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宮廷銅器制造考(下)

      2016-03-09 02:40張麗
      文物天地 2015年7期
      關鍵詞:銅器清官青綠

      張麗

      三、清官銅器制造的特點

      如前所述,為了滿足內(nèi)廷、苑囿、壇廟的各種需求,更因為皇帝的愛好與志趣,內(nèi)廷的爐作與銅作,在雍乾二朝,尤其是乾隆朝制造了大量的銅器。這些銅器與前代相比,在諸多方面有很大發(fā)展,并形成了獨有的時代特點,總結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工藝齊備,技藝精湛

      打造金屬器,成型工藝是前提?!扒鍣n”記錄和實物顯示,清官銅器制造的成型工藝分為兩大類,即黃銅鑄造和紅銅打造。黃銅鑄造又根據(jù)器物的繁簡和大小,分別采用翻砂法與脫蠟法,特別巨大的器物則采用分件鑄造再焊接或螺絲連接成型的方法,之后再進行冷加工,即修理棱線,打磨等。這種黃銅鑄造的器物在清官一直是主流,并顯示出了高超的技藝。紅銅打造技藝主要用于制作小且輕巧的器物,如曖硯、手爐,及匾對等,它采用紅銅板材,經(jīng)錘揲打造,焊接成型,再鏨刻陰文或陽文圖飾?!扒鍣n”顯示,制造銅器的工匠分工很細,記錄在案的就有三十多個工種,其中主要有模子匠、鑄匠、鏨花匠、鑿花匠、劃線匠、刮匠、銼匠、鑲嵌匠、螺絲匠、燒古匠、鎏金匠等。從中可以看出,銅器制造工種多、分工細,這種做法非常有利于各種技藝的專業(yè)化和提高,從而為打造出精湛,又具有時代感的工藝品奠定了基礎。

      實物顯示,雍、乾兩朝銅器皮色并不像明代那么多,僅有五六個顏色。檔案中頻繁出現(xiàn)的是“燒古”和“鎏金”(“清檔”中有時也叫鍍金)。從“清檔”記錄得知,燒古是用“燒埋”的方法徐徐“煨燒”而成。該工藝不僅周期漫長,還特別耗費炭火,為此皇帝還曾做過調(diào)查,并明令“酌減用炭”量(“清檔”冊40,“鑄爐處”,頁336 337?!扒鍣n”冊41,“鑄爐處”,頁215?!扒鍣n”冊42,“鑄爐處”,頁738-739)。燒古可呈現(xiàn)若干種顏色,有“黑色”“黃古色”“紫古色”(圖十五)、“紅古色”等(各種皮色用何種物質(zhì)煨燒而成,“清檔”中沒有記載),它們可深可淺,所呈之色具有古雅的深沉之感。從實物看,景觀性大件器物則豐要是灰綠色,它光亮深沉,前所未有。再者就是鎏金,是宮廷最善使用的裝飾方法,有滿飾金和局部飾金之分,具有濃重的宮廷色彩和皇家氣息。從中可以看出,古雅凝重、富麗堂皇是清官銅器的主要特色,此外也多有一器之上燒古和鎏金并施的,這種在富麗中蘊含著古韻的裝飾,也是乾隆朝的一大特色(圖十六)。

      除少數(shù)光素者外,多數(shù)銅器都有不同程度的裝飾。技法有陰刻、浮雕、鏤雌、嵌金絲、嵌銀絲,錯金銀(圖十七)、嵌貴美石等。這些不同加工技法的作晶,有的渾厚古樸、有的簡約雅致、有的富麗堂皇,可以說它們匯集和運用了前人的成果,顯示出不同的工藝特色。

      總觀雍乾兩朝的銅器,其突出特點是精致尢比。在造型上,無論器物人小,繁復簡易,都規(guī)范端序,比例適度,近似黃金分割,因而美感油然而生。方形器棱角清晰,線條筆直。圓形器轉(zhuǎn)折圓潤,線條流暢。兒裝飾紋圖,工整對稱,注重細微之處的處理,紋理清晰。所造動物,形體準確,五官逼真,毛發(fā)畢現(xiàn),它們與雍乾朝其他工藝品一樣,精工細作,精益求精,精湛程度空前絕后。

      (二)仿古創(chuàng)新,風格多樣

      從“清檔”記錄和傳世品可以看到,清官銅器作品既有仿古,也有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了多種風格并存的風貌。

      好古,是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在藝術上,“古”是精致的工藝手法,有風格高雅之意。明清之際,文人們以營造一個“古雅”的牛活環(huán)境為目標,因而追求“古雅”是文化生活中的一大樂趣。清代的皇帝雖是自由黑水的滿族,但他們都深受漢文化教育,以古為美也同樣成為他們的思想理念,其中以乾隆皇帝為甚。正因為此,清官造辦處仿古之風非常興盛,其巾銅器仿古是最多的工藝類別之一。

      雍、乾二帝經(jīng)常命造仿古器,“節(jié)活”中也有不少的仿古器。仿古歸納起來有兩種,一種是以宮內(nèi)所藏古代青銅實物為藍本制造。另一種,則是在《宣和博古圖》《考古圖》上選取圖樣,進行制造。但由于制造記錄粗略,大多無具體品名,僅有少數(shù)作了記錄,如,仿商秉忠蟬紋鼎、仿周文王鼎、仿漢雙輪天雞鼎(“清檔”冊9,“鑄爐處”,頁586。該檔明確記錄制作仿漢天雞鼎,但漢代青銅器中并無天雞造型,《考古圖》、《宣和博古圖》中也沒有,不知當時的認識和依據(jù)是什么)、仿漢博山爐、仿漢飛脊花尊、仿漢雙友花觚、仿商飛脊鼎、仿漢玉環(huán)鼎、仿周秉忠鼎、仿周蛟螭鼎等,由此可管窺清官仿古之一斑。這些仿卉作晶都是仿自從兩周到唐代各時期的器物,但保存至今的并不多,見到的有不同造型的鼎式爐(圖十八)、圓壺(圖十九)、博山爐、銅鏡(圖二十)、各式天雞尊(圖二十一)等。從現(xiàn)存實物看,這些仿作,有些近于原作,但比原作更規(guī)范更精致。有些僅是相似,在體量、造型、裝飾紋樣上多有變化,顏色上也不追求逼真,不似出土的青綠,而是特有的灰綠色,有深有淺,使之更符合時代的審美??傊欠鹿哦粩M古,不追求逼真而追求神似。它們既有古韻,又有新氣,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文化創(chuàng)作。其中在部分器物上還制作銘文,如“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乾隆仿古”(圖二十二),有陰刻有陽紋,由此形成了一種獨特而顯著的清代宮廷仿古的特點。

      當然,雍、乾兩朝銅器制造主要還是在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在新器物、新器型、新裝飾等方面。

      新器物,就是此前銅器工藝不曾有過的,如筆筒、暖硯、八寶、三式及各種寫實的動物等,它們大大豐富了銅器工藝的器物種類。

      新器型,就是在此前已有器物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的器形,如改變其形體和結構,減少或增加裝飾性部件,使它們呈現(xiàn)出嶄新的面貌。如御花園中的大鼎,就是將雙耳三足鼎放大,之卜加一亭式建筑,之下加一高座,使其成為一個全新的大型器物,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再如重華官院中的三鶴鼎,就是將鼎身與三只較寫實的鶴結合為一體,富有創(chuàng)意。

      新裝飾,就是銅器表面的裝飾紋圖是明代及以前所不見的新紋飾,部分紋圖于前朝雖已有之,但變化較大。它們多表現(xiàn)在小型器物上,如各式盒、瓶、筆筒、筆架,內(nèi)容之豐富超過以往任何朝代,歸納起來有四類。一是具有吉祥意義的圖案,如云龍、云蝠、雙螭(圖二十三)、飛風(圖二十四)、喜相逢、海屋添籌、松鼠葡萄、葫蘆萬代、三陽開泰、壽字等。其中以乾隆款浮雕松鼠葡萄紋葫蘆式瓶最為典型(圖二十五),它通體飾高浮雕松鼠葡萄紋,串串葡萄散布周身,五只松鼠竄動其間。瓶頂端墜小葫蘆一個,僅以蒂與大葫蘆的蒂彎曲相連,可做180度轉(zhuǎn)動,小葫蘆下垂至瓶頸,正好蓋住頸上圓口,是為蓋,很是巧妙可愛。二是反映文人情趣的圖案,如游春圖、歲寒三友、四君子等。三是表現(xiàn)自然界中動、植物題材的,如跑鹿、游魚、奔馬、花卉等。如銅燒古陰刻戧金四季花卉紋筆筒(圖二十六)。四而分別是桃花、荷花、菊花和梅花,以代表四季,并配有相應的御制詩文。四是裝飾性的圖案,如獸面紋、蕉葉紋、各種折枝或纏枝的花卉等(圖二十七)。這些紋圖雕刻精細入微、細密工整,與同時期的官造雕漆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示出清代宮廷特有之意韻。

      最能反映清官銅器創(chuàng)新的作品當屬乾隆朝制造的眾多寫實的動物形象。如長春園水法中的動物、獸頭,頤和園湖畔的銅牛等,它們明顯受到了歐洲寫實藝術的影響,是銅器工藝史上的新面貌,也是清官銅器風格多樣性的真實寫照。

      四、相關的幾個問題

      雍、乾銅器制造及其特點如前所述,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問題,對加深理解和認識也很重要,故而在此加以說明。

      (一)清宮銅器制作數(shù)量巨大,流傳稀少

      清官銅器制作頻繁,數(shù)量巨大,這一點在制造記錄外還有重要的旁證。如乾隆朝的鑄爐作,差不多十年左右清理一次渣土,將制作銅器時鏨刻、刮磨時混入土中的的銅屑再熔煉成銅,以備日后所用。乾隆十五年三月熔得凈銅一萬六千三百五斤(“清檔”冊17,“鑄爐作”,頁321),乾隆二十八年四月熔得凈銅(義稱杵頭銅)三萬七千六百二十斤(“清檔”冊36,“鑄爐處”,頁740-741)。乾隆四十年年底熔得凈銅四萬九千九百余斤(“清檔”冊46,“鑄爐處”,頁799)。乾隆四十九年熔得凈銅三萬九千七百六十四斤二十兩(“清檔”冊46,“鑄爐處”,頁800)。由渣土中熔出的凈銅數(shù)量,去換算當時造器用銅數(shù)量,那該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shù)字,能做出多少銅器。

      清廷制造了眾多的銅器,加之在外地定制,節(jié)日地方官貢入,其數(shù)量之和,在清官的各類工藝品中,可能僅次于瓷器而占據(jù)第二位,但流傳下來的為什么不多呢?除清晚期的偷盜、搶劫以外,翻閱“清檔”后得知,原來乾隆皇帝在頻繁下令制造的同時,也頻繁下令進行熔毀,將若干件甚或數(shù)十件銅器“不應收拾者毀銅用”或“毀銅鑄造其它器時用”。如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三日,太監(jiān)交“銅各式爐十五件,銅花瓶一件”,傳旨:“刮金毀銅”(“清檔”冊46,“鑄爐處”,頁497)。乾隆四十九年十月十日傳旨,太監(jiān)交銅鹿一對、銅異獸一對、古銅異獸一對、古銅馬一對等46件,傳旨“將銅器毀銅……秤得共重227斤,開寫清單,持進交太監(jiān)常寧呈覽,奉旨,著料估做瓶用,欽此”(“清檔”冊47,“鑄爐處”,頁475-476)。實際上宮中銅器和金銀器的情形是一樣的,經(jīng)常被熔毀以作原材料,這樣既能彌補銅源不足(中國是相對缺銅的國家,清代經(jīng)常從日本進口,以彌不足),又能大大減少開支。因此有大量銅器在當朝就被熔毀了,這應是傳世數(shù)量少的根本原因。此外還有十分有趣的記錄,就是乾隆皇帝在晚期也時有下令,將若干件銅器“變賣”,如乾隆四十八年二月三十日,將青綠銅月尊、青綠銅斝、青綠銅夔鳳卣、琺瑯花尊等37件,傳旨:“將此銅器認看,應變價者、應毀銅者分析俱奏”。最后“奉旨青綠器十五件,琺瑯器三件,俱準交崇文門變價。其余青綠器十九件、琺瑯器一件,亦準交鑄爐處毀銅用,欽此”(“清檔”冊46,“鑄爐處”,頁794-796,該檔前后數(shù)字不符)。盡管賣的數(shù)量并不大,但也使得宮中銅器有所外流。其實變賣得來的錢對宮中的開支可謂杯水車薪,但說明皇帝也會精打細算。

      (二)清宮銅器在后妃生活中的使用

      史料證明,銅器在宮廷生活中的使用非常廣泛,除了陳設、文具、供器之外,也給后妃們配備使用或饋贈。這可以從乾隆帝令鄂爾泰、張廷玉編修的《國朝宮史》中得到一些印證。書中“經(jīng)費一”記錄著按規(guī)定后宮的皇太后、皇后、妃、嬪經(jīng)常配用之器,內(nèi)中除金銀等器之外,就有不少是銅器。其中皇太后配用的有:“銅提爐二、銅八卦爐四、銅手爐二、銅瓦高燈六、銅遮燈二、銅蠟扦十四、銅剪燭罐八副、銅簽盤五、銅舀二、銅簸箕一”(《國朝宮史》下冊,頁390。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以上共十種,四十六件?;屎?、妃、嬪用銅器種類與皇太后相似,只是數(shù)量略有遞減而已。書中“經(jīng)費二”還記錄了乾隆帝兩次為母后做壽時“恭進”的銅器。如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皇太后六十壽辰,壽禮“恭進”五日。首日二十一口“恭進”的銅器有:“云雷圓象三足鼎,仙葩集瑞大花尊、翠云抱耳雙環(huán)尊、蓬壺結秀方瓶、雙螭蟠彩花囊、翠嶠仙晷壺、方壺供壽四足鼎、沆瀣承天方尊、蕉葉敷青美人觚等各一件”。二十三日“恭進”各式品名“銅鼎九件”。二十五日又“恭進”“銅鼎9件”。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壽辰,壽禮“恭進”11日,其中二十一日進“青綠銅器9件”,(均有品名)二十六日“恭進”“盤龍仁壽銅鏡9件”(《國朝宮史》下冊,頁403。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以上僅是后宮女眷所用銅器的情況,由此可見銅器使用之廣泛。

      (三)清宮中的地方銅器

      “清檔”記載,乾隆年間造辦處制造較多或大件銅器時,因爐作匠人不敷使用,經(jīng)常外雇北京的工匠人內(nèi)幫造,這就說明當時北京一定有諸多民間制銅作訪,才有許多工匠可雇。據(jù)乾隆九年鄂爾泰等奏:“京城內(nèi)外,熔化銅斤,打造銅器鋪戶,宜官為稽查,以杜銷毀之弊也。查京城內(nèi)外八旗三營地方,現(xiàn)有熔銅大局六處,銅鋪共四百三十二座,內(nèi)貨賣已成銅器不設爐鋪戶六十八座,有設爐鋪戶三百六十四座,逐日熔化打造,在在需銅……”(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第一卷,頁422-423。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1月)。該奏折主要反應的意思是由于銅源不足,為保證宮廷用銅,對民間用銅要加以限制和干涉,同時還反應出北京民間制銅業(yè)之一斑。

      另外皇帝偶爾也命蘇州制造銅器。如乾隆二十九年十月十七日,皇帝傳旨:“著蘇州織造普福照先做過古銅如意一樣,再做兩柄送來”(“清檔”冊29,“行文”,頁14)。另據(jù)“雜錄檔”記載,乾隆朝的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年節(jié)、萬壽節(jié),各地方官進貢物品中,也多有銅器一項,從幾件到幾十件不等。如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鹽政官進貢“青綠百子彝爐成座、青綠雙喜圓瓶成件、青綠插花瑞洗成件、青綠三元扎斗成件”(“清檔”冊21,“雜錄檔”,頁578)。從時間上看,這是在端午節(jié)之前,應是為端午節(jié)而進的。又如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陜西總督明山進貢的物品中,就有銅器十余件,如“青綠夔龍鼎一件、青綠百子彝爐一件、青綠五福銅尊一件”等(“清檔”冊34,“雜錄檔”,頁132)。這一年七月各地進貢物品數(shù)最遠比尋常多出,從時間上看,這是在乾隆皇帝六卜人壽之前,應是為萬壽節(jié)而進的。從檔案記載來看,漕運總都、河道總督、湖南巡撫、云南總督、福建巡撫、湖廣總督、浙江巡撫、廣西巡撫、四川總督等在不同年份,均有銅器進貢清廷,這說明很多地方都有銅器制造。

      各地方官員貢進銅器之事,說明清代銅器工藝的發(fā)展不僅在宮廷,在地方也有著相當?shù)陌l(fā)展。正是地方上的發(fā)展,才為宮廷培養(yǎng)了專業(yè)技術人員,才有宮廷銅器的大發(fā)展。前述的甘耀成就是從蘇州織造揀選應役而來的。同時還說明,清宮銅器遺存中,也應有地方上的作晶。

      (四)關于仿宣德爐

      明清兩代在社會上推崇備至的宣德銅爐,對雍、乾銅器有什么影響呢?筆者在查閱檔案時特別關注了這個問題,令人驚異的是,在“清檔”中幾乎沒有什么信息,僅在雍正、乾隆二朝有若干次用到“宣銅”二字而已?,F(xiàn)舉兩例,其一是雍正五年八月,皇帝傳命爐作“照先做過的四足琺瑯馬蹄爐款式、人小做宣銅爐十個”(“清檔”冊2,“鑄爐作”,頁696)。其二是雍正六年九月:“郎中海望傳做各式宣銅壓紙九件”,做得的品名是:年年如意壓紙、節(jié)節(jié)喜相逢壓紙、招文帶壓紙等(“清檔”冊3,“鑄爐作”,頁341 342)。這兩則記錄很令人費解,“宜銅爐”是依照琺瑯爐為樣制造的,“壓紙”是用“宣銅”做的。筆者分析后認為,文中的“宣銅”只是從宣德爐演變而來的一個工藝名稱或技法,亦即用黃銅鑄造,再燒皮色的做法,它們與宣德銅爐沒有關系,更談不上什么仿造。其實“宣銅”一詞源于晚明的幾本鑒賞書籍,如《遵生八箋》《長物志》等。從文中可以看出,“宣銅”指的是黃銅?!扒鍣n”中的“宣銅”指的也是黃銅,它們不過是用詞上的沿習而已。

      至于乾隆一朝的檔案,有關宣德爐的事項是空白。以弘歷知識之淵博,愛好之廣泛來推斷,他對宣德爐必有了解,因為他對明代工藝有相當?shù)恼J知。如乾隆七年做銅五供時,就命令做“甘家紅色”(“清檔”冊10,“鑄爐作”,頁625 -626)?!案始壹t”是指明晚期南京制銅藝人甘文堂所造銅器之顏色,因其紅色美妙,社會上有“甘家紅”之美譽。弘歷即知道南京的“甘家紅”,不可能不知道名聲大噪的宣德爐。再者,乾隆多次命琺瑯作仿“掐絲琺瑯景泰瓶”,而“景泰琺瑯”當時遠沒有宣德爐的名聲大。以此推斷,當時宣德爐可能已經(jīng)泛濫,且真假莫辨,因而乾隆皇帝對他失去了興趣,所以根本就不仿做宣德銅爐了。其實宣德銅爐和景泰琺瑯一樣,是以朝代名稱作為工藝名稱,這在中國工藝發(fā)展史上是特例,問題也最多,二者至今都沒有找到一件得到公認的真器。筆者依據(jù)檔案與實物判斷,現(xiàn)在基本可以做出結論,雍、乾二朝沒有明令仿造宣德爐。

      五、結語

      “清檔”記錄與現(xiàn)存實物證明,清代宮廷銅器的制造從康熙至光緒從未間斷,然而興盛期僅有雍、乾二朝,頂峰期只有乾隆一朝。兩朝雖僅七十余年,其用銅量之大,制造數(shù)量之多,為歷史罕見。工藝之齊備、做工之精湛、器物種類之多樣、裝飾內(nèi)容之豐富,使用功能之廣泛,也均超越前代,這是雍、乾銅器的總體概況和不爭的事實。

      雍、乾銅器制造,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很大發(fā)展,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點。它追求精致,追求恢宏的氣勢,前所未有。仿古而不擬古,再造新的藝術形式。多做有本朝年款,打上時代烙印。特別是創(chuàng)造出了眾多景觀性大型器物,堪稱曠世之作,空前絕后,將銅器工藝推向了歷史上的最高峰。眾多寫實性器物,西學東漸,別開生面,使清代銅器工藝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和繁榮。清官的銅器是工藝史上的一個亮點,很值得人們關注和研究。

      猜你喜歡
      銅器清官青綠
      清廉山西建設·清官廉吏(四)
      —— 陳廷敬
      青綠人家
      清官廉吏(二)
      ——司馬光
      清官廉吏(一)
      ——狄仁杰
      由新見陽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銅器及相關問題
      壽縣朱家集楚銅器“前”字補說
      凡設青綠 體要嚴重 氣要輕清 青綠山水畫法探源
      仿古脫古 清代青綠山水畫
      銅婚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銅器的初步科學分析
      丁青县| 庄浪县| 合作市| 蓬溪县| 蓝田县| 广宁县| 松潘县| 大冶市| 绍兴市| 镇远县| 大洼县| 玉龙| 菏泽市| 卓尼县| 定日县| 砚山县| 南汇区| 璧山县| 同江市| 靖远县| 周宁县| 吐鲁番市| 平阳县| 上栗县| 三河市| 大庆市| 保定市| 阜城县| 遵化市| 巧家县| 余庆县| 波密县| 青田县| 吉首市| 德州市| 岚皋县| 凌海市| 修文县| 西畴县| 灌云县| 旺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