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喜
作者與坦桑尼亞國父尼雷爾交談
基辛格是美國政界的常青藤,也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政治外交大學者。他從德國逃難到美國,能有如此成就,除自己的學術天分外,還與四個“貴人”的相助提攜分不開。
第一個是列兵弗里茨·克雷默爾,他是基辛格1943年入伍后認識的一位士兵。這個家伙是個奇怪的德國好人。他出身貴族世家,但反對希特勒,因而逃到了美國,參加了美軍。看樣子美國人并不信任他,雖然他很有學問,已經(jīng)37歲了,也就給了他一個列兵軍銜,基辛格都升到中士了。別看僅僅是一個列兵,他卻能接觸將軍級別的軍官,今天提個建議,明天出個主意,還給軍銜比他高得多的軍官和成千的軍人講課,說明為什么必須打敗法西斯,使聽課的人如癡如醉,好像我們解放軍的教導員和政治委員似的?;粮褚宦犓恼n,佩服得五體投地,視他為楷模。他一見基辛格則慧眼識英雄,多次向上級保舉推薦,稱此人有大才。他們所在的84師打到了德國,占領了有20多萬人口的克雷菲爾德城。在克雷默爾的推薦下,基辛格成為這個城市的管理長官。22歲的基辛格果然不負重望。幾個月后基辛格又被授予管理更大地區(qū)的權力。這里離基辛格的老家僅160公里,他曾榮耀地衣錦還鄉(xiāng)一次。在德國基辛格干得出色,他沒有在受欺負的地方報復別人,而是幫助人們恢復戰(zhàn)后的正常生活,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獎狀?;粮裨谲婈牜@得了美國籍,最高軍銜是中士,3年多的軍旅生活使他受到了頗大的鍛煉,能耐見長。戰(zhàn)后克雷默爾勸基辛格回國報考哈佛大學,又給基辛格出了一個關鍵的好主意。
第二個是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威廉·埃利奧特。1947年基辛格進入哈佛就當上了埃利奧特的學生。這位教授也是有些怪怪的,可他是系里最有權威的兩個資深教授之一,有著“大老爺”的稱號。基辛格知道教授是了不起的人物,而教授欣賞基辛格的思維能力,兩人每周必見面,深入討論問題。班上同學認為基辛格有拍馬屁的作風,說:“他總愛跟上層人物拉關系”,“這個家伙混賬透頂,目空一切,唯我獨尊,自私自利??蓻]有辦法,大家也承認他是個能干透頂?shù)募一铩!?950年基辛格交給埃利奧特一份377頁的本科畢業(yè)論文(有的書說這份論文是383頁),埃利奧特僅看100頁就批了個“最優(yōu)”,而且建議基辛格去讀研究生,基辛格接受了恩師的建議。
我聽外交部幾個與基辛格接觸過的同事說,基辛格確實愛寫長文章,使用長句子,語中充滿了哲理學術氣,加上他的德國口音和低沉的嗚嚕嗚嚕的嗓音,聽他講話必須特別專注。
基辛格免試進入了哈佛,開始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在埃利奧特的建議下哈佛舉辦了國際講習班,埃利奧特點名讓基辛格擔任執(zhí)行主任,這給基辛格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曾經(jīng)參加這個講習班的人后來有幾百位成了各國的精英或領袖,例如日本首相中曾根、法國總統(tǒng)德斯坦、以色列副總理兼外長阿龍等。
1955年他來到紐約,擔任對外關系協(xié)會研究小組的研究主任。這個協(xié)會也非同小可,是1921年成立的響當當?shù)闹悄覚C構,里面名人薈萃,參與者都是上層社交界里有錢財、有智力、有影響的精英名流,人稱該協(xié)會是“無形政府”、“真正的國務院”?;粮裾J為這里是唯一能把政治權力和學術水平結合到一起的地方。針對1954年國務卿杜勒斯提出的對蘇聯(lián)的“大規(guī)模報復戰(zhàn)略”,基辛格召集名家討論,然后寫出了《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一書,提出“有限核戰(zhàn)爭是我們對付核大國或一個能用人力來代替技術的大國的最有效戰(zhàn)略(請注意所謂‘能用人力代替技術的大國是指哪個國家)”。此書雖是經(jīng)集體討論而來的,但是經(jīng)過基辛格加工、提煉、概括、升華出來的,參加者可能只作了某一方面的貢獻,基辛格則如同蜜蜂采集百花釀成了蜜。此書一出,立即暢銷,基辛格一舉成名。
基辛格在對外關系協(xié)會里遇到了第三個“伯樂”納爾遜·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家族曾是美國十大財團之首,被稱為“洛克菲勒帝國”,也是商界、慈善界的常青藤,突破了中國人說的“富不過三代”記錄而達到了六代,至今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還是旅游者常去的地方,游人如織。納爾遜弟兄五人,他是老二,別的弟兄都經(jīng)商,他卻是政界的著名人物,擔任過4任紐約州長、國務院助理國務卿、教育和福利副部長、后來又擔任過副總統(tǒng)。洛克菲勒吸收基辛格在他門下工作,這使基辛格找到了通往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途徑和階梯。1955年在洛克菲勒擔任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的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時,就把基辛格引進了高級決策班子,參加為總統(tǒng)起草關于外交政策的文件?;粮竦搅寺蹇朔评丈磉?,就實現(xiàn)了智慧財富和金錢財富的恰當結合。
在擔任洛克菲勒私人顧問的同時,基辛格被哈佛聘請為講師,后來又晉升為副教授、教授。1961年基辛格出版了又一名著《選擇的必要》,提出了“靈活反應”戰(zhàn)略。這時肯尼迪當選總統(tǒng)不久,對基辛格的新書和觀點很感興趣。基辛格被聘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兼職顧問。但基辛格的建議并不受白宮的重視,他還在一些問題上與白宮發(fā)生了沖突。
1964年洛克菲勒第一次參加總統(tǒng)競選,基辛格應招出來服務,第一次卷入國內的政黨政治。這一次是共和黨內部洛克菲勒與戈德華特的初選,看誰能代表該黨出來與民主黨競選總統(tǒng),這是一次不成功的經(jīng)歷。1968年洛克菲勒第二次出來競選總統(tǒng),當時參與共和黨內部競爭的還有羅納德·里根(時任加利福尼亞州長,1980年當選總統(tǒng)),但主要是洛克菲勒和尼克松對壘。洛克菲勒的演說大部分出自基辛格的手筆,基辛格成為他的得力謀臣。
這年競選,由于越南問題把約翰遜政府搞得焦頭爛額,對外政策成為突出問題,這給基辛格提供了可以大顯身手的機會?;粮襁^去研究過外交問題,參與過越南問題考察,了解情況,思考過該怎么辦。他為洛克菲勒提供了一套新東西,讓洛克菲勒在各位競爭人選中搶占制高點,希望他能獨領風騷。值得注意的是,洛克菲勒在他的競選演說中按基辛格起草的稿子提出了中國問題,說:“要同共產黨中國建立完全嶄新的關系,……促使或助長如此偉大的人民自我孤立……美國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甭蹇朔评章暦Q:“我要開始與共產黨中國對話。在華盛頓、北京和莫斯科的微妙三角關系中,如果我們有更多的辦法對付這兩個國家,我們就能增加與各國調整關系的可能性?!?
由此看來,如果洛克菲勒當選美國總統(tǒng),也會與中國建立關系。可見當時美國政界欲與中國建立關系的不僅僅是尼克松、洛克菲勒或其他某一個人的主張,而是有相當?shù)纳鐣A。否則,當年基辛格秘密訪華的公告發(fā)表以后,就不是一片贊揚,而是群起而攻之了。
在競選中,基辛格自己也曾出面會見記者發(fā)表談話,在極力推崇洛克菲勒的同時,竭力攻擊尼克松,說“尼克松當總統(tǒng)最危險”,“如果他當選,就意味著共和黨的完結?!彼€說尼克松“在政治上是一個平庸的人,在才智上則是一個低于平庸的人”。他把尼克松罵得狗血噴頭,人們認為他是尼克松的“死對頭”。
基辛格判斷洛克菲勒必勝無疑,很多人也是這么認為的??赡峥怂删谷蝗倭恕5降资呛卧??基辛格在《白宮歲月》里對這件事情又做了一下分析。一是黨的臨時性的全國提名大會有毛病,不靠譜,選出的人不怎么樣;二是洛克菲勒想的不是為個人而是如何把國家治好,所以要把治國藍圖告訴人民,但他不善于抓住機會果斷行事,不重視程序,只強調實質,所以敗了;三是尼克松會玩程序、會搞組織、會用語言、會玩權術,所以能吸引投票者,但尼克松的本事未必與治國之才有什么關系?;粮竦难酝庵馐钦f這樣的選舉辦法選不出有才干的人,卻能選出會玩權術政治的人,這是美國總統(tǒng)政治的實質。
可基辛格萬萬沒料到,正是他大罵的尼克松倒成為他的第四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伯樂”,給他提供了最好的舞臺和機會,讓他大展才干。
尼克松不計前嫌收攏基辛格,足可看出尼克松確有些統(tǒng)帥之才。其實尼克松早在看了《核戰(zhàn)爭與對外政策》一書后,就對基辛格相當欣賞,競選時尼克松試圖把他從洛克菲勒的陣營中挖過來,但沒有成功。尼克松到底看上了基辛格的哪些方面呢?
一是他的才,基辛格在哈佛“十年磨一劍”沒有白搭,他一出書便暢銷,幾乎本本轟動。他在洛克菲勒那里的表現(xiàn)尼克松也是做了調查的,如能把他拉到身邊將會大大增強尼克松的聲望。二是看上了基辛格在外交領域的特長,外交興趣把兩人吸引到了一起。三是看上了基辛格的外交理論和主張,包括均衡論、有限戰(zhàn)爭論,處理好與共產黨國家的關系,特別是打開與中國的關系等,兩人是意氣相投的。四是尼克松準備大權獨攬,特別是控制外交大權,基辛格正好是個最合適的可用之人,因為他既合自己的理念,又名氣雖有但尚未坐大,媒體對這位學者還未引起太大注意,所以他不會也無條件大出風頭而把總統(tǒng)的光輝遮掩。
“一個是惠蒂爾(尼克松父親做生意的地方)雜貨鋪老板的兒子,一個是希特勒德國的流亡難民,一個是政治家,一個是學者,看起來這種結合仿佛很不可能。但我們的差異卻有助于使我們的伙伴關系得以順利發(fā)展。”尼克松在回憶錄里這樣說他和基辛格的搭配。
據(jù)基辛格回憶,他們第一次見面是1967年底,兩人都去參加克萊爾·盧斯舉行的家庭圣誕節(jié)聚會。當尼克松到時,基辛格正要離開,盧斯夫人把他們拉到書房里見面?;粮袷菍W者不喜歡聊天,尼克松也一直有怯于社交的習性,因此二人一見面有些尷尬。尼克松說他看了基辛格的《核武器和外交政策》,從中學到了東西,并曾給基辛格寫過一封短信?;粮窬箤Υ诵藕翢o記憶,顯得更加尷尬?;粮裾勗捰行┥?,兩人在不大自然的氣氛中說笑了幾句就分手了。
1968年基辛格作為洛克菲勒手下人員與尼克松手下的工作人員理查德·艾倫打過一次交道,是在邁阿密的共和黨大會上,雙方希望在對外政策上能協(xié)調說法,避免內部競選提名時相互攻訐而使民主黨漁利。雙方達成了一致。此后尼克松的經(jīng)理人約翰·米歇爾等找過基辛格,就越南問題進行咨詢,基辛格講了自己的看法。尼克松的手下人找過基辛格多次,不僅是就某個具體問題求教,實則是想拉他改換門庭,甚至亮出了高價錢?;粮駥Τ龈邇r拉攏他心存厭惡,沒有接受?;粮駥δ峥怂砂嘧拥挠∠蠛懿缓?,認為他們完全埋頭于競選的技術而不是實質問題,靠才氣取勝的基辛格自然不愿與之為伍。
1968年11月22日,基辛格他們正在聚餐,商量如果尼克松邀請洛克菲勒入閣擔任部長什么的,去不去?有的說別去了,就當州長吧,控制一個大州影響更大;有的主張去,關鍵是哪個職務合適。正討論得熱鬧呢,突然接到了尼克松的臨時總部來的電話,不過不是找洛克菲勒,而是找基辛格。
11月25日,基辛格見了尼克松。關于這次見面,尼克松的回憶錄和基辛格的回憶錄記載得不完全一樣,我覺得基辛格寫得細,日期也記得詳,尼克松的回憶錄也有其長處。根據(jù)兩個回憶錄,我整理了兩人見面的情況。
尼克松說,他要組織政府,對國務院沒有信心,他決心要白宮把外交政策掌握起來。接著尼克松說明了他對外交政策的一些看法,說:“我決心不蹈約翰遜前車之轍,不能把我的全部外交政策的時間與精力都花在越南問題上,因為它實際上只是一個短期的問題。我覺得,如果較長期的問題處理不好,那對美國的安全與生存會造成致命的后果。在這方面,我談了恢復北約聯(lián)盟活力的問題,談了中東、蘇聯(lián)和日本。最后,我提到需要重新估價我們對共產黨中國的政策考慮,我請他讀一下我在《外交》季刊上發(fā)表的文章?!?/p>
基辛格聽了大吃一驚,因為這與基辛格原先對他的看法全然不同。基辛格想,競選中罵他是政治上平庸,才智上是平庸之下,弄了半天過去對他并不完全了解,這位新總統(tǒng)還是能從全局著眼看待外交問題的。但再想聽下去,尼克松的話變得不那么明確了,可能是初次談話他還不會把什么都抖出來,所以基辛格猜不透他的心意。
尼克松問基辛格是否“原則上準備參加他的政府”?可不是嘛,還沒有表明是否愿意與他一起干,尼克松怎能把什么話都給基辛格說出來呢?
基辛格這腦子里的彎彎就是多,他想尼克松沒有把什么都亮明,他也得把話說得兩可一些。于是他是這樣回答尼克松的:“如果洛克菲勒州長應邀出任內閣中的一個職位,我將樂于充當他的工作人員?!边@話說的,既沒有拒絕尼克松,也沒有明確答應尼克松;既沒有忘掉老主顧,也不排除投靠新主顧。而且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十分恰當,那時他還不過是個教授、洛克菲勒門下的一位謀士而已,這話說得是多么合乎他當時的身份!
尼克松一看,就不再盯著基辛格愿不愿合伙去問他了,心想反正你小子跑不掉,我不相信白宮你會不想來?話題一轉,他“建議”基辛格給他寫一份關于對“最有效的政府結構”的看法,做為備忘錄交給他。哈哈,尼克松已經(jīng)給基辛格布置任務了,但人家當選總統(tǒng)也不是下命令而是“建議”啊,這話說得多巧妙,看來尼克松當選未必都全是靠玩弄選舉權術,恐怕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好了,初次見面,就談這些吧。尼克松按動電鈕,一個服飾整潔、剃著小平頭、模樣精明的人進來了,他是鮑勃·霍爾德曼,尼克松后來的白宮辦公廳主任。尼克松交待他立即安裝一部直通基辛格辦公室的電話,以方便總統(tǒng)隨時與教授交談。基辛格說電話根本沒有裝,裝不裝是一回事,人家當選總統(tǒng)說一說,就足以表明對教授的看重;再說了,還沒有答應人家入伙呢,安了電話后你要是萬一不干,這電話怎么辦?瞧,美國人在這些細節(jié)上可會精于算計了,所以同他們打交道得注意他們的這個特點。
基辛格少不了要同朋友和同事們商量合計一番,好得到他們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基辛格是個長期研究問題的人,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冷靜和嚴謹?shù)乃季S特點,所以他想得很周到,不是一聽尼克松要他入伙就得意忘形,到處張揚,而是沉著地把該做的事情一一做到。朋友和同事們自然為他能進白宮感到高興,心想總統(tǒng)身邊有一個自己的人也好,沒有誰不支持他的?;粮裼绕鋾c洛克菲勒好好聊聊,不能讓老主顧感到失落,基辛格說與洛克菲勒的談話是決定性的,老主顧告訴他沒有選擇的余地。
基辛格進入白宮后在國際舞臺建樹多多,留下一大筆外交遺產,最精彩最引人入勝的就是打開中美關系大門的北京秘密之行,并因此成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同時,他作為美國知華派的代表,先后50多次訪華,長期帶動并促進對華友好的“基辛格們”為增進中美了解,加強中美友誼鋪路架橋,受到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的廣泛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