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lán)韶昱
廣西博物館收藏有廣西寧明縣明江鎮(zhèn)一座明代土司合葬墓出土的一批金飾品。這批金飾品種類豐富,款式多樣,題材各異,工藝精湛,代表了明代金器加工的較高水平,是研究明代手工業(yè)和壯族土司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奢華:精美飾品與高超技藝
廣西寧明縣明代土司合葬墓出土的金飾品主要有金戒指、金手鐲、金簪、金花、金飾件等,計有45件(組)。
金簪2件(圖一),三級文物,一件長12.3厘米,一件長3.6厘米,總重3.6克,金黃色,佩飾品。簪頭外輪廓呈水滴狀,經(jīng)錘揲、累絲、鑲嵌、焊接等工藝制成,鑲嵌的紅寶石大部分已缺失。金絲由簪頭伸向簪尾。
累絲金簪2件(圖二),三級文物,一件長6,2厘米,一件長10.7厘米,總重24.5克,淡黃色,佩飾品。一件簪頭外輪廓呈水滴狀,經(jīng)錘揲、累絲、鑲嵌、焊接等工藝制成;花瓣勻凈,葉形自然,鳳鳥隱現(xiàn)于花叢中,所嵌寶石大部分已缺失;柄扁狹。另一件殘缺,只剩一根金針。
金手鐲1件(圖三),二級文物,直徑5.7厘米,重109.5克,器形呈扁莖圓圈狀,金黃色。莖正面有突起的四道弦紋。鐲缺口兩側(cè)各有一個雙凸細(xì)弦紋矩形框,每個框內(nèi)各有兩朵葵花紋,菊花盤中央鑲嵌的四粒寶石已缺失。
金戒指12件(圖四),三級文物,直徑1.6-2.1厘米,總重44.6克,器形呈扁莖圓圈狀,金黃色。無戒指面。戒環(huán)素面,由金條彎成,兩端不連接,使其可以根據(jù)手指粗細(xì)伸縮。
花鳥紋金戒指3件(圖五),二級文物,直徑1.6-1.9厘米,總重7.5克,器形呈扁莖圓圈狀,金黃色。戒環(huán)素面,由金條彎成,兩端連接。其中兩件戒面分別呈大小不一的橢圓花盤狀,鏨刻花鳥紋,戒面兩端各鏨刻有一獸頭。另一件戒面呈亞字形,鏨刻花鳥紋,戒面兩端各鏨刻一如意紋。
八寶金花22件(圖六),三級文物,長1.4-3.4厘米,總重25克,金黃色或淡黃色。經(jīng)錘揲、鏨刻、焊接等工藝制成。
金鳳飾件2件(圖七),二級文物,長8-8.7厘米,總重32.3克,黃褐色。正面鳳凰造型,鳳昂首展翅,雙翅左右對稱,條狀尾呈輻射狀上翹。采用鏨刻、錘揲、累絲、焊接、鑲嵌等工藝精制而成。尾部羽毛多條殘缺,鑲嵌寶石已缺失。
“壽”字金飾l件(圖八),長6厘米,最寬處4.2厘米,重8.7克,黃褐色。器形構(gòu)造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一隸書“壽”字,采用累絲方法,將金絲填充進“壽”字的筆畫中。下部為蓮花座,背面有一豎耳,鑲嵌在蓮花上和“壽”字頂端的寶石已缺失。
如前述,廣西寧明縣明江鎮(zhèn)明代土司墓出土的金飾品,多采用錘揲、鏨刻、焊接、累絲、鑲嵌等工藝精制而成,體現(xiàn)了明代高超的金器工藝技術(shù)。這些工藝的采用,得益于金具有較強的延展性,正如明代宋應(yīng)星所著《天工開物·五金》記載:“凡黃金為五金之長,熔化成形之后,住世永無變更?!苯鹌鞯幕炯庸すに圀w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錘揲方法是指先用木錘敲打金料至其呈薄片狀,再制成各種形狀和紋飾。鏨刻就是利用鏨子敲擊金料表面,通過金料呈現(xiàn)的凹凸?fàn)顏肀憩F(xiàn)各種紋飾的加工方法。焊接是將兩件分離的金料相互接觸,在金料接觸部位點上焊藥,然后加熱融化焊藥,冷卻后使原先分離的金料連結(jié)在一起的工藝技術(shù)。累絲是指將金料拉成細(xì)絲后編成辮狀或網(wǎng)狀,然后焊接于金器上的加工工藝。鑲嵌工藝是在需要鑲嵌的金器部位制成凹槽,然后將寶石等材料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整光滑。享用如此高超技藝制作的金飾品,墓主生活之奢華可見一斑。
慕漢:造型與紋飾的文化寓意
這批土司墓出土的金飾品,其造型和紋飾充分表現(xiàn)了漢民族關(guān)于吉祥如意和富貴長壽的文化寓意。累絲金簪和金鳳飾件的鳳鳥造型,是古代漢族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飛時百鳥隨之,是尊貴吉祥的象征。花鳥紋金戒指的花鳥紋和金簪上鑲嵌寶石的繁花簇錦的樣式,無不象征著祥和與富貴。金手鐲上的葵花紋飾,因葵花向陽而寓意吉祥和希望。八寶金花,以蓮花為主體,分別在花上鑲嵌上佛教的“八寶”紋,即八吉、法輪、寶壺、天蓋、法螺、雙魚、荷花、寶傘,有祥瑞的寓意。壽字金飾的漢字“壽”紋,顧名思義寓意福壽綿長、壽與天齊、有福有壽、福壽安康等。
墓主:強悍的土豪
那么,這些金飾品的主人是誰呢?前文述及,這批明代的金飾品出土于廣西寧明縣明江鎮(zhèn)一座土司墓。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民國時期中央政府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的一項有別于漢族地區(qū)的社會制度,其基本政策是通過冊封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首領(lǐng)為世襲地方官,讓其按照當(dāng)?shù)孛袼坠芾淼胤绞聞?wù)。土司制度肇始于元代,興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和民國時期。
明代是土司全盛時期。明政府在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廣、陜西等全國七個布政使司(習(xí)慣稱行?。┮约皷|北的奴兒干都司設(shè)置土司。明代中央朝廷在壯族地區(qū)(含廣西、廣東西部和云南東部)設(shè)置了較多的土司,計有文職土司120多個,即土府4、土州41、土縣8、土巡檢70多個;武職土司15個,即土千戶5、土長官司10。廣西的土司設(shè)置遍布廣西境內(nèi)的每一個府,文職多于武職,桂西土司權(quán)勢大于桂東;在姓氏上,形成左江流域黃氏、右江流域岑氏、紅水河流域莫氏和韋氏等大姓分布格局。
土司雖然是朝廷正式冊封的地方官,但沒有俸祿,這一點與流官不同?!睹魇贰ぢ毠僦疽弧酚涊d:“凡土司之官九級,自從三品至從七品,皆無歲祿?!蓖了緹o俸,何以為生?何以富貴?其實,土司雖然無俸,卻是轄區(qū)內(nèi)最高土地所有者,可以利用土地,通過收取勞役地租、實物地租以及高利貸地租的方式掠奪財富。此外,每逢歲時節(jié)慶,土司還可以獲取土民送禮,實現(xiàn)超經(jīng)濟剝削。因此,在封建農(nóng)奴制下的壯族土司,盡管地處嶺南的窮鄉(xiāng)僻壤,依然能夠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金飾品的出土地寧明縣,是明代思明府的駐地,位于廣西兩南邊境,毗鄰越南。思明府的歷史沿革如下:思明府最早源于唐代設(shè)置的思明羈縻州;宋改思明寨;元至元二十三年(1268年)置思明路,治所于明江鎮(zhèn);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思明路為思明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降為思州,治所遷至北江鄉(xiāng);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世襲,施行流官彈壓;民國五年(1916年)徹底改土歸流。
1966年,考古工作者對廣西寧明縣明江鄉(xiāng)(今明江鎮(zhèn))一座土司合葬慕進行了發(fā)掘。從當(dāng)?shù)匚墨I獲悉,墓主是明代思明府土知府黃承祖及其妻子。黃氏土司是壯族的大姓土司,雄霸左江流域,而思明府的黃氏土司則是壯族黃氏土司中實力最強大的家族。文獻可考的思明土司世系,有37任。墓主黃承祖為第20任土司,從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至萬歷三十年(1602年)任思明府土知府,任職40年。史載,黃承祖土司在任期問,曾奉朝廷的調(diào)遣,參與鎮(zhèn)壓廣西的壯、瑤、侗等少數(shù)民族的農(nóng)民起義,因功獲朝廷賞賜。萬歷十六年(1588年),黃承祖趁別的土司家族內(nèi)訌時機,出兵劫掠別家土司轄區(qū)的村寨,后被朝廷嚴(yán)厲處罰。
黃承祖土司墓中發(fā)掘的金飾品,具有濃厚的漢文化特色。漢民族的金飾品被壯族土司選作陪葬品,不僅反映了壯族土司的奢華,而且折射出明代壯族土司對漢文化的認(rèn)同和仰慕,而這種慕漢情結(jié)則是漢、壯兩民族的文化長期交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