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華悅
南宋如何保障飲水衛(wèi)生
文|郭華悅
沒有自來水的古代,飲用水多取自河流。
當時沒有重污染的工業(yè),哪怕有一些染坊,在數(shù)量和污染的程度上,也極有限。但就算如此,也不表示飲用水可以高枕無憂。實際上,最大的隱患來自于家用的馬桶。
古代人的家里,馬桶可是必要的配備。如何清洗呢?若是直接在無人處倒掉,一來當時的人口密度不低,你倒,我也倒,最后只能讓居住區(qū)臭氣熏天;二來,倒完后,也應該用水清洗,所以一般倒垃圾的地方并不具備這個條件。
這么一來,對于多數(shù)人家來說,最理想的地方就是河邊了。把馬桶提到河邊,順手一倒,還能立即用水清洗,多方便呀!可這么一來,難免造成了水污染。
所以,對于古代的人來說,要保證飲用水衛(wèi)生,最大的敵人就是馬桶。
宋朝的《宋刑統(tǒng)》中,記載了這么一則事例。
為了保障百姓的飲水衛(wèi)生,南宋制定了一條法律,嚴禁往河流里倒馬桶。既然是法律,就該有相應的懲罰措施。若是有違反者,怎么辦?律令規(guī)定,“杖六十”。
倒個馬桶,就得打六十大板,這處罰不可謂不重了。可別以為這六十下板子沒啥了不起,在當時可算是重刑了。一般人,挨了六十大板,多半都得十天半月下不了床;若是年紀大一點的,或者是婦孺之流,只怕這六十大板打完,命也跟著沒了。
和這條法律配套的,還有兩條措施。
首先,是增派巡邏人員,日夜巡查。只要有江河水流,就有巡查人員的蹤跡,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一旦發(fā)現(xiàn)有人偷偷往河里傾倒污穢之物,立刻逮捕,送到衙門里打板子。這么一來,敢“頂風作案”的人,自然就少了。
可光是處罰,也解決不了問題。一般人家里,馬桶是必備的。所以,倒馬桶也是必須的。不能往河流里倒,也不可能像處理其他垃圾一樣,往垃圾堆里一扔就了事,那該怎么辦?若是不解決這個難題,嚴禁往水里傾倒污穢之物,那就只能是流于一紙空文。
于是,就有了第二條措施——派人每天定時挨家挨戶搜集污穢物。
這么一來,對于普通百姓家來說,可就方便了。不用出門,就有人自動來收取,那自己何必再跑到河邊,費時費力還不討好?所以,自打有了這兩條配套措施,去河邊去倒馬桶的人,也就少了。而百姓們的飲用水衛(wèi)生,也得到了保障。
責任編輯:鐘金花 1130615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