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官俸,即官員俸祿,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官員工資與收入?!叭昵逯f雪花銀?!?,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古代官員的收入就是大把的銀子。歷史真實的情況的確的如此嗎?我們不妨一起看看歷朝官俸的詳情。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建立起了以郡縣制為基礎(chǔ)的中央集權(quán)制,百官俸祿的撥付由政府統(tǒng)一管理,官俸制度依官軼高低定俸額。自秦開始直到清代,官俸制度的基本框架結(jié)構(gòu)始終沒有改變,而百官俸祿的內(nèi)容,卻隨時代變化,有著很大不同。秦代官俸按月發(fā)放,稱為“月食”,以實物“粟”為主。漢襲秦制,西漢官俸仍以米谷實物為主,但有時會因漕糧不足,折算成錢幣發(fā)放。到了東漢,官俸的發(fā)放就已改成半錢半谷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俸支出內(nèi)容,與比較單一的兩漢相比大大豐富。兩晉南朝官俸有米、有絹、有綿、有菜田、有勞力;北魏官俸有帛、有公田、有干、力,還另給官員酒、肉、食稟之類的東西;北齊官俸為谷、絹、錢三類,并給事力役使,總之,凡吃、穿、用、仆役,幾乎全部包括在內(nèi)。這種官俸制度對后世影響很大。
隋唐官俸包括祿米、職田、月料錢(正俸)、額定色役和資課,以及因官俸不足所給予的,帶有補助性質(zhì)的,公廨本錢利息收入和手力資課等。唐朝俸祿,大體可分為祿米和月俸二種,祿米每年二次,月俸按月付錢,而不用銀。
宋代官員俸祿的構(gòu)成,主要有料錢、衣賜、祿粟、添支、職田租五部分,此外還有一些次要頒給和津貼。宋代官員俸祿支給的物品是多種多樣的,不但有銅錢、鐵錢、粟米、布帛,還有成衣、棉、肉等,但無論北宋還是南宋,俸祿都沒有以銀兩為定額的項目。當(dāng)然,這并不等于講實際支給俸祿時全無支給白銀的情況。北宋就有廣西轉(zhuǎn)運司在自愿的前提下,部分俸祿折銀發(fā)放的個別例子。到了南宋,官員俸祿折算成白銀發(fā)放的情況就很多了。
元代的官俸主要由俸鈔和職田兩種形式構(gòu)成,中央和行省、行臺、宣慰司等官吏的收入全用俸鈔支出,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元代俸祿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府、州、縣供職的官吏領(lǐng)取的是俸錢及職田的租入。
明代一般文武官員的俸祿種類有田地、祿米、錢鈔、雜物等內(nèi)容。明初百官俸祿給米,間以錢鈔,或米鈔兼支。至憲宗成化年間,官俸仍給米絹。景泰三年(1452年),七月曾令京官俸準價折銀。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改為“以太倉積錢給官俸,十分為率,錢一銀九”。即官吏的俸給,十分之九用白銀,十分之一用銅錢。至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起,才“課稅、官俸且俱用銀”,一應(yīng)開支“應(yīng)給錢者悉予銀”。
清承明制,清代完全繼承了明晚白銀貨幣化的成果。清朝的貨幣是銀、錢,但政府的重點放在白銀上,而且有提倡用銀的明白表示。官俸也是以銀計算和支付。
由此可以看出,官俸自宋代開始部分用銀,至明中晚期才實現(xiàn)基本全部用銀。這一歷程,是和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上白銀貨幣化的發(fā)展進程相一致的,是白銀貨幣化歷史洪流的一條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