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 寧夏博物館
詩文古韻梅花香
——寧夏博物館藏古籍《明文待詔書梅花白詠》賞析
于希 寧夏博物館
本文通過對古籍《明文待詔梅花百詠》的介紹,闡述了文徵明生平和詠梅時的感受。又對文中描寫梅花的詩句做了分析和比較。
古籍 文徵明 梅
寧夏博物館文物庫房藏有古籍明代文徵明所書《明文待詔書梅花白詠》詩集一冊,此書為宣紙線狀,共一十六頁,每頁分成七欄,每欄十九字,以楷體書寫,封面書簽題“明文待詔書梅花白詠”字樣,書的第一頁之尾頁地腳處寫有梅一、梅二…..梅八二字,書尾有小記一篇,計有85字,記末署“停云館主人徵明書并識”(圖1)文曰:往歲待詔金門,驅(qū)車驛路時,迂鐵桿生香,無不低回留意,但所適之景不一,其暗香疏影之致而途得之于目的。謝政歸來,歷有年,所停云之東植梅數(shù)株,每芳信臨時,啜茗相對,真得逋仙之心賞,漫成白詠,并為寒香寫照。”停云館待文徵明書齋名,原為其父文林所建,之所以停云命名,典出陶淵明所詩:“靄靄停云,濛濛時雨”。
文徵明(1470—1559),明代書畫家、詩人。字明,因先世為衡山(今湖南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他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九十歲,在古代文人中,可謂長壽翁。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少年時師從吳寬,學書法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與祝枝山(枝山)、唐寅(伯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他一生仕途坎坷,科舉屢試不第,從乙卯(1495年)26歲到嘉靖壬午(1522年)53歲,十試不中,直到54歲時受到工部尚書李充嗣推薦以貢生進京,經(jīng)史部考核,被授翰林院待詔,明代翰林院待詔,秩從九品,掌教對章疏文史,以文徵明之個性,只干了三年,于57歲辭歸,買舟南下,回到蘇州定居,潛心書文詩畫,舞文弄墨以自娛。書畫日漸成熟老道,聲譽卓著,求購他書畫者眾多。以至供不應求。他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全才。據(jù)說他在八十歲時還能書寫流利的蠅頭小楷。
梅是薔薇科李屬梅亞屬的落葉喬木,有時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朵。梅的名稱多種多樣,又叫春梅、干枝梅、紅綠梅,是我國特有的花卉,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梅花姿態(tài)文雅,高雅清秀,省級盎然,樹干蒼勁,鐵骨錚錚,疏影橫斜;果實豐富多樣,有黃、綠、白等色,表皮光澤或多帶柔色,味酸,可食用,可藥用。梅常于隆冬或初春百花凋零或尚未開放時,傲然挺立,噴紅吐綠,向人們展示它妍麗動人的形象,因此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和“歲寒三友”(松、竹、梅)之美稱。
書雖名曰“梅花百詠”,實際上只收錄了七言絕句52首。從書的裝幀來看,前有封面,后有小跋,地腳標識也連貫。每首詩均有標題,分別為古梅;早梅;庭梅;官梅;江梅;溪梅;嶺梅;野梅;憶梅;夢梅;尋梅;問梅;探梅;索梅;觀梅;賞梅;友梅;寄梅;評梅;歌梅;別梅;惜梅;折梅;剪梅;浴梅;浸梅;簪梅;黃梅;鹽梅;蟠梅;接梅;月梅;風梅;煙梅;千葉梅;鴛鴦梅;綠萼梅;漢宮梅;江上梅;書窗梅;琴屋梅;棋墅梅;釣磯梅;樵徑梅;僧舍梅;道院梅;柳營梅;茅舍梅;蔬圃梅;藥圃梅;玉笛梅;紙帳梅。共計五十二首,可后記中又云“謝政歸來,歷有年…….每芳信臨時,啜茗相對……漫成百詠?!睍麨椤睹魑拇t書梅花百詠》,后記也說“漫成百詠”,想必原詩應有百首才是,如果書名的“百詠”乃是概數(shù)的話,后記中應予說明,不會又強調(diào)“百詠”這個數(shù)字。筆者認為,此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幾經(jīng)傳抄,散佚了至少三十八首,待到編撰我館所藏之版本時,只剩五十二首了,這才出現(xiàn)書名和后記所云之“百詠”與實際相差三十余首的情況。
從后記和《明文待詔書梅花百詠》之內(nèi)容看,這些詠梅詩篇是他辭官歸鄉(xiāng),在蘇州頤養(yǎng)天年以書畫自娛后所做。他從五十七歲回歸故里,直到九十歲去世,又活了三十余年,后記中寫道:“往歲待詔金門,驅(qū)車驛路時,迂鐵桿生香,無不低回留意?!保爸x政歸來,歷有年……”。他把在京城作小吏時對梅的映像和歸里后數(shù)年也許十十年對梅的觀察和欣賞都融入了《明文待詔書梅花百詠》之中,這種長期的生活積累使他對梅觀察得細致入微,對梅的成長及形態(tài)了解無比透徹,對梅的氣質(zhì)和精神有非常深刻地體會,所以他的《明文待詔書梅花百詠》流傳至今,雖然已非全貌,但就僅存的五十二首中,我們還是能夠體會得到他詠梅的精髓。
我國歷代文人雅士多以梅為文、為詞、為詩、為賦。有人竟然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被稱為“梅隱”的宋代詩人林逋,終生不娶,以梅鶴為伴,隱居西湖孤山,因而有“梅妻鶴子”的千古傳話。三國時曹操領兵出征,沿途干旱無水,曹操哄騙士兵說前有梅林可止渴,士兵這才前進,留下了“望梅止渴”的典故,此類故事不勝枚舉,可見梅的影響有多么深遠廣大。
賞梅之風始于漢代,這以后詠梅成了眾多文人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永恒主題。他們不僅將梅的色、香、姿、韻描述的栩栩如生,并把梅(包括花、葉、枝、干、果等)看作一種精神象征,在梅的自然美中賦予了人的靈氣。歷代文人最早詠梅的人數(shù)眾多,如唐代王維《雜詩》、林和靖《山園小梅》、杜甫《江梅》、李商隱《憶梅》、劉禹錫《庭梅詠寄人》、白居易《新栽梅》等。宋代王安石、陸游、蘇軾、黃庭堅等均有詠梅詩。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李清照的[臨江仙.梅]、[溪家傲.雪里已知春新至]、[玉樓春.紅梅]等等,更是詠梅詞作中的佼佼者。在中國詩歌史上,以“詠梅百篇”為題者不在少數(shù),元朝的馮子振,明朝的李江,清朝的程祈川皆作有《梅花百詠》。清代阮元之女阮安也作有《廣梅花白詠》,元郭豫亨的《梅花字字香》亦有百首之多,說明梅在歷代文人心目中所占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清代文字家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說:“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敖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留賞梅花一般養(yǎng)眼于色、秀、形、韻、時等方面。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形態(tài)有俯、仰、側(cè)、臥、依、盼等,分直立、屈曲、歪斜,樹皮漆黑多糙紋,枝干蒼勁嶙峋如盤龍,陳顯出滄桑的陽剛之氣。在詩人、畫家筆下,梅花總離不開橫、斜、疏、廋四種形態(tài),古人還認為賞梅須在“花是將開未開時”,亦即含苞欲放時為最佳,一般以驚蟄前后十日為探賞的最好時機。
文徵明《梅花百詠》創(chuàng)作角度豐富多樣,有從時間、有從栽培、有從制作,有從色澤,有從情感,有從自然景象,有從比喻等等,從各個側(cè)面加以描繪和詠嘆。以下列舉數(shù)首,略加分析,以供欣賞:
《早梅》,這是文徵明《百詠》中的第二首:
從來花發(fā)占鮮芳,又向叢中獨擅場。
畢竟先開定先發(fā),爭如雪里又添香。
這是一首從時間角度詠梅的詩,無獨有偶,南朝謝夑也有一首以《早梅》命名的“五絕”:迎春故早發(fā),獨自不疑寒。畏花眾花后,無人別意看。
同寫早梅,兩首詩符言“早發(fā)”之原由,為表現(xiàn)早梅冰清玉潔的特點,謝夑用“寒”,文徵明用“雪”,均言梅之“清”,之“不畏寒”,但兩首詩的意境和詩人的心理狀態(tài)卻是不同的。謝夑詩里的“梅”,“畏落眾花后”,但愿搶先早發(fā),以免讓別人搶了風頭。而詩文中的“梅”,顯的從容不迫,順其自然,不爭不搶,“從來花發(fā)占鮮芳”。
《庭梅》,是以生長地而寫的,原詩:
欄于六曲渡春風,白雪生香滿院中。
夜靜月明么鳳下,半窗疏影隔簾攏。
么鳳乃是一種鳥名,也叫桐花鳳,俗話說“家有梧桐樹,招來金鳳凰?!逼鋵嵜带P和梅花并沒什么直接關系,蘇軾《次韻李公擇梅花》有句云:“故山亦何有,桐華集么鳳》”。文徵明此處引蘇軾詩為典,寫出了一個夜靜月明,梅花如雪,疏影暗香下如見么鳳的情景。好一幅詩情畫意,令人神往。
此外,寫梅花生長地的還有《江上梅》、《書窗梅》、《琴屋梅》、《棋墅梅》、《釣磯梅》《櫵徑梅》、《僧舍梅》、《道院梅》、《柳營梅》、《茅舍梅》、《蔬圃梅》、《藥圃梅》等?!督厦贰分附墓适?,江是傳說中的女神名,事見《列仙傳》,有書生鄭求之,遂贈與交甫。后交甫再尋二女,則忽皆不見。文徵明詩中說:“欲步凌風跡已陳”即指此事。詩末兩句“如今不獨揚州種,匯北江南總是春”乃詩人有感而發(fā),是說當年的揚州梅如今已經(jīng)開遍大江南北了?!督矫贰吩娛沁@樣:
欲步凌風跡已陳,水朁詩句尚清新。
如今不獨揚州種,江北江南總是春。
當年凌風而降的女神與鄭交甫俱已成為傳說中的故事了,可是江畔所贈之玉佩還是化做清新的詩歌?,F(xiàn)在已經(jīng)不單單是揚州品種的梅花了,它已經(jīng)開遍了大江南北的春天。
還有一首《漢宮梅》,名義上是寫梅花栽種的所在地,實際上是一首借花懷古之作:
飾玉含香立未央,不將顏色事君王。
后來玉樹緣何事,能使陳家怨國亡。
詩的前兩句似是借王昭君才貌雙全欲得不到君王的寵愛,被漢帝當成與匈奴和親的禮品而送入大漠。詩的后兩句則指南朝后主陳叔寶寵幸貴妃張麗華與孔貴嬪而亡國的故事,當敵人已經(jīng)打到門口時,陳叔寶竟然還在后宮中與寵妃和宮女們高唱《玉樹后庭花》和《臨春樂》。結(jié)果被隋所滅,成為千古笑柄。
《琴屋梅》原詩如下:
三弄花間小院深,玉人遙聽動春心。
泛聲彈落水梢月,喚起林逋為賞春。
此詩大約從北宋詩人林逋《山園小梅二首》其中一首詩中演化來的。林逋(968—1028),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浪跡江淮間,后歸隱杭州西湖小孤山,終身不仕,也不婚娶,專心種梅養(yǎng)鶴,人稱其“梅妻鶴子”。他的《山園小梅二首》其一如下: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成,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會斷魂。
章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在百花凋零的時候,只有梅花還屹立在寒風中傲然盛開,占盡了小園里的風情,疏影側(cè)映在清徹的水里,只嗅著那暗中飄來的芬芳,在黃昏后的月影之中。白鶴飛落小來前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麗,定會驚得消魄失魂,幸方我還在低聲吟誦,感覺到和梅花那樣的清近,用不著再敲著檀板,舉著酒杯來欣賞了。多么一幅動人的畫卷啊,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文徵明的《琴屋梅》并沒有完全翻唱林逋的《山園小梅》,而是由“梅花三弄”的琴聲引出了“玉人遙聽動春心”的遐想,與《西廂記》中“琴挑”與“跳墻相會”的情節(jié)頗為合拍。
文中第八首《野梅》:
花落花開春不管,清風明月子綢繆。
天然一種孤高性,直是花中隱逸儔。
我對花落花開和春天全部不管,只覺清風明月情深意厚,天生的一種不合群的個性,多像野梅花中的隱士啊。這簡直就是文徵明的夫子自道,通過對野梅的詠嘆說出了自己胸中的塊壘。
《尋梅》則是從思緒出發(fā)的,闡述了自己當時的心境 ,詩是這樣的:
性過野徑復溪橋,踏雪相求不憚勞。
何處藏春春不見,惟聞風里暗香飄。
我走過山野的小路又跨過小溪的石橋,不怕勞苦地走在雪地了尋求心愛的梅花。卻不知這梅花躲在何處,只聞見隱約的香氣在飄。
這首《尋梅》像是一則白描小品,既沒用典,也沒有華麗的詞藻,簡單質(zhì)樸的語言直抒胸臆,寫出了詩人聞香追蹤,踏雪尋梅的情景和情緒,不虧是詠梅詩的一首抒情曲。
和《尋梅》同類型的另一首《探梅》;
聞道春還已有期,遠來花下立多時。
南枝覓遍無消息,借間花神知未知。
聽說春天就就快到了,從遠處來到梅花樹下久久站立,對著面南的枝葉仔細看遍,卻毫無開花的消息,請問花神你難道是忘了花季?
這是一首尋梅過后前往探梅的情景,賞梅的最佳時期在“驚蟄”前后,正是晚冬或早春天氣??上У檬墙衲瓯疽训搅撕诺募竟?jié),不知為什么還沒有一點開放的跡象,可能是花神忘了的緣故,真令人掃興啊。期待的興奮中帶著少許失望,只好怪罪于花神的疏忽了。
《賞梅》、《友梅》、《寄梅》三首都是抒寫詩人對梅的情感和態(tài)度的:
《賞梅》:對花呵凍寫新吟,吟罷還將酒自斟。
不比西園艷桃李,等閑開落賞千金。
邊賞著梅花邊呵著手寫下新的詩篇,寫完了再自斟自飲一杯酒。不像西邊大戶人家在觀賞桃花李花時‘大擺宴席隨手一擲就是千金。
《友梅》:三益堂前世外人,歲寒誰是舊雷陳。
知心千古惟松竹,冷澹相交始見真。
《論語.季氏》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友直,指得是所交的朋友要誠實、正直;友諒指所交的朋友要有包容心,大度,有己見;友多聞指得是所交的朋友要學識廣博,知識豐富。如此則三益矣。另有一種說法是指松、竹、梅為歲寒三友,有此三友也可稱之為三益也。還有一種說法出自白居易,他把琴、酒、詩成為三友?!叭嫣们笆劳馊恕闭侵敢陨弦越贿@三種朋友的脫離俗世的雅人,誰是陳年的老酒哪?原來與梅相交的也只有松與竹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啊。
《寄梅》:遠憑春信問知音,離恨何如隴水深。
不是江南無所有,要君識此歲寒心。
憑著春天的信息向遠方的友人打問,離別的傷感深過不見底的隴河,并不是江南沒有這樣的品種,為得是讓你知道我的一片心。
書中還有從色澤上描述的。
《黃梅》:杏子初肥色黯然,綠蔭深處滿枝懸。
日長幾陳廉纖雨,正是江南四月天。
黃梅快成熟時顏色并不鮮艷,在綠葉深處果實卻掛得累累贅贅,每日了都要下上幾場淅淅瀝瀝的雨,這正是被人們叫做黃梅四月天?。?/p>
《鹽梅》:滋味由來貴適均,五行兼?zhèn)涫紴檎妗?/p>
如何當日神農(nóng)譜,略不曾言甘苦辛。
梅子的味道從來應是適當,五味兼?zhèn)洳攀钦嬲拿牢叮瑸槭裁瓷褶r(nóng)嘗過的百草譜里,卻不曾記載過梅子的酸甜苦辣呢?
這是文徵明《梅花百詠》中唯一一首歌詠梅子果實味道的詩。它從另一角度對梅進行了詠嘆,也可算是在詠梅詩中另辟蹊徑了。
從以上十幾首詩的賞析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梅花百詠》文徵明是在仕途不得志,辭官隱居后的適情之作。文徵明生活在明代憲宗成化年到世宗嘉靖年間,正是明代政治上的衰敗時期。憲宗竹見深寵信宦官汪直,正直的大臣多受迫害,憲宗還倚重方士妖僧,異得朝政一片昏暗。憲宗死后,他的兒子孝宗朱祐樘即位,他在位十八年,勵精圖治,任用賢臣,當時朝政清明,百姓樂業(yè),史稱:“弘治中興”。孝宗死后,其子朱厚照繼位,是為武宗,這位十五歲當了皇帝的混小子,沉溺于聲色犬馬,宦官劉瑾把持朝政,橫行霸道,弄得民不聊生,官場人人自危。他在位十六年,死后由弟朱后熄繼位,是為世宗,使用了嘉靖年號。世宗崇信道教,整日忙于修行煉丹,企圖長生不老。他在位四十五年,有二十多年不理朝政,弄得國內(nèi)民亂四起,沿海一帶倭寇入侵。可奇怪的是,從明孝宗到明世宗的一百多年,經(jīng)過休養(yǎng)生息,卻在經(jīng)濟上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尤其是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在江南地區(qū),特別是姑蘇一帶,手工業(yè)中已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跟經(jīng)濟發(fā)達相對應的是,在文化思想領域中興起了一股啟蒙思潮,他們最有標志性特點就是反對宋明理學,與傳統(tǒng)理學“存在天,滅人欲”的主張針鋒相對。強調(diào)個人的重要,肯定人情和人欲的合理性。文徵明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遠離政治斗爭。他得《梅花百詠》既不涉及朝政,也不涉及民生疾苦,只是賞花飲酒以自娛。當然他也沒有味著良心粉飾太平,為當權者歌功頌德,迎合當時的奢靡之風。他以隱居的生活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既是對統(tǒng)治者的一種反抗,也是對當時進步文人的文字主張的贊同。
《梅花百詠》在藝術上多采用白描的手法,有些詩用了典故,但并不偏僻深奧。整個語言顯得質(zhì)樸流暢,有些詞句簡直就是白話入詩,讀來讓人覺得輕松有味,不賣弄,不做作??傊?,這是一部值得一讀的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