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忠
——勉力倡修廣惠渠
項忠(1421-1502年),字藎(音jin)臣,號喬松,嘉興(今屬浙江)人。明英宗正統(tǒng)七年(1442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多任武職,官至兵部尚書。他為民興利,尤其在水利上貢獻很大。
項忠曾擔任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當時長安城內(nèi)開有3條渠道: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與運糧的漕渠一起,在城內(nèi)互相連接,構(gòu)成城內(nèi)運輸、供水兩用的水道網(wǎng)。但宋、元至明代,水渠的管理逐漸廢弛。城內(nèi)水源不足,挖井所得往往又是苦澀不堪的咸水,給市民的生活帶來很大困難。項忠面對城內(nèi)缺水的緊急情況,進行實地勘察后,決定重開龍首渠。項忠親自參與了渠線的規(guī)劃,帶領(lǐng)士卒、民夫連日苦干,很快就將水引入了長安城中。接著,他又重開了皂河。這兩條河流在城的西南處匯合,成為通濟渠。從此,長安城的用水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項忠還非常重視用水管理,在開工第一年八月就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水規(guī)》,并讓人刻在《新開通濟渠記》石碑背面,讓大家共同遵守。這塊石碑現(xiàn)存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中。
項忠在解決了長安城內(nèi)的用水困難后,又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水利灌溉問題上?!稓v代引涇碑文集》中寫道:“鄭國渠成于秦始皇十年(前236年),白渠起于漢太始二年(前95年),宋代稱豐利渠,元代稱王御史渠,明代又稱廣惠渠……”其中說到的鄭國渠和白渠,歷史悠久,長安附近的三原、涇陽、醴泉、高陵和臨潼5個縣的農(nóng)業(yè)灌溉都依賴于這2條水渠。但是唐朝中期,宦官、地主和富商在渠上大量設(shè)置以水力推動的碾和水磨等加工機具,灌溉效益急劇下降,于是“元后至于今,河底低深,渠道高仰,水不通流,廢弛湮塞,幾百年矣”。項忠看到這種情形,深為感慨,下決心要讓這一古老灌區(qū)恢復(fù)往日的功用。
成化元年(1465年),項忠率眾將引涇渠口向上游延伸一里多,以便引水。新渠必須穿山而行,為此要在大龍山和小龍山下開鑿隧洞。這一帶的石質(zhì)十分堅硬,于是采用了先火燒再水淬的辦法使巖石開裂,便于開挖。工程進行了僅僅2年,新渠尚未做成,因邊防緊急,項忠被調(diào)離停工。成化十二年(1476年)巡撫余子俊繼續(xù)施工。為加快隧洞開挖進度,當年曾在隧洞施工線上開豎井5個,以期增加同時施工的工作面。但余子俊也沒能完成這一工程。成化十七年(1481年),巡撫阮勤接替主持施工,更引泉水匯入渠道,又克服了種種困難,終于在成化十八年完成了廣惠渠渠口上移工程。今天我們還能在涇陽縣張家山渠首清楚地看到這一遺跡。
成化十三年(1477年),項忠因反對宦官汪直被革去了職務(wù)。最后的20余年在家賦閑,與里人梅江、戴佑、姜諒等創(chuàng)立相依為檇(音zuì)李耆英會,有《唱和詩》一集。項忠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后被授予太子太保銜,謚號“襄毅”。項忠一生,多次興修水利,尤其是倡修廣惠渠,促進了中國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p>
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