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朝
(江門市蓬江區(qū)棠下鎮(zhèn)衛(wèi)生院 內科 廣東 江門 209085)
?
助眠湯治療失眠療效觀察
馮子朝
(江門市蓬江區(qū)棠下鎮(zhèn)衛(wèi)生院 內科廣東 江門209085)
【摘要】目的觀察自擬中藥方劑助眠湯治療失眠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江門市蓬江區(qū)棠下鎮(zhèn)衛(wèi)生院收治的62例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2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給予地西泮片治療,觀察組給予自擬中藥方劑助眠湯為主方辨證加味治療,1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6%,對照組為7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助眠湯為主方加味治療失眠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失眠;助眠湯;治療效果
失眠是常見的睡眠障礙,有原發(fā)性、繼發(fā)性和假性失眠等類型。對于失眠,一般采取調整生活方式,同時配合服用地西泮等藥物治療,但長期效果不甚理想[1]。本文從中醫(yī)治療角度出發(fā),探討自擬中藥方劑助眠湯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江門市蓬江區(qū)棠下鎮(zhèn)衛(wèi)生院收治的62例失眠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齡為24~67歲,病史為1個月至10多年不等;全天睡眠時間均不足4 h,以入睡困難或睡后易醒,醒后難以入睡為主要癥狀就診,嚴重的徹夜無眠。其中有20例患者有高血壓且正在服用降壓藥治療,血壓情況穩(wěn)定;16例患者有慢性胃炎;10例患者有糖尿病且正在使用降糖藥物調控。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2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史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中不寐的診斷標準及《中醫(yī)內科學》第6版中失眠的診斷要點進行篩選: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多夢等癥。
1.3治療方法兩組均行健康教育,指導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早睡早起,形成規(guī)律的睡眠習慣;睡前嘗試腹式呼吸,促進睡眠;睡前泡熱腳,或按摩腳底,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睡眠質量。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地西泮片2.5~7.5 mg/次,睡前口服,用量視情況酌情加減。觀察組采用自擬中藥方劑助眠湯為主方加味治療。處方:丹參15 g,麥冬15 g,酸棗仁15 g,柏子仁15 g,大棗15 g,法夏10 g,夏枯草10 g,炙甘草5 g。若兼心煩易怒、胸脅脹痛為肝郁化火,加山梔子10 g,柴胡10 g,淡竹葉6 g;兼頭暈口苦、惡心、舌苔黃膩者為痰熱內擾,加廣陳皮10 g,竹茹10 g,膽南星10 g;兼五心煩熱、口干腰酸、舌紅少苔者為陰虛火旺,加熟地30 g,杞子15 g,山萸肉15 g;兼神疲食少、脈細無力者為心脾兩虛,加黨參15 g,白術20 g,北芪25 g,當歸5 g;兼多夢易驚,心悸膽怯者為心膽氣虛,加龍骨30 g(先煎),牡蠣30 g(先煎),黨參20 g,石菖蒲10 g;兼上腹悶、疼痛者為胃不和而臥不安,加佛手10 g,元胡10 g;頑固失眠伴頭痛如針刺者為瘀血失眠,加大黃10 g,川芎15 g,當歸10 g。水煎服,每天1劑,分2~3次服,睡前2 h內服藥1次。服藥期間應喜怒有節(jié),保持心境平和,不宜飲用濃茶、咖啡及過度興奮刺激,可適當參加體育活動。連服3~7劑,1周后觀察療效。
1.4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不寐的療效標準:治愈,即睡眠正常,伴隨癥狀(頭痛、頭昏、心悸、健忘、多夢等)消失;好轉,即睡眠時間延長,伴隨癥狀改善,但睡眠仍受影響;無效,即癥狀無改變或加重。
1.5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效果觀察組治愈12例,好轉17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0.6%;對照組治愈6例,好轉15例,無效9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發(fā)生2例不良反應,其中1例幻覺,1例頭昏,失眠加重。停藥后癥狀均消失。
3討論
失眠又稱“不寐”,臨床較常見,主要以不能正常入睡并影響體力及精力為主要特征。失眠開始常不易被重視,常會不同程度地妨礙人們的工作、生活及學習,長期失眠則往往會成為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如中風、高血壓病、冠心病等的一個重要原因[3]。西醫(yī)治療此病主要以鎮(zhèn)靜、營養(yǎng)腦神經等對癥治療為主,常用鎮(zhèn)靜類或抗抑郁類藥物治療,開始有效果,但往往難以治愈,且常有較明顯的不良反應。本研究對照組服用地西泮片治療,2例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低于有關報道的15%,或與樣本量偏少有關。不過,頭昏、乏力、疲倦等是藥物治療常見的并發(fā)癥。中醫(yī)認為,失眠的病位在心,主要病機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從而導致心神不寧或心失所養(yǎng)。失眠的病因較多,以情志、飲食或氣血虧虛等內傷病因居多,由這些病因引起臟腑氣血失和,陰陽失調,主要是由心血虛、膽虛、脾虛、腎陰虧虛從而導致心失所養(yǎng),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熱、瘀血、胃失和降進而導致心神不安[4]。助眠湯中丹參涼血活血而安神,麥冬養(yǎng)陰清心除煩而安神,兩藥合用可清心經虛火及實火,且涼而不寒;柏子仁、酸棗仁均為種子,可交通心腎,養(yǎng)心安神;夏枯草花果至夏而枯,取其輕清入上焦,清肝火而散郁結之功,又《本草綱目》云“夏枯草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夏枯草既可清肝熱,又可補肝陰,雖無直接安神之功,卻可解肝之郁而緩心之急;法夏辛溫,降逆消痞,化痰散結,專除痰濕郁結,又除胃之脹悶;大棗和中,養(yǎng)血安神,合甘草又可防法夏之辛溫太過。全方藥性平和,以養(yǎng)心清肝為主,和胃除痰為佐,清潤心肝而不惹痰濕,清心安神而不苦寒傷陽,臨癥時若能辨清證候,適當加減,其效較佳[5]。本研究顯示,助眠湯治療失眠癥1個月后有效率達90.6%,顯著高于地西泮(70.0%),且無不良反應發(fā)生,提示中藥湯劑治療失眠癥效果值得肯定。不過,由于樣本量總體偏少,隨訪觀察期較短,遠期療效及安全性尚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馬秀萍,趙滿紅,閆繼霞.中藥治療失眠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31):233.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3,25(11):57.
[3]覃敏怡,傅元謀.從脾胃論治慢性失眠經驗舉隅[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4,(22):131.
[4]陳紅東.中藥治療失眠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3,(z2):301.
[5]李翔.助眠湯治療失眠癥68例臨床觀察[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11,17(10):885-887.
(收稿日期:2015-10-21)
【中圖分類號】R 256.23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