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萍 田應旭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150036)
董建萍教授針藥結合治療三叉神經痛經驗舉隅
董建萍 田應旭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150036)
三叉神經痛是針灸科門診常見疼痛疾病,筆者在針灸門診跟診時觀察到導師運用針刺配合清上蠲痛湯治療此病,常常取得滿意療效,見效迅速且遠期療效比較穩(wěn)定,針藥結合治療此病可作為對本病治療的有效手段,為臨床提供參考。
三叉神經痛 針刺 清上蠲痛湯
三叉神經痛是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內反復出現陣發(fā)性短暫的劇烈疼痛。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一般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疼痛發(fā)作呈陣發(fā)性、閃電樣、刀割樣、撕裂樣、燒灼樣劇烈疼痛,一般持續(xù)時間數秒到數分鐘,發(fā)作次數不定。間歇期無癥狀,常因說話、吞咽、洗漱、冷刺激、情緒變化等誘發(fā)。本病常遷延反復,以致影響全身狀況。屬祖國醫(yī)學“偏頭痛”、“面痛”、“眉棱骨痛”、“齒痛”等范疇[1]。頭面部為三陽經分布區(qū)域,位于人身之巔頂,“巔頂之上唯風可到”,故此病的發(fā)作因素,古人每與風寒、火熱毒邪聯系在一起。風邪挾雜寒邪火熱,痰濁,以致風寒凝滯,氣血痹阻而引發(fā)疼痛。而寒、痰內壅也易化火生熱,內傷情志不遂,陽明燥熱,肝火上炎化生風熱,灼傷經絡,都能引發(fā)三叉神經疼痛。本病多發(fā)生在中老年人,發(fā)病率可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因發(fā)作時面部劇烈疼痛,常伴有面部肌肉抽搐,面部潮紅、流淚、流涎、不能說話、吞咽等,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故臨床日益受到重視。是神經內科臨床治療的重點。董建萍教授在多年門診臨床中體會到,本病病機以風邪上擾清竅為主,兼夾濕、熱、瘀血等因素共同致病,病機較為復雜,臨床采用針藥結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針刺取穴以祛風清熱,散寒利濕,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為主,且注重頭面部局部取穴,意在疏通局部氣血。主穴:風池、太陽、下關、顴髎、地倉、頰車、承漿,翳風為主。配穴:曲池、合谷、太沖、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為主。以1寸針淺刺為主,針刺得氣后留針,每日一次,每次40分鐘,7日為一療程。
導師通過臨床多年實踐摸索,發(fā)現清上蠲痛湯是治療本病的一張高效方,本方為明代龔廷賢著《壽世保元·頭痛門》所載,書中言其“治一切頭痛之主方”。“凡頭痛不問左右偏正新久皆效”[2]。此方由當歸、川芎、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麥冬、黃芩、蒼術、甘草、菊花、蔓荊子組成,其中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菊花、蔓荊子皆為風藥,祛風止痛,麥冬黃芩,滋陰清熱,蒼術祛濕,當歸、川芎,此二藥即為名方佛手散之組成,行氣活血之經典藥對。故本方以祛風為主,兼有清熱祛濕行氣活血之功效,恰恰契合三叉神經痛風邪為主兼夾濕熱瘀血的復雜病因病機,故導師在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時常投本方,其效如響,對于頑固性患者,導師分析認為久病多瘀,常合用桂枝茯苓丸,增加活血化瘀之力。
例一 滿某女50歲,2015年09月20日就診,主訴:三叉神經痛史五年余,反復發(fā)作史,發(fā)作呈針刺樣放電樣劇痛,夜不能寐,常服卡馬西平控制尚可,此次發(fā)作疼痛劇烈,數日不得安睡,飲食俱減,痛苦不堪,服卡馬西平痛減,停藥則復發(fā),反復數次,經病友介紹而就診。檢查可見:眉顴及下頜處皆痛,發(fā)作無規(guī)律,說話,喝水都會引起發(fā)作,舌略紅,邊間有紅點,苔黃略膩,脈浮略數,晨起口苦口黏,小便黃,大便黏,身體困重,患者煩躁焦慮之情溢于言表。
診斷:頭面痛辨證:風熱上擾,兼有濕邪,針刺處方:主穴:四神聰、風池、太陽、下關、顴髎、地倉、承漿、頰車、陽白、魚腰、翳風。配穴:曲池、合谷、太沖、陰陵泉、陽陵泉、血海,針刺得氣后留針,每日一次,每次40分鐘。
中藥處方:清上蠲痛湯加茯苓、薏苡仁、當歸15g,川芎15g,羌活10g,獨活10g,防風10g,白芷10g,細辛3g,麥冬15g,黃芩10g,蒼術10g,菊花15g,蔓荊子15g,生甘草5g,茯苓10g,苡仁30g,3劑,每日一劑,日三服,并囑清淡飲食。針刺當晚即得安睡,痛減大半,見效守方,針刺五日后疼痛明顯減輕。七日后疼痛基本消失,進食和刷牙時,時有疼痛,半月后完全消失。隨訪一月未見復發(fā)。三月后帶親友就診,云三叉神經痛一直未作。
按:本例患者,除了風熱上擾還兼有濕邪為患,故中藥處方中加茯苓、苡仁以滲濕清熱,用藥更為貼合病機。
例二 隋某,女,58歲,2015年10月13日就診,主訴:三叉神經痛一月余,節(jié)假日去海南旅游時發(fā)作三叉神經痛,止痛藥效果不佳,返回哈爾濱治療,曾在西醫(yī)院治療,服卡馬西平暫時痛止,后又復發(fā),再服藥無效,故來針灸門診就醫(yī)。
檢查可見面頰、下頜處疼痛明顯,影響進食,夜間痛醒,口渴喜冷飲,舌紅,脈滑數有力,小便如常,大便干結。辨證:外感風熱,上犯頭面,兼有陽明經燥熱。針刺處方:主穴:四神聰、風池、太陽、下關、顴髎、地倉、承漿、頰車、翳風。配穴:曲池、合谷、太沖、陰陵泉、陽陵泉,針刺得氣后留針,每日一次,每次40分鐘。中藥處方:清上蠲痛湯加石膏、知母,當歸15g,川芎15g,羌活10g,獨活10g,防風10g,白芷10g,細辛3g,麥冬15g,黃芩10g,蒼術10g,菊花15g,蔓荊子15g,生甘草5g,生石膏30g,知母10g,5劑,每日一劑,日三服,并囑清淡飲食。針刺三次后痛即大減,進食、睡眠不受影響,大便順暢,5次后疼痛減輕,效不更方,針刺配合藥物繼續(xù)治療5次后,疼痛基本消失,又治療4次后痊愈。隨訪一月無復發(fā)。
按:患者除有疼痛外,兼有口渴喜冷飲,大便干結癥狀,此為陽明胃腸燥熱之象,故以清上蠲痛湯加石膏知母,即合用白虎湯之意,清陽明氣分熱邪,藥證合拍,故能頓挫病勢,收效理想。
例三 江某,男,70歲,2016年02月13日就診,主訴:三叉神經痛病史近十年反復發(fā)作,每次發(fā)作口服止痛藥物三五日即止,此次發(fā)作一周余仍未緩解,遂就診,檢查可見:左側面頰陣發(fā)疼痛,以下頜處為甚,進食時可誘發(fā)灼熱疼痛,手不可觸,痛苦面容,夜間睡眠不佳,情緒煩躁易怒,口干口苦。舌邊尖紅,舌質暗紫,苔薄微黃,脈浮略數。診斷:頭面風熱上擾針刺處方:主穴:四神聰、風池、太陽、下關、顴髎、地倉、承漿、頰車配穴:曲池、合谷、太沖、陰陵泉、陽陵泉,針刺得氣后留針,每次40分鐘,日一次,一周為一療程。中藥處方:清上蠲痛湯,當歸15g,川芎30g,羌活10g,獨活10g,防風10g,白芷10g,細辛3g,麥冬15g,黃芩10g,蒼術10g,菊花15g,蔓荊子15g,生甘草5g,7劑,每日一劑,日三服,并囑清淡飲食,治療一周后反饋疼痛大減,僅偶爾發(fā)作,繼續(xù)治療一周,癥狀基本消失,繼續(xù)鞏固治療一周后痊愈,隨訪一月未再發(fā)作。
按:本例患者為比較典型頭面風熱之邪為患,氣血不暢導致不通則痛,因發(fā)作時間長,結合舌象,考慮久病多瘀,故加大川芎量至30g,藥專力宏,故而收效良好。
討論:三叉神經痛多發(fā)于中老年患者,以女性為多,我國逐漸步入老年化社會,此病的患者數量開始呈上升趨勢,近年來門診三叉神經痛患者數量逐漸增多,針藥結合治療此病,具有優(yōu)勢互補的特點,既能針刺迅速止痛消除癥狀,又能通過藥物治療消除人體內在發(fā)病因素,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進一步提高了本病臨床治療的遠期療效。
[1] 針藥結合治療三叉神經痛經驗初探 高麗;劉智斌;李彬鋒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88):207
[2] 龔廷賢·《壽世保元》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2016-06-15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