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軍“造神者”小笠原長生的軍國文學和政治話語

      2016-03-15 15:43:14楊凱
      日本問題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軍國主義

      摘 要:對日軍“造神者”小笠原長生的社會角色,特別是他作為擁有軍事與皇族背景的軍國主義政治文人屬性進行了分析。小笠原利用自己經(jīng)年所得的寫作技巧,制造了一個糅合精致政治話語體系的軍國主義文學世界,通過分析其結構和體系,可以一窺此類軍國文人之政治思維的內(nèi)核和矛盾之處。盡管小笠原以創(chuàng)造日軍勇于赴死的神話著稱于世,但深入其作品所反映出來的一些對人性、信仰、權力與戰(zhàn)爭的思考,可以體味到在軍國主義政治重壓下一個軍國文人的內(nèi)心掙扎。

      關鍵詞:小笠原長生;軍國主義;政治話語

      中圖分類號:I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16)01-0057-14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601007

      之前,有學者在研究甲午海戰(zhàn)史時不加甄別地引用了小笠原長生(1867年-1958年)的小說段落作為史料,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爭議[1]。筆者以為,此事恐肇始于對小笠原其人及其作品定性之不明。此人的身份之一為隸屬于日本海軍的日清·日俄戰(zhàn)爭史編纂者,蓋因此名號誘導了部分中國學者認為其敘述內(nèi)容具有一定可信度。但究其個人本質,日本學界亦有定論:此人即所謂活躍于軍中的“軍國主義推動者”[2]。因此,中國有學者判定小笠原寫作的作品缺乏可信度,該論斷總體上是正確的[3]。然而,小笠原在其數(shù)十年的筆耕歷程中畢竟留下了大量作品①,這些文字是這個與日軍擁有深厚淵源之文人長期累積所得的思想產(chǎn)物,具有從另一視角一窺日軍的學術價值,例如其日記已經(jīng)被利用做對東鄉(xiāng)平八郎之研究。其剩余的真?zhèn)坞y辨之作品自然無法直接當作史料,但從思想控制和技術史角度梳理分析,并結合目前已有之研究②,當可對此人的所作所為及其構建的軍國主義文學和政治話語系統(tǒng)在語言學和政治學領域中亦有話語分析研究,本文之方法傾向于政治學語境,但主要還是從思想控制和技術史的史學分析視角入手。有更深一層認識。

      一、小笠原長生其人

      小笠原長生,曾用筆名鳳翼、鐵櫻、金波樓主人、金波生等。其人具有三重身份,即軍人、貴族和作家。追溯家族背景,小笠原家為世襲六萬石的肥前唐津藩主(1817年-1871年),其家祖曾在江戶幕府時代擔任要職,身為武士世家的家族榮譽是小笠原謀求投筆從戎、建功立業(yè)之事業(yè)心的重要來源。1874年,小笠原長生承襲了祖父小笠原長國的家督身份,后依照明治政府所頒布之《華族令》被改授為子爵。1884年入海軍學校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雖也歷經(jīng)了甲午、庚子、日俄三場侵略戰(zhàn)爭,但其在戰(zhàn)場上始終表現(xiàn)平平而無突出軍功業(yè)績。原本其從軍之路可能會就此平淡下去,但在進入一個不為職業(yè)軍人所重視的軍令部下轄文史編輯部門后其命運開始改變。甲午戰(zhàn)爭結束后不久,小笠原即奉命被借調往軍史編輯所開始軍事史研究,其職業(yè)發(fā)展轉向軍國主義文人方向,此后一舉成為知名的軍史學者和軍事專家。憑借其為日軍開展之卓有成效的文宣工作,終累官至文部省教科書審查委員、海軍中將、宮中顧問等。

      小笠原以撰寫軍人英雄事跡與海戰(zhàn)史著稱,憑借以東鄉(xiāng)平八郎為主人公的“東鄉(xiāng)傳記”而聞世[4]。他較為知名的幾部軍事人物著作,主要是“東鄉(xiāng)傳記”系列(以東鄉(xiāng)為主角的系列作品有1921年的《東鄉(xiāng)元帥詳傳》、1931年的《圣將東鄉(xiāng)平八郎傳》、1934年的《晚年的東鄉(xiāng)元帥》、1934年的《東鄉(xiāng)元帥》、1935年的《東鄉(xiāng)元帥的業(yè)績》、1940年的《圣將東鄉(xiāng)全傳》、1941年的《圣將讀本》及《東鄉(xiāng)元帥略傳》等,以上不包括以東鄉(xiāng)為非主要角色出場的其他作品)。此外,還有軍事史方面的《日本海戰(zhàn)史》《帝國海軍史論》和《日本帝國海上權力史講義》等學術性著作,以及1930年的《擊滅:日本海海戰(zhàn)秘史》一類紀實性作品。小笠原的寫作生涯從青年時代即已開始,其第一部軍國文學作品為1895年出版的《海戰(zhàn)日錄》。該書以其自己的親身海戰(zhàn)經(jīng)歷為底本撰寫,因此頗受歡迎。日本陷入侵華戰(zhàn)爭的泥潭后,小笠原在文藝和輿論界尤其活躍,不僅自己大量寫作軍國文學,編撰和審閱各種通俗軍國讀物,還通過接受各大紙媒采訪來放大自己言論的影響力。以其父子為核心創(chuàng)作者的電影《擊滅》在1930年得以上映為標志,表明小笠原亦緊跟時代步伐開始積極活用新式傳播媒介,其家族還創(chuàng)辦了影視公司直接介入電影業(yè)。但好景不長,其影響因日本戰(zhàn)敗和公職罷免戛然而止。此后他陷入沉寂并被遺忘,最終于戰(zhàn)爭結束十三年后在家中離世。

      如上所述,小笠原長生可以同時被放入政治史、軍事史、文學史三個史學維度中加以考察,但其無論從任何視角來講都不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要角。在政治上,他與上層積極配合但又游離于主流政治圈邊緣,他的一個重要政治成果便是籌組了以奧村五百子為旗幟的愛國婦人會[5];軍事上,他在甲午戰(zhàn)爭后便早早地離開了現(xiàn)役編制轉投入軍事史和軍國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進而成為了一個軍中的尷尬人物,因其依仗的是“文學功績”故并不受講究論資排輩和戰(zhàn)場軍功的日軍現(xiàn)役軍人之尊重;文學上,盡管他的一些作品一度受到追捧,但在后世以純粹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業(yè)的文藝界看來,他的軍國文學也當屬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另類奇葩。的確,小笠原長生并非身居高位的決策者,但應該看到他是當時日本極具爭議性的一批中層政治文人 所謂政治文人,其實是一個模糊和變動的概念。尤其在東方國家(中、日、韓),此類人物曾廣泛活躍于這些國家的近代政治舞臺之上。從政的史學家蔣廷黻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對這一類人物的歷史來源和形象有較為中肯的思考和闡釋,可參見蔣廷黻.蔣廷黻文存[M].北京:華齡出版社,2011:62-66 。筆者在此將此類積極投身政治宣傳活動的知識分子也姑且以政治文人稱之。之代表人物。所謂政治文人,以小笠原等人在愛國婦人會中的言行可總結出些許共性[6]:外在表象以“文人”為虛飾,言談中經(jīng)常涉及與政府、社會、法律、權利、外交有關的各種政治問題,而真正關心的是如何論證現(xiàn)有的政治框架是“錯誤的”且必須按照其理想來大加改造。充滿政治激情和熱衷發(fā)動群眾是政治文人的共有形象,而帶有鮮明軍人色彩的小笠原更以激發(fā)包括婦女在內(nèi)的普通大眾對強盛軍事大國的美好想象力為己任,以致“如何獻身侵略戰(zhàn)爭才能夠成為愛國名婦人”竟成了主婦茶余飯后的聊天話題。

      政治文人在輿論場中以政治話語來獲取話語權力,而所謂政治話語系指政治活動主體在政治活動中采用的一種以說服、誘導乃至控制公眾思想為目的的話語系統(tǒng)。文中所謂小笠原長生的軍國主義政治話語,便是指日本走向軍國政體背景下,由小笠原以自己的特定身份在國內(nèi)輿論和文藝界利用其創(chuàng)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所構建出的政治話語系統(tǒng)。政治話語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情感煽動性,在紙媒時代又多寄居于文字載體之中,而作為充滿豐富觀念和思想形態(tài)的文學作品恰是一種良好的隱性理念輸出機制,因此文學與政治二者之間的結合是自然而然之事。小笠原的政治話語即是當時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潮在其頭腦中的直接產(chǎn)物,主要載體就是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長期的軍國史學工作對小笠原獲得和形成此類理念有很大作用,有關詳細論述可參考田中宏巳的《日清,日露海戦史の編纂と小笠原長生》系列論文。。朝日新聞社在論及文學與政治糅合之原委時所舉出的一例,即是追溯到了西南戰(zhàn)爭后失落的年輕激進政治分子借助鼓吹自由民權的東風而崛起[7]。作為長期觀察政治變遷的新聞社,朝日敏銳地預見到了這些小說一類文學作品的作者群體并非是什么文學家,而是一群以獲得權力為志向的政治潛力新軍。政治文人對此自然很早就有了一定認識,并且他們對自己作為“筆桿子”的作用有相當高的自我覺悟。與小笠原長生一道為奧村五百子發(fā)揮過宣傳手作用的小野賢一郎小野賢一郎(1888-1943),俳人、右翼文人,曾任日本放送協(xié)會文藝部長等職,曾與小笠原長生一道為奧村五百子作傳。就多次提及必須重視用“筆”與“舌”來打宣傳戰(zhàn),小笠原對此當然更是心領神會。

      小笠原早期文藝性較濃的作品《新作金波凈瑠璃集》中已經(jīng)能夠看到一些萌芽,例如其所作的《勤王美談·秋田義民傳》中就已經(jīng)有大段為國為君而就義的描述。寫作這份初練文筆的凈瑠璃時,小笠原不過25歲,其于翌年即加入高千穗分隊并隨艦向中國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可見,小笠原的政治傾向使之很早就具有主觀故意性,試圖在自己的文字創(chuàng)作中向公眾直接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從其個人的情感層面而言,小笠原對愛國人士、軍人豪杰的由衷贊美和傾心也的確是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情流露。小笠原亦接受過良好且完整的貴族教育,很早即有了以“皇室藩籬”來正人正己的覺悟:

      華族,皇室之藩籬,自然一舉一動俱是國民之楷模。必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修品德,戒驕奢,振作精神以延續(xù)日本魂。倘若不盡此義務與責任,則無論如何繁華似錦的世家也終會敗落成殘磚廢瓦。[8]

      此外,文筆是寫作之基礎,其來源于訓練和積淀,但更重要的是天賦。小笠原也具有良好的文藝素養(yǎng),其筆下的戰(zhàn)場描寫充滿了澎湃激情:

      四面如疾風暴雨般的炮彈傾注而來,赤城艦上奮戰(zhàn)的官兵們頓時死去了數(shù)十名。隨著危機一秒秒迫近了,可抱定一戰(zhàn)死斗到底的戰(zhàn)士們依舊不顧炮火猛烈而突近至敵來遠艦二百米近處欲玉石俱焚。在已經(jīng)近乎廢墟一片的艦橋上,艦長坂元望著前方,嘴角露出會心的欣慰微笑??删驮谒電^勇督戰(zhàn)之時,射來的炮彈在炮架上爆炸,隨著炸起的彈片四散飛濺,艦長的頭骨亦如同微塵般碎去。[9]

      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之死被小笠原藝術化地塑造出“含笑羽化”的效果,如此一來一個為守護軍令部長座艦西京丸而盡忠職守、視死如歸的無畏形象得以躍然而生戰(zhàn)后此人成為該艦之象征,日軍又為之作名為《坂元少佐》的軍歌,流行一時。??梢?,主客觀條件均具備的小笠原被稱為天生之政治文人,絕非虛言。

      作為從軍隊中走出來的政治文人,小笠原擁有一般同類文人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身為所謂的“軍事專家”,盡管他實際在日軍派系博弈中并無重要地位小笠原長生屬于海軍序列,日本海陸兩大軍種之間素來不和,而陸軍中亦派系林立。,但作為軍隊對外宣傳系統(tǒng)的一分子且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扮演著軍隊對外展示窗口的角色。由于當局的新聞統(tǒng)制嚴密管控了對軍隊的描述范圍,因此小笠原通過歷史解說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對日軍的形象解釋權。其又擁有看似豐厚的資歷和背景,特別是在三

      十年代成為宮中顧問官之后又增添了皇室的光環(huán),儼然成為了輿論界的話語權威。在理論指導方面,小笠原長生曾供職的海軍軍令部對所謂“宣傳戰(zhàn)”進行過專門研究,而該研究的樣本恰是國民黨當局的新聞管制政策[10]。眾所周知,新聞是宣傳戰(zhàn)的關鍵一環(huán),相比之下,由這些政治文人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宣傳作用是否會相形見絀呢?筆者以為,恐怕恰恰相反。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文學作品的宣傳作用在特定狀況下甚至遠比新聞來得有力。首先從生命力來看,新聞的即時性使之處于一種時刻被更新的狀態(tài),遠不及放在書桌上一部被常常翻閱的小說來得長久。其次,不同政治傾向的讀者也有選擇指定新聞報刊的習慣,這也限制了新聞的影響范圍。而小笠原作為一個愛國的軍人作家,其身份顯然比被貼上政治標簽的新聞社更容易獲得一般讀者的認同,從而易于跨越各種讀者群體。再者,近代以來日本素有閱讀傳統(tǒng),不僅一般青年學生有閱讀小說的雅好,除官方指定的修身讀物外高校及中學也有自編和選編課外讀物的習俗。對正處于思想定型期的青少年來說,一部讓年輕人憶記猶新的熱血軍國小說可能會埋下意想不到的伏筆。例如,多家出版社的教科書和讀本就選取了小笠原的《鐵櫻漫談》中之《雙雄會》、《日本贊》中之《皇天佑我》、《偉人天才》中之《杉浦重剛先生》、還有《擊滅》的一些段落等,作為青少年的輔助修身教材。關于這些文字的教育目的,在選用了《日本贊》之《皇天佑我》的教材指導書中就將編者之機心一語道破:

      我國乃是皇天保佑的正義國度,這自不待言。然而欲求皇天護佑,則必須有國民的努力來與上天感應方可。平日里懈怠、坐等神風保護之人甚多。這些人是最無資格獲得皇天保佑的。天佑與神風只眷顧衷心努力之人。作為帝國未來的年輕學子們必須牢記。[11]

      七年后,以所謂不可“坐等神風保護”為由,日軍就將青年學生制造成“神風”投入戰(zhàn)場之中去了。

      從話語系統(tǒng)的自我保護力來看,文藝作品的不可證偽性也比新聞的易于證偽來得穩(wěn)當。軍國文學對于內(nèi)容真實性的追求顯然是次要的,甚至對小笠原來說是非常不重要的。而一旦當自己面對此種質疑真實性的外來非難時,小笠原及其后人也大可以“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需要”為名來加以反駁。如以此番在國內(nèi)引起爭論的“北洋艦隊在主炮上晾曬衣服”事件為例,對此確是不能追究小笠原的文責,顯然只能認為是中國的歷史學者不加考據(jù)的引證而導致了以訛傳訛,因為無法對小說這種需要進行虛構的文學體裁多加指責。盡管如此,一種不準確的歷史印象確是已經(jīng)形成,小笠原居然借中國學者之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了后世對那段歷史的看法。因此,從后續(xù)來看,這些政治文人及其軍國文學的一系列外溢效應絕不容低估。且不論小笠原的小說流入史學界而成為了張揚日軍軍威的材料,其拍攝的電影和參考其小說情節(jié)而來的一類“國策電影”國策電影,日本電影界對當時的一類宣揚軍國主義和歌頌戰(zhàn)爭的電影之特定稱呼。至今依舊可為一些政客所利用。小笠原本人的示范作用也可以成為此后乃至今日一些以軍事題材為主打的右翼文人學習和前進之路徑。例如,小笠原父子編劇和主演的電影《擊滅》與百田尚樹的《永遠的零》即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表1所示:

      二、小笠原長生的軍國文學之分析

      小笠原的軍國主義文學作品便是政治話語之載體,其第一要務即是控制受眾的關注重心,把握受眾頭腦中之政治話題設置的主動性,減弱其他外來信息對受眾的影響力。由于當時日本受眾的關注能力有限且媒體也缺乏自由,平民的耳目多被當局的聲音所充斥,追捧小笠原的讀者之關注重心自然更容易受到其所設置主題之左右。小笠原所創(chuàng)作內(nèi)容高密度集中于軍事與時政方面,以《擊滅:日本海海戰(zhàn)秘史》為例,其中前三位高頻率出現(xiàn)之描述,如表2所示:

      高頻率描述舉例

      智勇戰(zhàn)將類“定將敵人新來之艦隊徹底殲滅,敬請陛下安心”。東鄉(xiāng)大將在奏對時正襟肅然。列席的山本海軍大臣和伊東軍令部長望著大將那自信剛毅、胸有成竹的面容,想必東鄉(xiāng)大將已經(jīng)有了成熟思量的覺悟。[12]23

      敢死將士類狹路相逢勇者勝。水雷戰(zhàn)權威鈴木貫太郎大將在海軍軍校執(zhí)教時詢問:當艦船陷于狹小港區(qū)而無回旋余地時該怎么辦?!袄^續(xù)沖刺至死方休?!贝蠹疫@簡潔明快、酣暢淋漓的回答既是一直以來教導水雷和驅逐艦官兵的信條,也是這場海戰(zhàn)趁夜幕偷襲一舉成功的關鍵。[12]253254

      英明圣君類(明治)天皇反復交代并不顧身邊官員對陳規(guī)舊習之反對,親自召見東鄉(xiāng)叮嚀和指導作戰(zhàn)。[12]460461

      吸引受眾關注的另一方法則是感官刺激,小笠原尤其借重于血腥場景:

      我們那忠勇的步兵隊,跨過橫七豎八的敵人尸骸,不斷發(fā)動大集團沖鋒。雖然沖上去后九死一生難有活命,但士兵們依舊鼓起勇氣,不分晝夜,那悲壯的沖鋒號角響徹旅順山野。203高地是我必須取得的要地,不論如何,我軍要用以一命換一寸、以一人換一人的白刃格斗犬牙交錯之方式與敵人爭奪。[13]

      其中又以“人體炸彈”最為極端:

      超越生死的三烈士在一片歡呼聲中抬著四米長、青竹造的爆破筒,隨著一聲前進的號令,如同破堤而出的洪水般,以北川、江下、作江的順序抬著已經(jīng)引燃的爆破筒像箭矢般飛射而去。三烈士的肉彈已經(jīng)身心合一而無一絲躊躇,踏著戰(zhàn)友的尸骸向前沖去。(中略)三枚肉彈以北川一等兵為開路先鋒,冒著彈雨,如猛虎下山。(中略)轟然一聲大爆炸聲,響徹天地。同時,大塊的肉塊和火焰一道飛上八九米高的天空又落了下來。勇士的肉彈與炸藥一起,如花般飛舞。[14]4445

      從殘害敵方發(fā)展至自我殘害亦不足惜,其以突破人性底線之事例來加強思想沖擊和吸引力。事后小笠原雖極盡贊美,但也承認這種強行驅使官兵用自爆的方法來破壞敵陣地不僅不科學而且也毫無必要。[14]910

      在傳播政治信息方面,小笠原主要以解說“隱喻”、提供“暗示”等方法傳遞一些當局不便傳播之內(nèi)容,有時也會對正式發(fā)布之信息進行必要的補充。例如,當局公布日本航空部隊的專用自稱為“荒鷲”后,關于該稱號的解釋和補足工作就由小笠原等人來完成:

      雖然入夜,但山路狹窄,我荒鷲為了達成作戰(zhàn)目的決定施行徹夜輪番轟炸。于是,這樣一場無驚無險又暢快淋漓的轟炸連續(xù)進行了三天。炸彈不斷被拋下,戰(zhàn)機不斷飛臨,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連我們也覺得中國軍隊真是可憐。這場痛擊直打到皇軍亦感到疲憊了,那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七萬大軍狼狽逃亡,一路上死尸累累。[15]

      “荒鷲”因其原意為一種猛禽而被日本海陸軍航空部隊所使用,并被賦予“無情虐殺敵人”的情感隱喻,通過小笠原渲染該部隊對中國軍民進行的殘酷無差別轟炸,日本當局宣揚軍威之意圖即基本得到實現(xiàn)。后續(xù)補足工作中,他還反復使用包含自由翱翔如入無人之境的意向性詞語,顯然是為了增強受眾對“日軍可以輕易征服中國”這一宣傳的信心。又如他利用老羅斯福總統(tǒng)之口:

      我認為日本是當之無愧的東洋盟主,西至蘇伊士運河,北到堪察加半島,除了歐美諸國已有之勢力范圍之外的其他未開化地區(qū)都需要日本之指導,皆應成為日本之勢力范圍,這是我所認為日本當前之最大最迫切之任務。對此,美國絕無意見。[16]67

      隱然展示了日本當局之擴張野心。還有借助美國陸軍部贊賞東鄉(xiāng)之訓示:

      東鄉(xiāng)大將在東亞戰(zhàn)爭中居功至偉,當可位列古今中外海戰(zhàn)名將之列。其在聯(lián)合艦隊解散之際對麾下之訓誡實乃千古不移之金玉條陳,美國陸軍部因此將之引入陸軍命令中。精銳之戰(zhàn)士是締造精銳海陸軍之基礎,雖各國之精銳戰(zhàn)士意義有別,但概而言之都必須具備一些要素:勇氣、決斷、智謀、訓練、修學之志和克己之心,并有強健的體魄。如此則精銳之陸海軍則就有存在的可能。但如果僅有上述之條件,平日卻耽于磨練,則此等精華也將難以發(fā)揮作用。[16]7374

      盡管表面上是體現(xiàn)外軍對東鄉(xiāng)之嘆服,但以日本海軍元帥之言來教導美國陸軍,頗易讓人有一種美軍對日軍徹底信服、日軍遠勝美軍的聯(lián)想,由此為日后給受眾灌輸日軍可以戰(zhàn)勝美軍的想法埋下了伏筆??傊◇以梢詾楫斁职l(fā)揮添彩、透露、掩飾等多種作用。

      在寫作技巧方面,具有強烈對比和矛盾沖突的特定場景之重點描述是其主要手法。以《圣將東鄉(xiāng)平八郎傳》為例,小笠原精細地挑選了一批讓讀者感到“眾所周知”的細節(jié),背景一般是可以集中反映日方將領超凡能力的重要事件,其通過建構具有合理性外表但實際早有預設和誘導的場景來主導讀者的思維和情感:

      袁世凱對于日本派來一個年輕的將領而十分高興,不禁倨傲地大談世界與東洋大勢,更是力陳中日親善之必要性,儼然一副真理的口吻。東鄉(xiāng)漠然以對,對于心如明鏡的東鄉(xiāng)來說袁的說法不過是些虛偽夸張之詞,對其真意早就心知肚明。特別是當時帝國海軍尚不具備壓倒清國海軍的實力,袁不過是依仗實力的訛詐而已。(中略)此后袁的滔滔不絕,東鄉(xiāng)均一言不發(fā),任憑其喋喋不休。(中略)東鄉(xiāng)已經(jīng)確定中日必有一戰(zhàn),而且預見到戰(zhàn)爭的結果必然是帝國能夠戰(zhàn)勝之,也就是說東鄉(xiāng)通過一次小小的訪問就把中國探查得一清二楚。(中略)我經(jīng)常想要是有一本《近世怪杰》的書的話,袁世凱這樣的中國人肯定能夠被收入其中。一個小吏出身而覬覦并登上皇位,真是一個怪杰。[17]

      這段描述包含了多種信息:(1)所謂此戰(zhàn)的勝負早被東鄉(xiāng)預見之說法不諦于事后諸葛的文學建構,這種馬后炮的做法有利于樹立東鄉(xiāng)神機妙算的形象;(2)故意隱晦地將總督朝鮮時頗有建樹的袁世凱和日后復辟敗亡的袁世凱聯(lián)系在一起,如此一來曾在朝鮮挫敗日軍陰謀的袁世凱之形象自然大打折扣;(3)小笠原還把袁世凱塑造成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怪杰”,暗示只有小人才能夠在中國脫穎而出但日本則多出名將,對比之下中日兩國高下立見。事實上,這也正是其善于利用文字和受眾心理的聰明之處。袁世凱在朝鮮的果斷作為,曾讓日方頗為敬畏在甲午海戰(zhàn)中國戰(zhàn)敗之前的袁世凱形象尚處于毀譽參半之狀態(tài),如議員柵瀬軍之佐的《朝鮮時事 : 見聞隨記》和香川鉄夫的《日清開戦実記 : 朝鮮革新》中的袁世凱形象皆尚可稱之為富于遠見和謀略的正面形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方對袁氏也日漸鄙視,袁氏之形象也逐漸被固化。小笠原在此將東鄉(xiāng)與袁氏放在同一個時空中,但是甲午海戰(zhàn)的結局和袁世凱的經(jīng)歷在小笠原寫作此書時早已人所共知。被貼上“英雄”與“失敗者”標簽的兩人自然已經(jīng)被受眾在心中預先設定好了形象走勢,并沿著“英雄必勝”的思維定勢走下去。這容易促使受眾留下了一個先入為主的錯覺,即認為他們具有自我判斷力而非被小笠原所故意誘導,并認定這些細節(jié)和內(nèi)容的真實性不容置疑。又如,小笠原對林泰曾這個悲劇人物形象之利用,除了引述東鄉(xiāng)平八郎的贊賞之詞“林泰曾真男子也”[18]162來充作表現(xiàn)“英雄惜英雄”的理據(jù)之外,其所營造之對林的同情也來源于對武官的愛國與文人官僚的賣國之對比。小笠原設置并著力渲染以下情景:自視甚高的李鴻章鄙視憂國憂民的林泰曾,借以激起受眾的愛國義憤。小笠原引述了所謂李鴻章的一段表現(xiàn)其貽誤戰(zhàn)機的話:“嗚呼,泰曾這一介武夫。才拙識劣,缺乏見識”[18]168169。由此營造出最容易激起受眾情感共鳴的傳統(tǒng)東方文學中如下常見模式:奸臣當?shù)馈⑾莺χ页?、誤國誤民。如此一來,日本擊敗中國之結局就能夠給受眾一種比空泛的正義感更為充實的情感宣泄??梢?,由于時代和現(xiàn)實因素的限制,一般日本受眾并不可能真正了解事實原委,也不具有小笠原進行編排時的寫作故意。再加上小笠原具有獨特的作者優(yōu)勢,使得讀者很難對其提出質疑。小笠原所進行的結構排布既讓受眾獲得一種自主的滿足感,又提供給受眾快意恩仇的情緒發(fā)泄。這些設計可以使其作品的感官感染力得到增強,加強了給予受眾潛意識中的感情烙印之深刻性。

      小笠原的內(nèi)容設計上不僅故意擠壓受眾的獨立思考空間,而且在人物諸如東鄉(xiāng)平八郎的神格化設置上也頗為用心。其糅合了傳統(tǒng)東方神化與西方英雄崇拜兩種方法以實現(xiàn)造神,所用東方式神化的主要方法,如表4所示:

      方法方法提要《聖將東郷平八郎伝》為例使用頻率

      一出生之時出現(xiàn)祥瑞;慈父賢母諄諄教誨;少年展露不凡才能;為當世英杰所器重第一章之聖將東鄕の出現(xiàn)は偶然でない大量使用

      二天象和術士的預言;懷王霸之志的表述第三章之士官から書生へ較少使用

      方法一是東方史書中對名將較常見的描述法,而方法二之所以較少使用是因為此類描述近乎于帝王神話,若在尊皇之氛圍下使用則有僭越之嫌。東方式神化的缺點較為明顯,首先是充滿非現(xiàn)代感的陳舊固定模式較難為已經(jīng)轉化為西方知識背景的日本知識階層和年輕一代所接受;其次是缺乏真實感,祥瑞、預言、天象一類的神秘主義符號已經(jīng)不符合時代潮流。相比上述傳統(tǒng)做法,被引入的西方之英雄崇拜在經(jīng)過小笠原加工后則更兼具東西雙重特性和優(yōu)點,如表5所示:

      標簽描述舉例

      遠見卓識勇于犧牲吉田松陰矢志不移于將來的開國,要堂堂正正地去與外國交流。欲實現(xiàn)此目標則必須首先研究外國,因此其挺身而出欲登臨美艦,可惜功敗垂成而受罰。其后幕府喪權辱國,松陰秉持尊皇大義自然堅決反對。因此,松陰三十歲便慷慨就義。想來松陰當是胸懷最熾熱愛國情的愛國者,他的感情就像那噴出千萬丈火焰一般熱烈。正因為有他這樣的鼓動者,日后的維新大業(yè)方才得以成功。[19]100101

      心懷天下矢志不渝奧村五百子對近衛(wèi)篤麿公袒露心聲道:(中略)明治時代的一帆風順,人們當然就會變得浮華輕佻。如果聽之任之下去,那些功利心重的投機者就會不斷增加,到那時日本就危險了。不能讓那些無德的蠢物泛濫下去。如今是日本國民自覺的非常時期,東洋之前景也無法繼續(xù)平安下去了。既然如此,就讓我那樣執(zhí)著地為這一切呼喊奔走下去吧。[20]

      親民愛民富于人情少年東鄉(xiāng)會是實業(yè)之日本社社長增田義一所發(fā)起,當日新音樂堂大廳中各界人士云集,少年們從正午開始匯聚到場,與會者多達三萬五千多人。三時十八分許,東鄉(xiāng)元帥的雄姿出現(xiàn)在會場入口,與會群眾群情沸騰,齊齊站立起來熱烈鼓掌并歡呼元帥萬歲。增田告訴大家:元帥甚少出席這樣的群眾大會。元帥是被諸位少年純潔赤城的愛心所打動方才撥冗出席。(中略)小石川小日致辭時那青澀的聲音和凜然的態(tài)度,元帥的眸子不斷閃動,充滿感激的淚光在元帥的眼中閃動,少年的純情打動了老將的心。[21]

      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東鄉(xiāng)座艦中彈,其亦負傷)風呼號浪翻卷,槍林彈雨聲不停,前后皆是戰(zhàn)死者的尸體橫陳,腳下炸彈爆裂,東鄉(xiāng)依舊屹立不倒,握著雙筒望遠鏡眺望火線不后退,如此威風凜凜真不愧為神人也。參謀長等諸幕僚皆以與元帥這樣豪邁的大將共事感到無上的光榮和榮幸。[22]

      這種綜合改造后的英雄形象既有東方式的大公無私和道德至上,又有西方式的人性和親民。更重要的是這種神化后的“英雄”不僅令人充滿敬意,更有“上帝降臨、拯救眾生”的宗教感召力和平易近人的親和力,有利于日本受眾接納。

      三、虛妄的政治話語和軍國文人的自贖

      小笠原的話語系統(tǒng)由共有的國民常識和情感兩部分支撐,二者相輔相成。其話語系統(tǒng)中發(fā)揮核心作用的三個“常識”,如表6所示:

      常識闡釋

      愛國心的天然正義愛國心究竟是什么,我認為這是不需要深究的。愛國心之可貴之處就在于此,不言自明、無需理由。[19]1

      軍人形象忠勇正面休說千噸大艦重炮,我軍官兵心懷忠君愛國之一念即敢勇于面對,大喝一聲滅敵粉碎。(中略)一身忠魂義膽、君國為念的他們對這些困難皆安之若素。他們都是為了盡國民義務而入役錘煉。[23]

      通過擴張以求自衛(wèi)的歷史和現(xiàn)實緊迫性小笠原的歷史研究結論為:作為群島和海洋國家,日本必須高度重視海權,海權與日本的統(tǒng)一和興衰關系密切。歷史經(jīng)驗表明,擁有海權時日本就國勢強盛,失去海權時就易遭入侵??稍斠娦◇以L生所著《日本帝國海上権力史講義》和《帝國海軍史論》兩書。

      有賴于當時的社會經(jīng)驗演繹推導出以上“常識”的正確性,同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境”也有利于該系統(tǒng)對現(xiàn)實狀況的解釋性建構。這三個“常識”的選擇,首先從民族感情上來看既易于悅納又看似合情合理,其次此三者直接可以互相推導、自成一體,很容易產(chǎn)生自我保護效應。在這個系統(tǒng)中,此類“常識”形同公理,接納者都可以依據(jù)簡單的邏輯推理來從此類 “常識” 中推演得到一般社會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性解釋。然而其話語系統(tǒng)的“常識”之合理性本就因時而變。例如,為了抵抗列強入侵而獲得的“通過擴張以求自衛(wèi)的歷史和現(xiàn)實緊迫性”之“常識”隨著日本崛起成為東亞強國后早已處于“模棱兩可”的地位。當局的政治話語中依舊以之為常識性“真實”,并憑此來訴諸公眾以獲取支持:

      大東亞戰(zhàn)爭是針對美英稱霸東亞之野心,為了防止帝國為營造東亞和平之努力積年無成而一舉奮起而擊滅之。[24]

      固然美英在東亞的殖民地和軍事入侵確屬真實,但從前文中所介紹的小笠原公開發(fā)表之侵華戰(zhàn)爭中大量殺死中國軍民等內(nèi)容來看,足以證明擁有其他信息渠道的日本國民對當時輿論中所謂“常識”之另一面絕非一無所知而多是采取選擇性接納。當對國民訴諸看似理性的常識而不能夠得逞時,小笠原就會陳述如下情景:

      北支(七七) 事變爆發(fā)以來,支那軍的反日侮日愈發(fā)露骨,挑釁態(tài)度不改。我方不愿國際都市(上海) 受戰(zhàn)火之苦而隱忍自重,遇事每每求小事化無之態(tài)度,支那軍無視我方善意,在默許之下終由其保安部隊釀成此番重大事件。(中略)可是,十三日上午約九時半,在四川北路和北停車場間巡邏保衛(wèi)我國僑民住宅之時,從民宅竄出一伙手持手槍和機關槍等武器的便衣隊向我方射擊,我方被迫還擊,終于導致上海卷入事變之中。

      利用“自衛(wèi)”一類概念模糊的術語,以及強化對本國同胞的同情心、對中國軍隊的恐懼和輕視等負面情緒,重復“中國對日本主動挑釁”這一固定話題以促使國民從利己和自保的視角來強化對外國的敵視,由此民眾從國民情感角度出發(fā)也易于自發(fā)地站在本國軍民一邊。事實上從個人情感來看,小笠原自己也不可能否定自己參加過并引以為傲的侵略戰(zhàn)爭,其習慣性強調本國國家一貫正確的行為在當時來看似乎完全合乎人性本能。

      當理性常識、歷史時局與大眾情感都不能牽制當局后,國家的政治形象和道德對國家行為的約束力就成為最后一道防線,特別是當局需要考量采取軍事行動后可能會對本國所累積的道德形象之沖擊,因此當局在內(nèi)外輿論中的自我解釋是重要問題。但在日本的話語輿論中這種國家政治道德系統(tǒng)是錯亂的戰(zhàn)前日本的國家道德系統(tǒng)可以認為是紊亂的,甚至在自我認知上都存在問題。有學者在日本的自我認知障礙問題上就曾指出:“近代日本人的國際觀是在‘東洋對西洋、文明對野蠻的框架內(nèi)形成的。在按道德畫線時,日本把自己劃歸為東洋。在按文明畫線時,日本又把自己劃歸為西洋?!笨蓞⒖纪跗恋摹督毡镜膩喖殎喼髁x》中之相關論述。,這既是歷史之使然,也是其明治維新后自我變革過程中難以處置的一種社會轉型所必然伴隨的思想多元化現(xiàn)象,結果是日本的思想界往往會選擇一種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利己實用傾向,則“侵華”在道德層面上也就不再成為問題了。由此形成了“燈下黑”效應:即民眾對美英的侵略行徑充滿憤恨,但對本國的擴張作為卻產(chǎn)生莫名的情緒性贊同或漠然無感??傊?,由小笠原之政治話語明顯驗證了依賴社會上廣泛流傳的帶有高度政治傾向的所謂“常識”“真實”“道德”來認識世界的極不可靠性。

      政治話語從性質上看反真,伴隨而來的權力亦往往無實。從歷史傳統(tǒng)來看,日本與中韓不同,作為文人從政“階梯”的科舉制度很早就已消亡。江戶時代的非世襲文人們通過建立私學和著書立說以獲得影響力來求得出仕,這是政治文人的傳統(tǒng)上升路徑之一。進入民主轉型階段后,該種制度設計下的選舉機制尤其需要倚重政治話語,因此話語權力是政治文人進入主流政壇的重要資本,但這種上升途徑和權利的制度保障之建設過程卻一波三折,并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謀求高位與現(xiàn)實中自己又缺少權力的現(xiàn)狀,讓政治文人長期處于灰色地帶并容易走向極端,此類人群積累之不穩(wěn)定的政治能量容易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以小笠原為例,盡管其軍銜為中將,卻無中將之實,更缺少真實統(tǒng)帥艦隊指揮戰(zhàn)斗的經(jīng)歷;盡管其官階為宮中顧問官,但其往往不能對決策行“顧問”之實。因此可以說,不論是對軍事或政治,小笠原的生活早就長期脫離實際。由于沒有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日本聯(lián)合艦隊屢戰(zhàn)屢敗的慘痛經(jīng)歷,這使得長期沉浸在日中·日俄海戰(zhàn)勝利中之小笠原的擁軍助戰(zhàn)熱忱與戰(zhàn)局之急劇惡化的實際呈完全背離狀態(tài):

      海戰(zhàn)之要訣,首先要制定一個滴水不漏的作戰(zhàn)計劃,能夠毅然抓住戰(zhàn)機,需要細心大膽縝密豪放等因素,還要有最新的科技和合理的信念,由此才能誕生一位名將。然而我聯(lián)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正具備此等條件,歷經(jīng)日本魂之試煉,在皇天厚德保佑之下,于大東亞戰(zhàn)爭之始,奪取了一個前所未有重大戰(zhàn)果,舉世皆驚。[25]

      上述言論公開出版時,山本五十六已經(jīng)被美軍擊斃近半年,即使山本之死對國民造成了重大精神沖擊,小笠原依舊堅持稱之為“擊滅英美的人柱”所謂“人柱”是一種活人祭祀,指將若干人活埋生葬在建筑地下,借以祈禱工程順利。。此處稱山本五十六為人柱,隱含有以山本之死祈禱太平洋戰(zhàn)爭勝利的意思,其想法的極端、無情和非理性可見一斑。

      身為統(tǒng)治當局的喉舌和宣傳手,又與流散于社會上的非體制內(nèi)政治文人所扮演的話語角色類似,同時兼具兩者特征的小笠原在自我人格的層面上也存在著難以調和的割裂性。這種自我分裂,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1)個人信仰在高度政治化和走向極端的軍國現(xiàn)實中如何存在;(2)珍惜生命的人類本能在自我所鼓吹之大無畏犧牲行為面前的理念矛盾;(3)政治宣傳和現(xiàn)實狀況二者間發(fā)生嚴重背離時作為喉舌的難以自處。前兩點產(chǎn)生的原因在于,首先小笠原的觀音信仰與當局的宗教政策曾發(fā)生抵觸,但即使在佛教遭到壓制的情況[26]下他依舊默默堅持個人信仰不變,對官方的要求采取了曖昧閃避的做法。且有佛教學者專門以其為例寫作有關觀音靈驗的作品[27],足見其信仰虔誠。小笠原還積極參與佛教活動,他與奧村五百子相識也與奧村的東本愿寺背景有關。其次,對于觀音信仰的“拯救生靈于苦難”之基本教義,小笠原不僅完全信服并且衷心祈求佑護:

      拯救大眾的淺草觀世音,大慈大悲又無私,面對這一真實情景的我又怎么忍心冷酷地評判這是迷信呢?唯有包含滿腔的同情心罷了。這也讓我深切地感到觀音信仰是絕不容等閑視之的精神界最高之層次。[28]

      但小笠原所公開推崇的乃是一種勸人作惡的信仰,這與此等倡導救人的信仰明顯沖突,于是他便為自己的不一致提出了如下說法:

      考察觀音的大慈悲,更深一層,也就是說他們(指觀音和日本天照大神諸系)都是共同從事著真理的活動啊。(中略)如果觀世音菩薩要選擇一處拯救眾生的地方,除了我們皇國以外,還有其他什么選擇么?有人說什么觀音是起源于印度,當?shù)赜泻芏嘈疟娫圃?。(中略)那些(指中國和印度)的信仰是小乘的、利己的、消極的。(中略)只有觀音信仰在我國才真正能夠達成其原本偉大的境界。[29]

      顯然其已經(jīng)完全放棄去嘗試論證這兩種性質各異的信仰具有什么共通性,而是極其粗暴怪異地將二者強行捏合在一起。在這種完全怪誕的理論指導下,也只有強迫自己硬性相信二者是同一的。為證明自己相信這種強迫認同,小笠原出版了一批佛學作品以公開自己對觀音信仰的有關改造小笠原的佛學作品有《観音物語》《皇國に於ける観世音の信仰》《日本人の信仰》等。,也就是在此種氛圍下造成連日本佛教界亦必須去參與對華侵略戰(zhàn)爭甚至大屠殺[30]。至于上述最后一點則是喉舌最為尷尬的境遇,以二·二六政變?yōu)槔冎写罅棵襁x和理性政治家遭到青年軍人清洗,對此天皇表明了反對態(tài)度,與小笠原同為海軍的多位大臣也遭到殺害。由于政變疊加了復雜因素,令小笠原的宣傳明顯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軍人與天皇的所謂一體同心、忠誠無二之政治幻象遭到了嚴重損害。同時,小笠原本人也因此前所散布之軍國主義言論而遭到了軍方詢問,這對其本人形象也造成了沖擊。身處相對安全環(huán)境中之小笠原對于自己在此時繼續(xù)鼓吹軍人偉大形象而可能帶來對國家產(chǎn)生之系統(tǒng)性風險應當是心知肚明的,即使如此其照舊接受采訪并宣稱:俗話說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現(xiàn)在我們的國民真的是很需要打打氣啊[31]。這種不加節(jié)制的行為足以證明這一類政治文人虛偽、自私、冷酷和怯懦的本質。有學者對在此番政變中的這一類人之評價是精準的,即:充當軍部上層法西斯的墊腳石和法西斯化的祭奠品。

      總而言之,作為具有相當文化素養(yǎng)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者,心靈的某種追求和自贖也在小笠原身上表現(xiàn)了出來。小笠原的觀音信仰也從一個側面表現(xiàn)出以他為代表的一類意識形態(tài)工作者在統(tǒng)治和操縱他人思想時的自我迷失。而身為一個本應當從事美化人類精神世界的文人卻勉為其難地長期做違背人性之事,作為一個“人”無論其內(nèi)心如何堅強,最終當也會不自覺地流露出心靈柔軟的一面,軍國文學及其話語的政治實用性和不攻自破之虛妄性由此可見一斑。

      四、余 論

      小笠原長生為日軍“造神”的激情和動力一部分來源于其家族背景、社會氛圍和軍旅生涯及貴族教育,另一部分則來自于一種樸素的英雄情結,對東鄉(xiāng)平八郎等人的作戰(zhàn)表現(xiàn)之仰慕,對于同為軍人及后輩的小笠原來說確也是無可厚非。但是在經(jīng)過海軍部的歷史編纂工作中的軍國主義編史學之長期熏陶,并依靠軍史和軍國小說成名之后,小笠原不僅出于自己的個人名利需要,也需要通過該類行為走入政治話語權力的輿論場,由此必須實現(xiàn)從精神到利益的完全融合,從此便與軍國文學及話語形成了共生共榮關系。因此,可以說他成為軍國主義政治文人具有深刻必然性。宣傳機器是國家動員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對日本國家動員體制的宏觀性研究多從制度和機構入手,對中江兆民和福澤諭吉等理論家的關注較多。但筆者認為,不可不關注以小笠原長生以及其所參與籌組的愛國婦人會這樣一類中下層政治文人和民間軍國主義團體結合在一起后產(chǎn)生的政治能量。畢竟相較于高高在上的名家,能夠接近基層的中下層文人才是宣傳工作的主力。

      正常的軍旅文學與軍國文學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從小笠原之作品中即可發(fā)現(xiàn):相較于軍旅文學的祈禱和平、關懷軍人、反對無謂犧牲等注重人權和人性之文章宗旨,軍國文學出于政治目的往往采用歌頌戰(zhàn)爭、輕視人命、鼓勵無謂犧牲等完全非人道的寫作理念。軍國文學是一種經(jīng)過精心構思、完全忽視真實且主要為時局和戰(zhàn)爭服務的政治話語載體,其依賴于當局提供的政治正確并充當主流政府輿論的擴聲器和補充解釋機制。一般來說事物往往由內(nèi)部自生,而日本的文明是從外部生成,基于這種歷史淵源并在國內(nèi)外這種人造的外在壓力之鉗制下,日本的國民精神被迫呈現(xiàn)出某種特定的形態(tài),國民的精神追求也就越發(fā)容易走向極端。面對壓力而去神化軍人和軍政府,也是對一種有序和美好前景的強烈憧憬,在許多現(xiàn)代民族國家特別是有遭受外來侵略經(jīng)歷的東方國家而言這都是必經(jīng)的路徑?!霸焐瘛彪A段是獨立民族精神產(chǎn)生和成熟的過程,小笠原的作品之孕育而生的歷史必然即在于此。

      政治文人在政治體系中的位置,由所在國的政治制度安排所決定。日本不正常的國家走向和戰(zhàn)爭需要,導致小笠原長生的個人定位和自我價值之實現(xiàn)長期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特別是在上層與下層之間缺乏流動與溝通以至于出現(xiàn)政治危機時,身為上層的宣傳者同時又同情中下層訴求的小笠原之文宣工作就會出現(xiàn)自我矛盾。又當上層制定的政策侵犯到自己的私人領域甚至信仰時,作為政治宣傳者也只能采取自欺欺人的做法。這也再次表明了:不良的政治制度會阻礙文人合理的政治訴求,缺少機制安排也使得權利與作為的行動規(guī)范不明晰,進而導致文人與政客兩種身份之間界限的嚴重模糊和跨界混亂,最終結果就是反過來同時對政治與文化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參 考 文 獻]

      [1]陳悅.謊言如何成真 北洋海軍主炮晾衣實為謠傳[J].文史參考,2010(11).

      [2] 田中宏巳.忠君愛國的「日露戦爭」の伝承と軍國主義の形成——小笠原長生の役割を通して[J].國史學,1985 (126).

      [3]楊玉榮,龔耘.甲午海戰(zhàn)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北洋海軍腐朽”說辨析[J].理論學刊, 2012(11).

      [4]田中宏巳.小笠原長生と東郷伝説[J].歴史読本 ,2004,49(4).

      [5]楊凱.愛國婦人會的戰(zhàn)爭宣傳一窺[J].日本問題研究,2014(6).

      [6]楊凱.奧村五百子的“愛國名婦人”典型塑造之管窺[J].日本研究集林,2014(上).

      [7]朝日新聞社.明治大正史(第5巻)蕓術篇[M]. 東京:朝日新聞社, 1931:58-59.

      [8]神田中學校友會.皇室之藩屏·従四位子爵小笠原長生君序文[M]. 東京:皇室藩屏社,1901:3-4.

      [9]小笠原長生.元帥伊東祐亨[M]. 東京:南方出版社,1942:134-135.

      [10]海軍省海軍軍事普及部.支那の対日宣伝策 : 支那に於ける國防と新聞事業(yè)の統(tǒng)制[M].東京:海軍省海軍軍事普及部,1937: 85-86.

      [11] 富山房編輯部. 國語科教授の実際 : 帝國読本提要(巻1)[M].東京:富山房,1937:125.

      [12]小笠原長生. 撃滅 : 日本海海戦秘史[M].東京:実業(yè)之日本社,1930.

      [13]小笠原長生.乃木將軍と東郷元帥[M].東京:興文社,1929:116-117.

      [14]小笠原長生.忠烈爆弾三勇士[M].東京:実業(yè)之日本社,1932.

      [15]小笠原長生.聖戦忠話[M].東京:実業(yè)之日本社,1938:374-375.

      [16]小笠原長生.鉄桜漫談[M].東京:早稲田大學出版部,1928.

      [17]小笠原長生.聖將東郷平八郎伝[M].東京:改造社,1934:149-151.

      [18]海軍兵學校.東郷元帥景仰録[M].東京:大日本図書,1935.

      [19]小笠原長生, 豬狩又蔵.愛國心[M].東京:奉仕會出版部,1929.

      [20]小笠原長生.正伝奧村五百子[M].東京:南方出版社,1942:213.

      [21]小笠原長生.聖將読本[M].東京:南方出版社,1941: 93-95.

      [22]小笠原長生.鉄桜隨筆[M].東京:実業(yè)之日本社,1926:142.

      [23]日本文章學會.明治文章読本[M].東京:日本文章學會,1909:19-20.

      [24] 朝日新聞社中央調査會.朝日東亜年報. 昭和18年 第1輯 (世界戦局の展望)[M].東京: 朝日新聞社,1943:3.

      [25]高幣常市.山本五十六元帥·序[M].東京:蒼生社,1943:1.

      [26]高洪.明治時代的日本佛教改革運動[J].日本研究,1996(3).

      [27]中根環(huán)堂.觀音の靈驗[M].東京:有光社,1940:33-54.

      [28]小笠原長生.観音物語[M].東京:春陽堂,1926:5.

      [29]小笠原長生.皇國に於ける観世音の信仰[M].東京:和光社,1938: 20-21.

      [30]山內(nèi)小夜子,蘆鵬.南京大屠殺與日本僧侶[J].南京大屠殺研究,2012(1).

      [31]小笠原長生.三偉人を語る[M].大阪:大阪時事新報社,1936: 1.

      [責任編輯 孫 麗]

      猜你喜歡
      軍國主義
      從《哥兒》看夏目漱石對日本近代社會的批判和反思以“天皇至上的國家主義”“軍國主義“戰(zhàn)爭熱衷”為中心
      從《青棘》看三浦綾子的反戰(zhàn)觀
      我們?yōu)槭裁磳Φ滦麘?zhàn)
      東北偽滿時期攝影出版物透視“日化”殖民思想統(tǒng)治
      福澤諭吉的亞洲觀
      考試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1:50:38
      警惕軍國主義復活
      人民論壇(2015年25期)2015-09-10 07:22:44
      中國公眾對軍國主義的認知度調查
      人民論壇(2015年25期)2015-09-10 07:22:44
      中美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的態(tài)度及原因分析
      山東青年(2014年7期)2014-09-01 17:40:06
      鏡頭? 中國
      祖國(2014年6期)2014-08-21 21:53:03
      淺析夏目漱石《滿韓處處》中的軍國主義傾向
      瑞丽市| 泾川县| 莆田市| 浦城县| 瑞安市| 凌源市| 沈丘县| 阿鲁科尔沁旗| 黄平县| 东平县| 锦屏县| 莒南县| 安吉县| 沙田区| 资兴市| 贵南县| 平果县| 高台县| 龙陵县| 正镶白旗| 临泉县| 高唐县| 宝应县| 托克逊县| 曲阳县| 门源| 上杭县| 自治县| 临清市| 丰台区| 武义县| 凤阳县| 邓州市| 余干县| 台州市| 龙岩市| 昔阳县| 安龙县| 巴青县| 古丈县| 格尔木市|