: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擴大適用的成因

      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成立與否的唯一標準,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擴大適用,無論是政策導向的偏差或是強烈的當罰觀念使得司法者將公眾的求刑輿論作為裁判動機,歸根結底在案件的具體認定上,都是犯罪構成遭到架空的結果——或是因為構成要件遭到形式上的解構,或是因為責任要件遭到有意無意的誤用。

      (一)刑法規(guī)范文義的偏離——構成要件該當性的解構

      “危險方法”與“公共安全”之稱謂,已經(jīng)天然帶有社會防衛(wèi)的意味。文義先天的不明確性使內(nèi)涵在判斷上極易偏離,構成要件的判斷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滑出刑法本已設好的法域。對彈性的規(guī)范用語不加以限定,或將造成依據(jù)“罪狀由描述的就該具備,沒有描述的就不需要具備”這種形式上的理解的局面。

      第一,規(guī)范文義的偏離首先體現(xiàn)于對于危險方法的相當性的忽視。按照同類解釋的規(guī)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罪在刑法體系之中屬于刑法第114條與第115條的兜底,對其解釋也就必須參照對于作限定列舉的放火、決水等具有足以帶來具體緊迫危險的罪行,換言之,此種危險方法必須是與法條中并行的放火、決水危險性相當?shù)男袨?,能夠在具體情況下被認定為“足以”造成諸如放火、決水、爆炸等難以挽回的火災水險等嚴重的客觀侵害程度。相當性的判斷在構成要件該當性判斷中被舍棄,作為對危險方法的實質限縮的要素被驅逐出犯罪構成之外,危險方法就有脫離刑法第114條與第115條語義格局的趨勢,而產(chǎn)生語義外延膨脹擴大趨勢的危險。

      第二,“傳統(tǒng)觀點認為,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地實施危害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chǎn)安全的行為?!盵2]而所謂公共安全,亦本罪的保護法益,“是指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chǎn)安全”。故而一旦行為形式上具有侵犯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財產(chǎn)之威脅,就符合了本罪的客觀要件。誠然,對刑法條文解釋的界限,與實質的正當性即處罰的必要性成正比關系,即越是值得處罰的行為,越有可能被解釋為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3]但是公共安全的核心在于“不特定”與“多數(shù)”,換言之,對社會性的重視要求“如果是‘不特定的’,則意味著隨時有向‘多數(shù)’發(fā)展的現(xiàn)實可能性,會使社會多數(shù)成員遭受危險和侵害”[4],而與之呼應,方法之危險性,應當具有延漫到多數(shù)人的屬性,而非流于任何能夠帶來危險感的行為。

      (二)間接故意歸罪的泛化

      “沒有責任就沒有刑罰”是近代刑罰的一個基本原理。責任主義要求行為與責任同在亦即,行為人必須對可得譴責的違法事實負責。在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責任的認定上,本應采取更為審慎的態(tài)度,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入罪的思路在于,首先確定行為所隨附的危險帶有公共的屬性,隨之當然的認為將實施基本行為的被告人對公共危險加以放任,從而得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結論。這種為果索因的論證方式是“結果責任”的正名,顛覆了犯罪構成在罪名認定上的穩(wěn)定與審慎,而其本質在于,犯罪間接故意的適用泛化。

      間接故意和直接故意是刑法上的傳統(tǒng)分類,所謂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后果且對之放任的心理,是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統(tǒng)一。不能認為追求某一非法目的而形式上能夠被判斷成放任另一個侵害結果的行為都能確定行為人具有間接故意,否則按照這樣的邏輯,在公開場合行為人實施盜竊、詐騙、搶奪之后為毀滅罪證、抗拒抓捕而使用的暴力的對象并不限于財產(chǎn)受害人,那么其暴力行為也具有危害不特定多數(shù)人安全的危險,根據(jù)公共安全的屬性,也完全可以將刑法在轉化型搶劫的規(guī)定理解為是一種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再如,交通工具在現(xiàn)代社會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無論怎樣便捷的交通工具都含有事故亦即社會危害的種子,但是不能說駕駛交通工具上路就是放任客觀的危險,也不能說具有違反交通法規(guī)的認識就具備犯罪的故意。如果說在這樣的程度上都被判定具有故意,這顯然是將間接故意擴大化的不當結果。將行為隨附風險所含的危險感予以全方位的打擊,是強烈的當罰觀念使得司法者突破了犯罪構成的冷靜判斷,而將求刑的欲望作為裁判的重要動機。

      進而言之,以間接故意歸罪實質是將行為人對危險的放任意志作為懲處的根據(jù)。但是“突出間接故意中的意志內(nèi)容,乃是基于與直接故意相協(xié)調(diào)的考慮,以實現(xiàn)故意理論體系的內(nèi)在一致性?!盵5]以被放任的意志作為直接處罰根據(jù),其首要的障礙在于對故意的認定上。充滿任意性的故意的判斷極度依賴于行為人對構成要件的認識,這將不當?shù)膹娀诠┰谒痉ㄕJ定上的作用;在難以得到明確結果的情況下,而又不得不以行為人已經(jīng)或者可能認識的內(nèi)容推定其意志的形態(tài)。周光權教授認為對于間接故意中意志的判斷應當結合三個層次的判斷:其一,放任必須建立在對結果發(fā)生的“蓋然性認識”基礎之上;其二,行為人必然對結果有過“認真的”估算;其三,對結果采取“無所謂”態(tài)度。[6]在以間接故意的放任認定危害公共安全的犯意之時,法院的裁判文書對其中“認真的估算”并無詳細的論證,而在確認行為人具有對構成要件的認識繼之以對結果客觀上的容認便得出具有放任的心態(tài),這將使得在將公共危險擴大化的前提之下進一步造成公民自由與權利的嚴重壓迫,將一些本不屬于本罪涵攝的罪行甚至是一些應當無罪的行為歸于本罪之中。

      三、罪質的剖析:基于法益保護思想下的刑法解釋

      (一)人身安全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核心要素

      危險方法的內(nèi)容應當通過法條的規(guī)范內(nèi)容進行限縮,而法條規(guī)范內(nèi)容的確定,又取決于罪名所保護之法益的內(nèi)容。刑法理論對于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人身安全作為公共安全的核心含義并不存在爭議,將人身安全作為危害公共安全的核心要素符合刑法保護生命的目的,堅持人身安全作為危害公共安全罪法益的核心,符合法益保護的價值位階原則。自由、財產(chǎn)等法益之保護發(fā)生沖突之時刑法仍會進行優(yōu)位的衡量,“而生命法益則是采取絕對保護,不因為數(shù)量大小而發(fā)生為了多數(shù)人的生命之維護則可以犧牲少數(shù)人之生命的問題,也不發(fā)生因被害人之承諾而阻卻行為人的殺人行為的違法性?!盵7]對生命的絕對保護是對人的尊重,“公共”的核心亦在于“不特定”與“多數(shù)人”之利益,而其中最關鍵的莫過于生命的利益。將人身安全作為公共安全的核心,符合刑法的目的解釋。

      從罪刑相適應原則看,法定刑的輕重反映著立法者對于法益保護態(tài)度的強弱,罪刑相適應正是這種差別的本質體現(xiàn)。無論是放火、決水,亦或是破壞交通工具、易燃易爆設備等犯罪,均將死刑作為法定刑的頂點,古代曾強調(diào)同態(tài)復仇,為實現(xiàn)公平正義必須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中國人古老的正義觀念中也認為“殺人償命,天經(jīng)地義”;而與之相較,無論是故意毀損財產(chǎn)罪還是盜竊罪、詐騙罪,都沒有將死刑作為其法定刑,即使是包含死刑的搶劫罪與綁架罪,也都是因為搶劫與綁架具有造成人身傷亡的高度蓋然而使立法者不得不將死刑作為法定最高刑以警示罪犯劫財切勿害命,換言之,財產(chǎn)犯罪與危害公共安全罪處罰力度之間的巨大差距,正是提請人身安全是危害公共安全罪核心要素的注意。

      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人身危險,并不拘束于對孤立個體生命的威脅,相反,基于對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保護,要求此種危險具有延漫的特點。危險得否擴散的考察必須考察具體個案的細節(jié)進而作出判斷。日本刑法中將放火罪分為“向現(xiàn)住建筑物等放火罪”、“向非現(xiàn)住建筑物等放火罪”、“向自己所有的非現(xiàn)住建筑物等放火罪”、“向建筑物等之外之物放火罪”以及“向自己所有的建筑物等以外之物放火罪”,且“想現(xiàn)住建筑物等放火罪”之處罰根據(jù)在于“公共危險”以及“針對處于建筑物內(nèi)部的人的危險”,如果不具有延燒的危險,即使危及了建筑物內(nèi)部的人,也必須從向現(xiàn)住建筑物等放火罪的構成要件中剔除,進而以故意傷人罪或是故意傷害罪等侵犯孤立個體的生命、身體法益的犯罪論處。

      (二)財產(chǎn)性利益損失應以人身安全作為前提

      既然承認人身安全是公共危險的核心要素,那么純粹的財產(chǎn)性利益究竟是否應當進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法益視野,或者說,對于刑法第115條中的公私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又應當如何將解釋?論者認為,“重大財產(chǎn)必須是公眾的財產(chǎn),公共安全的范圍限于公眾的重大財產(chǎn)”[8]。然而如果人身安全是公共安全的核心要素,脫離人身安全的純粹財產(chǎn)損失就沒有獨立存在于公共安全的價值。本文認為,公共危險是財產(chǎn)損失的前提,財產(chǎn)的危險并不是本罪本質的處罰根據(jù),換言之,退一步講,作為公共安全內(nèi)容的公私財產(chǎn)應當僅限于“與人身安全密切攸關的公私財產(chǎn)”。[9]將純粹的財產(chǎn)法益的損失作為公共安全的要素,不利于與刑法其他章節(jié)包含財產(chǎn)侵害的犯罪進行銜接。罪名之間最本質的區(qū)分在于保護法益之不同。如果認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保護之法益中純粹重大的財產(chǎn)損失具有獨立的意義,那么在罪名選擇上與故意毀損財產(chǎn)罪、非法經(jīng)營罪等同樣包含財產(chǎn)法益的罪名在構成要件層面難以甄別,換言之,構成要件類型化的功能將流于形式。

      單純毀壞了交通工具而根本未將危險延展至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情形下,由于沒有延及人身安全,并不能因為毀損交通工具造成的客觀損失而認為侵害了公共安全。重大財產(chǎn)損失的規(guī)范基礎在于刑法第115條中的“重大公私財產(chǎn)損失”。為何有“公私財產(chǎn)損失”的立法要義,本文認為對其解釋必須緊扣行為人之行為進行認定,客觀行為的特殊性是我們追尋立法原意的根本之所在。[10]既然人身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首要之義,便能夠自然的認為,這種重大公私財產(chǎn)損失是危害公共安全時所帶來的一種類型性的結果。換言之,重大公私財產(chǎn)損失其從屬意義更強于其獨立存在的實體意義。無論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礦山生產(chǎn)安全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電力設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亦或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重大事故或是嚴重后果的認定上,都是將造成傷亡結果作為第一位的判斷內(nèi)容,隨之以重大的財產(chǎn)損失,亦即,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相關司法解釋中對于重大財產(chǎn)損失的規(guī)定內(nèi)容應作出以人身傷亡為前提的契機,換言之,公共安全視域下的財產(chǎn)損失并不純粹。假如適法者拘文牽義,過于信奉文義解釋,固執(zhí)己見地將公共安全保護法益之通說奉若神明,將與人身安全毫無牽連的單純財產(chǎn)安全羅列入公共安全范圍之內(nèi),則必然直接和罪刑均衡原則背道而馳。[11]

      (三)純粹的公眾生活的靜謐不應當作為第一位階的法益

      張明楷教授認為刑法關于公眾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應當作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新法益內(nèi)容,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以及對應的過失犯罪通常并不是直接侵害和威脅人的生命、身體而是擾亂公共生活的靜謐。[12]從社會防衛(wèi)的角度看,犯罪行為是對社會的敵視,任何犯罪都是對法益具有急迫侵害的類型都能造成人心上的不安生活上的不寧。公眾生活的靜謐,是危害公共安全類型犯罪所必然侵擾的對象,將之獨立成為法益并不合適。

      從刑法第114條、第115條所規(guī)定的放火、決水、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之所以被界定為具體危險犯,就在于對其構成要件的判斷上必須具體細致的判斷出該當行為是否具有足以導致重大危險的產(chǎn)生。公共生活的靜謐,在判斷標準上原本就具有極大的模糊性,如果認為單純的公共生活的安寧平穩(wěn)能夠作為獨立的法益存在,那么對于放火罪、決水罪等具體危險的犯罪而言,安寧和靜謐之不明確內(nèi)容并不能體現(xiàn)放火罪、決水罪的特質,對其認定并不能提供一個客觀精確的標準。將公眾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歸屬于公共安全的法益內(nèi)容,筆者認為此種論斷與其是對危害公共安全罪法益內(nèi)容作歸納與闡釋,不如說公眾生活靜謐是犯行必然招致的后果。靜謐的生活遭受侵害,必然會造成社會成員的對于親身生活的危險感,但是如果僅憑這種危險感就確定行為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不免將有將處罰根據(jù)從具體的危險轉換成為抽象的危險之嫌疑。

      即使是通常不認為具有侵害生命、身體相當性的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的行為,將其歸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根據(jù)依舊是人身安全,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可以看到,人身安全之侵害是由于設施被破壞之后的延誤所造成,但既然將傷亡結果歸結于延誤,亦能確定破壞行為與傷亡之間的因果關系,而確定破壞行為具有導致傷亡這一擴大解釋也具有存在的空間。因此,公共安全罪質之順位,處于第一順位的是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人身安全,其次是依屬于人身安全而判斷的財產(chǎn)安全,即使將公共靜謐作為法益,也不得凌駕于人身安全之上。

      四、問題的破解

      通過原因的分析剝開罪名的罪質,在于更好的保護法益,臺灣學者林山田指出,“刑法之本質乃在于法益保護,故刑法實為一種法益保護法。刑法分則規(guī)定之每一個不法構成要件均為防止特定法益遭到特定行為模式之侵害所為之刑事立法設計?!盵13]犯罪構成是一個先事實后價值、先客觀后主觀、先形式后實質的判斷,結合分析得出的罪質,筆者堅持以下的判斷邏輯:

      (一)堅持同類解釋的原則,危險方法需與放火決水具有相當?shù)木唧w危險

      規(guī)定在刑法第114條與第115條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構成要件解釋上應當做出與放火、決水、爆炸等罪行程度相當?shù)慕忉?。放火、決水、爆炸等行為之共性,在于其結果實現(xiàn)之時的慘烈,如三國夷陵之戰(zhàn)陸遜火燒連營大火七日七夜不滅,如關羽襄樊合戰(zhàn)決水能淹七軍。如果將此條文的兜底理解為章節(jié)的兜底,將使罪名之中的“危險方法”和“公共安全”二要素不當擴大,從而將輕微甚至沒有危險的行為包含到構成要件判斷之中。相當性的判斷不僅要考察行為所發(fā)生的場所、作用對象、暴力程度進行考察,更重要的是,必須借助客觀要素判斷出行為是否侵犯了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安全。具體地說,會使社會的一般成員感覺到危險,客觀上可能使更多的人(而非單純的與人身安全無關的財產(chǎn))遭受侵犯。因為惟其如此,方能體現(xiàn)出行為危害“公共”安全這一屬性,也才可以說是“多數(shù)人”的安全。[14]相當性的貫徹不僅僅是構成要件行為具有相當?shù)奈kU,而且在結果的判斷上也必須一以貫之。作為處罰根據(jù)的危險是足以引起人身傷亡、公共財產(chǎn)損失等實害結果的危險,因而不能將只能引起恐慌的無物質結果危險作為處罰的根據(jù)。2001年肖永靈將食品干燥劑裝入信封向上海市人民政府與東方電視臺陳某投遞,被上海市二中院判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是食品干燥劑不可能發(fā)生“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物遭受重大損失”,而后《刑法修正案(三)》增設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間接說明根本無法造成實害結果的行為,不應當作為刑法規(guī)制對象處理。

      (二)對具有急迫嚴重危險的行為堅持具體危險犯的判斷,劃清與抽象危險犯之界限

      刑法理論將危險犯分為具體的危險犯與抽象的危險犯,二者因不同的區(qū)分標準而有不同的分類。第一種觀點認為,具體的危險犯與抽象的危險犯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將危險作為構成要件要素;第二種觀點認為,具體危險犯與抽象危險犯雖然都將危險作為處罰根據(jù),但前者需要司法上的具體認定而后者則是一種立法推定;第三種觀點認為,具體危險犯中的危險在于一種危險狀態(tài)而抽象的危險犯中的危險是行為本身的危險;而第四種觀點認為,具體危險犯與抽象的危險犯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危險程度的差異。[15]本文認為,第一種觀點認為抽象的危險犯中危險不是構成要件要素,有違反責任主義之嫌疑;第三種觀點并沒有進行具體危險犯與抽象危險犯的實質區(qū)分,具體的危險犯,也是由于其構成要件符合行為具有急迫的法益侵害;至于如果認為危險差異僅僅在于程度,則其判斷沒有明確性。本文認為危險實際是一種情勢,第二種觀點之所以有可取之處,在于具體的危險犯必須結合案件具體情狀判斷是否具有足以造成結果發(fā)生的情勢,按照結果無價值的觀點,作為結果的惡遭到否定而行為的惡則有較大的容忍性。誠然,刑法的歸責原則終究是以結果犯與實害犯的犯罪構成要件架構為出發(fā)點的,抽象危險犯的處罰基礎不以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結果為要件,而是從“行為無價值”的觀點出發(fā),將某種行為模式強硬評價為對法益具有典型侵害性與高度風險性。[16]但是抽象危險犯的設置意味著行為處罰根據(jù)的提前,意味符合構成要件該當性和違法性的行為圈被大大擴大,口袋罪之所以形成,最重要的手段則是通過強調(diào)結果的危險性,從而否定了行為的規(guī)范性。[17]而否定行為的規(guī)范性,又極易造成處罰的濫觴,如果將一旦發(fā)生沖動人心的案件,為樸素正義感所激憤的人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判斷行為的性質,而是在法律框架之內(nèi)尋找罪名處之而后快。因此,諸如欲公開拋灑上訪材料而后欲自焚伸冤⑥、或者高空隨手拋酒瓶砸死砸傷倒霉的過路行人⑦等案件,確實給公眾的安全帶來極大的危險感,但是“公共”的危險應當帶有客觀延漫的屬性,將本罪從具體的危險犯偷置為抽象的危險犯,使一些本不屬于本罪涵攝的行為強行涵攝,其歸根結底,在于對處罰根據(jù)進行了錯誤的確認。

      (三)以人身安全為核心利用罪數(shù)原理甄別相關犯罪,避免疑難案件間接故意的濫用

      罪刑法定要求對行為的認定準確,但是公共安全保護客體可謂兼有人身與財產(chǎn)之雙重利益,難以理清人身安全與財產(chǎn)利益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體系關系,既是本罪與刑法關于保護人身財產(chǎn)以及社會關系相關章節(jié)難以妥善銜接的根源所在,也是造成適用本罪之時頻繁使用間接故意歸罪的重要原因。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分則侵犯人身、財產(chǎn)權利犯罪諸多罪名聯(lián)系千絲萬縷,在行為不具有與放火決水等相當?shù)木唧w危險時,能夠判定為分則具體罪名的,就應當按照具體的罪名涵攝;帶有延漫危險的行為侵犯了公共安全,同時亦侵犯了人身財產(chǎn)犯罪所保護的具體法益時,也可考慮罪名之間的想象競合。換言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故意殺人罪、非法經(jīng)營罪、生產(chǎn)銷售有毒食品罪等諸具體罪名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立場。恰當?shù)倪M行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就能夠將雖然客觀方面稍帶重合,但明確屬于他罪的行為以其他具體罪名所評價。以間接故意入罪之論者往往主張,行為人雖然著手實行甲行為(即追求甲結果),但行為客觀上放任了乙危險的發(fā)生。誠然,間接故意中放任的危險確是伴隨實行行為產(chǎn)生,然而放任是一種復雜的心理,“行為人在明知行為性質的兩重性、行為對象的多個性、行為結果的兩可性基礎上,應當承認他對行為的實施是有所選擇的”[18],換言之,“沒有選擇,就不發(fā)生間接故意的問題,那只能是直接故意”[19]。因而,在危害結果實際上無處可選的情形下,不應當認為行為人的責任形式為間接故意,如行為人在公開場合自焚以維權的情況下,其所放棄或稱之為侵害的法益僅僅為自己的身體與生命,并未與公共安全相涉,因而如果認為是客觀上對公共安全有危險而主觀上放任這種危險發(fā)生,則顯得十分牽強。

      五、結語

      法益的概念在進行此罪與彼罪的區(qū)分上為不同犯罪勾勒出了獨一的輪廓,為犯罪的類型化奠定了實證的基礎,危害公共安全罪保護的是超個人法益,也因此當然地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但是對一個罪名的強調(diào)并不在于對之時時適用,罪名的設置、法定刑的構造已經(jīng)反映出人們對罪名在抑制犯罪上的期待。然而對權益的關注容易演化成對罪名的熱切,對罪名的熱切將在不知不覺中演化成一種求刑的熱情,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兜底化泛刑化似乎正是這種情緒呼之欲出的表達。雖然一個罪名在過渡膨脹之后能夠運用規(guī)范的技術分析使得其回歸到最初的質樸與平靜,但一旦人心沖動之后將難以恢復以往的平靜,希臘哲語有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樣的河流”,正是警醒我們切勿使得求刑的沖動占據(jù)心思而造成難以挽回的錯誤。

      注釋:

      ①本案案件詳情可見諸河北省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2008)石刑初字第353號刑事判決書、河北省高級

      人民法院(2009)冀刑一終字第57號刑事裁定書與最高人民法院(2009)刑二復83394450號刑事裁定書。

      ②本案案件詳情參見獲嘉縣(2011)獲刑初字第121號刑事判決書,與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級人民法院“被告人韓文斌等人非法經(jīng)營一案的二審刑事裁定書”,http://www.110.com/panli/panli_28017466.html,訪問時間2015年8月11日。

      ③參見巴中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巴中刑終字第51號刑事裁定書。

      ④參見上海市閘北區(qū)人民法院(2014)閘刑初字第918號刑事判決書。

      ⑤具體案情可參見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01)滬二中刑初字第132號刑事判決書。

      ⑥參見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沈中刑二終字第77號刑事裁定書。

      ⑦參見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深中法刑一終字第23號刑事裁定書。

      參考文獻:

      [1][17]孫萬懷.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為口袋罪[J].現(xiàn)代法學,2010(5):72,78.

      [2][4][12][15]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601,601-602,603,167.

      [3]參見[日]前田雅英.現(xiàn)代社會與實質的犯罪論[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2:30.張明楷.論以危險方法殺人案件的性質[J].中國法學,1999(6):111.

      [5]勞東燕.犯罪故意理論的反思與重構[J].政法論壇,2009(1):82.

      [6]參見周光權.刑法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65-167.

      [7]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M].臺灣:臺灣林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92:111.

      [8]曲新久.論刑法中的“公共安全”[J].人民檢察,2010(9):20.

      [9][11]王立志.人身安全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必備要素——以劉襄瘦肉精案切入[J].政法論壇,2013(5):119,120.

      [10]陳偉.論目的性限縮解釋方法在刑事司法中的適用——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為例的分析[J].法商研究,2012(6):69.

      [13]林山田.刑法各罪論[M].臺灣: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部,1999:12.

      [14]胡東飛.論刑法意義上的“公共安全”[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7(2):54.

      [16]謝杰,王延祥.抽象危險犯的反思性審視與優(yōu)化展望——基于風險社會的刑法保護[J].政治與法律,2011(2):79.

      [18][19]楊興培.犯罪構成原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72.

      中圖分類號:D92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385(2016)01-0078-06

      作者簡介:王杰,男,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刑法學。

      收稿日期:2015-11-10

      一、問題的提出:張玉軍三聚氰胺蛋白粉犯罪引發(fā)的思考

      猜你喜歡
      公共安全
      靖江市啟動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區(qū)
      提升公眾公共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途徑研究
      信息化視角下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
      先行先試 江陰市探路縣域公共安全體系
      在公共安全面前別任性
      基于知識圖譜的知識推理與公共安全結合的理論研究
      電子測試(2018年18期)2018-11-14 02:31:20
      人臉識別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中的應用
      探討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的智慧化管理
      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應對機制
      社會組織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
      信宜市| 积石山| 上栗县| 汕头市| 乐亭县| 盐城市| 永和县| 沂源县| 安塞县| 景洪市| 水城县| 织金县| 安福县| 梁平县| 台北市| 隆子县| 筠连县| 衡阳市| 元氏县| 阿拉善盟| 建宁县| 蓬溪县| 长顺县| 平潭县| 荥阳市| 广河县| 淄博市| 霍山县| 镇安县| 四平市| 都江堰市| 临邑县| 泾川县| 哈尔滨市| 泾阳县| 盐边县| 武汉市| 廉江市| 洛浦县| 辽宁省|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